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8年, 第2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8-10-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张森燕, 吴忠义, 张秀海, 刘占磊, 王永勤, 黄丛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ZmPti1基因的正义表达载体和RNAi载体,以bar基因为抗性筛选标记,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构建的两个表达载体分别转化到玉米自交系178。收获的种子播种于营养钵中,出苗后,经0.1%的草丁膦筛选得到40株草丁膦抗性植株,进一步用PCR鉴定与PCR-Southern检测得到33株转基因植株,其中15株是转化正义表达载体的转基因植株,18株是转化RNAi表达载体的转基因植株。并对转化方法和ZmPti1基因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 张艳, 赵茂林, 孙淼, 徐粤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以耐黄矮病耐蚜虫小赖麦附加系Line24、耐盐耐旱小赖麦附加系Line15、耐盐小赖麦易位附加系Line14为材料,以它们各自所附加的含有相应抗逆基因的多枝赖草染色体(简称为抗逆染色体)的6个特定SSR分子标记为探针,通过两轮菌落杂交法筛选多枝赖草基因组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AC)文库,最终得到经过验证的阳性克隆个,它们分别对应于3个(易位)附加系中所附加抗逆染色体(臂)连锁群的6个特定SSR标记,每一标记所对应的TAC克隆数目变化在5~19个,平均约13个。进一步从来自Line24的抗逆染色体连锁群的同一个探针筛选到的阳性克隆中抽查2个TAC克隆15J18和09I02,通过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ouble-color FISH)进行初步定位,直观地证明了文库筛选结果的准确性。为各条抗逆染色体的识别鉴定和相关抗逆基因的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 黄冰艳, 苗利娟, 张新友, 严玫, 翁海波, 易明林, 陈占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Napin启动子与含花生FAD2基因反向重复片段的RNA干扰结构连接,亚克隆至含雌激素诱导重组系统的植物表达载体pNCX相应位点中,构建完成由Napin启动子驱动的FAD2RNAi删除筛选标记表达载体pNCX-FAD2RNAi,经酶切鉴定,获得相应的启动子片段、FAD2RNAi片段及NCX-FAD2RNAi片段。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已获得抗性丛生芽21丛。
  • 卢其能, 杨清, 却志群, 黄友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设计简并引物,用RT-PCR法从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pinnatisectum)克隆到了CHS(Chalcone synthase,查尔酮合酶)基因的全长cDNA,并用半定量RT-PCR法进行了表达分析。序列分析表明,CHS基因编码一个38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在氨基酸水平上与其他茄科植物的同源性达到89%~93%,多重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均表明该基因为CHS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检测了CHS基因的空间表达模式,该基因在花和匍匐茎中表达量最高,在根和块茎中没有检测到,这与花和匍匐茎呈淡紫色有花色苷合成,而根和块茎呈白色无花色苷合成是相一致的;发现在块茎中CHS受光诱导表达,光照后的第3天表达量最高,而在光照前检测不到,光照前块茎为白色,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其表层颜色因积累花色苷而变成紫红色。
  • 王立静, 哈丽旦, 张素梅, 徐春花, 刘保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Dt基因是玉米显性矮秆基因,被定位于玉米的第10条染色体长臂,目前报道的显性矮秆基因只有D8(Mpl1)和D9,它们分别位于染色体1的长臂和染色体5的短臂;Dt矮秆突变体属于赤霉素敏感型,含有D8D9基因的材料对赤霉素不敏感;Dt基因与D8D9基因的等位性分析表明,DtD8D9为非等位基因,进一步证明了Dt基因是一个新发现的玉米显性矮秆基因。
  • 张煜星, 崔燕, 武寒雪, 祝建波, 周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CR方法分别从陆地棉和拟南芥基因组中扩增出Accase羧基转移酶β-CT亚基编码基因accD,Accase羧基转移酶α-CT亚基编码基因CAC3的定位于叶绿体的转运肽序列。分析结果与NCBI公布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100%,99%。将CAC3基因转运肽序列与accD基因进行体外重组,构建了融合植物表达载体pBI-CAC3tp-accD,为下一步作物的遗传转化打下了基础。
  • 刘永斌, 何小龙, 王峰, 荣威恒, 田春英, 达赖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CR-SSCP技术对蒙古羊BMP1基因外显子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了检测,并对其与产羔性能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16个蒙古羊个体中,BMP1 基因在该位点均呈现多态性,具有+ +、A+和AA 3种基因型。测序分析表明,该段DNA序列中存在3个碱基的缺失,即编码区第28,29,30位碱基缺失,这个突变使野生型(+ +)氨基酸序列上相应的10号氨基酸残基亮氨酸(L)缺失,变成了突变基因型(AA),形成B1突变体;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B1突变在双羔系中的发生频率高于单羔系中发生的频率,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两品系在该位点具有中度多态性并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与产羔性能关系分析表明B1突变对蒙古羊产羔数无显著影响(p>0.0)。
  • 张翠霞, 王洪梅, 李建斌, 王长法, 赖松家, 李秋玲, 仲跻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297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以TLR2(Toll like receptor 2)基因为目的基因,扩增目的片段,结合测序结果采用PCR-RFLP和CRS-RFLP技术方法来检测TLR2基因第2外显子的遗传多态性。结果发现:exon 2存在10098(T/G),10111(G/A)和1141(C/T)3个单核苷酸突变,其中1141位点的T/C突变为首次报道。分别选择EcoR V、HaeⅢ、DraⅠ等3种限制性内切酶检测其多态性。10098位点有3种基因型(AA,AB,BB),A、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84 ,0.21 ;10111位点有2种基因型(CC,CD),C、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8 8,0.014 2;1141位点有3种基因型(EE,EF,FF),E、F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99 3,0.900.7.10098位点T-G碱基突变导致天冬氨酸突变为谷氨酸(Asp63Glu),10111位点G-A碱基突变引起甘氨酸突变为丝氨酸(Gly68Ser)。TLR2基因外显子2上的3个位点基因型在研究群体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10098,10111,1141 3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280.9/0.338 1/1.10.8,0.027 9/0.027 9/1.028 7和0.143 4/0.178 9/1.217 9.10098位点达到中度多态,其余2个位点处于低度多态。TLR2基因可作为候选遗传标记,进行深入研究。
  • 鲁玉霞, 王洪梅, 安利国, 李建斌, 李秋玲, 仲跻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牛的12个STR基因座,利用PCR和电泳银染技术对来自不同牛场的100头荷斯坦牛进行遗传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12个STR基因座的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的均值为0.871 1,0.857 ,8.166 6,这些基因座的遗传杂合度及多态信息含量高,均为高度多态位点,适用于动物的遗传分析和个体鉴定。
  • 白文林, 尹荣焕, 罗光彬, 刘畅, 尹荣兰, 张守纯, 赵志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GenBank中山羊SRY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PCR在雄性辽宁绒山羊个体中扩增出了包含SRY基因整个编码区的特异片段,将特异PCR产物克隆到pMD18-T 载体中,转化DHα菌,筛选出SRY基因的阳性克隆,进行了测序,将其序列与GenBank中部分偶蹄目动物的SRY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用NJ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SRY基因编码区长度为723 bp,共编码240个氨基酸,其中包含长度为231 bp 的HMG-box,位于编码区的第190至420位核苷酸之间,编码77个氨基酸(H64-A140)。辽宁绒山羊SRY基因编码区序列与GenBank中山羊、绵羊、牛、牦牛、水牛、梅花鹿、麝香鹿及猪等偶蹄目动物的同源性分别为100%,97.09%,89.21%,89.21%,88.38%,87.%,86.16%和68.04%;基于SRY基因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物种间系统树结果基本上与这些偶蹄目动物的传统系统分类相一致。
  • 周俊, 虞德兵, 洪坤月, 汪峰, 杜文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CR-SSCP法对85羽绿壳蛋鸡进行促卵泡激素β亚基(FSHβ)和雌激素受体α亚基(ESRα)基因多态性检测并测序,分析其与早期产蛋性状的关系。基因FSHβ和ESRα都发现了多态,测序结果表明: FSHβ pro 2位点有3 处SNPs,分别是:A-6G,-50插入碱基A,A-05G。FSHβ exon 3有1处碱基突变,即A27G;ESRα基因5'-UTR区有处碱基变异,分别是:A-3G,T-76C,T-79C,C-102T。ESRα基因内含子1 区发现3处SNPs,分别是:T122C,A155G,C169T。与早期(36周)产蛋关系分析表明,FSHβ基因调控区的AA基因型36周平均产蛋量显著高于AB 型(p<0.05),没有发现BB型,外显子3的AA型和AB 型开产日龄呈显著相关(p<0.05),也没发现BB型; ESRα基因5'侧翼调控区的CC型和CD型36周平均产蛋量差异显著(p<0.05),而没发现DD型,其他均不显著(p>0.05)。
  • 贾瑞贞, 李煜, 杨利军, 黄翔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牛体细胞核移植过程的去核方法、融合条件等对重构胚发育的影响,旨在探索一种简化的核移植操作程序。结果表明,添加FSH,LH,最高成熟率为81.7%。在电压为2.6 kV/cm时,融合率为93.96%。激活后重构胚在压制的WOW内进行培养,采用半卵法去核的卵裂率和8-细胞发育率分别为61.2%和3.27%,盲切法去核的卵裂率和8-细胞发育率分别是 70.8%和7.6%。
  • 王峰, 刘永斌, 荣威恒, 田春英, 达赖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阐明BMPRIB基因在牛的卵泡发育和分化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首先根据其他物种BMPRI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从蒙古牛卵巢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蒙古牛BMPRIB cDNA序列;将此片段克隆到pGM-T载体中,提取重组质粒,经PCR鉴定和DNA序列测定分析验证;符合BMP家族基因结构特征,然后根据此序列构建cRNA探针,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牛卵巢BMPRIB基因 mRNA的表达情况。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牛BMPRIB基因,在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早期表达,在颗粒细胞中表达,在次级卵泡晚期也有表达。
  • 王美芳, 雷振生, 何中虎, 孙其信, 吴政卿, 何盛莲, 杨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我国代表性冬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以及1BL/1RS易位的分布和组成,探讨了其对揉面仪特性等小麦加工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Glu-Al位点,我国小麦品种中1亚基的频率为64.0%,N亚基为32.%,2*亚基频率低,为3.%;在Glu-Bl位点,7+9亚基占6.8%,7+8亚基为26.4%,14+1亚基为10.7%,而20,13+16,7亚基的材料极少(频率分别为3.6%,1.%和1%);在Glu-Dl位点,2+12和4+12亚基合计占63.0%,而+10亚基的比例偏低,为37.0%。1BL/1RS易位系的比例仍然偏高,为0.8%。HMW-GS组成及1BL/1RS易位对小麦加工品质影响较大,其中+10亚基对小麦绝大多数加工品质指标起正向作用,而1BL/1RS易位对大多数品质指标起负向作用。因此,我国小麦品种+10亚基的频率仍然偏低,1BL/1RS易位系频率仍然偏高,可能正是目前我国小麦生产中优质品种面筋强度不够,品质稳定性差的原因所在。根据SDS-PAGE麦谷蛋白电泳结果或分子标记进行优质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选择,提高+10等优质亚基的比例,并根据醇溶蛋白电泳结果进行1BL/1RS易位筛选,降低1BL/1RS频率,应成为今后我国优质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和手段之一。
  • 詹克慧, 高翔, 程西永, 许海霞, 董中东, 崔党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对1个K型不育系与12个恢复系组配的192个杂交组合的恢复度进行了鉴定,研究了不同不育系易恢性的差异以及恢复系的恢复力表现。结果表明,在1个不育系中,豫麦3号、豫农93019、豫农93151和漯珍1号的平均恢复度都在70%以上,为易恢性好的类型;豫教1号、豫农93221、S33、豫农9239、豫农9238和豫农92382的平均恢复度在0%~70%,为易恢性中等的类型;MS43、S34、豫麦21号、S43、矮8205和豫农212M2的平均恢复度在0%以下,为易恢性差的类型。在12个恢复系中,携带2对恢复基因的豫麦2号不仅平均恢复度高,而且在不同不育系间恢复力最稳定;豫麦54号和豫麦号的恢复力最差,二者均没有携带Rfv1基因。不育系与恢复系间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
  • 范小平, 范博红, 李学宝, 杨维才, 徐子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肌动蛋白RNAi表达载体PBI121-GhACT1转化棉花,经胚胎发生获得再生植株。非转化组培再生苗作为对照。以NPTII制备探针,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获得8个独立遗传转化系,其中个系有2个拷贝插入;其余6个系为多拷贝。显微镜下观察开花后第5天的幼胚珠孔端,对照纤维长度约是RNAi载体转基因的~5倍。成熟后绒长F测验结果表明,RNAi载体转化株与对照差异显著,RNAi转基因植株的绒长显著短于对照。说明GhACT1基因对纤维有延缓和抑制作用,并且主要作用于纤维发育早期。
  • 杨松杰, 屈国胜, 杨武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四倍体二粒小麦和节节麦杂交而获得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含有丰富的普通小麦品种改良有益基因,作为拓宽普通栽培小麦性状和新品种改良的新的种质资源已广泛应用于普通小麦的遗传改良实践中。利用分布于小麦A、B、D基因组21条染色体、28个不同染色体臂上的37对微卫星引物,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四川成都平原普通栽培小麦主栽品种杂交、回交经多代选择而形成的117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衍生后代高代群体系(其中川麦38、川麦42、川麦43和川麦47为审定品种)进行了DNA分子水平上的分析,共检测到256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SSR标记位点检测到6.2个等位变异基因。每个SSR位点等位基因变异数在1~14个,变异幅度较大,表明SSR分子标记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中表现出高水平的遗传变异。A,B,D基因组中,D基因组表现出的多态性信息含量最低,为0.427 6,B基因组次之,为0.534 6,A基因组最高,达到 0.614 5(A>B>D)。辛普森指数比较的结果也反映出相同的变化趋势,A基因组最高,为1.187 4,B基因组次之,为1.081,D基因组最小,为0.804 6(A>B>D)。综合多态性信息含量和辛普森指数的估值,表明这一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高代群体接受的遗传基因既来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又来自普通栽培小麦,显示杂合度类型丰富,具有较高的遗传差异。根据获得的等位基因变异片断的分布情况进行UPGMA聚类,发现A,B,D基因组基因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较低, A,B,D三基因组37个SSR标记位点所得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72 1,A基因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37 7,B基因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62 7,D基因组上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581 5,反映出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本研究结果证明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所具有的普通小麦野生近缘种中的基因库改良现代小麦,丰富其遗传基础,减少其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脆弱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 党根友, 冯佰利, 高小丽, 高金锋, 高冬丽, 柴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个具有明显差异的芸豆品种为材料,采用SDS-PAGE方法研究芸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水溶、盐溶和总蛋白组分变化及种子胚和子叶变化过程中蛋白组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芸豆种子的子叶、胚含有丰富的蛋白亚基,其中,同一品种子叶和胚贮藏蛋白亚基差异明显,子叶、胚的水溶蛋白、盐溶蛋白和总蛋白相差不大、条带丰富;不同品种之间条带存在差异;在发芽过程中,高分子量蛋白亚基的降解速度快于低分子量蛋白亚基,子叶亚基的降解速度明显慢于胚的亚基降解速度;不同品种间子叶、胚条带差异明显,种子活力高的品种(Y05,Y06)降解速度快于种子活力低的品种(Y09,Y1+1),而蛋白含量高的品种(Y1+1,Y05)与蛋白含量低的品种(Y06,Y09)差异不明显。研究结果为芸豆品种鉴定、品种改良、优质栽培及发芽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 王娟, 桑丹, 轩淑欣, 李晓峰, 王彦华, 申书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白菜-结球甘蓝异源三倍体(AAC,2n=3x=29)与二倍体大白菜(AA,2n=2x=20)回交一代BC1F1及其自交后代BC1F2为试验材料,经过细胞学观察和核型分析,于BC1F1中鉴定出了附加甘蓝2号染色体的大白菜-结球甘蓝单体异附加系,于BC1F2中鉴定出了附加甘蓝2号染色体的大白菜-结球甘蓝双体异附加系,并对其进行了减数分裂与植株形态学观察。该异附加系的获得为分析大白菜和甘蓝的亲缘关系,进一步获得大白菜和结球甘蓝易位系、代换系提供了基础材料。
  • 蒋武生, 张晓伟, 姚秋菊, 原玉香, 耿建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2个小白菜品种为材料,通过在NLN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活性炭,研究其对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LN-13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0.5 g/L),有利于小孢子胚的诱导和形成,供试材料(N,N8)添加活性炭处理胚诱导率较未添加活性炭的处理分别提高19,66.5倍。采用添加活性炭(0.5 g/L)的NLN培养基对2份小白菜品种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有20份材料诱导出胚,培养成功率为83.3%。表明添加活性炭的培养基对小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有较好的效果。不同基因型间胚诱导率差别较大,每花蕾诱导胚数为 0~86.7个。依据胚诱导率的高低可将其分为极易诱导、易诱导、难诱导和不能诱导出胚类。B5+6-BA 0.2 mg/L+NAA 0.02 mg/L+活性炭0.5 g/L +3%蔗糖+1%琼脂培养基有利于幼胚长成植株。
  • 王笑一, 于拴仓, 张凤兰, 余阳俊, 赵岫云, 张德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制我国小白菜品种的DUS测试标准,搜集和筛选了形态差异大、不同生态类型的地方品种和目前生产上栽培面积大的杂交一代品种80份,在植物学性状调查的基础上,利用SSR标记对80份小白菜品种进行了遗传特异性分析,构建了SSR指纹图谱。从131对SSR引物中筛选了20对多态引物组合,对80个品种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出56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3.68%,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2.8个多态性条带。用5对引物Na12E02、Na12A08、Ni4D09、BRMS-269和BRMS-296的组合获得了每个品种的SSR特征带,可以将80个品种区分开来,从而建立80份小白菜品种的SSR指纹图谱。基于SSR标记的聚类分析表明,形态相似或来源相同的品种遗传基础相近,以遗传距离为0.36为划分标准,8.50%的品种具有遗传特异性。
  • 卢萍, 陈曦, 赵萌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砂珍棘豆(Oxytropis racemosa Turcz。)DNA为材料,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DNA模板浓度、Mg2+浓度、引物浓度和dNTP浓度对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经优化试验建立了砂珍棘豆ISSR-PCR反应体系。20.μL PCR反应液含有的组分和终浓度分别为:20.ng DNA模板,1 U Taq酶,0.24 μmol/L引物,2.0.mmol/L MgCl2,0.15 mmol/L dNTPs。
  • 张改平, 李清州, 郝惠芳, 周玲, 王丽, 杨苏珍, 罗俊, 冯丽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参考GenBank上发表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神经氨酸酶(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NA基因,再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用E。coli BL21(DE3)原核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对表达蛋白进行鉴定。Western-blot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学活性,蛋白的分子量约为61 kDa,位于包涵体中。包涵体经变性、复性处理,表达蛋白能与H5亚型AI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的抗原性。ELISA检测结果表明,用此纯化蛋白作为包被抗原检测H5N1亚型AIV神经氨酸酶抗体具有良好的灵敏性。
  • 张霞, 李杰, 郭巍, 李国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克服传统方法制备单克隆抗体复杂而费时的弊病,研究介绍了一种从多克隆抗体库中快速分离高特异性抗体的方法;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以大肠杆菌系统表达的甜菜夜蛾围食膜蛋白SeP89为抗原,从多克隆抗体库中分离其特异性抗体;成功从甜菜夜蛾围食膜蛋白抗血清库中分离SeP89蛋白的特异性抗体;以快速分离围食膜蛋白SeP89抗体为例,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从多克隆抗体库中分离特异性抗体的方法。
  • 雷海英, 孙毅, 王志军, 杜建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将病毒复制酶基因(NIa、NIb)通过花粉介导法,转入玉米优良自交系中。对所转化的玉米后代进行了PCR检测,并对检测呈阳性的植株于次年播种于试验田,对转化的植株连续2代(T1和T2代)利用人工摩擦接种矮花叶病毒的方法进行田间抗病试验。将连续2代抗病的植株通过PCR以及PCR-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证明:病毒复制酶基因已成功导入玉米自交系中,结合田间抗性鉴定,获得了对玉米矮花叶病抗病性增强且农艺性状良好的玉米株系。
  • 白辉, 武鹏程, 刘丽娟, 李莉云, 刘国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优化水稻叶片蛋白质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免疫沉淀对水稻中的XA21蛋白质进行了富集纯化,继而通过TCA-丙酮法脱盐,用尿素、硫脲溶解后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和Western检测,实现了对高分子量、低丰度表达的、可能的膜蛋白XA21的分离检测,为其翻译后修饰方式研究奠定了基础。
  • 李星, 李亚宁, 刘大群, 杨文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与小麦抗叶锈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从分子水平阐明小麦的抗病机制。以Thatcher和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41为材料,利用cDNA-AFLP技术,开展了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41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研究。共选用180对引物组合对Lr41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分析,获得了61对能够在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41和感病对照Thatcher之间扩增出差异条带的多态性引物。获得对能够扩增出条对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41具有特异性条带的引物,分别是P-AC/M-CAA、P-AG/M-CAT、P-AG/M-CCC、P-CC/M-CCA、P-GA/M-CAA。将重复性好的4条差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测序,经序列同源性检索发现了1条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编码蛋白同源性较高的序列,其他的3个序列功能未知,研究结果为探明TcLr41的抗病机制和进行该抗病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 唐媛, 傅体华, 贾明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来源于簇毛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稳定小麦品系101-3含有1个新的抗白粉病显性基因,暂命名为PmX,用单体分析的方法已定位于染色体6B上。以感白粉病小麦品种中国春与101-3杂交后代F2 为材料,用65对6B染色体上和9对6A染色体上小麦微卫星引物,进行连锁分析,发现小麦微卫星标记Xgwm570与基因的遗传距离为(9.72±2.0) cM,该结果表明,该基因位于小麦染色体6BL上,同时也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上利用该基因提供了初步的选择标记。
  • 申建茹, 郭巍, 张霞, 李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CR方法检测vip1A/vip2A基因在野生型Bt菌株中的分布,进行基因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结合cry1基因的PCR-RFLP基因型鉴定体系,分析与vip1A/vip2A基因有联系的cry1类基因。结果表明,分离保存的171株野生型Bt菌株中,有20株菌株含有vip1A/vip2A基因,分布率为11.69%。成功克隆了菌株Bt16的vip1A/vip2A基因片段,命名为vip1A/vip2A-16,GenBank 登录号为EU94327.cry1基因的PCR-RFLP鉴定结果表明,该20株菌株均含有cry1Fa基因,说明vip1A/vip2A基因与cry1Fa可能具有某种联系。
  • 李晶, 刘建密, 郭巍, 张霞, 申建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Zwittermicin A (ZwA)能够增加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esis,Bt)Cry1Ac蛋白的杀虫活性。生物测定使用生长在人工饲料上的甜菜夜蛾幼虫。用 Cry1Ac蛋白单独处理甜菜夜蛾初孵幼虫,体重抑制活性明显,杀虫活性较低;单独用ZwA处理时无杀虫活性。当ZwA浓度为0.1 mg/mL、Cry1Ac浓度为1 mg/mL时,48 h校正死亡率达90%。对甜菜夜蛾5龄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当用25 μg ZwA和5 μg Cry1Ac分别饲喂试虫时,无杀虫活性;用25 μg ZwA和5 μg Cry1Ac同时饲喂试虫时,84 h试虫全部死亡。对甜菜夜蛾5龄幼虫中肠组织切片分析发现,口服25 μg ZwA和5 μg Cry1Ac的幼虫12 h,中肠变细小,中肠壁变厚,围食膜无法正常形成;3 h后中肠壁逐渐恢复正常,围食膜重新形成。
  • 陆晴, 曹伟平, 董建臻, 王金耀, 冯书亮, 王容燕, 杜立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14种碳源和11种氮源测定,球孢白僵菌HFW-0菌株的萌发率、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胞外蛋白酶活性。综合各项指标得出,HFW-0菌株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蔗糖,产孢量与产酶量最大,分别为16.13×107孢子/cm2和117.38 μg/(min·mL);最适氮源为豆粕粉,其产孢量和酶活远高于对照和无机盐类,分别为1.62×107孢子/cm2和74.01 μg/(min·mL)。除硝酸钾外,无机盐类在供试浓度上均对孢子萌发和生长有抑制作用。在各种碳(氮)源培养基中添加1%蛋白胨(葡萄糖)后,菌株的产孢量和产酶量均有所提高。结果表明,HFW-0菌株的产孢量和胞外蛋白酶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冷春玲, 李文利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DNA为模板,运用PCR技术钓取ApNPV(IE-1)基因的启动子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进行测序分析。将测序的2.7 kb DNA片段用EcoR I和Bgl II双酶切,回收3’端1.6 kb的DNA片段。将该片段插入到pGFP-N2表达载体上构建以其作为启动子的IE-1/pGFP-N2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脂质体介导转染Hela细胞,结果可见绿色荧光蛋白(GFP)在细胞中的表达,证明钓取的IE-1基因启动子片段具有启动子的转录活性。
  • 申效诚, 王爱萍, 张书杰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夜蛾共有20亚科845属3 751个有效种。这些种类有4种区系成分,其中东亚成分占优势,占总数的51.35%,东洋成分占25.51%,古北成分18.45%,广布成分仅2.27%。夜蛾在全国各省区的分布与区系结构各不相同,台湾、云南、西藏、四川、湖北、河南、湖南、浙江、新疆等是夜蛾物种丰富的省区。东亚成分在除东北、西北、华南以外的省区都是优势类群。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台湾和华中关系密切于华南;内蒙古和东北区的关系密切于西北;河南、湖北、陕西、甘肃、安徽、江苏省聚为一“秦岭淮河区”,这个新分布区的特点是,东亚成分占优势;古北成分和东洋成分相等;古北东洋两界的分界线横贯全区。
  • 杨利艳, 孙毅, 崔贵梅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双价基因chitinase-BmkIT对鳞翅目害虫的作用机制,以美国白蛾为供试虫源,用转双价基因(烟草天蛾几丁质酶基因和东亚钳蝎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基因)杨树叶片饲喂其幼虫,至3龄时,采用石蜡切片法,对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进行观察,并对其头部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杨树叶片的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不完整,中肠细胞出现排列不整齐、脱落等现象;而取食非转化杨树叶片的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完整,中肠细胞排列整齐紧密。转基因杨树叶片还显著抑制了美国白蛾幼虫头部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p<0.05)。取食转chitinase-BmkIT基因杨树叶片抑制了幼虫的生长,并使部分幼虫身体溃烂。该双价基因可作为防治美国白蛾的基因源。
  • 杨世丽, 张凤路, 贾秀领, 马瑞昆, 姚艳荣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于2006-2007年在大田条件下对灌水、施氮量和水氮互作对2个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石新733和石麦15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对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效果明显。水氮耦合对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具有类似的效应:灌拔节1水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随施氮量的增高而增高;灌拔节、开花2水条件下;两品种旗叶叶绿素合成对施氮量需求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施氮量过高反而不利于叶绿素合成和光合速率的提高,石麦15表现更为明显;灌开花水可以延缓花后20.d后旗叶叶绿素的降解,但这一效应随着施氮量的增高而降低,石麦15表现尤其明显。叶绿素含量较低的品种石麦15在灌1水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在花后6~15 d呈显著正相关。石新733以春灌2水施纯氮20.kg/hm2,石麦15以春灌2水施纯氮120.kg/hm2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最高。
  • 刘灵娣, 李存东, 高雪飞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防雨旱棚,研究了水分胁迫下3个不同铃重基因型棉花不同部位内围果枝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两处理下,各品种不同部位棉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棉花不同部位对水分胁迫适应能力的差异。干旱使各部位3个品种各铃期内围果枝叶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其中,下部果枝叶中大铃品种和小铃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的幅度大于中铃品种,各品种的中部果枝叶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比下部平缓,表明此部位果枝叶生理状态在棉铃发育过程中相对稳定。在水分胁迫下,各时期不同品种各部位果枝叶中脯氨酸含量均比对照增加;大铃品种各部位果枝叶在干旱胁迫下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小于中、小铃品种。不同部位果枝叶相比,干旱时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总体表现为:下部果枝叶>中部果枝叶>上部果枝叶。棉花品种存在着对干旱胁迫反应敏感程度不同的脯氨酸代谢调节机制,脯氨酸可以作为棉花抗旱性的参考性生理指标。
  • 张海娜, 李存东, 肖凯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易衰型品种33B和延衰型品种丰抗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对棉花光合和衰老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各测定时期,丰抗6的Pn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均较33B明显增加。随着处理时间延长,不同氮素处理下33B和丰抗6的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可溶蛋白含量均不断下降,其中,在低氮下,处理中后期丰抗6的上述参数高于33B。可溶性糖含量的表现规律与上述参数相反。低氮处理下,与33B相比,丰抗6处理中后期具有较高的SOD活性。不同氮素处理中,各测定时期丰抗6的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33B,而单株干质量和单株叶面积则均高于33B。较低的细胞膜质过氧化程度可能是延衰型品种丰抗6不同氮素水平下衰老缓慢的重要生理基础。生产中,适期适量增施氮肥,通过减轻细胞的膜质过氧化程度、降低植株体内的碳/氮比值,在延缓棉花衰老、改善叶片光合特性和增加产品的生产能力中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 孙海波, 范俊山, 邹美智, 李艳萍, 王景余, 梁永书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138份来源于3个水稻与旱稻杂交的F1组合的花培材料进行水、旱栽培处理,筛选出抗旱、丰产的粳稻种质资源,并进行籼粳性分析、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双亲之一为抗旱型品种,其花培后代有50%左右的抗旱型植株;大部分花培后代的抗旱性呈连续分布,个别株系表现双向超亲分离,抗旱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在N培养来源于3个组合的花培植株多数表现为粳型,少数偏籼型。最后还对水稻抗旱性鉴定指标进行了讨论。
  • 徐洪文, 宋凤斌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郑单958和农大36两个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对大田条件下玉米苞叶水势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苞叶水势和饱和亏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基因型玉米苞叶水势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抛物线型;郑单958的苞叶水势日均值和日变幅高于农大36;苞叶水势和相对水分含量均随着玉米生育期推进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饱和亏缺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郑单958的苞叶饱和亏缺数值低于农大36,相对水分含量高于后者;苞叶水势和饱和亏缺之间呈线性关系:Y=A+BX。郑单958常数项值比农大36大,表明在正常水分条件下郑单958饱和亏缺值较低,相对含水量较高,因此抗旱性强于农大36。
  • 吴雪霞, 陈建林, 查丁石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茄子702幼苗为试材,研究了低温胁迫对茄子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茄子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饱和点(LSP)、光饱和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AQY)、CO2饱和点(CSP)、羧化效率(CE)和RuBP最大再生速率均下降;光补偿点(LCP)、CO2补偿点(CCP)均上升;胞间CO2浓度(Ci)先降低后升高。以上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伤害了茄子幼苗的光合机构。
  • 叶协锋, 凌爱芬, 喻奇伟, 崔树毅, 刘国顺, 刘旭锋, 郝伟红, 刘霞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活化有机肥对烤烟生长发育和烟叶品质的影响,于2006年对活化有机肥的施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活化有机肥提高了烤烟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活化有机肥提高了烟叶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以及还原糖与总糖的比值,还增加了磷、镁、锌、钙、铁和铜的含量,改善了烟叶品质。
  • 魏磊, 崔世茂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干旱地区生态建设的优良品种,以盆栽山杏为试材,控水模拟不同土壤水分状况,探讨了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山杏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杏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强而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蒸腾速率升高,加重了干旱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对照、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下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重度胁迫下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为单峰型。说明在一定的干旱条件下,山杏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 杨绍艳, 王文生, 董成虎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臭氧对磨盘柿贮藏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设置了(0±0.5)℃冷藏,(0±0.5)℃冷藏配合每3 d用0.85 μL/L臭氧处理9 min、(0±0.5)℃冷藏配合每3 d用1.88 μL/L臭氧处理3 min 3种处理。结果表明,与(0±0.5)℃冷藏相比,采用冷藏加臭氧处理,显著抑制了磨盘柿的呼吸强度、PPO和POD活性,并明显降低了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单宁含量的下降幅度,2种臭氧处理相比,低浓度长时间处理比高浓度短时间处理对抑制磨盘柿采后成熟衰老效果更显著。
  • 王志刚, 高聚林, 王俊, 孙继颖, 胡树平, 王永平, 张钧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内蒙古从东到西5个典型生态类型区,通过不同玉米品种的比较试验,对不同生态区玉米全生育期内生态因素与玉米生长发育和全株饲用品质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主要与地区温度和降水有关;不同生态区间按照温度升高,降雨量递减的顺序,玉米生育进程渐次加快,植株营养体增高,保绿性增强,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增大;玉米全株粗蛋白、粗脂肪、总消化养分和各能量指标含量降低,而粗纤维、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增高;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和总消化养分群体积累量增大,而粗脂肪和能量积累量相反。不同生态区玉米生育期间日均温度、有效积温、平均日长和降雨量与玉米全株营养品质间可以通过线性回归较好拟合,方程可以反映各生态因子与玉米全株饲用品质的正负效应和定量关系,为各生态区根据当地生态因素预测玉米饲用品质、指导玉米青贮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刘继培, 赵同科, 安志装, 张成军, 刘宝存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了解不同灌水量和氮肥用量条件下甘蓝生物量变化和不同生育期硝酸盐累积规律,为甘蓝生产中氮素的高效利用和提供硝酸盐安全蔬菜产品生产中合理灌水和施肥提供依据。以北京市种植的甘蓝品种为对象,采用田间裂区试验方法,设置1 800,3 000,4 800.m3/hm2 3个水平灌水量主处理和0,150,300,450.kg/hm2 4个水平氮素用量副处理,测定收获期产量,分析甘蓝莲座期、结球期、收获期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1 800,4 800.m3/hm2灌水量在不同氮肥用量交互作用下甘蓝产量都显著低于3 000.m3/hm2灌水量处理;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450.kg/hm2较高施氮量处理下,产量下降,甚至低于150.kg/hm2较低施氮量处理。生长前半期是甘蓝吸收氮素较多的时期,不同灌水量和氮肥用量处理下莲座期植株硝酸盐含量都远高于蔬菜硝酸盐限量国家标准,较低、较高灌水量在不同氮肥用量交互作用下含量相对较低,3 000.m3/hm2灌水量和300,450.kg/hm2氮肥用量下有较高的硝酸盐含量。随甘蓝生育时期的延长,硝酸盐含量呈显著性下降,到0.d收获时都降到蔬菜硝酸盐限量标准以下;3 000,4 800.m3/hm2灌水量在不同氮肥用量交互作用下含量显著高于1800.m3/hm2处理;氮肥施用条件下含量都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较低、较高灌水和较高氮肥用量条件不利于甘蓝的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增加了氮素环境流失污染风险;3 000.m3/hm2灌水和300.kg/hm2氮肥用量条件有利于甘蓝生长、氮素的吸收利用,降低菜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风险;增加产量,适当时期收获并能提供符合硝酸盐含量标准的蔬菜产品,具有较好经济收益。
  • 胡道龙, 崔骁勇, 王艳杰, 付桦, 邹国元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好气淋洗培养法研究了京郊蔬菜保护地耕层土壤氮素矿化状况。结果表明:110个土壤样品2周培养期间氮矿化量分布在2.0~112.00.mg/kg,均值为17.0.mg/kg,81%的样品集中在2.0~23.99 mg/kg,变化范围较大,土壤氮素矿化量与有机质、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碱解氮不相关;筛选其中4个土壤样品进行21周的长期好气培养,土壤累计氮矿化量变化范围是19.00~337.00.mg/kg,均值为102.00.mg/kg。表层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0~21 d),矿化速率较快;第二阶段(21~91 d),矿化速率趋缓;第三阶段(91 d以后),矿化速率保持稳定。21周内京郊保护地土壤平均可供氮量为214.00.mg/kg(相当于86.00.kg/hm2),超过了保护地蔬菜正常生长当季所需氮量。
  • 卢树昌, 贾文竹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河北省1 200个果园土壤质量的现状及变化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处于低等与缺乏水平的样本比例占71%;土壤磷积累较多,6%的样本果园处于丰富水平,丰富水平磷的含量是果园土壤磷环境临界值(50.mg/kg)的2.2~7.7倍,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土壤钾相对不足,处于低等及缺乏的样本占58%以上;果园的土壤微量元素铁、铜含量丰富,锌、硼含量中等,锰、钼含量处于低水平,土壤有效铜含量超过丰富水平的样本占70%~90%,处于丰富水平样本的含量是丰富水平标准(1 mg/kg)的2~5倍,各种果园土壤铜最高含量是毒害临界值(15 mg/kg)的1~2倍;近20%被调查果园的土壤表现出酸化现象。调查结果表明,果园有机养分投入不足,氮磷肥的过量施用,钾肥投入相对不足,含铜杀菌剂的过量、频繁使用等是造成河北省果园土壤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果园土壤培肥、氮磷面源污染、铜过量积累以及酸化问题是今后果园土壤质量研究的重要方面。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