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5年, 第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5-10-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RAZZAQ Abdul, 张艳敏, 赵和, 马峙英, 郭北海, 王海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盐碱是一种严重障碍作物生产的环境因子,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是一种重要的可赋予植物渗透调节抗性的基因。本研究用基因枪法及农杆菌介导法向小麦幼胚和成熟胚愈伤组织导入了BADH基因。用PDS-1000/HE基因枪轰击2933块幼胚愈伤组织,分化出了45株再生植株,分化率为1.53%。PCR分析表明,其中的5株为BADH基因转化植株。用PPT涂抹其叶片,进一步证实了PCR的结果。以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为受体,用农杆菌介导转化1 968块愈伤,仅再生出了5株绿苗,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但对其转化愈伤组织的PCR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在受体细胞中实现了整合。以幼胚愈伤组织为受体,用农杆菌介导转化2 933块愈伤,共再生出了21株绿苗。对其进行PCR检测,仅有5株为BADH基因转化植株。转化处理过的幼胚愈伤组织的绿苗再生率(0.72%)高于成熟胚愈伤(0.25%)。与对照相比,所有的转化植株均能够在0.5%NaCl(w/w)条件下正常生长,表明外源BADH基因已经整合并表达。
  • 汤继华, 谢惠玲, 黄绍敏, 胡彦民, 刘宗华, 季洪强, 寇志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低氮胁迫条件下,对25个玉米自交系穗三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穗三叶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呈现相似的规律性,光合速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不同自交系间降低的幅度存在较大差异。穗位叶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可作为氮素利用效率的次级选择指标,以穗位叶叶绿素含量降低的百分率为指标,将供试材料分成4类,其中许178、辽5114等自交系叶绿素含量降低幅度较小,具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
  • 王铁固, 库丽霞, 陈彦惠, 吴连成, 侯本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6个玉米群体为材料,利用SSR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6个玉米群体中检测到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平均每SSR位点的变异等位基因数达到7.79。依据SSR标记的遗传距离将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第Ⅰ类为黄综群、金皇后综合种,第II类pob21,第III类为豫综5号、BSSS,第IV类为辽旅综。
  • 董海合, 李凤华, 才卓, 杨兆顺, 楼辰军, 钱芳, 张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热带玉米和温带玉米为亲本,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种质玉米杂交后代农艺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苗期全株干物质积累量温×;温>热×;热>热×;温,地上部干物质量热×;热>热×;温>温×;温,地下部分表现趋势与地上相反;生长初期株高温×;温>热×;温>热×;热,随着生长进程的推移,组合间株高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不同种质间杂交后代苗期叶片数和出叶速率没有明显差异;杂交组合中含热带种质的比例越高,最大面积叶片出现的高度越高,面积较大的叶片数相对较多;热带种质所含比例越大,后代雄穗分支数越多。热带种质带来的株高增加,主要源于植株中下部节间的伸长。
  • 张安红, 吴家和, 罗晓丽, 肖娟丽, 石跃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NCII设计,利用4个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棉花品种与9个转两类抗虫基因(Cry1Ac和API)纯合系进行杂交组配,对36个组合的F1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组合的竞争优势明显,各产量性状均具有竞争优势,但子指的优势为负值;皮棉和子棉的产量均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两者分别为17.2%和7.9%,皮棉和子棉产量的竞争优势率分别达到86.1%和80.6%。产量性状的优势大小依次为衣分、铃重和单株铃数,分别为4.1%,2.1%和0.7%。对组合的配合力方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9个转基因抗虫棉纯合系各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较大,4个母本中的两抗虫棉的皮棉和子棉的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优于两非抗虫棉。对这些组合特殊配合力进行分析,发现有6个组合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因这9个纯合系的受体均为冀合321,所以这种配合力的差异是由外源基因作用的差异造成。
  • 刘燕燕, 沈火林, 刘以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多年夏季露地自然高温下的观察和36℃高温胁迫下的热害指数,筛选出了耐热品系196-3、197-5、196-8和198-9,不耐的品系197-7、196-12以及介于耐热和不耐热之间的品系197-4、197-6,并测定了这8个品系40℃高温胁迫下的膜稳定性;进一步在20℃/12℃(d/n)(ck)、32℃/20℃(d/n)、36℃/28℃(d/n)人工模拟高温胁迫条件下,测定了这8个品系的幼苗生长量、MDA、游离脯氨酸、游离氨基酸、以及总糖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在32℃/22℃(d/n)和36℃/28℃(d/n)处理下,相对生长量、游离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和总糖的相对含量品系间差异都极显著;相关分析表明,两温度处理条件下相对生长量与热害指数都极显著正相关,而只有32℃/22℃(d/n)处理条件下的游离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和总糖的相对含量与耐热性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游离脯氨酸相对含量与耐热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83**)。所以高温胁迫生理指标的研究中采用32℃/22℃(d/n)处理不结球白菜幼苗比36℃/28℃处理更能体现出品种间的耐热性差异。32℃/22℃(d/n)处理条件下的游离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和总糖的相对含量都可以用来鉴定不结球白菜的耐热性,但是以游离脯氨酸为最好。
  • 张书芬, 马朝芝, 朱家成, 王建平, 傅廷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个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为父本,与2个不同来源的保持系配置杂交种F1,并构建了F2,F2:3家系。对2个群体的F1,F2,F2:3家系的硫苷含量、蛋白质含量的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品质性状的F1杂种优势值较低,为负值或较小的正值;F2杂种优势值仍然较低,为负值或较小的正值;对群体1硫苷含量、蛋白质含量在F2,F2:3家系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质性状都存在着丰富的变异,但均集中在中亲值附近,其在F2,F2:3家系中的次数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说明它们为数量性状,同时都出现了超优亲现象,这为品质育种选择高蛋白、低硫苷优质油菜奠定了基础。
  • 杨瑞环, 刘殿林, 哈玉洁, 陈德富, 夏立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黄瓜杂种一代苗期及成株33个性状的性状值、超中优势、超亲优势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分析了黄瓜丰产及早熟两个性状的主要构成因素及与其他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总瓜条数、单瓜重、主枝瓜重量、主枝单瓜重、主枝瓜条数、侧枝瓜条数、侧枝单瓜重、侧枝瓜重量、茎粗和生育天数等性状是决定总产量最为重要的因素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无论在性状值、超亲还是超中优势中均达到极显著相关。前期产量主要决定于第一雌花节位和雌花节率及主侧枝瓜条数和瓜重、株高、叶面积等性状,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第一雌花节位和雌花节率在性状值、超亲和超中优势中都呈极显著相关性,说明这两个性状是决定黄瓜早熟性的决定性的因素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在黄瓜育种和生产过程中为达到早熟高产目的应当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
  • 李建吾, 安红伟, 余纪柱, 毛光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设施黄瓜的生长和产量对光照有很强的依赖性,光照不仅是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直接能源,而且对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一般较低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合点是耐阴植物的重要特征,较耐弱光的品种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说明它们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以6份黄瓜自交系为试材,采用完全双列杂交GriffingII设计配制15个组合研究了弱光单一因子条件下黄瓜苗期光补偿点、净光合速率和夜间呼吸强度的配合力及遗传规律,将6个亲本分类并得到2个较耐弱光的杂交组合。结果表明,在25℃的条件下,黄瓜苗期光补偿点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71.75%和21.42%,净光合速率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73.62%和0;20℃条件下夜间呼吸强度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49.77%和20.59%。
  • 于拴仓, 柴敏, 姜立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APD、RGA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0个主要樱桃番茄品种进行了分子鉴别的研究。14个RAPD随机引物扩增后共产生了29个多态性位点;1对RGA引物产生了10个多态性位点;1对SRAP引物产生了5个多态性位点。分析单引物的品种鉴别能力发现,RGA和SRAP标记具有较高的鉴别效率。通过双引物组合分析发现,利用RAPD引物S311和RGA引物组PK1+PK2可以将10个樱桃番茄品种区分开来,获得了各品种独特的核酸指纹。另外,在标记位点较多的情况下聚类结果基本上可以反映各品种之间生物学性状的相似性及亲缘关系的远近,但当标记位点数过少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将使聚类结果失去本意。
  • 王郁铨, 纪玉忠, 李召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食荚豌豆核不育突变体选育出育性稳定的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93002AB,该两用系生育期92 d,株高98.3cm,12~13节位现蕾,1~3个有效分枝,白花,圆荚,无限生长习性,种子绿色皱粒,百粒重30.49 g。
  • 李蕾, 王永, 云兴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野生蔬菜——地笋生育规律及产品(根状茎)的营养成分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地笋根状茎萌发的最低10cm地温为3.5℃;出苗期的最适10cm地温范围为3.5~11.0℃;幼苗期的最适10cm地温范围为11.0~26.2℃;根据植株生长动态,可将其生育时期划分为出苗期(24d)、幼苗期(40d)、成株期(或为植株快速生长期)(50d)、根状茎膨大期(50d)和植株衰老期(30d);系统观测了地笋植株的植物学性状;测定了地笋根状茎的营养成分含量;用其直立茎和匍匐茎进行扦插繁殖,成活率均为100%。
  • 司源, 郭亦琦, 孔航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非编码区ITS(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片段是目前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应用最广的分子标记之一。运用生物信息学ORF finder技术,以单子叶网状叶脉植物的ITS片断为例进行分析,探讨了ITS内编码区5.8S和非编码区ITS1和ITS2的基本位置。并通过分析单子叶网状叶脉植物和菝葜科部分种类的ITS序列特点,研究了该片段在科、属、种间存在的关系和变异特点。
  • 贾春虹, 王璞, 戴明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麦秸覆盖方式、降雨量以及氮肥施用量对于麦秸对后茬作物的化感作用的影响,以探讨耕作措施对消除麦秸对玉米的不良影响的作用,分别采用温室和田间试验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玉米不同品种对麦秸长度和覆盖量的互作的反应有显著差异,农大108表现出更强的抵抗化感作用的能力。降雨量与麦秸还田方式的互作对玉米生长有极显著的影响。常规麦秸覆盖水平下(4500kg/hm2)施用纯氮90kg/hm2可以减弱化感作用对玉米出苗率、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 张慎举, 侯乐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工模拟旱境条件下,大豆各生育时期空秕荚率都有所增加,产量显著降低,其中以结荚至鼓粒期最为严重。干旱胁迫可使植株水势下降,光合作用减弱、有益酶类活性降低,根系发育及养分吸收受阻,严重抑制植株生长发育。
  • 孔祥旋, 杨占平, 武继承, 史福刚, 薛毅芳, 何方, 杨稚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河南省丘陵旱作区,采用限量灌溉的方法,研究了灌水对冬小麦子实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灌水0~90mm范围内,灌水平均增产13.0%~39.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0%~18.0%,且能改善冬小麦的生育性状和产量构成。在雨水偏丰的年份,满足最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补充灌水量为45mm,满足灌溉水利用率最高时的补充灌水量为30~45mm。冬小麦拔节孕穗期灌水能增加成穗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灌浆期灌水能增加粒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拔节孕穗期是限量灌溉的最佳生育期。
  • 李振侠, 徐继忠, 高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以SH40、M26两种苹果砧木为试材,研究了缺铁胁迫对根系组织中O2-.(超氧阴离子)含量及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胁迫条件下SH40根系内O2-.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O2-.和MDA含量均高于M26根系内的。随着铁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M26根系内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POD活性一直升高;而SH40根系内SOD酶活性降低,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M26根系内SOD、POD活性均高于SH40
  • 宁建凤, 刘兆普, 刘玲, 邵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100~400mmol/L NaCl胁迫对2年生库拉索芦荟的生长及体内离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00mmol/L NaCl处理下芦荟植株干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200和400mmol/L NaCl处理下干重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芦荟根系活力在200mmol/L NaCl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增加盐浓度,根系活力下降;盐胁迫处理的叶片电解质渗漏率显著高于对照,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盐胁迫下,芦荟体内Na+和Cl-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K+和Ca2+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Na+主要积累在茎部,叶片和根系含量较小;Cl-主要积累在叶片,茎部含量相对高于根系。盐胁迫下芦荟体内K+和Ca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随着盐浓度增加,叶片K+含量明显增加,Ca2+则相反。芦荟叶片保持相对较低的Na+/K+比率和较强的K+和Ca2+向上选择性运输能力,是芦荟具有一定耐盐性的重要原因。
  • 王淑芬, 裴冬, 贾金生, 王鹤辉, 王振华, 张喜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2004年棉花生长季田间试验,我们研究了膜下滴灌棉花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次数对其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旨在建立河北南部棉区滴灌条件下的优化灌溉模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水方式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棉花需水关键期花铃期分2次少量灌水处理,每次灌水量10.42mm,明显优于两次多量灌水和集中一次灌溉等其他处理,产量和WUE最高,分别高达4929.0kg/hm2和0.98kg/m3,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
  • 张瑞萍, 巩振辉, 黄炜, 李大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可对寄主植物产生致病性的毒素,使辣椒产生类似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症状。将辣椒疫病病原菌粗毒素按10%,20%,30%,40%,50%,60%,70%,80%,90%,100%的体积比浓度,分别作用于未萌发和已萌发的辣椒种子,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粗毒素对辣椒种子发芽指数、辣椒幼苗株高、下胚轴长以及辣椒胚根的主根长、侧根长、侧根。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主、侧根抑制率的比较,在同一浓度下,粗毒素对侧根的抑制作用大于主根。
  • 孟晶岩, 王贤萍, 安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开发防治苹果腐烂病的植物源农药,以菊科、藜科、豆科、蔷薇科、卫矛科、唇形科、芸香科和萝摩科等10种不同植物组织的水、乙醇和石油醚浸出物,对苹果腐烂病的抑制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茵陈、地肤子、苦参、鸡血藤、雷公藤和地榆、杠柳、黄芩可作为防治苹果腐烂病的杀菌性植物资源,并可用水和石油醚作为其活性成分的提取剂。
  • 陈书龙, 李秀花, Maurice Moens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形态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对从河北省分离的40个异小杆类昆虫病原线虫种群进行鉴定,其主要形态特征(4个典型种群平均值):侵染性幼虫体长=550(520~610)μm,体宽=22.2(20~24)μm,尾长=85.7(80~88)μm,E%=112.5%(105%~119%);雄虫交合刺长度=36.8(33.75~39.0)μm,引带长度=17.9(16.3~20.0)μm,GS%=0.49(0.41~0.59),SW=1.25(1.15~1.43),与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形态特征相近。经对其中二个典型种群的ITS-rDNA测序,其ITS1-rDNA序列与已知种类H.bacteriophora的ITS1-rDNA序列相差小于1.2%,和H.argentinensis的差异小于1.5%,而与其他种类的差异则高达18.7%以上。综合其形态与分子特征,确定河北省的异小杆类线虫为嗜菌异小杆线虫。
  • 张玉杨, 肖治军, 王四保, 郭成留, 王治方, 刘文惠, 曹春景, 李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IBH120鸡胚毒适应成纤维细胞(CEF)单层,培养出IBH120细胞弱毒株。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冠状病毒粒子。IBH120细胞弱毒株经细菌、霉菌、支原体、鸡白血病病毒检测均为阴性,且具有IB病毒特异性。CEF单层接毒后48h左右病毒增殖达到高峰。随着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C4~C10代H120株细胞毒的毒价(TCID50)逐步增高而趋于稳定,C4~C10代细胞毒的TCID50稳定在107.35~8.0mL之间,而C5~C10代IBH120细胞毒的EID50呈下降趋势,变动范围在107.3~106.5mL。以103.5TCID50/只和104.5TCID50/只的剂量,C4,C8,C10代毒分别滴鼻接种3日龄敏感鸡,免疫鸡的攻毒保护率为80%~100%,病毒分离回收率分别为20%和0。
  • 蒋春先, 石旺鹏, 史和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散居型是东亚飞蝗的一个重要生态型。对散居型蝗虫行为的深入研究为飞蝗的防治和预报提供重要依据。采用行为生物测定和触角电位测定(EAG)的方法对来自于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的化学信息素对散居型东亚飞蝗聚集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群居型蝗蝻粪便释放出的化学信息素对散居型蝗蝻有明显的聚集作用;散居型蝗蝻对所测试的不同龄期群居型蝗蝻信息素均表现出明显的电生理反应,其中粪便抽提物的电生理活性较强,散居型蝗蝻对来自于相同龄期或较高龄期的群居型蝗蝻的化学信息素的电生理反应较强,其中,雄性比雌性敏感;群居型成蝗粪便信息素抽提物对散居蝗蝻有明显的电生理活性,雄性成蝗释放出的化学信息素电生理活性较高;散居型蝗蝻对来自于散居型蝗虫的化学信息素也有一定电生理反应,但反应不明显。散居型飞蝗的行为和型变与环境中的化学信息有密切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 张伟, 吕新, 朱芸, 曹连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北疆棉区推广棉种新陆早12号与新陆早13号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冠层结构特征的差异,得出新陆早12号对限量滴灌反应不敏感,而新陆早13号对限量滴灌反应较敏感。因此在限量滴灌条件下选择新陆早12号、适量滴灌条件下选择新陆早13号栽培种植较为适宜。由此得出了不同品种对灌水量的反应表现及理想群体冠层结构的合理指标,为增加棉花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