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精选专题

黄瓜
本专题筛选《华北农学报》刊载的黄瓜相关论文,涉及黄瓜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土壤肥料及病虫害等学科论文。点击相关论文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并可下载全文。为方便读者引用及分享,每篇文章都包含完整的中英文引文格式(包含国际DOI号)及专有二维码,长按该文二维码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同时可以实现移动端分享。感谢您的下载引用及转发分享。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郭广君, 刁卫平, 刘金兵, 潘宝贵, 戈伟, 王述彬
    黄瓜花叶病毒(CMV)病是影响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是辣椒抗病育种的主攻目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可有效地克服传统育种的缺陷,加速育种进程。分子标记的开发依赖于基础研究,辣椒基因组数据的公布为辣椒抗CMV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所以本研究就黄瓜花叶病毒的危害、辣椒抗源材料的筛选和抗性鉴定、抗性遗传规律分析及抗性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为进一步辣椒抗CMV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李蕾, 孟永娇, 张璐, 娄群峰, 李季, 钱春桃, 陈劲枫
    Baidu(9)
    为了提高农杆菌介导的黄瓜遗传转化效率,以亚洲生态型长春密刺、欧洲生态型Poinset76和Marketmore76 3种黄瓜为材料,筛选了适合遗传转化最佳的基因型,并通过改变培养基固化剂、添加抗氧化剂和有机添加物的方式对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结果发现,3种基因型黄瓜中,长春密刺的抗性芽诱导分化表现最佳,而Poinset76和Marketmore76稍差;在脱乙酰吉兰糖胶为固化剂的培养基上,3种基因型的抗性芽诱导率比以琼脂粉为固化剂的培养基诱导率分别高28.21,19.71,15.39个百分点;共培养基中添加50 mg/L抗氧化剂α-硫辛酸时,长春密刺抗性芽诱导率最高达66.67%,平均芽分化数最高达1.32;在选择培养基中添加1.5 g/L的有机添加物水解酪蛋白,长春密刺抗性芽诱导率和平均芽分化数最高,分别为67.15%和1.42。此外,在前人建立的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基础上,得到了以长春密刺为遗传转化的最适基因型,脱乙酰吉兰糖胶为培养基固化剂,共培养基中添加50 mg/L α-硫辛酸或选择培养基中添加1.5 g/L水解酪蛋白的优化遗传转化体系,极显著提高了外植体抗性芽诱导率和平均芽分化数,推动了黄瓜转基因进程。
  • 张微, 李锡香
    Baidu(4)
    黄瓜的遗传背景狭窄而性型丰富,是研究植物性别分化的模式植物.一直以来,从形态学到细胞学,从经典遗传学到分子生物学,研究者们对黄瓜的性别分化及其调控机理做了大量研究,揭示了其遗传基础以及以乙烯代谢途径为主线的分子调控机制,但尚不能完全诠释黄瓜性别分化以及性型多样性和多变性的成因.近年来,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miRNA等方面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入,为黄瓜性型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技术,有望通过多个层面和角度的综合研究进一步解释黄瓜性别分化与多样性形成的机制,为调控黄瓜性别分化,实现高产稳产栽培和瓜类作物性型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董林林, 李振东, 王倩
    通过生物学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大蒜鳞茎浸提液对黄瓜发芽、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对黄瓜的苗长、根长抑制显著增强,而浓度为40 mg/mL时,对发芽率的抑制显著。在20 mg/mL浓度范围内,大蒜鳞茎浸提液,促进了黄瓜的幼苗生长、增加了可溶性糖、蛋白质、Vc、叶绿素的含量,提高了POD、SOD、CAT的活性,高浓度的浸提液抑制了幼苗生长及POD、SOD、CAT的活性,降低可溶性糖、蛋白质、Vc、叶绿素的含量。随着浓度的增加,MDA的变化趋势为"V"型,浓度为10 mg/mL时,MDA降低了13.7%。20 mg/mL浓度范围内的大蒜浸提液对黄瓜生长有益。
  • 张海英, 王振国, 毛爱军, 张峰, 王永健, 许勇
    Baidu(95)
    黄瓜白粉病是影响黄瓜生产的主要病害,为建立黄瓜抗白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我们以黄瓜抗白粉病亲本WIS2757和感白粉病亲本19032以及它们的F2群体为试材,采用SSR分析技术,对相关抗性基因的连锁分子标记进行了研究。获得了2个与黄瓜白粉病主效抗病基因连锁的SSR分子标记SSR97-200,SSR273-300,连锁距离分别为5,13 cM,这些SSR标记可以作为黄瓜抗白粉病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
  • 张立杰, 麻艳超, 李康, 东方阳, 王建设
    Baidu(3)
    鉴定无苦味种质,选育无苦味品种是控制黄瓜苦味、改善品质的有效方法。利用黄瓜营养器官苦味基因的标记SSR02309和果实苦味基因的标记SSR10795,对78份种质资源进行苦味基因型分析,表明黄瓜种质间和种质内苦味基因的标记基因型存在遗传变异性。明确了78份种质苦味基因的标记基因型。初步鉴定出7份无苦味种质。在田间逆境胁迫条件下,利用感官品尝方法对标记鉴定的7份无苦味种质的苦味性状进行了感官品尝鉴定,结果与标记鉴定的一致。为无苦味黄瓜品种改良奠定了技术与种质基础。
  • 高苇, 李宝聚, 王万立, 郝永娟, 石延霞
    筛选到应用于多主棒孢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特异性引物CIR5/CIF5,并建立了土壤中多主棒孢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引物CIR5/CIF5能够从多主棒孢基因组DNA中特异性扩增出一条259 bp的片段,常规PCR检测中灵敏度可达10 fg/μL。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模拟带菌土壤中的带菌量,结果证明该技术对土壤中多主棒孢的检测下限为1个孢子/g土壤,可以快速、准确地定量土壤中病原菌的孢子数目,为栽培前土壤中病原菌的监测预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 孙晓辉, 王树森, 高利利, 乔宁, 刘永光, 赵静, 竺晓平
    Baidu(1)
    为了检测和鉴定山东地区葫芦科蔬菜上病毒病种类,从山东诸地11个蔬菜种植区采集了867个葫芦科蔬菜疑似感病样品。利用黄瓜花叶病毒、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西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南瓜花叶病毒、甜瓜黄斑病毒、瓜类褪绿黄化病毒、李属坏死环斑病毒及甜瓜坏死斑点病毒等特异性引物对疑似感病样品分别进行RT-PCR检测,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34.8%,10.4%,20.0%,41.7%,27.0%,7.8%,2.6%,1.7%,0,0.9%。表明除PNRSV外,其他9种病毒在山东各地均有发生,且CMV和TMV发病率较高,2种或2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也很普遍。同时为明确山东地区CMV分离物的株系分化状况,选取11个地区有代表性的CMV阳性样品,测定其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和RNA3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侵染山东地区葫芦科蔬菜的CMV分离物均属于IB亚组,与韩国分离物As(AF013291)相似性最高,未发现其他株系。
  • 秦海滨, 张志斌, 贺超兴
    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黄瓜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和相关生理生化变化。以黄瓜品种中农16为材料,播种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20 d幼苗人工接种立枯丝核菌。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真菌后能够显著提高黄瓜苗期对立枯病的抗性,降低发病率。黄瓜苗期人工接种立枯丝核菌后菌根苗和非菌根苗发病率分别为16.5%和52.0%,非菌根苗发病严重,病情指数为46.7,接菌病情指数为10,较非接菌苗下降了78.5%,接种菌根真菌提高黄瓜抗病性与改变相关酶活性有关,在病害发生前菌根真菌已经与寄主植物互利共生,提前启动了抵抗病害得相关机制,如提高了保护酶活性,促进植株生长,接种菌根真菌后菌根苗地上鲜质量和地上干质量分别比未接菌处理提高33.10%和25.93%。在病害发生过程中菌根真菌与病原菌互相竞争,抑制病菌对寄主的侵害,减轻细胞膜受损害程度。
  • 郭荣雨, 路曼, 宋晓飞, 孙成振, 李晓丽, 闫立英
    Baidu(1)
    为了解旱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利用黄瓜全基因组测序的450对SSR引物对38份旱黄瓜种质资源进行了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2对引物共扩增出133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1.85个,变幅为1~4个.38份旱黄瓜种质资源的相异系数分布在0.215~0.704,其中6457与佳美旱黄瓜、选丰与佳美旱黄瓜、新宝与绿之秋亲缘关系较远,而gfcs与四季翠绿、玉翡翠与翠玉、真把握与唐山秋瓜、真把握与皇家绿秀亲缘关系较近.在阈值为0.54处,可将这38份黄瓜种质资源划分为Ⅰ、Ⅱ类.在阈值为0.48处,可将Ⅰ类再分为ⅠA、ⅠB、ⅠC、ⅠD 4个亚类,Ⅱ类可再分为ⅡA、ⅡB、ⅡC 3个亚类.为旱黄瓜育种中亲本的选择选配提供了参考.
  • 肖小君, 黄作喜, 陈文年, 王辉
    探讨水果黄瓜幼苗对铅胁迫的响应机制,为揭示水果黄瓜抗铅性提供理论依据。在200 mg/L硝酸铅胁迫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50,100,300,500 μmol/L)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水果黄瓜种子萌发以及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mg/L的硝酸铅对水果黄瓜种子的萌发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使可溶性蛋白与丙二醛的含量升高,POD、CAT活性以及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降低;加入硝普钠(SNP,NO供体)对水果黄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降低了丙二醛的含量,增加POD、CAT、SOD活性以及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外源NO能显著促进Pb2+胁迫下水果黄瓜种子萌发,增强细胞的渗透调节能力,提高保护酶活性,明显缓解幼苗叶片受到的氧化损伤,其中以100 μmol/L SNP处理的效果最好。
  • 张之为, 李晓静, 白金瑞, 陈帅, 范梦轩
    为了探索高温条件下,CO2对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以温室嫁接黄瓜为材料,研究高温条件下,CO2处理后黄瓜叶片中SOD、POD和CAT活性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高温条件下,CO2处理增加了黄瓜叶片SOD、POD和CAT的活性。与常温处理相比,高温结合CO2处理黄瓜的SOD、POD和CAT活性分别在处理42,28,21 d时差异最大,分别增加了19.1%,50.4%和45.0%。利用Real-time PCR分析SOD、POD和CAT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高温条件下,CO2处理增加了黄瓜叶片的SODPODCA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高温结合CO2处理中黄瓜的SODPODCAT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在处理28,28,21 d时达到最大值,比常温处理增加了60.7%,70.3%和44.9%。结果表明,高温结合CO2处理增加了温室黄瓜SOD、POD和CAT的活性及其基因的表达水平。
  • 王惠哲, 李淑菊, 杨瑞环, 管炜, 邓强, 曹明明
    为建立黄瓜抗黑斑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以黄瓜感黑斑病母本L 63和抗黑斑病父本L 9及其F1、F,苏北》2,/sub>分离群体为试材,将与黑斑病抗性相关基因连锁的一个共显性AFLP标记E-CC/M-CAT进行了测序,根据序列特点设计了特异的SCAR引物SCEM126/122,成功地转换成了简单实用的共显性SCAR标记,经验证该标记与黄瓜抗黑斑病相关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4.4 cM,可以作为黄瓜抗黑斑病辅助选择的标记。且该标记具有迅速、简便、成本低、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的优点,扩增条带清晰,无杂带和拖尾现象,适合用于大量样本分析。利用引物SCEM126/122对290份材料进行抗病性检测,结果表明有64份抗病材料,为进行抗黑斑病黄瓜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 陈淑芳, 沈孟洁
    为了探讨种子超重力处理与黄瓜耐盐性的关系,研究种子经超重力处理后对NaCl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受到显著抑制。种子在1 000,2 000,3 000×g超重力水平下分别处理1 h和2 h,各发芽指标包括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显著提高,以2 000×g,2 h处理最佳;超重力水平进一步增加到4 000×g,处理1 h发芽率变化不显著,其余处理各指标均显著降低。幼苗期进行NaCl胁迫,与一定浓度单独盐胁迫相比,种子提前进行2 000×g,2 h超重力处理,生物量显著增加,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种子经一定条件超重力处理后,可提高盐胁迫下黄瓜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物量,对生理指标也起到积极作用,有效缓解盐害,增强了植株耐盐性。
  • 高伟, 李明悦, 高宝岩, 李伟
    Baidu(5)
    在不同的施肥模式下,探讨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对设施黄瓜产量、氮素吸收、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和淋溶的影响,明确在设施条件下黄瓜种植过程中有机肥和氮肥的最佳配施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结合原位土渗漏装置,进行植株、土壤和渗漏水的采集和测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黄瓜产量平均增加12.1%,增收7.1%,其中施用低量氮肥处理(OM+N1PK)的增产和增收效果更佳;采用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处理可显著增加果实中氮的累积量,单纯增加氮肥的施用只会增加植株中氮的累积量,果实中未见增加;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能显著降低灌溉水和硝态氮的渗漏量,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分别可降低14.2%和26.6%;施氮量较高的处理(OM+N2PK),硝态氮在各土层出现了明显的累积。因此,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应适当减少化学氮肥的用量,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OM+N1PK施肥模式为最佳。
  • 潘璐, 李志鑫, 崔世茂, 宋阳, 杜宪, 田露文, 白杰
    为了研究高温条件下,加富不同浓度CO2对光合作用及叶片衰老的影响。以温室嫁接黄瓜为试材,研究了高温、加富不同浓度CO2条件下黄瓜叶片的生长量、净光合速率及SPAD值的变化及功能叶和老叶中淀粉、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与不同浓度CO2耦合,在处理7~19 d均提高了黄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及SPAD值,但高温+高浓度CO2处理,在试验开始13 d达到最大值后下降;高温+中浓度CO2处理的黄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及SPAD值,在叶片生育期10~19 d均显著高于对照、高温+低浓度CO2以及高温处理。高温+高浓度CO2处理的老叶与功能叶相比,淀粉含量显著上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而高温+中低浓度CO2处理的老叶与功能叶的淀粉及可溶性糖含量并未出现明显变化。高温+高浓度CO2处理的老叶丙二醛含量较功能叶显著增加,且老叶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高温+中低浓度CO2及高温+低浓度CO2处理。说明高温条件,加富高浓度CO2能够快速促进光合作用增加,但会加速叶片老化,加富中浓度CO2和低浓度CO2能够促进光合作用持续增加,延缓叶片老化。
  • 牟雪姣, 张强, 吴燕, 王雪娟, 张远兵
    为探究外源CO缓解干旱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生长的内在机制,以黄瓜品种新津研四号为试材,高铁血红素(0.01 μmol/L)为CO供体,采用PEG-6000(聚乙二醇)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外源CO对干旱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生长、养分吸收能力、质膜稳定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水解酶活性及其同工酶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CO能够提高干旱胁迫下黄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后的根长、胚轴长及鲜质量,能够促进黄瓜种子的吸胀,改进根系活力,显著降低质膜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还能诱导增强淀粉酶和酯酶的活性及相应同工酶的表达水平。与干旱胁迫处理组(PEG)相比,胁迫前施用CO处理组(PEG+CO)的根系活力提高了12.57%,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了5.84%和32.56%,淀粉酶和酯酶的活性分别增强了9.87%和48.87%,MDA含量降低了25.81%。这些结果表明,外源CO可以通过增强黄瓜种子的养分吸收能力,保护细胞膜系统的稳定性,改善渗透调节能力,提升水解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表达水平来提高黄瓜种子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促进种子在干旱胁迫下的萌发和生长。
  • 张海霞, 张海英, 于广建, 张峰, 毛爱军, 王永健, 许勇
    以黄瓜抗枯萎病亲本WIS2757和感枯萎病亲本津研2号及其F2分离群体为试材,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进行了与黄瓜抗枯萎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运用RAPD技术,利用780条RAPD引物对抗、感亲本进行筛选,其中有11条引物在两亲本之间表现多态性,但仅有引物S49在两组间多态性标记与亲本的多态性标记相同。经F2单株分析,引物S49扩增出的特异DNA片段与WIS7757抗黄瓜枯萎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14cm。DNA标记条带大约为00 bp,定名为S49-00。
  • 武新岩, 郭建华, 方正, 张毅功, 毛思帅, 张丽娟, 赵斌
    Baidu(30)
    采用设施栽培的试验方法,测定时分为黄瓜初花叶位、花叶叶位、果叶叶位,研究了不同铵态氮⁄硝态氮肥料配比对黄瓜叶绿素、光合作用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处理的黄瓜不同叶位的SPAD差异显著,黄瓜花叶叶位的SPAD值最大,其次是果叶叶位,最后是初花叶位;不同的铵态氮、硝态氮配施,无论是初花、花叶还是果叶叶位的SPAD都随着硝态氮的增加而增大,总的来说,不同施肥配比处理间的差异不是很显著;适宜的肥料水平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能转化效率,更能促进植株光合作用的提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花叶叶位最大,果叶叶位次之,初花叶位最小.铵态氮与硝态氮配施比例为(NO,3:NH4+=0:0)时,黄瓜果实的硝酸盐、有机酸含量最低,VC含量最高,品质较好,产量较高.
  • 周红梅, 毛爱军, 张丽蓉, 张峰, 王永健, 杨文才
    黄瓜枯萎病是严重危害黄瓜生产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建立黄瓜枯萎病接种方法,从而实现快速、准确地对黄瓜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筛选,明确不同黄瓜种质材料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可为黄瓜抗病育种提供重要依据.试验选用份抗感枯萎病黄瓜材料及其杂交后代,以危害我国黄瓜生产的优势枯萎病生理小种4为供试菌源,开展了苗期人工接种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以及枯萎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浸根接种法,以1×106孢子/mL的接种液接种子叶期幼苗,在白天24~28℃,夜晚16~20℃的温室中培养,接种后10~14 d即可正确区分品种之间的抗感性差异.该方法发病迅速,整齐度、重复性好,是较理想的黄瓜枯萎病接种方法.运用浸根接种法对以WIS277和津研2号为双亲构建的F1、F2、F4 2个株系的各世代接种结果表明,WIS277抗枯萎病,津研2号感枯萎病,F1群体抗枯萎病.根据F2群体和F4株系的抗病表现推断WIS277对黄瓜枯萎病的抗性符合显性单基因的遗传模式.同时通过对Cu13和京育202及其F1的接种鉴定表明,Cu13抗枯萎病,京育202感枯萎病,F1群体表现中抗,初步认为抗病材料Cu13由多基因调控.
  • 韩毅科, 杜胜利, 王鸣
    以黄瓜卷须为材料,对黄瓜染色体制片中的一些主要参数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黄瓜染色体制片的系统操作规程。研究发现,黄瓜染色中心直径和异染色质数目与植株倍性呈正相关,可作为黄瓜倍性鉴定的间接指标,其中单倍体染色中心直径平均为5.1μm,双单倍体为13.3μm,单倍体异染色质数目平均5.0,双单倍体为11.9。
  • 刘春香, 张卫华, 曹齐卫, 孙小镭
    扩张蛋白是促进植物细胞壁伸展的一类蛋白质,黄瓜果实膨大过程中扩张蛋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发育中的黄瓜果实RNA为试验材料,通过RACE方法克隆了黄瓜Cs-EXP10基因的5’端未知序列,进而获得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287个氨基酸,有扩张蛋白的特征序列。Southern杂交表明Cs-EXP10在基因组中是以单拷贝形式存在的。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膨大过程中的果实中表达量高,显示其与果实的膨大有关。在叶和茎组织中也有少量表达,而在根和花中基本不表达。
  • 郝慧娟, 刘洪伟, 尹淑丽, 刘倩倩, 张丽萍, 宋水山
    Baidu(4)
    为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SD-2在黄瓜植株上的定殖情况,采用稍加改进的电击转化方法将含有GFP基因的pGFP4412质粒导入枯草芽孢杆菌BSD-2菌株中,并测定了其生长曲线、质粒遗传稳定性及其对枯萎病菌和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成功获得具有绿色荧光的菌株BSD-2-GFP;标记菌株的生长趋势与野生型菌株基本一致;在无选择压力条件下连续培养56 h,菌株BSD-2-GFP的遗传稳定性为86%;其对植物枯萎病菌和灰霉病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与野生型菌株相当。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标记菌株处理24 h后即可在黄瓜根内部发现,5 d后可在叶脉发现,且50 d后仍可在叶脉观测到。结果表明,菌株BSD-2-GFP可以很好地在黄瓜体内定殖,从而阻止病原菌的侵入。
  • 毛爱军, 张峰, 张丽蓉, 王永健
    黄瓜靶斑病是近年来严重为害保护地黄瓜生产的一种新病害,为了促进靶斑病的抗病育种和防治,开展了12种固体和液体培养基配方、病菌移植方式、菌落颜色、光照条件、培养时间对黄瓜靶斑病菌繁殖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靶斑病菌菌落颜色深的菌株孢子产量大于菌落颜色浅的菌株;采用菌块涂抹法移植靶斑病菌效果最佳;繁殖靶斑病菌适宜的培养基为CZA120g,CZA80g,液体培养不适合靶斑病菌的繁殖;连续光照和黑暗处理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暗培养比光、暗交替和连续光照更有利于孢子的产生;28℃恒温、黑暗培养5 d是靶斑病菌产孢高峰期,分生孢子数量可达20.7×;105个/mL。
  • 孟姗姗, 韩之琪, 谢学文, 柴阿丽, 石延霞, 李宝聚
    Baidu(1)
    为探索干热处理后带菌种子贮藏时间对种子发芽率及病菌活力的影响,明确干热处理后种子贮藏的最佳条件。以3种自然带菌的黄瓜种子为材料,将不同干热处理后的带菌黄瓜种子在4 ℃中分别贮藏1,2,3,6,9个月,测定贮藏时间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同时采用平板保湿培养法和荧光双染技术测定种子上病原真菌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干热处理带菌黄瓜种子的发芽率和种子上病原菌的活力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70 ℃处理40,60 min的黄瓜种子贮藏3个月后,3种带菌种子的发芽率均保持在88%以上,贮藏6个月后,发芽率均下降至约80%,70 ℃处理90 min的黄瓜种子贮藏3个月后,3种带菌种子的发芽率均下降至75%以下;而贮藏3个月后,带菌种子内外均无病原菌生长,孢子死亡率均上升至100%。说明70 ℃干热处理 40,60 min后的带菌黄瓜种子贮藏3个月后发芽率仍在88%以上且病原菌死亡率达100%,因此,可作为种子贮藏前的处理条件,但70 ℃干热处理90 min后的种子适宜直接播种,且干热处理后的种子不适宜长期贮藏。
  • 郭敬华, 孟庆芳, 李亚宁, 杨文香, 张汀, 周锟, 刘大群
    药效试验表明,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发酵液对黄瓜白粉病有良好的防效,其中发酵液保护作用的防效为88.63%,治疗作用的防效为82.26%,表明该发酵液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既有保护作用又有治疗作用。通过对喷施发酵液后黄瓜叶片内的抗病相关酶的活性的测定发现,喷施Men-myco-93-63发酵液后黄瓜叶片内POD,CAT,PAL,PPO等酶的活性在一定时间内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 张桂华, 韩毅科, 杨瑞环, 杜胜利, 王鸣
    对23份不同来源的黄瓜材料进行了AFLP分析。1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543条谱带,其中,多态性带为106条,多态率为19.5%。UPGA分类结果将23份黄瓜材料划分为三大类群:第1类群为野生型黄瓜的聚类;第2类群为美国类型黄瓜、荷兰类型黄瓜以及具有荷兰血统的黄瓜的聚类;第3类群中包含所有中国类型黄瓜和2个前苏联类型黄瓜。遗传相似性分析和聚类结果表明:野生黄瓜和栽培黄瓜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AFLP标记的分类结果与材料的主要性状特点基本一致。
  • 刘建霞, 赵英男, 李博文, 刘文菊, 马理
    Baidu(2)
    为探讨黄瓜温室土壤溶液中钾含量的变化特征,以河北永清县黄瓜主产区的黄瓜温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黄瓜温室整个生育期根层(35~40cm)和非根层(95~100cm)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钾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土壤中钾的淋失特征。结果表明,根层(35~40cm)各处理土壤溶液钾含量为47.7~114.0mg/L,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在非根层(95~100cm)土壤溶液中,常规施钾处理(施钾量为3022kg/hm2)的钾含量(40.3~105.0mg/L)动态变化规律与根层相似,而对照处理(不施钾)的钾含量(49.6~66.5mg/L)和推荐施钾处理(施钾量为600kg/hm2)的钾含量(30.6~42.8mg/L)随时期无明显变化。土壤淋溶液中钾的浓度随施钾量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其浓度为27.9~65.1mg/L,黄瓜整个生育期土壤钾的总淋失量为154kg/hm2。综上所述,该试验区黄瓜温室存在一定程度的钾淋失风险,推荐600kg/hm2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可以降低钾素的淋失,可有效增加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 石嘉琦, 刘宇庆, 王艳玲, 杨再强
    摘要 (420) RichHTML (18) PDF全文 (130)

    为了揭示果期高温胁迫下氮素施用水平对黄瓜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以津优101号黄瓜为试验材料,以28 ℃/18 ℃为对照,设置了35 ℃/25 ℃、38 ℃/28 ℃、41 ℃/31 ℃ 3个高温处理,施氮量设置0(N0),160(N1),240(N2),320(N3)kg/hm2 4个水平,共1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果期高温胁迫9 d后测定了黄瓜功能叶片的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并探讨了各处理间变化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果期高温胁迫后黄瓜叶片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显著受损,叶片的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合性能指数(PIabs)、Fm与荧光曲线围成的面积(Area)均显著降低。35 ℃胁迫下各施氮处理黄瓜叶片的ΔWO-J和ΔWO-K均为负值,放氧复合体(OEC)未失活且PSⅡ中心类囊体之间的能量传递顺畅; 而38 ℃胁迫下N2处理和41 ℃胁迫下N1处理黄瓜叶片的ΔWO-J均为正值,OEC失活,且N1~N3处理的叶片ΔWO-K均为正值,PS Ⅱ中心类囊体之间的能量传递受阻。高温胁迫下施氮可显著增加黄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Fm、Fv/Fm、PIabs、PItotal、Area、Sm,增强OEC活性且促进PS Ⅱ中心类囊体之间的能量传递; 高温胁迫下黄瓜叶片PS Ⅱ单位活性反应中心的吸收光能(ABS/RC)、捕获光能(TRo/RC)、热耗散光能(DIo/RC)均表现为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呈下降趋势,而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则呈上升趋势。施氮量和温度对黄瓜叶片荧光特性和产量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在果期35,38,41 ℃高温环境中,施氮量分别为236,283,177 kg/hm2时黄瓜叶片光合作用较旺盛,且能获得较高产量。因此,果期高温胁迫下合理施氮可以提高黄瓜叶片PS Ⅱ的OEC活性,促进能量传递,减缓PS Ⅰ受体侧末端电子受体库的抑制,促进叶片光合作用的有序进行。

  • 魏爱民, 杜胜利, 赵晶, 韩毅科, 刘楠, 张桂华, 崔兴华
    Baidu(8)
    以华北类型自交系L04-203为材料,通过对外植体类型、不定芽诱导培养基、芽伸长培养基等进行研究,建立了以子叶节为外植体通过器官发生方式的黄瓜离体体细胞再生体系。研究表明:附带短下胚轴子叶节为最适外植体;BA/NAA比例对愈伤形成和再生频率有直接影响,NAA为零或低浓度时,在外植体切口处直接形成再生芽,随着NAA浓度增加,切口处愈伤量增大,最佳芽诱导培养基为MS+BA/NAA(2/0.2 mg/L),每外植体出芽数可达3.8;芽伸长培养基为MS+BA 0.5 mg/L。该体系可用于相关转基因研究。
  • 陈冲, 刘双, 王丹丹, 池春玉, 朱宏, 金晓霞, 丁国华
    为揭示叶绿体在水杨酸(SA)诱导黄瓜PCD过程中的作用,选择黄瓜幼苗四叶期时,叶片滴加10 mmol/L SA,在滴加SA的位置取材,首先进行ROS原位检测、Trypan blue染色、PI和FDA染色、TUNEL检测,验证SA可诱导黄瓜PCD过程;继而根据高通量测序结果,从1 759个高通量测序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15个注释含chloroplast的基因,RT-PCR验证这些基因在SA诱导的黄瓜叶片PCD中有表达,初步认定这些基因参与了SA诱导的黄瓜P CD过程。对筛选得到的基因进行qRT-PCR表达分析,这15个基因在SA诱导的黄瓜PCD中起正调控或负调控的作用,上调表达的5个基因分别是:类囊体加工肽酶1基因、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3基因、α-葡聚糖-水二激酶1基因和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4基因;下调表达的10个基因分别是:甜菜碱脱氢酶1基因、钙敏感受体基因、脱镁叶绿酸a单加氧酶基因、叶绿素b还原酶1基因、σ因子结合蛋白1基因、NADPH-原叶绿酸酯还原酶基因、2-琥珀苯甲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ATP依赖的锌金属蛋白酶基因、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转运子基因和胱硫醚β合成酶(CBS)蛋白基因。为进一步揭示叶绿体在SA诱导黄瓜PCD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项鹏宇, 韩燕, 云兴福
    为解决农药在西芹生产中的残留与污染问题,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西芹根及根际区物乙醇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西芹根乙醇浸提液在所试浓度范围内对黄瓜枯萎病菌有不同程度的化感抑制作用,其抑制率最高达42.31%,最低为12.22%;除了1%浓度的处理在作用时间为120,132 h时菌落直径与对照(CK)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浓度处理在不同作用时间对黄瓜枯萎病菌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西芹根际区物乙醇浸提液在较高浓度时(RS100%到RS60%)对黄瓜枯萎病菌表现出强的化感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效果也越好,最高抑制率达94.37%,比相应的非根际土壤浸提液的高出49.02百分点;在较低浓度时(RS40%,RS20%)对供试病原菌表现为弱的化感促进作用,但明显小于与之相对应的非根际土壤浸提液的促进作用。乙醇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抑制效果有随着浓度的降低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的趋势。
  • 任杰, 崔世茂, 刘杰才, 付崇毅, 马博, 夏永恒
    Baidu(39)
    以商品育苗基质(主要成分是草炭)、蛭石、有机肥(腐熟羊粪)为原料基质,按不同体积比组成复合基质,通过对基质理化性质及秧苗生长发育状况的研究,筛选出适合黄瓜穴盘育苗的最佳基质配比,为黄瓜穴盘育苗生产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商品育苗基质∶腐熟羊粪∶蛭石=6∶3∶1复合基质各项理化性质均在幼苗生长的适宜范围内,播种后出苗率达90%以上,该基质培育下的幼苗干物质含量、根体积、根冠比、壮苗指数、生长函数(G值)、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比较适宜作为黄瓜穴盘育苗的基质。
  • 田兆丰, 于嘉林, 刘伟成, 裘季燕, 刘德文
    从福建、浙江、湖南、宁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北京等省市采集并收集到16个黄瓜花叶病毒(CMV)样品,用亚组特异性抗血清以ELISA方法对这些样品进行了亚组鉴定。同时,选取亚组Ⅰ、Ⅱ病毒部分分离物进行了症状、致病性和体外稳定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亚组Ⅱ病毒分离物的症状和致病性受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的调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呈现复杂的寄主适应性变化,总的症状比较温和。我国收集的CMV样品以亚组Ⅰ为主,检出率占样品总数的75%。但由两亚组病毒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亚组Ⅱ病毒在采样和检测中易于被忽略或丢失,据此,探讨了CMV亚组Ⅱ存在的生态意义及其样品检出率与田间实际发生率之间可能存在的较大差异。
  • 闫世江, 刘洁, 司龙亭, 马志国, 杨佳明
    为研究黄瓜种子含油量与耐低温性的关系,摸索鉴定黄瓜耐低温性的方法,给予9504,9524,9507,9508,9512,9518,9521,9506,9511等9份不同来源的黄瓜材料白天12℃,晚上8℃的低温处理,每天光照7.5 h,强度为30μmol/(m2.s),约合2 000 lx,共处理14 d,对耐寒性进行分级,并计算耐寒指数,测定种子含油量,发现两性状在材料间表现不同,经方差分析表明种子含油量、耐寒指数在材料间差异极显著,在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表明种子含油量与苗期耐寒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770 0,达显著正相关,说明种子含油量与耐低温性的关系密切,可作为黄瓜耐低温性的间接鉴定指标之一。
  • 米国全, 刘丽英, 金宝燕, 张振贤, 任华中
    以2种生态型黄瓜品种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内,研究了弱光对光系统I(PSI)水-水循环电子传递过程中一系列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了解黄瓜苗期弱光响应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在弱光胁迫的早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氢酶(APX)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比对照有所增加,但随着黄瓜幼苗对弱光的不断适应,3种酶活性逐渐降低。此时,耐弱光型品种(S1)叶片中的SOD、APX和DHAR活性增幅要明显高于S404,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在两供试材料中与对照相比均有所减弱。弱光下,S1叶片中MDHAR活性高于S404,而GR活性却低于S404。因此,耐弱光型黄瓜品种具有较高地清除活性氧和自由基的能力,可能通过调节NADPH在PS I水-水循环电子传递链中的分配来更好地适应弱光逆境。
  • 任志雨, 贺超兴, 李树和, 张志斌
    Baidu(40)
    试验以津优2号黄瓜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 Nicolson & Gerdemann)对有机栽培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F处理明显提高了黄瓜的生长势,较对照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分别增加了19.1%,2.6%,10.8%,26.7%。接种AMF处理明显地促进了黄瓜叶片的光合能力,较对照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分别增加了1.%,13.7%,12.3%。黄瓜接种AMF处理较对照的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了26.9%,16.0%,2.7%,而硝酸盐含量下降了31.3%。接种AMF处理黄瓜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果实的硝酸盐含量较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 王惠哲, 邓强, 曹明明, 杨瑞环, 李淑菊
    为了分析不同地区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种内分化,能够准确地鉴定该病菌,以服务于黄瓜抗病育种,对2007-2014年采集的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多主棒孢经单孢纯化获得34个菌株。利用公开发表的特异性引物CCF/CCR对其进行了PCR分子鉴定,结果表明:34个菌株均扩增得到了预期272 bp的特异片段,说明均为多主棒孢菌。应用真菌核糖体rDNA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分别扩增各个菌株的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经测序并比对分析,34个菌株均扩增得到了559 bp的特异片段,其中32个从黄瓜上分离的多主棒孢病菌菌株碱基序列完全一致,2个从番茄上分离的菌株碱基序列完全一致,二者的差异在于2个SNP位点T-C、G-A的突变,二者相似度为99.64%。说明,多主棒孢菌属种间的ITS区序列高度保守,利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可以为多主棒孢菌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依据,可以区分出黄瓜和番茄寄主上的多主棒孢菌。
  • 蔡万涛, 陈阜, 张海林, 雷杰, 文新亚
    通过在北京通州区的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对黄瓜产量、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土壤水溶液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260 kg/hm2时,达到作物最高产量,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从而确定该施肥量为最佳氮肥投入量;通过对不同施肥量条件下土壤NO3-N累积量的研究,将该研究区土壤对氮肥环境容量确定为N一年260 kg/hm2;通过测定作物收获后0~9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能够有效反映对当茬作物的施肥量水平;土壤0~90 cm水溶液N03-N浓度随着氮肥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大;作物收获后0~90 cm土壤水溶液中NO3-N含量与其土壤N03-N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对0~90 cm土壤水溶液硝态氮含量的测定,能有效反映不同施肥水平对地下水的污染潜力.
  • 郭芳, 谭峥, 刘兴旺, 刘丽英, 任华中
    为了解黄瓜中ppc基因在各组织的转录水平及不同光强对叶片中该家族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对已克隆得到的Cs-ppc1、Cs-ppc2和Cs-ppc3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Cs-ppc1和Cs-ppc3在多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较高,Cs-ppc2基因的组织表达差异性较大,花中的表达量高而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很低。对光强的响应中,Cs-ppc1的表达量及生物周期受光强的影响比其他两个Cs-ppc基因明显。Cs-ppc2基因的组织表达差异性较大,可能在花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推测Cs-ppc1在适应不同光强调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王磊, 刘兴旺, 金宝燕, 陈明远, 张雷, 任华中
    以抗冷性不同的2个黄瓜(Cucumis sativus L.)品种461(冷敏型)和407(耐冷型)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0.25,0.50,1.00,1.50,2.00 mmol/L)水杨酸预处理对黄瓜苗期生理特性及CATmRNA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SA预处理可以提高两个黄瓜品种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叶绿素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与对照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Northern杂交分析显示,1.00mmol/L水杨酸能够诱导CATmRNA表达量的上升,与CAT酶活性升高的趋势是一致的。这些结果说明水杨酸预处理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和减轻光抑制来提高黄瓜幼苗的低温耐受性,其中1.00 mmol/L水杨酸处理效果较好。
  • 王惠哲, 李淑菊, 杨瑞环, 管炜
    以黄色子叶突变体B180H为母本,颜色正常子叶黄瓜Q12为父本,配制F1、F2、BC1,并通过对6世代子叶叶色特征的观察和统计分析,研究该黄色子叶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利用BSA法、AFLP技术筛选与黄色子叶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黄瓜黄色子叶性状是由1对核基因控制的稳定遗传的隐性性状,绿色子叶相对于黄色为完全显性。通过BSA法和AFLP分子标记,应用1 024对引物组合EcoRⅠ-NN/MseⅠ-NNN对黄色、绿色子叶亲本进行筛选,筛选到了1个与黄瓜黄色子叶性状相关的共显性标记E-AG/M-AAG。测序结果表明,片段长度分别为258 bp和257 bp,为发生插入/缺失或突变的同源序列;在黄色子叶个体中只扩增出了258 bp的特异片段,绿色子叶个体中扩增出了257 bp的特异片段或同时扩增出258 bp和257 bp两个特异片段。经组外其他F2单株验证发现,鉴定结果符合率高达96.74%,以Mapmaker 3.0软件分析,该标记与子叶黄色突变位点的连锁距离为3.2 cM。该性状可作为苗期遗传标记性状,在杂交育种和品种纯度鉴定上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 于国华, 张国树, 战淑敏, 罗文熹
    研究了在200、350、500、700、1000mg/kg CO2浓度处理下的黄瓜叶片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RubisCO)活性。结果表明,增加 CO2浓度,可显着提高黄瓜叶片的光合速率,在强光下,效果尤其明显。黄瓜叶片光合速率对不同 CO2浓度的响应都有一个由低到高再低的趋势。黄瓜叶片暗呼吸在短时间内,随 CO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随着时间的延长(6min后),各种 CO2浓度下的呼吸速率都降至相似的低水平。此时, CO2浓度不影响暗呼吸速率。空气 CO2浓度,细胞间隙 CO2浓度与光合速率是一致的,在高 CO2浓度下,气孔导度一般不是光合速率的限制因子。黄瓜叶片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随 CO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RuBP加氧酶活性降低,RuBP加氧酶与羧化酶之比亦下降。但在 CO2浓度超过500mg/kg后,RuBP羧化酶活性增长幅度变小
  • 李树正, 张素华, 刘淑芬, 包如棣, 张瑞贤
    研究了以“黄瓜子叶法”为特征的蔬菜灰霉病杀菌剂的筛选模式.采用本方法标准药剂速克灵、扑海因获得很好的重复性|接种最适宜的分生孢子浓度为1×10~5/ml|菌丝菌龄对实验结果有明显的影响|采用浸渍法或喷雾法进行药剂处理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但前者操作似更简单.供试乳化剂、溶剂中,除农乳700号及二甲基甲酰胺之外,对蔬菜灰霉病菌均无明显的影响.
  • 云兴福
    Baidu(221)
    对黄瓜霜霉病抗性不同的黄瓜品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萌动种子内,除谷氨酸、赖氨酸和NH3外,其它氨基酸的平均含量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在子叶内,除胱氨酸、苯丙氨酸和NH3外,其它氨基酸含量感病品种高于抗病品种;不同叶位真叶的氨基酸含量随着叶位上升(叶龄的减小)而增加,同一叶位的各种氨基酸含量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各叶位氨基酸的平均含量抗病品种也高于感病品种,其中胱氨酸、苯丙氨酸和NH3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据此,胱氨酸、苯丙氨酸和NH3的含量与黄瓜对霜霉病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性。黄瓜子叶和同一植株不同叶位真叶内可溶性总糖含量与抗病性呈高度正相关性;还原糖含量和还原糖与总糖比及叶绿素A的含量与抗病性呈高度负相关;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与抗病性无明显相关。
  • 王烨, 顾兴芳, 张圣平, 苗晗
    转化效率低一直是黄瓜转基因的瓶颈,本研究旨在采用硫辛酸(LA)和乙酰丁香酮(AS)辅助进行农杆菌转化,研究硫辛酸作为一种新的转化诱导剂对黄瓜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浓度相同的情况下,仅在培养基中添加LA的转化效率比较仅在菌液中加入LA有显著提高,而当菌液和培养基中同时加入LA与AS的转化频率最高,即采用100 mg/L LA和50 mg/L AS处理后,黄瓜子叶节Hyg抗性芽的再生频率由28.3%升高到86.7%,SouthernBlot验证抗性植株的阳性率为7.5%。因此,在黄瓜遗传转化过程中使用硫辛酸有利于转化细胞的分化,更有助于提高抗性植株的阳性率。
  • 张若纬, 顾兴芳, 王烨, 张圣平, 张宝玺
    Baidu(26)
    以6个不同黄瓜品种和自交系为试材,研究了基因型、激素(6-BA、ABA)对黄瓜离体子叶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黄瓜之间的再生频率差异较大,吉林旱瓜为最佳基因型,在培养基M7(MS+1.5mg/L6-BA+0.5mg/LABA+2mg/LAgNO3上再生频率最高达97%,平均每外植体再生芽数为5.2;与对照相比,6-BA、ABA和AgNO3组合能促进芽的再生,显著提高再生芽数,其中6-BA是黄瓜子叶再生的必要激素,而ABA是促进子叶高效再生的激素;此外,MS培养基添加0.1mg/L6-BA能显著促进再生不定芽的伸长。
  • 梁耿, 宁艳民, 郑纯, 李董, 张振贤, 高丽红
    为了探讨温室黄瓜高畦双行栽培模式下,膜下沟灌适宜的灌水沟沟深,以冬丽519号黄瓜(砧木为高优亮南瓜)为试材,以常规畦沟灌溉(每次灌水量450 m3/hm2)为对照,设计了灌水沟沟深15,11,8 cm 3个处理,对应每次灌溉量300,225,150 m3/hm2,研究灌水沟规格对黄瓜产量、品质、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灌溉水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种规格灌水沟的灌水量均能满足黄瓜正常生长需求,黄瓜产量和品质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也没有显著影响,但所有处理均显著地提高了灌溉水生产效率,其中秋冬茬节水率分别为27.03%,40.54%,54.05%,冬春茬节水率分别为30.20%,45.30%,60.40%。综合考虑产量与灌溉水生产效率,建议高畦双行栽培黄瓜的膜下灌水沟沟深为8 cm、单次灌水量150 m3/hm2能够满足嫁接黄瓜生产对水分的需求。
  • 黄仲生, 杨玉茹, 朱晓丹
    经鉴定,中国黄瓜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生理小种鉴定,引用Armstrong等所采用的鉴别寄主MSU8519、MSU44134、PI390265进行“抗”或“感”的反应侧定。结果分别为抗一抗-感的反应,证明国内黄瓜枯萎病菌类孢镰刀菌也存在小种,与美国、以色列和日本所存在的特性不同,暂定名为小种4号。防治试验结果,带病种子用有效成分0.1%防霉宝可湿粉+0.1%平平加溶液浸种1h,消毒效果100%;发病初期,采用新杀菌剂12.5%治萎灵水剂200~400倍液灌根治疗,防效达81.23%~92.00%,每亩增产34.98%~46.09%.
  • 王国泽, 莎娜, 云月英, 李俊芳, 王文龙, 付文菊
    为了研究冷害温度(2℃)下PLD和LOX活性的变化规律,以黄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采后8,45和52℃ 0 min热水处理,测定2℃贮藏期间(15 d)黄瓜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PLD活性和LOX活性.结果表明:热水处理可以抑制果实细胞膜渗透率的升高,减少低温贮藏期间丙二醛的积累,降低黄瓜低温贮藏过程中PLD及LOX的活性,且以45℃、0 min热水处理效果最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