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建莹,梅旭荣,严昌荣,等.华北地区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S1):1-5. [2] 胡亚南,李 阔,许吟隆.1951-2010年华北平原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分析及粮食减产风险评估[J].中国农业气象,2013,34(2):197-203. [3]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统计年鉴1998[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4] 王桂荣.农业科技进步因子对河北省种植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3. [5] 胡舂胜,张喜英,程一松,等.太行山前平原地下水动态及超采原因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18(2):89-91,95. [6] 王 学,李秀彬,辛良杰.河北平原冬小麦播种面积收缩及由此节省的水资源量估算[J].地理学报,2013,68(5):694-707. [7] 刘 明,陶洪斌,王 璞,等.华北平原水氮优化条件下不同种植制度的水分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2):116-120,125. [8] 王大鹏,吴文良,顾松东,等.华北高产粮区基于种植制度调整和水氮优化的节水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1-8. [9] 王罕博,龚道枝,梅旭荣,等.覆膜和露地旱作春玉米生长与蒸散动态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88-94. [10] Alassi I A,Rubeiz I G,Khoury R Y.Response of fall greenhouse lettuce to clear mulch and nitrogen fertilizer[J].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1991,14(10):1017-1022. [11] Ruppel S,Mak S E.Effects of black plastic mulch on nitrogen balance in cultivation of pickles(Cucumis sativas L.) [J].Gartenbauwissenchaft,1996,61(5):230-237. [12] 徐洪敏,朱 琳,刘 毅,等.黄土旱塬几种农田水分管理模式下春玉米氮素吸收及分配的差异[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4):2905-2912. [13] 张仙梅,黄高宝,李玲玲,等.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硝态氮时空动态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5):26-32. [14] 任小龙,贾志宽,陈小莉,等.模拟降雨量条件下沟垄集雨种植对土壤养分分布及夏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2):94-99. [15] 谢驾阳,王朝辉,李生秀,等.地表覆盖对西北旱地土壤有机氮累积及矿化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3):507-513. [16] 邱临静,周春菊,李生秀,等.不同栽培模式和施肥方法对旱地冬小麦氮素吸收运转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3):355-360. [17] 李兆君,杨佳佳,范菲菲,等.不同施肥条件下覆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吸磷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3):571-577. [18] 陈小莉,李世清,王瑞军,等.半干旱区施氮和灌溉条件下覆膜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平衡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3(4):652-658. [19] 马巧荣,徐 猛,韩 坤,等.垄沟覆膜栽培下密度和氮肥对冬小麦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调控效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5):1056-1062. [20] 李向岭,赵 明,李从锋,等.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及其模型的建立[J].作物学报,2010,36(12):2143-2153. [21] 李尚中,王 勇,樊廷录,等.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的水温及增产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5):922-931. [22] 乌瑞翔,刘荣权,卢翠玲,等.地膜玉米的最佳播期及其“两个学说”的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1,34(4):433-438. [23] 毛学森.降水与主要作物的耦合关系分析-以河北省南皮县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7(1):107-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