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萍.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福建农业,2015(3):22.
[2] 赵久然,王荣焕.中国玉米生产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3):1-6.
[3] 赵久然,王荣焕,刘新香.我国玉米产业现状及生物育种发展趋势[J].生物产业技术,2016,3(5):45-52.
[4] 俞琦英.浙江省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的试验精确度与精度[J].浙江农业学报,2006,18(4):207-211.
[5] 陆大雷,孙世贤,陈国清,等.国家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J].玉米科学,2016,24(3):62-68.
[6] 汪黎明,王志武,巩东营,等.黄淮海糯玉米育种研究进展分析[J].玉米科学,2010,18(4):74-76.
[7] 梁晓玲,阿布来提,冯国俊,等.玉米杂交种产量的比较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2001,9(1):16-20.
[8] 杨金慧,毛建昌,李发民,等.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4):28-30.
[9] 赵文明,孔令杰,陈艳萍,等.江苏省鲜食糯玉米品质性状育种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6,28(2):31-34.
[10] 山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年报[G].2006-2015年
[11] 王敏,徐萍,刘新江,等.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5):1229-1236.
[12] 谭静,陈洪梅,韩学莉,等.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9,24(S2):155-158.
[13] 谢业春.糯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93-97.
[14] 李新娜,陈俊霞,苏文勇.不同玉米组合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6(4):36-40.
[15] 李清超,马浪浪,文琼,等.玉米杂交组合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7):59-62.
[16] 许卫猛.黄淮海糯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J].中国种业,2017(2):50-52.
[17] 李军虎.夏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2007(3):26-29.
[18] 毛彩云,肖荷霞,鲁珊红,等.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1):21-23.
[19] 王铁固,赵新亮,张怀胜,等.玉米杂交种不同产量水平穗部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7):12-16.
[20] 高祥扩,杨克昌,黄清梅,等.玉米4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J].玉米科学,2012,20(4):9-14.
[21] 刘强,杨明花.11个玉米主要性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7):123-125.
[22] 和凤美,朱芮,朱永平,等.超甜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4,29(S1):142-145.
[23] 贾亚涛,杜伟建,邢国芳.玉米主要农艺性状间相关性和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山西农业学,2015,43(9):1080-1083.
[24] 贾晓军,吴杨焕.甜糯玉米新品种(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6,31(S):311-316.
[25] 广成,薛雁,苟升学.玉米8个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2002,10(3):3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