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精选专题

苹果
本专题筛选《华北农学报》刊载的苹果相关论文,涉及苹果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土壤肥料及病虫害等学科论文。点击相关论文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并可下载全文。为方便读者引用及分享,每篇文章都包含完整的中英文引文格式(包含国际DOI号)及专有二维码,长按该文二维码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同时可以实现移动端分享。感谢您的下载引用及转发分享。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董月菊, 张玉刚, 梁美霞, 戴洪义
    为了确定苹果果实品质主要评价指标,分析测定了富士、国光、新世界等58个品种的单果重、果形指数、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pH、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固酸比等9个品质指标。对58个品种果实品质性状的变异情况及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9个随机变量压缩成6个综合变量,再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最终确定了苹果果实评价的主要指标。结果表明:苹果果实性状变异系数的分布范围很广,为5.70%~77.80%。单果重、硬度、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是决定果实品质的重要成分,对果实品质起主要作用。苹果9个品质指标之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密切相关性,维生素C与可滴定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果重呈显著正相关,类胡萝卜素与可滴定酸呈显著负相关,与固酸比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最终确定单果重、果形指数、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为5个具有代表性的品质评价指标,它们可以反映苹果品质的绝大部分信息。
  • 张国俊, 王婷婷, 胡利宗, 李书粉, 高武军
    为全面了解苹果基因组中热激转录因子(Hsf)的序列特征及进化,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在苹果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出50个MdHsf基因,并对其系统发育关系、序列特征、表达情况以及选择压力进行详细分析。系统发育与序列分析显示:与拟南芥和水稻相似,50个MdHsf基因可分为A、B、C 3个亚族;2个或多个MdHsf基因位于同一个末端进化支,说明该基因家族在苹果中发生了物种特异性扩增;尽管MdHsf基因的内含子数目和长度变异较大,但其蛋白的保守基序和功能结构域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这可能与功能约束有关。基于EST数目,可推知:除了MdHsfA2aMdHsfA3a/b/c等14个基因没有相应的EST外,其余72%的基因都有转录活性。选择压力检测和结构建模分析显示:在36个MdHsf蛋白的选择压力检测中,位点模型未鉴定到正选择位点的存在;而在显著水平下(P<0.05),分支-位点模型在d和e进化分支上,共检测到5个正选择位点,它们是28R、30L、35D、51M、67V,其中28R和30L位于Hsf结构域中,35D、51M和67V位于Hsf结构域之外,这说明除了MdHsfA4d/e和MdHsfC1a/b发生快速进化外,其他成员受控于纯净选择,具有高度保守性。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苹果基因组中存在多种热激转录因子,其蛋白的保守基序和功能结构域具有较高保守性,大多具有转录活性,在进化上该家族受纯净选择主导。
  • 曾广娟, 李春敏, 张新忠, 陈东玫, 赵永波, 董文轩
    为探索苹果叶片蛋白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的样品制备方法,比较了三氯乙酸(TCA)/丙酮沉淀法、改良的Tris-HC1法、酚-甲醇/醋酸铵沉淀法、二硫苏糖醇(DTT)/丙酮法及Tris-HC1法等5种蛋白质的提取方法.制备的样品经SDS-PAGE分离采用银染显色.结果表明,改良的Tris-HC1法在加大PVPP用量和蛋白质提取缓冲液的基础上,将丙酮沉淀蛋白质的时间由30 min增加到1 h,使蛋白质的得率最高为3.23μg/μL,上样量5μL得到的蛋白质条带数量最多,条带最清晰为1条.利用这一改良方法对苹果实生树不同节位蛋白质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共发现6条蛋白质差异带,分子量分别为71.9,60.5,52.6,1.1,35.3,18.5 kDa,条带清楚,背景清晰.因此,改良的Tris-HC1法适用于苹果叶片的SDS-PAGE分析.
  • 桂腾茸, 姬盼, 孔宝华, 张彦明, 马玉梅, 曹克强, 马钧, 黄文静, 袁远, 马学林
    为了引进抗腐烂病新品种,调整云南苹果品种结构,需要对新拟引进品种抗性进行鉴定。以目前主栽品种红富士作为对照,通过观察果园自然发病程度和人工接种腐烂病原菌进行抗性鉴定相结合,对苹果品种对腐烂病的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测试的苹果新品种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抗性均存在差异,云南6个苹果新品种对腐烂病的抗性均比主栽品种红富士强。其中斯维塔、玉华早富对腐烂病的抗性表现较好,其次为新嘎啦、短枝富士、皇家嘎啦和金世纪。通过鉴定,明确这些品种均为云南未来可以推广使用的抗腐烂病的新品种。
  • 沙婷, 侯鸿敏, 孟祥娜, 柏素花, 周爱琴, 沙广利, 戴洪义, 祝军
    为获得苹果砧木逆境胁迫相关转录因子,以QZ1(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柱型苹果株系CO(Malus domestica Borkh.)和M26为试材,利用同源克隆法克隆得到苹果SBP基因cDNA的全长序列,命名为MdSBP20。对扩增得到的c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全长1362bp,包含完整开放阅读框1362bp,编码454个氨基酸,具有明显的SBP结构域,包含2个锌指结构Zn-1、Zn-2和双向核定位信号区NLS。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MdSBP20与白梨(XM_009339726.1)和苹果(XM_008376435.1)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dSBP20基因在低温、干旱、盐害中发挥一定功能,推测QZ1的耐寒性、耐旱性及耐盐性均强于M26。研究表明,MdSBP20基因在苹果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 白牡丹, 王彩虹, 田义轲, 陈宝印, 刘云龙
    GA2ox是赤霉素合成代谢的关键酶,以苹果品种富士茎尖为供试材料,应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GA2ox基因,获得长度为1 656 bp的DNA序列和1 014 bp cDNA序列。对比分析表明,DNA序列存在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GA2ox的开放性阅读框编码337个氨基酸残基,推断其相对分子量为37.679 8 kDa,等电点为6.41。蛋白质结构域检索表明,GA2ox属于依赖于2-酮戊二酸的双加氧酶家族成员;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GA2ox与已报道的其他植物的GA2ox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51%~97%;氨基酸聚类分析表明,苹果和梨首先聚类,其次是毛果杨。
  • 孙叶红, 张媛, 李中勇, 邵建柱, 徐继忠
    筛选苹果砧木耐盐相关的分子标记,为耐盐品种选育的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西府海棠×S19杂交组合的F1为试材,采用BSA法,筛选与耐盐基因连锁的SRAP标记,通过144棵F1单株对标记进行分析验证,并对标记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获得了4条与耐盐基因连锁的SRAP标记,验证分析表明,4条标记的分子鉴定结果与水培筛选结果的吻合率为81.94% ~92.36%。序列分析表明,4条标记的序列全长为139~233 bp,Ⅰ序列与红叶石楠中编码ATP合酶β亚基有较高相似性,相似度为98%,其他序列分别可能与梨类受体蛋白激酶、苹果肌球蛋白及苹果UDP-糖基转移酶存在部分相似性。4条SRAP标记可用于苹果砧木耐盐性分子鉴定和耐盐基因克隆的研究。
  • 邓晓云, 戴洪义, 梁美霞
    以柱型苹果茎尖为试材,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得到赤霉素合成代谢关键酶内根-贝壳杉烯合成酶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MdKSMdKS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2 214 bp,编码737个氨基酸。KS属于萜类合成酶亚家族,具有DDXXD保守结构域。氨基酸聚类分析表明,MdKS与梨同源性最高,为98%,其次是板栗,为73%|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在苹果的生长季节,MdKS基因在柱型和普通型苹果中均能表达。在苹果的生长初期,普通型苹果MdKS基因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柱型苹果,而在6月初,其表达量却略低于柱型苹果。
  • 郝婕, 魏亮, 王献革, 李学营, 索相敏, 鄢新民, 冯建忠
    为探明幼龄和成龄国红苹果园不同土层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规律,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苹果标本实验园内,分别采集了幼龄和成龄国红苹果园0~20,20~40,40~6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通过VISTA-MPX等离子光谱仪对国红苹果土壤中5种微量元素进行了含量测定,采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周期内幼龄和成龄国红苹果园土壤硼元素含量均呈波动性起伏变化的动态规律,而铁、锌元素则无明显变化。典型性相关分析表明,0~20 cm土层锰元素之间、锌元素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0~40 cm土层锌元素之间、硼元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40~60 cm土层幼龄和成龄各元素之间无相关性。可为指导果园优质栽培和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改善优化国红苹果园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郭金丽, 张相文, 张姝媛, 那光宇
    为了解矮化苹果营养状况及合理施肥,对盛果期矮化金红(GM256中间砧)不同施肥量、不同树势叶片及土壤的矿质营养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势和不同施肥处理的叶片均表现为氮适量,磷严重不足,钾缺乏,营养失调;叶片中钙、镁、铁、锌、铜、硼适量或富足,钼严重不足。综合土壤和叶片的营养状况,建议生产中氮、磷、钾三要素施肥比例以2∶1.5∶1.5~2为宜。
  • 马慧丽, 吕德国
    以自然光照和遮荫环境下生长的寒富苹果为材料,通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等方法测定了寒富苹果在干旱-复水处理过程中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及复水过程中,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合性能指数(PI)等指标表现出先逐渐降低,极度干旱时达到最低值,复水后缓慢回升的趋势;处理结束后,其中全光照下建造的叶片Pn比处理前低41.4%,而遮荫低38.1%;随着干旱胁迫及胁迫解除,单位面积有活性的反应中心的密度(RC/CSo)、单位面积叶片吸收的能量(ABS/CSo)、热耗散的能量(DIo/CSo)均逐渐上升,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其中干旱胁迫7 d,不同光照环境下建造的叶片ABS/CSo和DIo/CSo达到差异极显著,这可能与前期叶片建造质量有较大关系。
  • 赵德英, 袁继存, 徐锴, 程存刚, 闫帅
    Baidu(1)
    为了明确不同中间砧嘎啦苹果幼树的树体形态和不同径级根系养分分布特征,揭示树体矮化与根系矿质营养分布和积累之间的关系,选取GM256、辽砧2号、SH1、SH6、SH38和SH40矮化中间砧和乔砧的3年嘎啦苹果盆栽幼树为试材,测定树体的形态指标和根系结构特征,将根系分不同径级解析后,测定矿质营养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结果表明,与乔砧嘎啦苹果相比,不同中间砧嘎啦苹果的树体高度和干截面积明显减小,致矮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SH38、SH1、SH6、GM256、SH40和辽砧2号。不同矮化中间砧、不同径级根系矿质营养的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矮化中间砧嘎啦苹果<0.5 mm根系中矿质营养含量最高,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加,矿质营养含量呈递减趋势,SH38中间砧嘎啦苹果根系对K和Mg的吸收能力较强,SH1中间砧嘎啦苹果根系对Cu、Fe和Zn的吸收能力强。GM256中间砧嘎啦苹果各径级根系中P、Ca、Fe累积量以及直径>3 mm粗根中的K、Mg、Zn累积量最高,辽砧2号直径<3 mm细根中的K、Mg和Zn累积量高于乔砧和其他中间砧。生长势较弱的SH38、SH1和SH6嘎啦苹果根系养分的累积量较低,可作为冷凉气候苹果产区嘎啦苹果适宜的矮化中间砧。实际应用中应当充分考虑果园的立地条件、土壤供肥能力以及不同砧穗组合的营养需求特性,以实现苹果的优质高效生产。
  • 田义轲, 白牡丹, 王彩虹, 刘云龙, 陈宝印
    为研究赤霉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了解果树的矮化机理。以苹果品种富士当年生新梢的茎尖为试材,以苹果基因组数据库为依据,克隆了编码苹果CPS的基因MdCPS(GenBanK登录号:KC433942.1)。该基因gDNA序列含有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其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长度为2 400 bp,共编码799个氨基酸。在已发表的金冠苹果基因组中,与该基因相对应的转录本是MDP0000147908,它的定位区间为chr11:32433834~32439214。同源性分析表明,MdCPS与其他植物的CPS间有较高的相似性(49%~67%)。以杂交组合富士(普通型)×舞姿(柱型)的亲本品种及F1后代当年生新梢的茎尖组织为试材,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表明,尽管该基因在柱型亲本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型亲本,但在其后代的柱型与普通型群体间差异并不明显。同时,在柱型杂种及其普通型突变体间的分析结果也表明,MdCPS的表达水平与柱型性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见,柱型苹果茎尖组织中活性赤霉素含量偏低受其合成早期步骤关键酶基因MdCPS的影响不大。
  • 刘桂森, 张立彬
    对15个苹果品种的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年度间变化和生长期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苹果品种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同,品种间和年度间均呈现显著差异.酶活性年度变化呈“大小年”状态.第一次新梢速长及果实速长时幼叶的酶活性最高,随着果实和新梢生长速度的减慢以及叶片发育程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但其变化与环境(温、湿)的相关不显著.各品种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生长期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生理落果之前品种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座果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8024~*)|品种或树体的结实性与过氧化氢酶有关.
  • 王翠翠, 金静, 李保华, 王彩霞, 董向丽, 张振芳
    Baidu(4)
    为了明确黑点病的诱因与发病条件,将套袋苹果的黑点病斑划分为黑斑型、褐变型、黑点型和内变型4种类型。黑斑型病斑中, Alternaria 属的病菌分离频率最高,占89%;褐变型病斑中, AcremoniumAlternaria分离频率较高,占80%以上;黑点型病斑中,TrichotheciumAlternaria的分离频率高,占75%以上。其中,3株分离频率较高的真菌分别为 A.tenuissimaA.sclerotigenum T.roseum。3株病菌中离, T.roseum 致病力最强,从离体果实的伤口侵染后形成大型褐色病斑,病菌侵染与扩展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6.8,22.5 ℃; A.tenuissima 致病力稍弱,从伤口侵染后形成的病斑稍小,颜色为深褐至黑色,病菌侵染与扩展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9.4,28.5 ℃; A.sclerotigenum 的侵染率很高,对温度不敏感,从伤口侵染后也能导致果肉组织褐色坏死,形成红褐色病斑。3种病菌的分生孢子均不能侵染成熟无伤果实。用3种真菌分生孢子接种的套袋果实, T.roseum 接种果实发病最重, A.tenuissima 接种的果实发病率稍低,用 A.sclerotigenum 接种的果实几乎没有发病。黑点病菌属于机会致病菌,遇适宜条件才能侵染致病。
  • 傅友, 董文成, 赵永波
    昌红为红富士早熟芽变,具有成熟早(9月25日)、适采期长(40d)、果实着色度好(着色率85%以上)、着色适宜的温度范围广(比红富士宽10℃)、品质优(含糖量175%)、耐贮运、经济效益高等突出优点,已经列入河北省苹果品种结构调整的主要发展品种。
  • 田莉莉, 牛良
    为获得抗病毒的转基因植物新材料,采用同源重组法构建了抗苹果茎痘病毒的植物表达载体,并对苹果砧木材料M26进行了遗传转化,成功获得了转基因阳性植株。首先以感病的皇家嘎拉叶片为材料,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采用PCR方法克隆获得了489 bp的ASPV外壳蛋白基因的保守片段,通过TOPO克隆技术将该基因片段连接进入载体pENTR/SD/D,构建了入门克隆载体pEN-ASPV,再通过LR反应置换该片段连接进入目标载体pHellsgate12,构建了RNAi植物表达载体Phe-ASPV,并采用冻融法转入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中,获得了可用于植物遗传转化的工程菌EH-ASPV。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苹果砧木M26叶盘,经抗生素筛选和脱菌培养获得了Kan抗性芽,进一步进行生根培养后获得了完整的Kan抗性植株,对生根植株提取总RNA后RT-PCR检测结果显示,RNAi表达载体上携带的外源基因片段(489 bp)已成功转入苹果砧木材料M26中,并在转基因植株内RNA水平上得到表达。获得的转基因新材料,为进一步通过病毒接种进行抗病性评价及抗病毒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 郑伶杰, 马宏, 张媛, 张学英, 李中勇, 徐继忠
    Baidu(1)
    为了研究GA20氧化酶基因在苹果矮化砧木中的分子特征和表达特征,利用RT-PCR方法从苹果矮化砧木2号和36号cDNA中克隆了GA20氧化酶基因(GA20ox1),并对该基因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以及在不同时期砧木及嫁接品种中的表达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A20ox1基因cDNA编码序列长1 179 bp,推导编码393个氨基酸(包括终止密码子),预测蛋白相对分子质量44.3 kDa,理论等电点5.89,编码的蛋白质包含GA20ox1基因家族所具有的特征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蛋白序列与苹果SH40的同源性达到96.9%。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36号砧木在6月份GA20ox1基因表达强度显著低于八棱海棠对照,而7-8月份的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上嫁接的品种7月份表达强度显著低于对照。在7-8月份2号砧木及嫁接品种GA20ox1基因的表达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
  • 金同铭, 崔洪昌
    探讨了用近红外光谱法非破坏检测苹果中糖、酸等四种组分的可行性,采用二阶导数来处理光学数据,分别筛选出914nm、950nm、897nm、912nm代表苹果中蔗糖,葡萄糖,果糖,苹果酸的第一特征波长。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其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0.992、0.992、0.996.对32个预测样品的检验误差为0.085、0.057、0.178和0.021.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法在实际应用中可满足完整苹果中糖、酸含量的测定精度
  • 崔美香, 薛进军, 张志平, 台社珍, 赵志军, 李绍华
    铁肥树干强力高压注射以二价铁主要沿中央木质部的导管运输,大部分向下运往根系,致使根中贮存大量的铁,向上运稍难,运输速度每小时达数百厘米,矫正缺铁失绿症的速度比根系输液慢,但由于根中贮存大量的铁,持效期较长。
  • 张雪梅, 李保国, 秦立者, 齐国辉, 郭素萍
    为了探讨苹果自交亲和的发生机理,根据保守氨基酸序列“FTQQYQ”和“anti-1/WⅠPNV”设计了苹果花柱S基因的通用引物:P1:5’-TTTACGCAGCAATATCAG-3’;P2:5’-ACGTTCGGCCAAATA/CATT-3’,根据GeneBank登陆的花粉SLF1(DQ422810)、SLF9(AB270792)基因设计了花粉S基因的引物分别为:P SLF1(上游5’-3’:CTGGTGGTGTTCTTTCCTGTGTAT;下游5’-3’:ACTTAACTCTTCCCTCAACTCA)和P SLF9(上游5’-3’CAGGTGCGTGAAAGTGAAA;下游5’-3’:TGAGCCAAGCATAA-GAACCT),以自交亲和的苹果品种早红香为试验材料,利用PCR-RFLP、克隆、测序等方法研究早红香苹果发生自交亲和的分子性状。结果表明:自交亲和的早红香苹果2条花柱S基因没有发生变异。经BLAST比较,由花粉S基因引物PSLF1和PSLF9扩增得到的花粉S基因的DNA序列,与MdSLF2MdSLF9基因DNA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4%和96%,推导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45和97%。由P SLF1扩增得到的花粉S基因SLF1?与MdSLF1的DNA序列相似性仅为83%,且二者不一致的碱基分布于整个DNA序列中,自交亲和苹果品种早红香花粉SLF1?基因可能变异为了MdSLF2
  • 金同铭, 崔洪昌, 河野澄夫
    介绍一种快速分析完整苹果糖分的新方法──近红外光谱法。在波长910nm附近,高、中、低糖含量的二阶导数光谱之间有明显差异,该波长选作定标的第一波长。经910nm、884nm、843nm、991nm四波长线性回归分析,其相关系数为0.984,标准误差为0.360,检验时的标准误差为0.450,离差为0.11.NIR光谱法在实际应用中可满足完整苹果糖含量的测定精度。
  • 徐国良, 靳爱荣, 杜纪壮, 尼群周, 秦立者
    研究了河北太行山中南部苹果园昆虫群落的组成、发展演替、群落的空间、时间格局;揭示了苹果生长季节昆虫群落结构的变动规律,确定了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害虫优势种;明确了苹果园昆虫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参数变化较大,在太行山区苹果园生态系统中,仅靠天敌的作用,不能起到控制害虫危害目的,需以人工干预。
  • 李婷, 练森, 李保华, 梁文星, 王彩霞
    为探究苹果树腐烂病菌β-葡萄糖苷酶基因VmGluI的序列特征及其在病菌侵染致病过程中的表达,以强致病力菌株LXS080601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基因cDNA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VmGluI编码蛋白的系统进化关系、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VmGluI的表达量。结果显示,苹果树腐烂病菌VmGluI的开放阅读框为1 689 bp(GenBank登录号KY646110),编码562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62.7 kDa。VmGluI编码的蛋白具有糖基水解酶1家族的保守功能域,其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β-转角较少。VmGluI编码氨基酸序列与苹果和梨树腐烂病菌β-葡萄糖苷酶基因(KUI68239.1和KUI56905.1)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7%和87.8%,而与非植物病原真菌β-葡萄糖苷酶基因亲缘关系较远。接种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富士枝条中,VmGluI显著上调表达,推测其在腐烂病菌侵染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离体枝条接种48 h后基因表达量开始显著升高,72 h时表达量最高为对照6.3倍;活体枝条接种12 h后,基因表达量已为对照的11.2倍,接种后48 h基因表达出现低谷,但96 h时表达量为对照的16.8倍,表明苹果树腐烂病菌在侵染离体和活体枝条过程中,VmGluI表达水平和时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
  • 李荣富, 梁艳荣, 蒋亲贤, 胡晓红, 王淑莉, 梁莉, 秦海峰
    Baidu(27)
    经多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77-34,GM26是寒地苹果栽培优良的矮化中间砧,其与基砧黄海棠、山定子嫁接亲和,小金海棠属抗寒半矮化基砧,它们与苹果品种亲和性好,幼树生长快,树体矮化,树冠开张,早花、早果,果实品质及产量与乔砧相比明显提高.
  • 赵玲玲, 姜中武, 宋来庆, 刘美英, 唐岩, 孙燕霞, 李元军
    为明确不同的砧穗组合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2010-2012年连续3年研究4种苹果砧木对红将军苹果果实品质和香气成分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砧木嫁接对果实品质和香气成分均有影响。其中以八棱海棠砧单果质量最大,以MM106单果质量最小;M26中间砧果实的硬度、Vc含量及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均为最高;M26自根砧木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八棱海棠砧的最低;M26中间砧红将军的果实检测到的香气种类最多,M9自根砧果实中检测到的香气成分最低;以八棱海棠砧的红将军醇类和酯类含量最高,M9自根砧和M26自根砧红将军的酯类和醇类含量分别最低。
  • 郝婕, 王献革, 李学营, 鄢新民, 冯建忠
    Baidu(2)
    为明确直接定植、大树高接及矮化中间砧嫁接3种不同嫁接方式对苹果实生苗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规律产生的影响。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苹果标本实验园内,分别采集了5、6、7、8、9这5个月份苹果实生苗国红×长富6的实生后代叶片,通过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对直接定植、大树高接及矮化中间砧嫁接3种处理下苹果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大树高接、矮化中间砧这2种嫁接方式下,苹果叶片中与成花相关的内源激素GA3、IAA、CTK含量均比直接定植的实生苗内源激素含量降低,但ABA含量显著提高。苹果实生苗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与不同嫁接方式呈一定的相关性。可为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缩短苹果实生后代童期的影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张淑颖, 曲田丽, 孙阳, 董向丽, 王彩霞, 李保华, 肖春
    从剑麻叶片组织内分离获得6株内生细菌,其中JM-3菌株对离体苹果枝条上苹果腐烂病菌的扩展致病有较好的抑制效果。JM-3菌株在培养过程中能产生抑菌物质,其无菌发酵滤液能抑制腐烂病菌菌丝的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萌发,导致菌丝和芽管膨大畸形,最终导致菌丝破裂、原生质外流。JM-3菌株对多种果树和农作物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16S rDNA序列分析和RiboPrinter分析,鉴定菌株JM-3为枯草芽孢杆菌。
  • 尹可锁, 张雪燕, 代雪芳, 毛佳, 浦恩堂
    Baidu(1)
    为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在不同生态环境苹果园的降解行为。在昆明、北京和太原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苹果及土壤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消解模式,苹果中降解半衰期为17.8~24.0 d,土壤中半衰期为12.1~15.8 d。苹果和土壤中最终残留量分别是0.015~0.051 mg/kg,﹤0.01~0.027 mg/kg,低于我国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MRL值)0.2 mg/kg。三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理化性质有差异,但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降解行为基本一致。在不同环境苹果园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其残留对苹果的安全质量不会造成影响。
  • 于玮玮, 曹波, 龙鸿, 李慧, 李爱, 阎国荣
    为了解新疆野苹果盐胁迫下的生理特性,以新疆野苹果实生幼苗为试材,设置6个NaCl梯度(0,0.2%,0.4%,0.6%,0.8%,1.0%)处理4 h和0.4%NaCl溶液处理7个时间梯度(0,4,8,12,16,20,24 h),采样测定其叶片中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叶绿素(Chl)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片中脯氨酸的含量在NaCl浓度为0.6%时和NaCl浓度为0.4%处理12 h时,达到峰值,分别比对照提高了63.1%和27.0%。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和盐胁迫时间的延长,丙二醛的含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叶绿素变化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所有处理中,叶绿素含量均低于正常水平。可溶性糖含量、SOD和POD的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到达峰值后再下降的趋势。新疆野苹果幼苗在盐胁迫下可通过积累脯氨酸和可溶性糖,提高SOD和POD的活性,以减缓盐胁迫对植株的伤害且具有一定的耐盐性。
  • 高华, 鲁玉妙, 王雷存, 万怡震, 赵政阳, 胡艳妮
    Baidu(40)
    以早熟苹果新品种秦阳为试材,研究了秦阳苹果采后室温贮藏与低温冷藏中果实的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速率、失水率及果实内在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0~1℃冷藏能明显降低呼吸速率,推迟呼吸高峰的出现,显著抑制了果实的乙烯释放,室温贮藏乙烯最高峰值是0~1℃冷藏的1.72倍。0~1℃冷藏42d后,秦阳苹果较新鲜,较室温贮藏果肉硬度高出26.4%,总酸高0.31%。
  • 张军科, 洪小娟, 马锋旺
    为了研究GO基因在植物中的功能,获得转基因植株,用限制性内切酶将乙醇酸氧化酶(GO)基因从克隆载体pBSSP上切下,连接到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n117的CaMV 3S启动子和NOS 终止子之间,成功构建了GO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inGO.在此基础上以嘎拉苹果叶片为受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GO基因导入苹果,获得了2个抗性芽,PCR检测初步表明GO基因已整合到嘎拉苹果基因组中.
  • 李明想, 柏素花, 张玉刚, 祝军, 戴洪义
    Baidu(2)
    以苹果幼叶为试验材料,通过同源克隆和T-PC方法分离出B_LECTIN基因家族中的一个基因,命名为MdMBL。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MdMBL长度为1 181 bp,包括20 bp的5'非编码区、81 bp的3'非编码区和一个长度为1 080 bp编码359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推测该蛋白质分子量为39.76 kDa,其等电点为8.72。在构建的MBL系统进化树中,MdMBL与葡萄的MBL的关系最近,其次为橹豆的MBL,与苹果的MBL2同源基因进化关系最远。相对荧光定量T-PC分析表明,MdMBL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在花中表达量最低;低温胁迫促使MdMBL表达量升高,MdMBL在机械损伤处理下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外源SA能够诱导MdMBL表达上调。
  • 苏丽艳, 田爱梅, 陶贵荣, 李蒙
    为解析苹果钙调蛋白基因MdCaM在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功能。以秦冠苹果为材料,克隆了苹果MdCaM基因,并利用MEGA 5.0软件对其编码的蛋白进行了聚类分析,利用qPCR分析了MdCaM在釆后损伤、低氧、高温等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物种间钙调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MdCaM与拟南芥的钙调蛋白 CaM1基因关系较近;qPCR结果表明,MdCaM在损伤、低氧胁迫(0 O2或3% O2)后均呈先升高后恢复正常水平的表达模式,损伤后6 h达到峰值,低氧(0 O2)处理1 h后达到峰值;高温(20℃/40℃)诱导后其表达量高于同期对照组,并在处理后12 h达到峰值,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了高温胁迫下的全程响应。因此推测,MdCaM基因可能在苹果适应损伤、高温、低氧等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参与了苹果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逆境调控。为后继研究MdCaM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 陈晓林, 牛程旺, 李保华, 李桂舫, 王彩霞
    通过对酶活性的分析,研究证实苹果树腐烂病菌在活体外和寄主体内均能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壁降解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和木聚糖酶。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腐烂病菌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及达到酶活性高峰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诱导酶液对苹果愈伤组织具有明显的浸解作用,其中木聚糖为碳源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破坏能力最强。此外,研究发现,腐烂病菌在寄主体内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变化规律不同,PMG和木聚糖酶在接种后最先被检测到活性显著升高,PMG酶活性于接种后第13天达到高峰,随后活性降低,而木聚糖酶和其他3种酶活性则随接种天数的增加活性不断增强;5种细胞壁降解酶中,Cx最大酶活性最低,而木聚糖酶活性最高,是其他酶最大活性的1.74~7.44倍。
  • 张海月, 肖玉雄, 田义轲, 王彩虹, 杨绍兰, 李昱, 李玉琪
    为了探讨来自苹果的β-微管蛋白基因家族成员之一(转录本号:MDP0000749824.1)对茎生长的影响,以普通型苹果品种烟富3号和柱型苹果品种舞姿的茎尖为材料,克隆到了该基因的编码序列,该序列全长1 332 bp,编码443个氨基酸。DNAMAN比对结果表明,烟富3号和舞姿上该基因的编码序列完全一致。以舞姿及烟富3号的DNA为模板,用启动子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后,均获得一段1 661 bp的核苷酸序列,二者有6处碱基差异。启动子序列分析发现,其中具有赤霉素、脱落酸、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等激素响应元件。构建Cam35S-MDP0000749824-GFP重组载体,在烟草叶片中完成瞬时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MDP0000749824.1编码蛋白位于细胞膜和微管上。以普通型苹果品种烟富3号和柱型苹果品种舞姿的茎尖组织为试材,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柱型苹果舞姿茎尖中的转录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型的烟富3号。因此,推测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受激素调控的作用,进而对茎的伸长生长造成影响。
  • 齐秀东, 李海山, 魏建梅, 贾艳茹
    Baidu(20)
    以嘎拉苹果为试材,研究其果实细胞壁代谢及关键酶基因表达特性及受1-MCP、乙烯利和低温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常温下,嘎拉果实硬度变化与WSP显著正相关,与CSP和半纤维素显著负相关,与ISP的关系不大;1-MCP和低温处理显著抑制了WSP含量上升,减缓了CSP和半纤维素降解。嘎拉果实细胞壁酶中,β-Gal活性最高、增加最快,其基因表达亦迅速增加,α-L-Af活性和基因表达虽增加速率低于β-Gal,但二者变化规律相似,均显著受到1-MCP和0℃低温的抑制;PG和PME活性和基因表达量亦呈增加趋势,但未能完全被1-MCP处理和0℃低温所抑制;相关性分析表明,其细胞壁酶活性变化均与硬度呈显著负相关性,并显著受到1-MCP和低温的影响。但是,乙烯利处理虽对嘎拉果实软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
  • 苏佳明, 段小娜, 于强, 徐维华, 姜中武, 董雅凤, 陈学森
    以中熟红富士品种红将军的继代培养4~5代试管苗为试材, 进行脱毒处理, 并利用ELISA和RT-PCR技术检测脱毒效果。结果表明:红将军苹果试管苗在38℃高温条件下恒定热处理20 d, 再二次茎尖培养后, 试管苗脱毒率达86.4%~100%, 可以有效脱除ASSVd、ASGV、ASPV、ApMV和ACLSV等主要的苹果病毒。
  • 宋金耀, 孟庆祥, 刘永军
    以“青富13”苹果叶片为试材,研究了苹果过氧化物酶(POD)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苹果叶片POD同工酶可粗分为酸性酶和碱性酶两大类,酸性酶的最适pH在6.0左右,碱性酶的最适pH在9.0左右;在最适pH条件下,不同的缓冲液体系对POD活性有一定的影响;该酶系最适温度综合表现为25℃左右,热稳定性试验表明苹果POD相当耐热,80℃可维持活性2min左右,55℃可保持活性72h;底物试验证明,该酶系可催化H2O对酚、胺类化合物的氧化作用
  • 谭冬梅, 许雪锋, 李天忠, 王忆, 韩振海
    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处理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deb)Roem.)幼苗。通过对其叶片及根系中各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分析发现,干旱胁迫能诱导新疆野苹果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并具有以下特点: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根系中各细胞器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时间普遍早于叶片;同是叶片,海绵组织中各细胞器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时间早于栅栏组织;同是根系,皮层细胞中各细胞器形态结构变化的时间普遍早于中柱细胞。
  • 项殿芳, 宋金耀, 刘永军, 章德明, 陈霜莹
    对王林、乔纳金、长富2、秋富1、M7、M26六个苹果品种及砧木的脱毒与未脱毒苗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脱毒后成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降低。王林、长富2的脱毒苗成叶内硝酸还原酶活性比对照极显着增强。王林、乔纳金、长富2三品种脱毒苗成叶中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显着降低,幼叶及嫩梢皮层中蛋白质含量显着增高。脱毒后,三个品种成叶组织提取液褐变度明显降低。
  • 邵开基, 李登科, 张忠仁
    SH系列苹果矮化砧木系国光×河南海囊种间杂交育出的苹果无性系自根砧,对照为M9,M7,MM106无性系自根砧和山定子实生砧,嫁接品种为羽红(3号 红星)、金冠、富士等。1987年杂交,1982年秋定植于鉴定圃。经过5年的生物学特性、物候期及园艺学性状观察,以及矿质营养,净光合效率,气孔阻力,蒸腾强度,ABA含量等分析测定,4100个砧木杂交单系中选出SH系列苹果矮化砧木。本文报道的是SH系列中SH3、SH4、SH5、SH9、SH12、SH14、SH15、SH20、SH21、SH29等10个突出的优系砧木。它们的共同性状表现为早花早果,树体矮化、半矮化,抗逆性强(抗旱、抗倒伏、抗抽条),早期丰产稳产,果实着色浓红艳丽,含可溶性固形物高,风味浓,品质好,果实硬度大耐贮藏,容易繁殖,综合性状超过对照M9、M7、M106和山定子的苹果矮化砧木新系列。
  • 严毓骅, 段建军
    本试验对苹果园种植覆盖作物—白香草木樨Melilotus albus Desr.后,苹果树上叶螨及其主要天敌—小花蝽Orius minutus(Linnaeus)、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t、塔六点蓟马Scolothrips sexmaculatus(Pergande)和拟长刺钝绥螨Amblyseius pseudo-longispinosus Xin et Liang等种群数量的消长进行了观察.6月中旬后,在生草法处理区,天敌与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之间的益害比明显地高于免耕法对照区.因此,山楂叶螨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7月12日,处理区与对照区之间的差异最为显著,分别为每叶2.54头和每叶8.80头.在整个生长季里,只使用了一次杀螨剂.由此可见,果园内种植覆盖作物以保护和增殖天敌,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 马强, 乔国彪, 庄霞, 张晓伟
    Baidu(19)
    为有效控制苹果树腐烂病,通过对不同浓度青霉素处理后的感病植株的病原菌的果胶酶和人工培养的病原菌的果胶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青霉素液处理对PA液中病源菌分泌果胶酶活性没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青霉素液对感病树体上病源菌分泌果胶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经1.2×10 U/L的青霉素液处理后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处理5d时,感病树体的病组织中果胶酶活性比CK下降了82%.
  • 陈琛, 王丽霞, 赵海永, 邵蕾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施用包膜肥料与普通肥料的控释BB肥对土壤养分和苹果产量、品质、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控释肥在苹果上合理施用提供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普通肥料由于其速溶性,施肥后土壤速效养分变化曲线在一个生长期内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将控释肥与普通肥料掺混后,既解决了控释肥施用前期养分释放缓慢的问题,又满足了作物整个生长期内养分的需求。施肥量相同的SF与CRF1处理相比较,CRF1处理的苹果产量、品质、经济效益显著高于SF处理;即使减少肥料的施用量,CRF2、CRF3处理的苹果产量、品质、经济效益仍不低于SF处理。从提高果实的口感、减少肥料的投入、增加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本试验的最佳施肥处理为减氮控释肥CRF3处理。
  • 李慧峰, 吕德国, 李林光
    为了明确苹果根系构型的建造规律,以不同树龄的寒富苹果为试材,采用壕沟法和扇面挖掘法对苹果根系构型的演化进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当树龄达到5年生时,根系的分布模式就已经建立起来,定植后6~8年时根系密度和生物量达到最大,根系构型基本确立,8年以后主要进行根系更新及根类组成的调整。苹果根系在土壤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层次结构,地表以下10~15 cm属于根系分布的极不稳定层,地表以下15~40cm为根系密集层,40cm以下土层仅有极少量的根系发生。树冠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根系构型的状况。苹果根型属于水平根和斜生根组成的复合根型。
  • 黄飞飞, 李贺, 张志宏
    Baidu(23)
    MicroRNA(miRN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改进CTAB法提取的总RNA为模板,通过设计茎环反转录引物,利用定性RT-PCR技术从寒富苹果幼嫩叶片、成熟叶片、嫩茎、幼果和根等不同器官中均检测到miRNA,并从寒富苹果叶片中克隆分离出14种miRNA.在此基础上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寒富苹果离体试管苗与田间苗中10种miRNA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miR15和miR157在离体试管苗叶片中表达量明显高于田间苗幼叶.本研究建立了苹果miRNA的茎环RT-PCR检测体系,为研究miRNA在苹果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赵白鸽, 孔建, 申效诚, 王文夕, 程红梅, 张桂芬, 王彩敏
    1990~1992年在郑州进行的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药剂中生菌素751和抗生素B-903对苹果轮纹病离体培养的菌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为11.77~18.70mm;田间将生物药剂与波尔多液交替使用后,经“751”100倍液防治的轮纹病烂果率低于化学农药处理,且对早期落叶斑点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贮藏前用751的复配剂QGF处理后,获得了满意的防病保鲜效果。
  • 张鑫, 杜国强, 师校欣
    Baidu(24)
    利用CTAB-异硫氰酸胍法、改良CTAB法和RNAplant试剂盒法,从富含多糖和酚类物质的苹果组培苗继代苗中提取总RNA。结果表明CTAB-异硫氰酸胍法对苹果组培苗总RNA的提取有较好的效果,所得RNA的A260/A230大于2.0,A260/A280为1.8~2.0,产率在16.95μg/g左右。改良CTAB法和RNAplant试剂盒法提取的RNA均有少量DNA污染,但RNAplant试剂盒法比CTAB法更快捷,简便。
  • 夏国海, 罗新书
    对苹果幼树新梢生长期14C同化物的种类和运转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苹果叶片14C同化物主要是糖,以山梨醇含量最高,蔗糖次之,葡萄糖和果糖很少;叶合成的氨基酸主要有天冬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和天冬酰胺。(2)山梨醇输出叶片速度大于蔗糖,向所在新梢以上发育部位短途输送以山梨醇为主,向其它器官长距离供应,蔗糖占优势。(3)叶片同化物在一昼夜内即完成地上地下部循环。根系上运物质主要是氨基酸,以谷酰氨,天冬酰胺和天冬氨酸为主。它们在地上部各器官的分配受代谢强度调节,无严格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