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向道权, 黄烈健, 曹永国, 戴景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以玉米杂交组合农大3138的P1,P2,F1和F2∶3家系为材料,联合分析了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穗长、穗粗、穗重和单株粒重是由多基因模型控制;行粒数和千粒重检测到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穗行数和秃顶长存在2对主效基因,而且穗行数的2对主效基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同时对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遗传率作了比较,认为存在主效基因的性状遗传率偏低的原因是由于基因的显性作用所致。讨论了不同产量性状的育种对策。
  • 孙家柱, 郭仁峻, 尹峻玉, 王卫红, 田立平, 孟荣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7~1999年对44个转育多代的矮败麦材料和父母本花期相遇程度不同的个群体进行了有关数据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矮败麦的株高、抽穗期和开颖期(分别以S1,S2,S3表示)与其姊妹散粉株的对应性状(F1,F2,F3)的关系分别是:S1=0.598F1(R2=0.488),S2=3.537+0.814F2(R2=0.600),S3=5.771+0.85F3(R2=0.500)。另外矮败麦还表现为成穗多,结实率低,子粒饱满度和粒重不高,但我们所用是其后代可育株,故对矮败麦的选择标准要适当放宽。(2)矮败表的穗下节伸长(抽穗)速度只及其可育株的58.5%,伸长速度无明显的高峰,但其伸长的持续期稍长,这说明矮化和发育推迟可能是同一发育现象所导致的两个结果。(3)可育株、不育株开花、开颖之间的时间间隔和其穗子之间的空间间隔的大小对株间传粉和不育株结实都至关重要。小麦自花授粉作物的花器特点对及时高效地接受外来花粉有一定的障碍作用,所以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不育株的结实率。相比之下矮败麦更容易接受来自距离稍远一些的花粉,这对于进行异交传粉特别是矮秆群的传粉和杂交具有重要价值。
  • 原玉香, 耿建峰, 张晓伟, 蒋武生, 韩永平, 高睦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影响玉米花粉胚诱导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药接种前对雄穗进行℃低温预处理15~21d效果较好;接种后高温(33℃)连续处理花药,胚出现早、质量好且效率高;活性炭(0.5g/L)加入培养基中能显著地提高胚诱导效率。此外,还对基因型间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 卫云宗, 乔蕊清, 刘新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国内外适应性育种的经验,结合我们多年小麦抗旱育种实践,对培育兼具抗旱节水和高产冬小麦的育种技术及其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剖析了高产抗旱小麦品种在不同生育环境的产量构成特点;建立了选择鉴定抗旱高产、广适性、稳产性品种的具体程序。
  • 郭骁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黑麦、烟草为材料,对细胞表面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离体培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外表面的结构及其变化与农杆菌介导转化频率之间的关系。正常继代培养的烟草细胞,其细胞壁外表面光滑,大部分细胞在扫描电镜下坍陷或皱折;经处理用于农杆菌介导转化的烟草细胞,其表面有很多颗粒状突起和纤丝状物或纤丝状网;光滑的表面很少见到菌,而粗糙表面则有很多菌。玉米和黑麦愈伤组织中,浅黄色、疏松易散的胚性细胞团,其表面细胞有很多未坍陷,相当一部分未坍陷细胞的细胞壁外表面与烟草细胞一样,具有很多较小的颗粒状突起和纤丝状物或纤丝状网;白色松软的愈伤组织,其外层细胞大多坍陷或呈柱状,未坍陷细胞的表面光滑,有些似有一层膜状物。对植物细胞壁上的农杆菌结合位点和基因转化频率进行了讨论。
  • 孙振纲, 王安乐, 陈朝晖, 魏国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6个玉米自交系,1998年先进行模拟盖膜试验,得出其回归关系=8-0.8x。1999年根据模拟试验结果再进行制种田盖膜试验,结果表明,父母本抽雄抽丝期相差在10d之内,可将父母本同期播种,选择正确的时间地膜覆盖晚熟亲本,可以起到调节花期的作用,从而保证制种产量的稳产高产,减弱外界环境的干扰。
  • 刘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13个夏大豆品种的10个数量性状的稳定性,同时采用相关分析法论证了产量稳定性与其他稳定性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品种数量性状的平均表现与环境指数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或极显著的线性关系;产量的稳定性与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株高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株高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株高的稳定性,可作为夏大豆稳产性育种的间接选择依据。
  • 吴诗光, 陈龙, 刘怀攀, 张承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沙生芦苇胚性愈伤组织(SREC)和水生芦苇胚性愈伤组织(WREC)对PEG-6000的胁迫及外源ABA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10%~30%的PEG胁迫使2种愈伤组织的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升高、质膜透性增大、提高了保护酶(SOD、CAT、POD)的活性,降低了细胞相对含水量(RWC),SREC的游离Pro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升高幅度大于WREC,质膜透性和RWC的变化前者小于后者。外源ABA对WREC的作用大于SREC。
  • 孔照胜, 武云帅, 岳爱琴, 李贵全, 彭永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12个大豆品种(系),于大豆开花结荚期,分别在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了与抗旱性有关的4类生理指标,并结合大田试验结果进行了抗旱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相对电导率、净光合速率(Pn)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大豆抗旱性(DC)密切相关,此4项生理指标的隶属函数加权平均值(D值)与抗旱系数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表明D值可用于大豆品种的抗旱性评价与分级。对大豆抗旱育种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 汪红, 刘辉, 袁红霞, 王烨, 李洪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对黄萎病不同抗性棉花品种在接菌前后酶活性与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与棉株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酚类物质(主要为二元酚)含量密切相关。不同抗感黄萎病棉花品种接种病原菌后,4个指标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并于接种后3~5d内出现峰值,峰值高低与抗性程度呈正相关。
  • 杜胜利, 魏惠军, 魏爱民, 王艳飞, 庞金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辣椒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植株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单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均明显比双单倍体低。在弱光照下,气孔的限制作用是单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而在正常光照下,非气孔限制因素是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单倍体植株在强光下受到明显的光抑制,单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表观量子效率均较低,在正常光照条件下羧化效率较低;光补偿点和细胞间隙CO2补偿点较高等均是单倍体植株的重要特征。
  • 孟学平, 杨恒山, 侯立白, 周立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18个冬小麦品种4个发育期的POD同工酶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不同发育时期冬小麦根和叶POD同工酶酶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返青期根POD同工酶谱变化较明显,在A区增加1条RA1酶带,在C区增加1条RC1酶带,而其他发育期无这2条酶带或只有痕迹带;拔节期叶POD同工酶谱C区酶带比其他发育期多1条LC1酶带;同时发现根RC4酶带、叶LC5酶带在4个发育期均较为稳定,表现为一级带;A区的RA2酶带也较为稳定,在不同发育期均表现为二级带;冬小麦18个品种间POD同工酶谱无明显差异。
  • 谷俊涛, 郭秀林, 李广敏, 崔四平, 张荣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丰抗8号冬小麦幼苗为材料, 研究了水分胁迫下Ca2+和钙调素(CaM) 对叶片和根系过氧化物酶(POD) 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 Ca2+/ CaM 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了干旱信号的传导, 同时提高了POD同工酶活性、增强了小麦幼苗适应旱胁迫的能力, 并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在多种逆境信使系统中, POD 同工酶基因可能优先感受Ca2+/CaM 信使系统传导的干旱信号。小麦幼苗不同器官之间存在着干旱信号相互传递。与叶片相比, 根系POD 同工酶基因感受干旱信号的能力更强。
  • 周苏玫, 李潮海, 连艳鲜, 刘奎, 贾红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个玉米品种在旱作条件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产旱作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LAI)大,衰退慢,成熟时LAI仍在2.0以上。吐丝后光合势明显提高,较低产品种平均增加4.8%。总光合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87)。叶片光合速率增强,干物质积累增多,向外转移减少。群体穗数与产量无明显相关,但单株穗粒数与群体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8747)。
  • 李灵芝, 王丽娜, 马华英, 杨春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研究了大豆种子恒温(30℃)抽真空密封贮存不同时间后与其活力相应的生理生化和农艺性状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种子贮存时间的延长,发芽率(GP)、芽鲜重(BFW)、出苗率(SEP)、株高、单株粒重、外渗量和脱氢酶活性降低,出苗天数和开花天数推迟,过氧化物酶谱带减少,其测定指标基本上都存在“三降点”(起始下降点、显著下降点和临界下降点)。综合分析显示:80%发芽率可考虑作为大豆种子繁殖更新生活力标准,73%~8%之间所在的发芽率范围可考虑作为大豆种子繁殖更新阈值,73%可考虑作为基因库大豆种子繁殖更新的发芽率下限。
  • 王璞, 王启现, 鲁来清, 王伟东, 王树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农大3291为供试材料,研究了2种灌水运筹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对密度、氮肥用量对灌水运筹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造好底墒水的前提下,冬小麦春季灌4次水(简称4水)与春季灌2次水(简称2水)相比,千粒重增加1.78g,产量增加5.1kg/hm2,但全生育期多耗水73.5mm,并且水分利用效率下降7.3%;经分析,差异显著。4水比2水多消耗的水分主要是土壤水并且集中在生育后期(抽穗-成熟)。密度与氮肥的影响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节省氮肥用量和降低植株密度均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但产量有所降低。
  • 李世娟, 周殿玺, 李建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限水灌溉下不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分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利用率随氮肥量的递增而降低,施225kg/hm2纯氮处理达到最高产量,在此基础上增施氮肥产量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体内的氮素较多地分配于营养器官,地上部器官叶片占的比例最大,而收获指数依次降低。
  • 宋曙辉, 薛颖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4种类胡萝卜素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进行比较,选出了适合本实验室的测定方法:分析柱为Nova-pakC18(3.9mm×300mm),以乙腈和三氯甲烷(92∶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470nm和450nm双波长,并采用该方法对胡萝卜、南瓜、羽衣甘蓝3种蔬菜的数百份样品进行了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及茄红素含量的测定。
  • 孙海国, 张福锁, 杨军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缺磷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根系形态学及生理学适应特征,结果表明:在缺磷环境中,小麦根轴数量和侧根长度明显减小,同化物向根部的分配比例增加,根轴长度、侧根数量和根系长度等均是显著提高。供试基因型小麦的根轴数量及其长度的差异在每个供磷水平及不同供磷水平之间均是显著的,说明这两种性状的差异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侧根特征的差异只在不同供磷水平之间是显著的,表明侧根性状主要是受环境因素控制的。对6种基因型小麦的研究表明,高磷水平的小麦种子根的生长角度明显低于低磷处理的小麦,根角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在缺磷条件下,6种基因型小麦完整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根轴数量、根轴长度、根生长角度和根系长度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缺磷条件下的小麦苗期根系形态指标和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的交互作用与小麦的相对产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以上5种性状均可作为早期有效地筛选磷高效小麦品种的指标。
  • 孙克刚, 张学斌, 吴政卿, 龚惠英, 汪立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潮土、褐土、砂姜黑土3种土壤上,分别自1980和1981年选点布置了氮、磷、钾定位试验。在各个处理中分别从0~20,20~40,40~60,60~80,80~100cm个剖面层次中垂直取土样,然后进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在不施肥处理、单施氮处理、氮磷配施处理、氮磷钾配施处理,NO-3-N累积量以砂姜黑土为最多,潮土次之,褐土最少。硝态氮在土壤中分布不仅与施氮量有关,而且还与土壤类型有直接关系。不同土壤类型直接影响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移动。
  • 郭土梅, 韩和平, 黄学芳, 王改兰, 池宝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硫磺粉、硫酸亚铁和糠醛渣3种物质对石灰性褐土上小麦产量及其地上部吸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酸性物质或与氮磷肥配合施用均可提高小麦产量及其地上部吸磷量,增产幅度可达6.2%~12.0%,吸磷量可增加3.7%~27.7%,其中硫酸亚铁与氮磷肥配合施用的增产效果最好,单施硫酸亚铁的处理次之。施用酸性物质代替部分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肥料投入。
  • 韩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斜发沸石与可溶性磷酸盐溶液进行交换反应时,伴随着沸石与溶液间的阳离子交换,也发生了沸石对磷的吸附作用;沸石对磷的吸附作用除与沸石中所含的可交换Ca2+相关外,可能还与沸石阴离子骨架中Al对磷酸根的弱的键合作用相关;沸石所吸附的磷可被某些溶液解吸下来。斜发沸石的阳离子交换性能及对磷的吸附和可解吸性能,在土壤改良中起到类似营养元素储存库的功能,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邢礼军, 王幼珊, 孙焱鑫, 张美庆, 张有山, 林启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AM真菌和原生动物对花生进行双接种,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双接种比AM真菌单接种降低了AM真菌侵染率;比对照增加了植株干物重;比对照提高氮、磷吸收量,最高可分别提高12.0%和87.7%。原生动物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善作物氮素营养,而AM菌根主要作用在于改善作物磷素营养,其协同作用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及营养状况。
  • 原宗英, 武英鹏, 李艳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作鉴别寄主,监测来自山西省3个不同小麦生态区11个县(市)的92份叶锈标样。在发现的27个致病类型(毒性基因组合)中,TRK,TRT,PHT,THT出现频率分别为19.6%,9.8%,6.5%,6.5%,为优势致病类型。对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频率分析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19,V2,V38的出现频率较低,分别为5%,16.5%和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可视为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
  • 岳东霞, 许长蔼, 张要武, 陈融, 崔汝玉, 郭俊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用碱裂解法从Saccharomycescerevisiae中制备葡聚糖的方法,并通过红外光谱检测证明得到的产品主要是β-(1→3)-D-葡聚糖。葡聚糖作为诱导剂处理黄瓜种子,可使黄瓜植株产生对灰霉病的抗性,500mg/L和1000mg/L处理后1d的植株病叶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37.9~57.9和38~59个百分点,相对免疫效果分别为80.0%~90.0%和80.2%~92.1%;诱导处理1d后,植株病叶率升高,相对免疫效果下降。
  • 孔秋莲, 修德仁, 胡文玉, 张华云, 李丽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葡萄各部位SO2含量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果梗、穗轴、果皮、果刷、果肉。SO2常量处理的葡萄低温贮藏90d后,葡萄食用部位(果皮、果肉、果刷)SO2含量(以鲜重计)低于FDA标准(10μg/g)。货架期条件下,葡萄果梗、果刷处SO2含量有所增加,果皮、穗轴SO2含量下降,果肉SO2含量也有所下降,但其靠近果刷部位的下降幅度远低于远离果刷部位,原因可能是存在SO2由果梗向果刷、果肉的运输。
  • 苗得园, 张培君, 龚玉梅, 苗德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阻断ELISA(B-ELISA)、血凝抑制试验(HI)和血清平板凝集试验(SPA)方法,检测了鸡群用鸡传染性鼻炎A、C二价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后0~390d的血清阻断ELISA、HI和平板凝集抗体消长情况,并绘制了相应抗体曲线。结果表明,鸡体按规定免疫程序免疫后,A型B-ELISA抗体和HI抗体在测定期内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C型B-ELISA抗体首免0~180d、SPA抗体在首免后0~60d达到高峰,此后抗体缓慢下降,但各种抗体至少可持续390d以上。结果进一步显示了二价苗良好的免疫原性以及B-ELISA和SPA较好的敏感性,为二价苗、各种诊断方法或其试剂盒产品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
  • 研究简报

  • 邓志瑞, 翟虎渠, 曹树青, 张荣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张荣铣等人的很多研究表明,与产量成正相关不是整个光合功能期而是光合速率的高值期。97-7曾被国际水稻所选为培育超级稻的株系,但未获成功。
  • 李洪杰, 张艳敏, 李辉, 温之雨, 王子宁, 郭北海, 贾旭, 朱至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杂种致死是杂种植株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一种遗传紊乱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小麦本身存在的杂种致死基因互补的作用,或者是远缘杂交导致的基因缺失或突变而造成的。
  • 郭秀林, 李孟军, 关军锋, 崔四平, 马春红, 李广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当植株遭受干旱胁迫时,根系首先产生信号物质,然后运到地上部调节某些生理代谢过程,并引起一系列相关酶类或蛋白基因的表达。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