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晓桠, 卜瑞方, 胡海燕, 龙强, 孙连轩, 齐璐, 刘峥, 李逍瑶, 李成伟. 小麦生长、成熟和产量负调控基因TaJIP2的克隆及功能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6): 35-44. |
[2] |
德木其格, 刘志萍, 王磊, 王金波, 齐海祥, 郭呈宇, 吕二锁, 巴图, 徐寿军. 不同施氮水平对大麦光合性能及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3): 126-135. |
[3] |
程敦公, 王灿国, 郭军, 曹新有, 刘成, 李豪圣, 刘爱峰, 宋健民, 刘建军. 不同光合器官对小麦强势和弱势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S1): 43-48. |
[4] |
吴寅, 高桐梅, 王东勇, 李丰, 田媛, 曾艳娟, 卫双玲. 机播模式下芝麻不同行株距配置的高产效应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6): 145-151. |
[5] |
白伟, 孙占祥, 郑家明, 杜桂娟, 蔡倩, 冯良山, 杨宁. 风沙半干旱区仁用杏作物间作对作物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5): 200-207. |
[6] |
臧贺藏, 王言景, 张杰, 冯晓, 胡峰, 赵晴, 李国强, 郑国清. 不同密氮模式下高产玉米品种籽粒产量与氮素利用特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3): 196-200. |
[7] |
冯云超, 余志江, 霍仕平, 张兴端, 张健, 晏庆九, 向振凡, 张芳魁. 低氮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S1): 381-387. |
[8] |
丁位华, 陈向东, 冯素伟, 胡铁柱, 王丹, 杨艳艳, 李笑慧, 茹振钢. 黄淮麦区若干高产小麦品种穗光合性能及产量性状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5): 134-139. |
[9] |
王磊, 万敬敬, 杜雄, 崔彦宏, 党红凯, 李科江. 河北省高产夏玉米的群体结构与产量形成特征[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4): 177-183. |
[10] |
王磊, 杜雄, 崔彦宏, 党红凯, 李科江, 贺振营, 于秀艳. 冗余器官去除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4): 132-138. |
[11] |
冯云超, 余志江, 霍仕平, 张兴端, 张健, 晏庆九, 向振凡, 张芳魁. 37个玉米品种耐低氮能力潜势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S1): 310-317. |
[12] |
段美洋, 田晋元, 叶丽红, 潘圣刚, 田华, 唐湘如. 华南早晚兼用型超级稻根系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3): 180-186. |
[13] |
高素玲, 苗丰, 陈建辉, 信龙飞, 邵瑞鑫. 氮素水平对旱作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4): 169-173. |
[14] |
薛丽华, 胡锐, 赛力汗, 雷钧杰, 乔旭, 陈兴武. 滴灌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物质生产特性的差异[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2): 186-190. |
[15] |
郭振升, 张慎举, 皇甫自起, 苏天增, 侯乐新. 豫东平原高产夏花生生理生态指标及产量结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2): 122-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