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4年, 第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郭志富, 李晓林, 赵明辉, 马殿荣, 马慧, 徐海, 徐正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气孔性状差异明显的粳稻和籼稻品种构建的Sasanishiki/Habataki//Sasanishiki///Sasanishiki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根据已有遗传连锁图谱选定236个RFLP分子标记,对水稻齐穗剑叶气孔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4个气孔性状相关的QTL,包括3个控制气孔密度的QTL(qSD2、qSD4 qSD12),分布在第2、4和12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3.11%,11.76%,22.70%;1个控制气孔宽度的QTL(qSW3),位于第3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10.04%。气孔密度和气孔宽度的增效等位基因分别来源于粳稻和籼稻。气孔密度与气孔长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r=-0.509**),气孔长度与气孔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302**)。4个QTL位点除了 qSW3 与前人研究的控制全氮含量的 qTLN-3a 重叠外,其他QTL均为未被检测到的位点,反映了气孔性状遗传机理的复杂性。为揭示水稻气孔性状的遗传机理以及籼粳稻气孔性状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 田多成, 何洪巨, 严慧玲, 颉建明, 康俊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HPLC方法分析了作图群体双亲及F2 83个单株的硫代葡萄糖苷总含量,在已构建的高密度甘蓝遗传图谱的基础上,运用MapQTL 4.0软件对结球甘蓝F2群体硫代葡萄糖苷总含量进行QTL定位和分析。最终检测到3个控制甘蓝硫代葡萄糖苷含量性状的QTLs(分别位于LG7上的 qGS-7-1 和位于LG8上的 qGS-8-1qGS-8-2),其贡献率分别为13.6%,7.5%,5.6%。并得到同时控制硫代葡萄糖苷含量QTLs共分离的分子标记me27-em25-2和E38M55-7,均可为辅助选育富含硫代葡萄糖苷甘蓝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 王继玥, 易洪杨, 汪生庆, 曹墨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不育系C48-2及保持系N48-2为材料,利用PCR和RT-PCR技术克隆了嵌合orf118-b 并研究了 cox2 转录本的结构变化。orf118-b 是玉米C48-2线粒体基因组特有的嵌合 orf,并能在单核期花药中特异表达。cox2* 仅在N48-2单核期花药中特异表达,cox2* cox2 基因转录本GRM ZM5G862955_T01的新注释,其5'UTR区域被延长。利用Real-Time qPCR检测了 cdpk 在不育系及保持系雄穗发育的花粉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dpk 在C48-2的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双核期上调表达,在C48-2的单核期下调表达。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探索玉米CMS-C核质互作导致花粉败育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 成述儒, 曾玉峰, 王欣荣, 张利平, 吴建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线粒体DNA分子标记研究了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了聚类和网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240个个体的mtDNA D-loop全序列长度变异为891~895 bp,(G+C)含量为38.80%,(A+T)含量为61.20%,说明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mtDNA D-loop区富含A和T。6个牦牛群体240个体mtDNA D-loop序列共发现60个变异位点,变异主要集中在200~400 bp之间,说明该区域为牦牛mtDNA D-loop区的高变区。240个牦牛mtDNA D-loop序列共发现41种单倍型,在玛曲牦牛和碌曲牦牛群体发现的单倍型数最多,均为21个,其次为夏河牦牛群体(18个),在天祝白牦牛群体发现的单倍型数最少(11个)。单倍型多样度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析表明,来自于甘南州的3个牦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而天祝白牦牛群体最低。41个单倍型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和网络关系分析表明,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可能具有2个母系起源。
  • 张玉喜, 张文超, 李玉娥, 刘春英, 郑国生, 盖树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在花芽内休眠进程中牡丹赤霉素氧化酶 PsGA20ox 基因与内源GA3含量的相关性,以454测序筛选到的 PsGA20ox 基因部分cDNA序列为基础,经RACE扩增和序列拼接后得到1 391 bp全长cDNA序列,包括16 bp 5' UTR区,212 bp 3' UTR区,17 bp的PolyA和1 146 bp 编码区,编码区编码381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PsGA20ox与杨树GA20ox同源性最高,为77.6%。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内休眠的前期阶段,PsGA20ox 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着低温处理天数增加而升高,低温处理14 d时 PsGA20ox 基因表达量最高。酶联免疫反应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的牡丹花芽内源GA3的含量的变化趋势与 PsGA20ox 基因表达模式相似。相关分析表明,在鲁荷红休眠解除过程中 PsGA20ox 基因表达水平与内源GA3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低温累积可诱导 PsGA20ox 基因的表达,PsGA20ox 基因通过调节内源赤霉素含量促进花芽休眠解除。
  • 霍秀爱, 杨炳艳, 刘云婷, 段会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乙烯利调控玉米生长的分子机理,以郑单958为材料,拔节期叶面喷施225 mL/hm2浓度的乙烯利,同体积清水为对照。在不同时间取茎端分生组织样品,采用cDNA-AFLP(RT-PCR)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利用70条引物共扩增1 635条片段,其中上调表达的有600条,占总条带的36.7%;下调表达的有564条,占总条带的34.5%;无差异表达的有471条,占总条带数的28.8%。选择重复扩增稳定的30条差异片断进行回收测序,经过BlastX比对分析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片段,按功能可分为信号转导相关基因(6.7%)、抗性相关基因(16.7%)、能量与代谢相关基因(20.0%)、转录因子相关基因(10.0%)、未知功能蛋白(13.3%)和未知基因(33.3%)6大类。乙烯利通过调控谷胱甘肽S-转移酶、天冬氨酸蛋白激酶和生长素诱导蛋白等基因的表达来调控玉米的生长。
  • 王占美, 赵园, 陈健伟, 国晓瞳, 丛霞, 姜忠玲, 田文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浓度葛根素对热应激诱导的LLC-PK1细胞 HSP70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筛选出葛根素诱导HSP70表达的最佳浓度。选取处于对数增长期的猪肾小管上皮细胞,分为37 ℃对照组和42 ℃热应激组,热应激组细胞先在加入不同浓度(0.01~100 μmol/L不等)葛根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热应激之后,提取总RNA和总蛋白,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 HSP70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42 ℃热应激和不同浓度的葛根素均能显著诱导LLC-PK1细胞的 HSP70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且,随葛根素浓度升高,HSP70表达量增加,在各浓度组中,10 μmol/L的葛根素诱导HSP70的表达最显著(P<0.01)。上述结果证明,葛根素能够诱导热应激条件下LLC-PK1细胞 HSP70的表达,并且随葛根素浓度升高,HSP70表达量增加。
  • 谢三磊, 王雯慧, 孙惠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T-PCR方法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中扩增RNA获得1 176 bp的核衣壳蛋白(N)基因,将其插入于pFB-LIC-Bse杆状病毒载体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FB-LIC-Bse-N,转化至感受态细胞DH10Bac中,获得重组杆粒rBacmid-N。再将其转染至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IFA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N蛋白可以被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组氨酸单抗(anti-His)识别,表明,IHNV N基因在昆虫细胞Sf9中获得了正确表达。为深入研究N蛋白的功能和免疫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 孙冰冰, 张伟, 段红英, 李伟, 田涛, 张力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Mini-Tn5转座子随机突变荧光假单胞菌野生型菌株2P24,得到抗生素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2,4-diacetylphloroglucinol,2,4-DAPG)产量提高的突变体Sesu-25。对转座子侧翼序列分析表明,转座子插入到EnvZ/OmpR双因子系统的反应调节因子 ompR 基因。克隆得到包含完整EnvZ/OmpR系统,全长约为5.9 kb的DNA片段。该双因子系统中的 envZ 基因和 ompR 基因与 P.fluorescens F113的 envZ 基因和 ompR 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3%和96%。将 ompR 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2b(+)中,得到重组表达载体pET-ompR。将pET-ompR转入 Escherichia coli BL21中得到重组菌株BL21-ompR,用IPTG诱导表达和亲和柱层析法纯化的OmpR蛋白,经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 ompR 基因得到成功表达和纯化。
  • 刘伟, 王恩丽, 柳纪省, 杨彬, 兰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T-PCR方法从猪沙波病毒CH430株中克隆出非结构蛋白p70基因并测序,结果显示,p70基因全长1 995 nt,编码665个氨基酸,经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CH430株为基因Ⅲ型沙波病毒毒株。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理论等电点(pI)为5.96,理论分子质量为72 876.6 u;其序列上共发现25个磷酸化位点,分别为Ser(6)、Thr(13)、Tyr(6),而蛋白的磷酸化与信号传导有关,预测该蛋白为一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无信号肽和跨膜区;该蛋白含有胰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和RdRp功能域;胰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功能域核心结构为1个由7个β折叠形成柱状结构和1个由1个α螺旋和7个β折叠扭曲平行形成1个不完全的桶状结构共同组成,RdRp功能域核心结构为1个具有3个子结构域空间结构,该结构与右手掌在形态上非常相似,而3个子结构域也被认为是手指、手掌和拇指。
  • 肖旦望, 刘聪, 胡学芳, 邬克彬, 官春云, 熊兴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研究油菜 LPAT4 基因,通过检索与拟南芥 LPAT4 序列相似度较高的油菜EST序列,拼接后与白菜和甘蓝的 LPAT4 序列进行同源比对,设计一对引物,从甘蓝型油菜湘油15中扩增全长 LPAT4 CDs序列。共获得2条CDs序列,它们的长度分别为1 143,1 140 bp,分别命名为 BnLPAT4-1 BnLPAT4-2BnLPAT4-1 编码380个氨基酸,所得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43.29 kDa和8.74; BnLPAT4-2 编码379个氨基酸,所得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43.16 kDa和8.93。他们均具有LPLAT_LCLAT1样结构域,同属于 LPLAT 超基因家族。比较所用油菜序列SNP分析显示,LPAT4 共存在41个多态性位点,其中单变异位点7个,简约信息位点34个。这41个多态性位点中,引起同义变异的位点为23个,引起取代变异的位点18个,共导致16个氨基酸发生改变。分析表明,BnLPAT4-1 BnLPAT4-2 为甘蓝型油菜湘油15号 LPAT4 基因的2个拷贝,从序列组成、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以及同源建模4个方面来看,它们均具备 LPLAT 超基因家族的特征,为该基因家族的2个成员。
  • 宋月, 程琨, 梁秀丽, 王亚宾, 付彤, 韩立强, 魏战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绿脓杆菌的SYBR Green I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以便更加快捷、方便的检测绿脓杆菌,根据16S rDNA高度保守的特性,在绿脓杆菌16S rDNA保守区设计1对引物,利用普通PCR技术扩增出绿脓杆菌16S rDNA保守区277 bp的片段,并克隆到pMD-18 T载体上,纯化的质粒作为模板进行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扩增并制作标准曲线,建立了绿脓杆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重复性进行评价,又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方法对标准样品的最小检出浓度为28拷贝/μL。并且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与常见的菌群没有交叉反应,重复性良好。在临床中检测疑似绿脓杆菌感染病料55份,用所建立的荧光定量方法检测出阳性病料40份,而普通的PCR方法检测出阳性病料32份。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定量、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以在临床中用于绿脓杆菌的检测。
  • 赵朴, 郑玉姝, 赵坤, 李任峰, 胡建和, 王三虎, 刘兴友, 陈金山, 刘俊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同时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和猪圆环病毒2 型(Porcine circovirus 2,PCV2)4种病毒的多重PCR,分别针对PRRSV、SIV、PCV2 和PRV 保守序列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同时检测这4种病毒的多重PCR,并对采自呼吸障碍病猪的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RRSV、SIV、PCV2 、PRV 扩增产物分别是275,650,482,359 bp,检测最小DNA量分别是1.5,7.5,4.3,2.7 pg;检测采自河南省的100份样品,总阳性率为95%(95/100),其中PRRSV、SIV、PCV2 和PRV 阳性率分别是62.1%(59/95),33.7%(32/95),66.3%(63/95),26.3%(25/95),混合感染率达69.5%(66/95)。表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敏感、特异、快速,可用于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常见病毒的检测。
  • 郭慧娟, 李秀丽, 张国伟, 鄢明华, 王利丽, 张莉, 孙英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一种检测PCV2的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与猪1型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均无交叉反应。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到10拷贝/μL的DNA,比PCR检测方法敏感性高1 000倍;其标准曲线线性范围是6.84×102~6.84×107 拷贝,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 陈晓凤, 黄凤兰, 李国瑞, 王文跃, 张智勇, 包春光, 吴春桃, 张现世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蓖麻种子为研究对象,优化其cDNA-AFLP反应体系,为研究不同蓖麻材料或不同发育阶段的蓖麻种子内脂肪酸基因表达差异奠定理论基础。试验结果表明:提取蓖麻种子总RNA;将RNA逆转录为cDNA,用高频限制性内切酶 Eco R Ⅰ和 Mse Ⅰ进行酶切,并与 Eco R Ⅰ、Mse Ⅰ接头连接,得到连接产物;连接产物稀释40倍作为预扩增模板,进行预扩增;优化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得到最佳反应体系为:10×PCR Buffer 2.0 μL、dNTPs(10 mmol/L)1.4 μL、Mg2+(25 mmol/L)1.4 μL、模板稀释80倍1.0 μL、Ex扩增引物(50 pmol/μL) 1.2 μL、My扩增引物(50 pmol/μL) 1.2 μL、LA Taq(5 U/μL)0.2 μL、ddH2O 11.6 μL。采用优化后的体系,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256对选择性引物进行筛选,得到适合蓖麻种子cDNA-AFLP分析的选择性扩增引物10对。
  • 王云美, 高祥扩, 冯素芬, 杨克昌, 江鲁华, 赵自仙, 李丽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玉米籽粒品质性状遗传机制复杂,传统的分析方法不能对母体的遗传方差进一步细分的问题,采用包括胚、胚乳、细胞质、母体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玉米籽粒油分及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各项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玉米籽粒油分的遗传主要受遗传主效应(VG)控制,胚加性效应(VAo)是影响玉米籽粒油分最重要的遗传效应,其方差占遗传方差总量的88.92%,油分的胚普通遗传率(h2Go)最高,为79.0%。棕榈酸的遗传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VGE)控制,其VGE占遗传总方差的91.13%,胚乳加性×环境(VAeE)、母体加性×环境(VAmE)对棕榈酸的遗传同等重要,其方差分别占遗传总方差的47.47%,41.99%,棕榈酸的母体互作遗传率(hGmE2)、胚乳互作遗传率(hGeE2)相差不大,分别为39.4%,39.2%。硬脂酸的遗传也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差 (VGE)占遗传总方差的87.75%,母体加性×环境(VAmE)及胚加性效应(VAo)对硬脂酸的遗传起着重要作用,硬脂酸的母体互作遗传率(hGmE2)为43.7%;胚乳互作遗传率(hGeE2)为43.5%。研究筛选出了几个改良油分和饱和脂肪酸的自交系,P8(ZOL-3)、P9(ZOL-4)、P10(ZOL-5)是提高后代油分的理想亲本,P7(ZOL-2)和P1(ZNL-1)是降低棕榈酸的亲本,降低硬脂酸的亲本有P1(ZNL-1)、P2(自330)和P5(1072)。该研究结果为玉米油的品质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隋益虎, 胡能兵, 苗永美, 赵岩, 周玉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2个辣椒杂交组合构建6世代群体(P1、P2、F1、B1、B2和F2),对各世代四母斗果实的单果种子数进行计数,研究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的分离群体单果种子数表现多峰或单峰偏态分布,呈现数量遗传特征;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表明,辣椒单果种子数遗传模式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模型(B-1模型)。一阶遗传参数分析表明,2个组合中除了两基因间加性×显性、显性×显性互作等上位效应相似外,其加性、显性、加性×加性效应表现几乎相反;势能比值比较表明,组合Ⅰ中第1、2对主基因分别表现为负、正向超显作用,组合Ⅱ中则表现为正、负向超显作用;同一组合中2基因座间综合显性效应有部分抵消。二阶遗传参数分析表明,组合Ⅰ中控制辣椒单果种子数的2对主基因QTL比较集中在1110B材料中,组合Ⅱ则在2个亲本材料中都有分布。同时组合Ⅰ、Ⅱ的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1.84%和37.30%,说明辣椒单果种子数因种质材料不同有差异,育种中对单果种子数的遗传选择应在分离的较高世代进行。
  • 姜艳丽, 史华平, 杨艳兵, 尹晓斐, 王计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盐胁迫对棉花超微结构的影响,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NaCl胁迫下的棉花叶片和根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未胁迫的棉花叶片及根系细胞中各细胞器结构完整,而0.3% NaCl胁迫3 d后,引起了6个棉花品种超微结构的变化,其中,中50、N52、N203和K-1叶绿体形状改变,膜变得模糊,基粒片层结构分散,其中有部分叶绿体受损极为严重,包括类囊体排列紊乱、扭曲、松散,部分类囊体膜解体、空泡化,甚至消失,嗜锇颗粒增多;而根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增多,膜系统受到破坏,嵴减少甚至模糊,细胞核核膜、线粒体膜破裂,核内染色质高度凝缩,核发生降解,而中熟品种N177和N181受破坏较轻,有较为完整的线粒体和细胞壁。试验结果经综合分析显示,中熟棉花品种N177和N181具有与耐盐性相适应的解剖结构特点,其抗盐性较强。
  • 王凤芝, 温立斌, 姚火春, 何孔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P1病毒VP1蛋白的特异性单抗,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抗原表位,然后利用SEALTM方法制备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单抗,再通过免疫组化试验和Western Blot对其中6株进行分析,筛选敏感性强、特异性好的单抗。结果显示,选取的6株单抗中有3 株(mAb1、mAb6和mAb9)在免疫组化染色时呈阳性反应,有1株(mAb1)在Western Blot 中表现强阳性。研究筛选出了P1 VP1蛋白的特异性单抗,为P1病毒的检测和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 李卫涛, 陈秋芳, 押辉远, 谷运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IRAP分子标记方法,设计引物对36份小麦材料进行PCR扩增,得到多态性丰富的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扩增出清晰稳定条带246条,片段大小多集中在250~2 000 bp,多态性位点总计13个,各个品种扩增的位点数为0~12个,聚类分析结果能够反映36份小麦材料抗性有无以及强弱关系,表明IRAP分子标记适合应用于小麦抗旱品种筛选的研究分析。
  • 刘青松, 陈立波, 李志勇, 刘磊, 师文贵, 张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农艺性状和ISSR分子标记两方面来对苜蓿进行研究。通过对苜蓿8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苜蓿的鲜草产量均与株高和再生速率密切相关,而干草产量不仅与株高和再生速率有关,还与鲜干比紧密相关。通过对26份苜蓿品系的8个农艺性状和ISSR扩增结果分别做聚类分析,2种分析方法虽然都将26个苜蓿品系聚为4大类,但农艺性状聚类结果主要与不同苜蓿品系对种植当地条件的适应性及秋眠级别相关,而ISSR分子标记聚类结果则主要与不同苜蓿品系的遗传背景相关。
  • 郭士伟, 赵学强, 夏士健, 朱虹霞, 施卫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常规杂交稻汕优63为对照,选用11个超级杂交稻品种(组合),研究了常规栽培条件下,超级杂交稻抽穗后叶片和根系伤流液营养元素含量变化与早衰的关系。以剑叶叶绿素含量为早衰标准,抽穗后不同时间测定发现,协优9308和汕优63不易早衰,而两优培九和国稻1号容易早衰。抽穗后12个水稻品种剑叶大量元素钙、氮、磷、钾、镁含量测定结果也表明协优9308在12个品种中相对较高,而国稻1号相对较低。抽穗后水稻根系伤流强度也逐渐降低,活力下降,呈现衰老特征。12个水稻品种抽穗后根系伤流液微量元素磷、钾、钙含量变化不大,镁含量明显上升,铁含量迅速下降。农艺性状和生理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表明,12个水稻品种中协优9308相对不易早衰,具有更广泛的生态适应性。此外还比较了叶片和根系各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超级杂交稻地上部和地下部在衰老进程上具有一致性,但又相对独立。
  • 刘红梅, 周新跃, 陈杰, 李海林, 邱颖波, 刘建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籼型杂交稻光合特性的杂种优势,以30个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为材料,对其功能叶片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间和杂交稻组合的光合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其中亲本间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净光合速率,组合间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气孔导度,亲本和组合间的变异系数均以叶绿素a/b比值为最小;杂交稻组合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平均数均大于亲本的平均数,有利于高光合速率杂交稻品种(组合)的选育;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具有正向平均中亲优势,其中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具有正向超高亲优势,胞间CO2浓度具有负向超亲优势,蒸腾速率和叶绿素a/b比值具有正向竞争优势;杂交稻组合的蒸腾速率与其父本值和中亲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杨晓娟, 唐湘如, 闻祥成, 李艳红, 周新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不同播种期对香稻香气形成、品质及产量的影响规律,确定华南双季稻区早季香稻的适宜播种期。在大田条件下以桂香占和农香18为材料,研究了播种期对香稻香气2-乙酰-1-吡咯啉(2-AP)、米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3月10日播种的香稻的2-AP含量最高,桂香占和农香18的2-AP含量分别达到了24.35,11.67 ng/g。2-AP含量与光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2-AP含量较高的播种期其游离脯氨酸含量、籽粒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适当推迟播种提高了香稻精米率,而降低蒸煮食味品质。3月5日播种的香稻产量最高,桂香占 和农香18的产量分别达到了6.57,6.77 t/hm2。延迟播种不同程度地降低香稻的产量,桂香占的产量下降了7.87%~18.27%,农香18的产量下降了3.45%~24.14%。本试验条件下,3月5日播种的香稻产量最高,3月10日播种的香稻2-AP含量最高。因此,早季香稻的适宜播种期为3月5-10日。
  • 姜乐, 赵洪亮, 谢立勇, 王惠贞, 冯永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FACE (Free air CO2 enrichment)试验平台,选取北方主栽品种松粳9号和稻花香2号为试材,研究CO2浓度增高(600 μmol/mol)对不同水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在FACE条件下,松粳9号的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增幅为18.0%,平均灌浆速率增幅为17.6%,灌浆前期延长0.88 d,灌浆中期和后期缩短了2.04,1.44 d,总灌浆时间缩短2.60 d。稻花香2号经过FACE处理后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比对照晚4.27 d,并且最大灌浆速率低于对照6.8%,平均灌浆速率低于对照7.7%,灌浆前期比对照延长2.45 d,中期延长3.63 d,后期延长2.56 d。千粒质量和籽粒灌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粒重和灌浆速率的关系更为密切。说明不同水稻品种的灌浆特性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存在差异,松粳9号的主要响应方式是灌浆速率的提高,而稻花香2号则是灌浆持续时间的延长。
  • 孙露莹, 宋凤斌, 朱先灿, 刘胜群, 陈笑莹, 马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根际土壤酶活性对宽窄行休耕轮作和常规均匀垄2种种植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方式下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均匀垄种植方式,而蛋白酶活性二者差异不显著;不同时期的土壤酶活性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除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外,6月27日的土壤酶活性普遍高于8月和10月2个时期。可见玉米宽窄行种植方式具有较高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更好地为作物生长提供C、N、P的供应。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 徐献锋, 胡玉梅, 于澄宇, 葛娟, 郭英芬, 董军刚, 胡胜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人工气候箱处理、半薄切片观察、田间育性调查以及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甘蓝型油菜温敏雄性不育材料Huiyou50S的温度响应规律、细胞学败育特征、遗传模式及不育基因遗传定位。结果表明:Huiyou50S属于反型温敏不育系,低温不育、高温可育,育性转换临界温度接近昼24 ℃/夜14 ℃;Huiyou50S的花药败育发生在单核期,小孢子细胞内容物收缩、解体,最终只剩空壳,绒毡层细胞在单核后期提前降解消失;Huiyou50S×中双11正反交F2、BC1的育性分离比符合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法)筛选到与不育基因连锁的SSR分子标记3个,并将不育基因初步定位在A10连锁群上。这些结果表明,Huiyou50S是一种反温敏型隐性细胞核不育系,可作为一种良好的研究温度诱导生理效应的生物模型,而且可以和Polima细胞质雄性不育、化学杀雄结合构建育性稳定的双重雄性不育。
  • 杨绍兰, 张晓菲, 张新富, 王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茌梨和黄金梨果实为试材,研究了采后贮藏期间梨果实的硬度、乙烯释放速率、可溶性果胶含量以及7个 PcEXPA 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茌梨和黄金梨果实硬度在采后贮藏期间均呈下降趋势,但茌梨果实的硬度在贮藏后期明显高于黄金梨果实;黄金梨果实中的可溶性果胶含量明显高于茌梨果实;7个 PcEXPA 基因在2个品种梨果实中的表达模式显示,PcEXPA2 基因在茌梨果实和黄金梨果实中的表达与果实硬度变化和乙烯释放速率一致,且均受1-MCP下调,表明其可能参与了茌梨和黄金梨的成熟衰老进程。
  • 秦文, 吴晓云, 李天科, 阎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牦牛肌肉中脂肪酸组成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牦牛和黄牛背最长肌为材料,利用气象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进行脂肪酸的定性定量分析,并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 FASN 基因在牦牛和黄牛背最长肌中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了其与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牦牛背最长肌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黄牛(P< 0.01),而饱和脂肪酸(SFA) 显著低于黄牛(P< 0.05) 。牦牛背最长肌中 FASN 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黄牛(P< 0.01) 。牦牛 FASN 基因mRNA表达量只与牦牛C10:0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黄牛脂肪酸组成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 。
  • 徐东花, 郭俊娥, 徐璐, 孙霞, 孙宪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菊花神马为材料,研究了外源亚精胺(Spermidine,Spd)和多胺合成抑制剂D-精氨酸(D-Arginine,D-Arg)对花芽分化阶段根和叶片中多胺氧化酶(PAO)、二胺氧化酶(DA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氢(H2O2)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根和叶片PAO、DAO活性和木质素含量都是Spd>CK>D-Arg。外源Spd显著促进了花芽分化阶段多胺氧化酶活性和木质素的合成;D-Arg抑制了花芽分化,降低了多胺氧化酶活性及木质素的合成。结果表明,短日照条件下,多胺可能通过影响多胺氧化酶活性及其产物H2O2浓度影响木质素的合成,从而调控菊花的花芽分化进程。
  • 王同智, 包玉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求四合木保护的菌根学途径,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AMF或AM真菌)对四合木和霸王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MF显著提高了四合木幼苗成活率,所有处理中,干旱胁迫且接种AMF处理的四合木、霸王与正常水分且不接种AMF处理相比较,株高、鲜质量相当,说明接种AM真菌有显著的促生作用。不同接种菌剂处理对四合木叶片数量无显著性影响,但不同接种剂对霸王叶片数量存在极显著性影响;接种AMF提高了四合木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降低了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但霸王的SOD、CAT和POD均升高。研究表明,四合木借助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适应干旱胁迫,而霸王通过减少叶片的数量,以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共同适应水分的胁迫。利用AMF菌种对濒危物种四合木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
  • 李昌亨, 杜丽娟, 焦文娟, 马雅娜, 吕佩佩, 纪薇, 温鹏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叶片为试材,初步研究了UV-C照射对葡萄叶片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C照射30 min后,叶片内总酚、总类黄酮、黄烷醇类多酚含量均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处理后2 h分别提高了2.39%,5.75%,33.16%;处理后4 h分别提高了1.47%,8.74%,18.50%;处理后6 h分别提高了1.53%,10.03%,8.98%;处理后8 h分别提高了1.23%,7.04%,5.13%;处理后10 h分别提高了0.86%,3.31%,0.73%。方差分析表明,总酚含量在处理后2 h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总类黄酮含量在处理后6 h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黄烷醇类多酚含量在处理后2,4 h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 段美洋, 田晋元, 叶丽红, 潘圣刚, 田华, 唐湘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强源活库栽培技术和常规高产栽培技术条件下华南早晚兼用型超级稻根系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采用大田试验,以超级稻两优培九、胜泰1号、玉香油占、桂农占、合美占和丰美占为材料,研究了2种栽培技术对超级稻不同生育时期根系性状与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栽培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差异较大,产量依次为两优培九>胜泰1号>玉香油占、桂农占>合美占、丰美占;同一水稻品种强源活库栽培比常规高产栽培产量高,两优培九、胜泰1号、玉香油占、桂农占、合美占和丰美占分别比常规高产栽培高10.06%,19.74%,21.58%,23.39%,18.60%,26.23%;同一水稻品种强源活库栽培下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高于常规高产栽培;水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总体呈正相关,以孕穗期至灌浆期最为显著。强源活库栽培条件下水稻根系性状及产量优于常规高产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好,表明强源活库栽培技术更适合作为华南早晚兼用型超级稻的配套栽培技术。
  • 石祖梁, 王飞, 张传辉, 顾东祥, 顾克军, 杨四军, 张斯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给稻茬麦磷素合理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宁麦9号和豫麦34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基追比(1:9,3:7,5:5,7:3,施氮量225 kg/hm2)对土壤速效磷时空变化、植株磷素吸收、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至开花期为植株磷素积累高峰期,植株磷素吸收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先增后降,N5/5处理积累量最高。拔节前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随基肥比例的增加而降低,拔节后则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先降后增。表观土壤磷素盈亏呈明显的阶段特征,拔节前土壤磷素出现显著的表观盈余,拔节至成熟期则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观亏缺。全生育期两品种磷素表观盈余量均以N5/5处理最低,N1/9处理较高。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磷素平衡特征,宁麦9号和豫麦34在105 kg/hm2的施磷量基础上可分别再降低P2O5用量6.5,8.4 kg/hm2,能够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并减少磷素损失。
  • 张玉芹, 杨恒山, 高聚林, 张瑞富, 刘志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在2个施钾水平(K2O 150和 300 kg/hm2)下,研究了施钾方式(一次性施入和钾肥后移)对高产春玉米钾素养分吸收、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钾水平下,钾肥后移春玉米钾素养分含量、积累量均低于钾肥一次性施入,后移量越多越明显,且前期差异更为显著。不同施钾方式间,除出苗期-拔节期外,不同生育阶段钾素养分吸收量为钾肥后移处理低于钾肥一次性施入处理,后移量越大差异越大,尤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为甚;钾肥吸收比例为钾肥后移处理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低于一次性施入处理,在大喇叭口期-吐丝期高于一次性施入处理。同一施钾水平下,吐丝前和吐丝后钾素养分吸收量及对籽粒贡献均为钾肥后移处理低于钾肥一次性施入处理,且后移量越多差异越明显,钾素养分吸收量在吐丝后差异较大,钾素积累对籽粒钾的贡献率在吐丝前差异较大。钾素后移处理叶转运量、转运率与一次性施钾处理差异不显著,茎转运量、转运率低于一次性施钾处理,后移量越多差异越明显。
  • 胡珍兰, 张海伟, 胡承孝, 何宽信, 谭启玲, 孙学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钼氮配施对烟叶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钼氮配施对叶绿素含量有显著的交互效应,在低氮水平下(N1,0.06 g/kg),施钼降低了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且在钼水平为0.3 mg/kg时达到显著水平;在N2 (0.24 g/kg)和N3 (0.42 g/kg)水平下,施钼有提高叶绿素a、b含量的趋势;施氮显著影响团棵期烤烟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3个氮水平下,施钼均有提高烤烟团棵期叶片光合速率(Pn)的趋势。钼氮配合对烤烟成熟期中上部叶可溶性糖含量有显著交互作用,N2水平下,施钼增加了烤烟成熟期上、中、下部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因此,合理的钼氮配施是提高烤烟产量和品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 战秀梅, 彭靖, 李秀龙, 李亭亭, 韩晓日, 宋涛, 潘全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进行2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秸秆连年还田方式最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玉米增产幅度最大;秸秆连年还田配施尿素处理及秸秆隔年还田处理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深翻、深松耕作方式与普通旋耕相比,可显著降低深层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及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促进春玉米产量提高。深翻耕作方式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玉米产量方面的效果显著优于深松,并且这种优势在秸秆连年还田条件下达到最大。
  • 陈宁, 赵贞, 林多, 赵康, 李素美, 杨延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鲁黄瓜3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光合菌肥灌根处理对基质环境、黄瓜穴盘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菌肥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基质微生物总量、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了基质中真菌数量,基质中的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也显著增强;光合菌肥处理还有效地增强了黄瓜幼苗根系活力,增大了幼苗根系吸收面积及根尖数目,促进了根系的形态建成及幼苗生长,显著提高了幼苗质量,且以稀释200倍的光合菌肥处理(T2)效果为最佳。黄瓜幼苗壮苗指数与基质微生物总量呈显著正相关(r =0.95*),与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 =0.98**),而基质真菌数量则与幼苗壮苗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 =-0.89*),因此,在基质理化性状满足黄瓜穴盘苗生长的前提下,应注重基质中细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的增加,以培育黄瓜穴盘壮苗。光合菌肥可改善黄瓜穴盘育苗基质的微生态结构和微生物多样性,促进基质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增加,同时降低真菌数量,提高基质酶活性,增强基质向黄瓜幼苗提供营养的能力及幼苗根系活力,进而促进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增大幼苗根系吸收面积,促进幼苗整体生长,最终提高幼苗质量。
  • 罗丽, 林立金, 廖明安, 张潇, 杨代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镉浓度处理下旱莲草的镉富集特性。结果表明:随土壤镉浓度的增加,旱莲草生物量、株高、根长、叶绿素SPAD值、抗性系数都呈下降趋势,而根系和地上部镉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在土壤镉浓度为大于50 mg/kg时,旱莲草地上部分镉含量均大于镉超富集植物临界值(100 mg/kg)。在不同的土壤镉浓度处理下,旱莲草根系和地上部分镉富集系数(BCF)大于1,但转运系数(TF)小于1。旱莲草地上部分镉积累量最大值为38.06 μg/株(土壤镉浓度为25 mg/kg)。小区试验研究表明,在土壤镉浓度为2.04~2.89 mg/kg时,旱莲草地上部分镉积累量为0.393~0.435 mg/m2。因此,旱莲草是一种镉富集植物,具有较好的镉富集能力,可用于农田镉污染土壤修复。
  • 范方军, 王芳权, 刘永峰, 王军, 朱金燕, 李文奇, 仲维功, 杨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Pi-bPi-taPikm Pi54 的功能标记检测2012年江苏省迟熟中粳稻预试64份品系,结合水稻穗颈瘟抗性鉴定,解析稻瘟病抗病基因Pi-bPi-taPikm Pi54 在江苏省粳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64份材料中含稻瘟病基因Pi-b的有49份,含Pi-ta的26份,含Pikm的19份,含 Pi54 的25份。64份品系的人工或病圃鉴定其抗性表现为2级中抗的有10份,3级感病的有43份,4级高感的有11份。64份品系中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ta(26个新品系),或Pi-bPikm Pi54 组合(4个新品系),则该品系穗颈瘟抗性水平在2级中抗或3级感病,无4级高感,其他抗病基因组合其穗颈瘟抗性水平一般都存在4级高感。相关性分析表明,只有抗稻瘟病基因Pi-ta与穗颈瘟抗性存在显著相关性(r=0.344,P<0.01)。
  • 王晓东, 高增贵, 姚远, 刘限, 苏家, 李婉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辽宁省和安徽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样性及其近缘关系。利用UP-PCR、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采集于辽宁省和安徽省30株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供试引物中筛选获得具有多态性好且稳定的UP-PCR引物4个、ISSR引物12个,分别扩增出 27条谱带和76条谱带,多态性条带比率分别为77.78%和89.4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UP-PCR阈值在0.662处菌株被分为7个类群,ISSR阈值在0.681处菌株被分为8个类群,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从稳定性、可操作性和多态性水平来看,ISSR技术更适合于分析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 王静, 邬晓红, 其乐木格, 特日格乐, 祁智, 亢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拟南芥根中的茉莉酸(Jasmonic acid,JA)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及JA对根结线虫发病机制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根结线虫的侵染显著诱导拟南芥根中JA和JA-异亮氨酸共轭物(JA-Ile)的合成,分别为 AOS1OPR3 JAR1 基因调控。根结线虫在JA缺失突变体和JA-Ile缺失突变体(aos1opr3jar1)根中的生殖活性明显低于野生型,但是在缺失JA信号转导核心基因的突变体 coi1 jin1 的根中同野生型没有显著区别。使用外源JA-Ile可以使根结线虫在 jar1 根中的生殖能力恢复到在野生型根中的水平。这些结果证明,拟南芥根中JA的合成途径为根结线虫侵染所必需。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