[1] |
梁玉刚, 张文斗, 谭长龙, 李静怡, 王丹, 黄璜. 稻田养鸭对直播水稻根系生长性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6): 154-160. |
[2] |
臧贺藏, 王言景, 张杰, 冯晓, 胡峰, 赵晴, 李国强, 郑国清. 不同密氮模式下高产玉米品种籽粒产量与氮素利用特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3): 196-200. |
[3] |
冯云超, 余志江, 霍仕平, 张兴端, 张健, 晏庆九, 向振凡, 张芳魁. 低氮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S1): 381-387. |
[4] |
德力格尔, 李媛媛. 遮荫对幼苗期紫羊茅和草地早熟禾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3): 135-140. |
[5] |
冯云超, 余志江, 霍仕平, 张兴端, 张健, 晏庆九, 向振凡, 张芳魁. 37个玉米品种耐低氮能力潜势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S1): 310-317. |
[6] |
李志勇, 李鸿雁, 蔡丽艳, 师文贵, 黄帆, 刘磊, 解永风. 中国扁蓿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与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6): 94-100. |
[7] |
潘圣刚, 孙杜鹏, 雷舜, 程坤, 饶品祥, 莫钊文, 刘盼, 唐湘如. 低温处理对精量穴直播水稻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4): 139-144. |
[8] |
张欣, 张宝石, 赵明, 李连禄, 王美云, 张旭. 生态因子对玉米多育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0, 25(S1): 128-132. |
[9] |
许贤, 王贵启, 樊翠芹, 李秉华.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生长及光合特性[J]. 华北农学报, 2010, 25(S1): 133-137. |
[10] |
孔德平, 闫旭东, 赵忠祥, 黄素芳, 赵松山, 徐玉鹏, 孙文元. 渤海湾泥质海岸地带部分生态因子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9, 24(S2): 278-280. |
[11] |
王桂清, 赵培宝, 杜学林, 邢光耀. 灰斑病菌入侵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9, 24(3): 149-153. |
[12] |
贾春虹, 王璞, 戴明宏. 农艺措施对消除麦秸生化互作不良影响的作用[J]. 华北农学报, 2005, 20(5): 57-60. |
[13] |
张瑞萍, 巩振辉, 黄炜, 李大伟. 辣椒疫霉菌粗毒素对辣椒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5, 20(5): 81-84. |
[14] |
周苏玫, 李潮海, 连艳鲜, 刘奎, 贾红伟. 高产旱作玉米品种的光合性能及物质生产力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1, 16(3): 68-73. |
[15] |
肖荷霞, 陈建忠, 席国成. 黑龙港类型区气象生态因子与夏玉米产量性状关系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1999, 14(S1): 126-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