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善宝.中国小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 S.拉加拉姆,等.CIMMYT的小麦育种[M].邹裕春,刘仲齐,李有春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 景蕊莲.作物抗旱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7(2):79-85.
[4] 康书江,袁振东,张继新.小麦抗旱育种研究进展[J].北京农业科学,1999,17(5):17-19.
[5] 卫云宗,乔蕊清,王娟玲.冬小麦F2代的综合评价[J].河北农作物研究,1992,(3):5-10.
[6] 卫云宗,乔蕊清,谢福来,等.冬小麦早代组合评判指标研究[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4,8(4):29-32.
[7] 庄巧生,杜振华.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79-289.
[8] 卫云宗,乔蕊清,温钟瑞,等.小麦抗旱性遗传背景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8,31(3):30-36.
[9] 乔蕊清,卫云宗,刘玲玲,等.黄土高原旱生型高产冬小麦品种及其选育策略[J].山西农业科学,1998,26(1):3-6.
[10] 卫云宗,乔蕊清,董居义,等.冬小麦主要性状与抗旱性、产量关系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90,(10):1-4.
[11] 庄巧生,杜振华.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59-163.
[12] 董孟雄,周希志,李秀绒,等.旱地小麦新品种晋麦47号选育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99,27(专刊):48-52.
[13] 卫云宗,乔蕊清,谢福来,等.高产节水型冬小麦新品种晋麦60号的选育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0,20(1):78-81.
[14] 苟升学,王长春,冯艳丽,等.旱地杂种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7(3):1-5.
[15] 卫云宗,刘新月,乔蕊清.小麦创新种质综合评价[J].华北农学报,1999,14(4):17-24.
[16] 温振民,张永科.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性的探讨[J].作物学报,1994,20(4):508-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