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于秋香, 李扬, 李颖, 刘警, 刘金利, 白仲奎. 基于果实表型的核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S1): 53-61. |
[2] |
姚佳延, 于国琦, 洪益, 吕超, 许如根. 大麦株高类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2): 28-32. |
[3] |
赵长云, 石海春, 夏伟, 蔡林, 杨殊, 余学杰, 柯永培. 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改良效应[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56-62. |
[4] |
丁位华, 姜小苓, 冯素伟, 金立桥, 路玉平, 茹振钢. 播量对BNS型杂交小麦群体光合特性、 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4): 113-119. |
[5] |
王艳殊, 田雨, 张佳楠, 许世超, 董全中, 李文滨, 李文霞, 宁海龙. 利用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产量相关性状QTL[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3): 79-86. |
[6] |
张善磊, 岳红亮, 赵春芳, 陈涛, 张亚东, 周丽慧, 赵凌, 梁文化, 王才林. 粳稻栽培品种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等位变异及群体结构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6): 116-122. |
[7] |
李强, 李丁, 乔文臣, 孙书娈, 孟祥海, 魏建伟, 赵明辉, 赵凤梧, 李会敏. 衡观35广适基因对冬春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初探[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 220-225. |
[8] |
谢迎新, 谢旭东, 白雪莹, 周国勤, 马冬云, 王晨阳. 氮肥施用对豫南稻茬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1): 165-170. |
[9] |
赵青松, 杨春燕, 赵双进, 闫龙, 史晓蕾, 刘丽娟, 赵聪聪, 冯燕, 赵鑫, 张孟臣. 大豆ms1轮回群体应用于转EPSPS基因大豆育种改良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S1): 112-116. |
[10] |
王磊, 万敬敬, 杜雄, 崔彦宏, 党红凯, 李科江. 河北省高产夏玉米的群体结构与产量形成特征[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4): 177-183. |
[11] |
刘利成, 陈立云, 唐文帮, 肖应辉, 敬礼恒, 邓化冰. 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及其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1): 203-211. |
[12] |
丁国华, 杨光, 白良明, 孙世臣, 姜树坤, 王彤彤, 夏天舒, 陈书强, 张凤鸣. 插秧密度与苗数对不同分蘖类型寒地水稻群体构成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6): 146-152. |
[13] |
张耀文, 赵小光, 田建华, 王辉, 王学芳, 李殿荣, 侯君利, 关周博, 韦世豪. 甘蓝型油菜正反交后代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比较[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5): 135-140. |
[14] |
冯佳, 莫利平, 赵春华, 纪军. 基于多环境下2个相关小麦RILs群体不育小穗的遗传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3): 63-68. |
[15] |
冯素伟, 姜小苓, 丁位华, 牛立元, 宋欣密, 茹振钢. 基于一种新方法的小麦茎秆抗倒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3): 6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