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邵国军.辽粳系列水稻品种优质高产的机理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7.
[2] 王伯伦,董玉慧,王术.水稻半矮生与穗直立性状遗传规律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7,28(2):83-87.
[3] 王建强,吕文彦,程海涛,等.水稻不同株高突变体株高性状F2世代分离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4):398-403.
[4] 章元明,盖钧镒,张孟臣.利用P1、P2、F1、F2或F2∶ 3世代联合的数量性状分离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1):6-9.
[5] 孔繁玲.植物数量遗传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6] 盖钧镒,章元明,王建康.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稻作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284-286.
[8] 程式华,钱前.水稻遗传学与基因组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6-50.
[9] 徐建龙,林贻滋,奚永安.水稻雪河矮早的半矮生性遗传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1993,5(1):16-19.
[10] 刘传雪,潘国君,张云江,等.寒地早粳品种矮生性遗传研究[J].作物学报,2001,27(4):522-528.
[11] 马良勇.水稻株高相关基因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0] 童继平,吴跃进,吴敬德,等.粳型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的发现与初步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1,15(4):314-316.
[12] 童继平,吴跃进,吴敬德,等.粳稻半矮秆突变体Y98149的矮生性遗传研究[J].作物学报,2003,29(3):473-477.
[13] 龙美西.一个水稻黄化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7.
[14] 李军,顾德法,朱旭东,等.申香粳4号矮秆基因遗传初步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1998,14(1):25-27.
[15] 徐建龙,林贻滋,奚永安,等.空间条件诱发水稻突变体[J].浙江农业学报,1999,11(2):63-66.
[16] 单军祥.水稻半矮秆和早衰突变体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D].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2005.
[17] 刘学锋.水稻矮杆基因效应的遗传分析[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2):100-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