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4年, 第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4-03-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郭光艳, 李瑞芬, 张敬原, 葛荣朝, 赵茂林, 黄占景, 沈银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227对小麦微卫星引物对多枝赖草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有81对引物有扩增产物,占所用引物的357%。这81对小麦微卫星引物涉及101个微卫星位点,覆盖了小麦全部7个部分同源群。其中有76对引物可在多枝赖草和中国春及丰抗13间扩增出多态性标记。这说明多枝赖草虽然和普通小麦亲缘关系较远,但小麦SSR引物还是可以在多枝赖草上应用的,这不仅拓宽了小麦微卫星引物的使用范围,更重要的是为使用小麦微卫星引物对普通小麦与多枝赖草远缘杂交种质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 苌收伟, 程玉红, 秦广雍, 苏明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低能离子束辅助,将大豆全DNA分别导入中育5号、淮阴9628两个小麦品种,获得高蛋白(p<185%)单株5株,最高株蛋白质含量为2144%;低蛋白(p>115%)单株3株,最低株蛋白质含量为1096%。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小麦受体基因型的转化效率明显不同。
  • 王良群, 王呈祥, 白志良, 郑丽萍, 赵威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粱体细胞克隆变异育种方法,对高粱几个重要恢复系晋粱5号、三尺三、忻七等进行了改良,获得了一批综合性状好、特点突出、遗传稳定的无性变异系,其中R111已作为恢复系育成一个杂交种。
  • 杨艳梅, 刘玲, 巩振辉, 刘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胡萝卜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其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各个时期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0.1mg/L2,4D或0.1mg/L2,4D+0.2mg/LKT的激素组合有利于胡萝卜下胚轴的愈伤组织诱导;在0.1mg/L2,4D的培养基上形成的愈伤组织主要以胚状体的形式再生,而在含0.1mg/L2,4D+0.2mg/LKT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上形成的愈伤组织主要以发生不定芽的方式再生;再生过程中,B5基本培养基上的苗子不易生根,需要附加0.1mg/L的IBA,而在MS培养基上苗子可直接形成根。
  • 白琪林, 陈绍江, 苏书文, 高合明, 郭新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7份具有不同雄穗性状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Griffing方法4的双列杂交,估算了玉米雄穗主轴长度、分枝数、平均分枝长度、小穗着生密度和每穗小穗数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相应的遗传参数,并进行了性状间一般配合力相关分析。结果表明:5个雄穗性状一般配合力明显高于特殊配合力,基因累加效应占遗传主导地位;5个性状的h2B(%)分别为8072,8296,8513,84211,6110;h2N(%)分别为6092,6611,4462,6720,3896。性状间一般配合力效应相关分析发现,分枝数、小穗着生密度与每穗小穗数间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r=09347,r=08345)。选择雄穗时,对分枝数、小穗着生密度宜进行早代选择。
  • 霍秀文, 魏建华, 张辉, 米福贵, 云锦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适宜西北地区种植的优质牧草冰草属(AgropyronGaertn)中的三个不同种———蒙古冰草新品系(A.mongolicumKeng)、航道冰草(A.cristatumcv.Fairway)、诺丹冰草(A.desertorumcv.Nordan)和一个种间杂种冰草———蒙农杂种冰草(A.cristatum×A.desertorumcv.Mengnong)为材料,分别以幼穗为外植体建立了冰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改良,4D2.0mg/L,分化培养基为MS(无附加成分),在1/2MS培养基上生根后得到完整小植株。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长度的幼穗在培养时,其愈伤组织发生的部位及其增殖速度不同;4种材料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诱导愈伤组织并分化成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的产生主要通过直接器官发生途径。
  • 王文生, 罗云波, 石志平, 乔润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设定0.5,5,10,15和20℃5种温度,在气调库内测定臭氧化空气的衰减变化。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臭氧化空气的衰减速率明显减慢;在0.5℃的温度下,经过40min,臭氧化空气的浓度由25.5mg/m3降为19.5mg/m3,衰减率为23.5%;而在相同的时间内,5,10,15和20℃下的衰减率分别为35%,39.7%,62.9%和75.8%。同时发现,无论在哪种试验温度下,都表现出臭氧化空气在高浓度时衰减的量多,低浓度时衰减的量少。由回归方程计算出的0.5,5,10,15和20℃5种温度下的半衰期,分别为66,64,47,28,20min。
  • 金红, 程奕, 赵昕, 王永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大豆色拉油中DNA较难提取的问题提出了充分乳化、延长醇沉淀时间和反复富集小片段DNA等措施,有效地从大豆色拉油中提取到DNA,并通过大豆特异内源基因扩增得以证明。从两个不同品种商品大豆色拉油中检测出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外源调控序列,并通过增加所用DNA模板用量检测出目的基因EPSPS序列,建立了大豆色拉油中转基因成分检测方法。
  • 王美, 张凤兰, 孟祥栋, 刘秀村, 赵岫云, 樊治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白菜高抗TuMV白心株系91112和高感TuMV桔红心株系T1291为亲本建立的小孢子DH系作为图谱构建群体,以AFLP标记来构建白菜连锁图谱。通过对64对AFLP引物组合的筛选,利用20对引物得到了263个AFLP多态性位点。经Mapmaker/EXP3.0软件处理,构建了1张含255个标记位点,10个连锁群,覆盖长度为883.7cM的连锁图。255个AFLP位点中偏离孟德尔遗传的比率(Pp>0.05)为150%和275%(Pp>0.01)。
  • 唐朝晖, 刘守斌, 刘少翔, 孙玉, 张兰萍, 逯成芳, 孙善澄, 刘广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二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elongatum)E组染色体携带有对小麦遗传育种有益的基因。通过SDS-PAGE,分析了9份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类型,初步发现有6种等位变异类型,显示了二倍体长穗偃麦草E组染色体携带有丰富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等位基因类型,是普通小麦进行品质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
  • 岳东霞, 张要武, 庄勇, 郭俊焕, 崔汝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浸种和喷雾两种处理方法研究了酵母胞壁多糖对黄瓜植株体内防御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浸种和喷雾处理均能提高黄瓜植株体内PAL和PPO活性,有效期达一个月之久,并且酵母胞壁多糖对PAL活性的诱导效应具有可传导性。
  • 魏景芳, 秦君, 王淳, 李冬杰, 孙敬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小麦与多枝赖草属间杂种花药培养获得的纯合后代纯系为材料,经过细胞学观察、田间选拔、抗性鉴定、综合农艺性状调查以及小区产量对比试验,从中初步筛选鉴定出具有外源耐盐性状、且农艺性状好的材料,再经分子标记(GISH)鉴定纯合易位系。表明花药培养可有效克服小麦远缘杂交后代的疯狂分离,并可促进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具有丰富变异且可稳定遗传的后代,大大缩短了小麦远缘杂交导入外源基因的年限。
  • 齐志广, 杨立霞, 杨倩, 沈银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8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农艺性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在有效分蘖、生育期、株高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存在着较大的极差。不同品种(系)间开花期的最大极差为25d,有效分蘖的最大极差达18个,株高的极差达0.91m,穗粒数极差达到47.8粒,千粒重的最大极差达39.6g,质量性状中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这些表明在河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园地的小麦品种资源中存在着极其显著的遗传差异。
  • 孙君灵, 杜雄明, 周忠丽, 潘兆娥, 庞保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个高强纤维品系为父本,6个常规棉品系、5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和5个彩色棉品系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利用AD模型,分析了3个群体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遗传力和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常规棉群体和抗虫棉群体的衣分、籽棉产量等性状基因显性效应对杂种一代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彩色棉群体的籽棉产量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而衣分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的加性效应。常规棉群体的比强度以显性效应为主,抗虫棉和彩色棉群体的比强度以加性效应为主。3类群体中2.5%跨长和马克隆值的遗传效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也较大。常规棉群体和抗虫棉群体的产量性状有一定的杂种优势,纤维长度和细度基本上没有优势,纤维强度有显著的负优势,但彩色棉群体的纤维长度和强度有一定的正向优势。因而,在品种改良上,可以利用常规棉和转基因抗虫棉的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产量,利用彩色棉的杂种优势来提高纤维品质。
  • 田自华, 史树德, 张剑峰, 张子义, 邵金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甜菜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叶绿体DNA(ctDNA)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的70个引物中,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叶绿体DNA之间不存在差异性。与此同时,对叶绿体DNA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在不需密度梯度离心条件下即可获得高纯度的DNA;优化了甜菜叶绿体的RAPD的反应条件。
  • 李友勇, 姬玉梅, 杨靖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丝氨酸和脯氨酸作诱变剂和选择剂,对10个小麦品种的成熟胚和近成熟胚进行离体培养,从97-7的近成熟胚中筛选出优良变异株(抗性-2)。该变异株的后代比亲本抽穗期提早10d左右,且也早于其他早熟品种。
  • 段运平, 刘守渠, 王贵彩, 冀宪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超低温处理浸泡6h的特早熟玉米F1种子15min,后代出现了3.3%~10.0%的变异。通过育种选择获得了抗低温高灌浆速率自交系99-3,在16.3℃低温下灌浆速率为4.6mg/(粒·d),比一般玉米材料平均高825%,能充分利用自然能量,延长灌浆期。用其组配的特早熟单交种极早单2号在16.3℃低温下灌浆速率比对照冀承单3号高67.9%,比晋单43号高97.6%,区试增产20.5%。
  • 张永丽, 肖凯, 李雁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不同亲本组合的化杀型杂种小麦旗叶光合优势形成的生理基础,对杂种小麦1F1和2F1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F1和2F1旗叶光合速率在旗叶衰老后期都高于亲本和对照,在全展初期则优势不显著或不具优势;1F1和2F1旗叶的叶源量均高于亲本和对照,但优势来源不同,1F1的优势起因于其叶片光合功能期(叶绿素含量缓降期和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的延长,2F1的优势则由叶片光合功能期延长和光合速率提高共同作用所致。
  • 马春英, 李雁鸣, 韩金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不同种类硫肥对小麦光合性能等性状的影响,进行了3种硫肥效果的比较研究。施用硫肥的处理都表现为旗叶光合速率提高,旗叶和倒三叶及各生育时期顶部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提高,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且子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所提高。在对提高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效果上以石膏的效果最明显,硫酸铵次之,硫磺的效果最差,而在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上却依次为硫酸铵、硫磺和石膏。
  • 王秀玲, 赵明, 王启现, 李连禄, 王美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玉米不同基因型和杂种优势在气孔及蒸腾上的特征,对3个高产杂交种(农大108、农大103和中原单32)及其所有亲本进行了气孔形态、气孔频率和叶温差的观察与测量。结果表明,3个玉米杂交种在气孔特征及叶温上都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其中农大108和农大103的杂交种气孔长度都表现正向超亲,杂种优势率分别为10.55%和9.30%,但气孔频率为负向超亲(杂种优势率分别为39.25%和20.43%);中原单32的杂交种在气孔长度和气孔频率都表现正向超亲,杂种优势率分别为9.47%和16.48%;但从3个杂交种组合均值看,气孔长度为正向超亲,气孔频率为负向超亲。3个玉米杂交种的叶温差都表现正向超亲。相关分析表明,气孔长度与气孔频率呈显著负相关(r=-0.6460);气孔长度与叶温差呈正相关,而气孔频率与叶温差呈负相关,但都不显著。
  • 周志勇, 万勇善, 刘凤珍, 李向东, 孔德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花生新品种丰花1号高产栽培大田为材料,结荚初期人工摘除50%叶片、摘除50%果针,以不进行处理的作对照。结果表明:在处理后前期,摘叶处理虽然单叶光合速率上升,LAI增长速率增大,对叶片减少有补偿效应,但是叶绿素降解加快,含量下降,衰老加快而形成早衰现象,物质积累少,单果重、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低于对照。摘除果针处理单叶光合速率虽有降低,但叶绿素含量高,降解速度慢,明显延缓植株衰老,LAI一直处于高水平,物质积累量大,荚果充实好,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显著高于对照和摘叶处理。
  • 关军锋, 李广敏, 李滨, 崔明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苹果组织为试材,试验结果表明,100mmol/L的高浓度Ca2+能明显提高苹果果实POD活性,促进其分泌,低浓度Ca2+的效果不显著;5mmol/L的EGTA促进POD分泌,对POD活性的影响不显著;10mmol/L的LaCl3明显降低POD活性,促进其分泌;0.1mmol/L的Verapamil、0.1mmol/L的CPZ和0.1mmol/L的TFP提高POD活性,但抑制POD分泌。这些说明苹果果实POD活性及其分泌可能受细胞内的Ca2+和CaM所调控。
  • 王燕, 王卫东, 秦广雍, 霍裕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拟南芥菜为研究对象,对低能氮离子注入对拟南芥干种子的萌发力、苗体生长形态性状的影响及过氧化物同工酶酶活性和酶谱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发芽率-剂量曲线呈"马鞍型"特性;离子注入对拟南芥菜生长有抑制作用,营养器官的损伤率-剂量关系为先降后升的趋势,并且剂量间各性状差异极显著;离子注入后过氧化物同工酶酶活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增强,酶谱的变异体现在谱带强弱的变化而不是谱带增减上,初步探讨了各性状表现与POD酶活变化的关系。
  • 刘玉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对日光温室黄瓜幼苗进行了不同根区温度处理。结果表明,与适温处理(ck)相比,亚适温和低温处理降低了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干重和全株干重,而增加了地下部干重和根冠比,降低了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
  • 徐强, 焦晓燕, 王云中, 丁玉川, 杨治平, 程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生长室利用水培研究了不同供硼水平对绿豆生长及矿质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硼抑制绿豆生长,对根系的影响比对地上部的影响更大,表现在根冠比变小;供硼水平对植株的矿质营养含量也有明显的影响,缺硼降低了地上部和根系中的P,K,Fe的含量,促进Ca在根系中的积累,但地上部Ca的含量降低;缺硼时有利于Mg在植物体内的累积;硼对Mn的含量影响不大;严重缺硼时地上部Zn含量最高,但供硼正常时,Zn在根系中含量较高。
  • 魏亚萍, 王璞, 陈才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一季不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显著,对夏玉米产量影响不大;连续二季和三季不施氮使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都大幅度减产;连续四季以上不施氮使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分别稳定在1693~1807kg/hm2和4575~4782kg/hm2范围的较低水平。不施氮条件下,冬小麦的减产幅度大于夏玉米。不施氮主要通过降低两种作物的穗粒数影响产量。一季和连续两季不施氮使土壤无机氮含量迅速下降,连续两季以上不施氮使土壤无机氮含量稳定在较低水平。
  • 武淑霞, 张中林, 金维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无土栽培的方法对蔬菜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在施用不同用量的化肥和有机肥的条件下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蔬菜无土栽培中,施用有机肥比施用化肥可显著提高蔬菜的品质,并能达到较高的产量。无论是生菜还是芹菜,其抗坏血酸(Vc)的含量都是有机肥处理明显高于相应的化肥处理。而对人体有害的硝酸盐含量则恰恰相反,供试有机肥处理大大低于化肥处理。另外,施用有机肥可降低蔬菜体内有机酸含量。和化肥相比,有机肥明显具有长效作用,它对第3茬蔬菜仍然有效。利用消毒有机肥进行蔬菜的无土栽培要优于营养液浇灌的方式。
  • 孙敏, 奥岩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6种有机物料泥炭、砻糠、木屑、鸡粪、草屑和风化煤及无机物料珍珠岩的比重、容重、孔隙度、含水量等物理性状,以及化学成分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的4种金属元素(K、Ca、Mg和Fe)含量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珍珠岩、砻糠和草屑的总孔隙度大,容重小,其饱和持水量较大。泥炭的pH值最低,而砻糠则很高,其他物料较为适中。鸡粪、砻糠和草屑的EC值较高,其中鸡粪中的NH4-N和K+含量很高,砻糠的K+含量和草屑的NH4-N较高。按照理想化栽培基质对理化性状的要求,并考虑物料成本,提出用鸡粪+泥炭+砻糠+风化煤(或木屑、草屑、珍珠岩)以一定比例进行复合为宜。
  • 陈宏, 王振英, 彭永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有机溶剂(乙醚、丙酮、乙醇)处理苦瓜叶片,用超敏感银染SDS-PAGE电泳进行蛋白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化学试剂处理后的蛋白质谱带组分和着色程度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差异。乙醚处理后的样品出现21条谱带,其中9号、5号、18号谱带较为清晰,着色较深;丙酮处理出现21条谱带,其中9号、10号、13号谱带较为清晰,着色较深,乙醇处理则有18条,其中只有6号谱带较为清晰,着色较深。这些蛋白质的异同将为进一步分离和研究苦瓜抗虫物质与抗虫作用提供依据。
  • 刘鸣韬, 孙化田, 张定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金银花上一种新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系统描述了其症状表现。并对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该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30℃;分生孢子萌发的适温范围为25~30℃。病菌在pH值2~12范围内均能生长,其中以pH6~9生长较好;孢子萌发的pH值为5~10,以pH9为最适。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产孢影响较大。而紫外线对孢子有明显杀伤作用。
  • 聂国兴, 王修启, 明红, 李春喜, 李用芳, 周洪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无机离子、pH值、温度对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产木聚糖酶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无机离子对木聚糖酶活性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激活或抑制作用;黑曲霉产木聚糖酶活性对pH值不敏感;温度对黑曲霉产木聚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 高虹, 骆雪萍, 梁超华, 刘水泉, 黄伟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表面活性剂为增溶剂,微波水相提取紫荆花红色素的工艺。筛选出紫荆花红色素的最佳增溶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K12),确定最佳提取的条件为:微波档数高火,提取时间50s,K12浓度0.03%,提取料液比1∶80g/mL。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