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7年, 第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7-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陈红英, 崔保安, 李新生, 胡功政, 赵丽, 王东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GenBank发表的鸭γ-干扰素cDNA基因序列,自行设计、合成1对引物,应用RT-PCR技术,无需用非特异性免疫原如ConA、PHA等刺激分离的脾淋巴细胞,直接提取总RNA,扩增固始鸭γ-干扰素基因(DuIFN-γ),并进行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获得了DuIFN-γ全序列,其大小为515 bp,包含一个完整阅读框,编码164个氨基酸残基,推导的氨基酸有3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有5个与二硫键形成有关的半胱氨酸。序列比较分析发现,克隆的固始鸭IFN-γ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4条鸭IFN-γ基因序列中的3条序列(AF087134,AF100929,AJ012254)完全一致,而与另一条北京鸭核苷酸同源性为99.6%,有2 个碱基发生非同义变异,氨基酸同源性为98.8%。固始鸭与人和其他种动物的IFN-γ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IFN-γ基因存在种属的差异性,亲缘关系越近,同源性越高。DuIFN-γ基因的成功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固始鸭IFN-γ基因表达、生物学活性和应用奠定基础。
  • 马志民, 蒋春志, 杨春燕, 马峙英, 张孟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脂肪氧化酶检测复杂、费用昂贵、剧毒试剂对人体影响等问题,研究出一种安全、快速而经济有效的大豆脂氧酶检测技术。以Suzuyutaka脂氧酶缺失近等基因系和非缺失类型大豆冀豆12为材料,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探索非变性PAGE分析大豆脂肪氧化酶,通过对不同样品浓度、电泳条件和分离胶浓度的比较,摸索鉴定大豆Lox缺失类型的最佳条件。通过电泳条件优化分析发现,电泳样品中预样品的浓度为30%、分离胶浓度为11%、电泳时间为6 h时,3种脂肪氧化酶分辨清晰度最高;通过重复电泳的相对迁移率分析,表明在上述电泳条件下的检测结果比较稳定且重复性好;通过3种脂肪氧化酶酶带与缺失酶带对照比较和分子量测定两方面验证了所得到的3条脂肪氧化酶酶带。非变性PAGE是一种简单、经济、快捷而安全的检测分析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功酶的方法,因而可以用于资源分析、良种繁育以及生产、收购和加工利用中的大豆脂氧酶缺失类型鉴定。
  • 赵东霞, 郭玉华, 兰彩霞, 程海涛, 华泽田, 赵鑫闻, 何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辽宁省近年审定的2个杂交粳稻组合9946与1052及其对应亲本为材料,对稻米垩白品质性状在穗上不同部位和不同枝梗上的分布特点和遗传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垩白米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表现了下部穗位最大,中部和上部穗位次之,二级枝梗大于一级枝梗。差异大的组合(9946)遗传率大,一级枝梗的遗传率大于二级枝梗的遗传率。垩白性状受遗传、栽培条件以及穗位与遗传互作的影响。因此,选择垩白性状差异小,而其他性状优良的亲本进行组配,结合合理的株型育种,有可能育出低垩白的优质组合。
  • 周宏专, 徐福洲, 王金洛, 杨新建, 史爱华, 杨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鉴定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囊膜糖蛋白GP5编码基因ORF5不同编码区的原核表达能力,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ORF5基因缺失信号肽的D片段、缺失信号肽和跨膜区的L片段、缺失信号肽的5′端N片段和缺失跨膜区的3′端C片段,经克隆测序后分别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进行原核表达,结果显示未缺失跨膜区的D片段未见表达产物,而L片段、N片段和C片段分别表达大小约为33,25,29 kDa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L片段表达蛋白可与PRRS阳性血清发生阳性反应,C片段反应性稍弱,而N片段未出现阳性反应,证实ORF5基因编码产物的C端在与抗体结合的反应原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梁荣奇, 杨凤萍, 苏青, 陈绪清, 韩立新, 张立全, 张晓东, 刘广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一系列梯度比例,将2种糯性小麦面粉分别添加到7种普通小麦面粉(分强筋组和中筋组)中,探讨不同配比对普通小麦面粉的淀粉品质特性(直链淀粉含量、膨胀势、RVA粘度曲线参数)和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粉能明显降低普通面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提高膨胀势,但由于混合粉中的糯麦面粉和普通面粉分别糊化,先后形成“糯麦高峰”和“普通小麦高峰”,混合粉的高峰粘度反而降低。添加糯麦面粉明显降低反弹值、延缓凝沉速度和程度,也能减小保鲜面条的评分降幅,从而能明显延长鲜湿面条的货架寿命。所用的糯麦品系属于中筋偏弱类型,因而可降低强筋组面粉的筋力,使面条软硬适中;但使中筋组面条变软、评分降低。因此,下一步工作需要选育适于面条配粉的中筋或中筋偏强型高白度糯性小麦。
  • 张桂华, 韩毅科, 杨瑞环, 杜胜利, 王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23份不同来源的黄瓜材料进行了AFLP分析。1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543条谱带,其中,多态性带为106条,多态率为19.5%。UPGA分类结果将23份黄瓜材料划分为三大类群:第1类群为野生型黄瓜的聚类;第2类群为美国类型黄瓜、荷兰类型黄瓜以及具有荷兰血统的黄瓜的聚类;第3类群中包含所有中国类型黄瓜和2个前苏联类型黄瓜。遗传相似性分析和聚类结果表明:野生黄瓜和栽培黄瓜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AFLP标记的分类结果与材料的主要性状特点基本一致。
  • 李凌雨, 孟全业, 王学雄, 闫彩清, 王圆荣, 马玉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60个山西省主要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的遗传变异。用23对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从供试自交系中检测出91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等位基因2~7个,平均为3.96个,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600。UPGMA聚类分析将60个自交系划分为唐四平头,旅大红骨,PN,BSSS,Lancaster,Suwan等6个类群,化群结果与其系谱关系和育种家经验基本一致。
  • 吴连成, 侯本军, 库丽霞, 王铁固, 孟庆雷, 陈彦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40对SSR标记引物分析了豫综5号和金皇后综合种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40对引物在两群体中都扩增出115个多态位点;累加40对引物扩增的基因型种类,豫综5号196种,金皇后194种;豫综5号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3834,金皇后综合种为0.3397;豫综5号的平均观察杂合度是0.3826,平均期望杂合度是0.4747;金皇后综合种的平均观察杂合度是0.3292,平均期望杂合度是0.4143。从以上结果来看,豫综5号的遗传变异较丰富。
  • 王鹏文, 杨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30份糯玉米(Zea mays ceratina Kulesh)自交系的遗传变异。用21对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101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10个,平均4.81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0.60。经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把供试糯玉米自交系划分为6个类群。
  • 周巧梅, 谢晓亮, 温春秀, 马恢, 尹江, 吴志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张家口分离的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Hebei)的CP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以提纯的马铃薯植物总RNA为模板,应用RT-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PCR扩增产物克隆到质粒pMD18-T上,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cDNA片段由885个核苷酸组成,编码294个氨基酸组成的33 kD蛋白,与PVS外壳蛋白的大小一致,与国际基因库登记的几个株系相比,结果表明,PVS-Hebei与它们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2.4%~95.6%,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3.9%~98.0%,进化树分析表明,PVS明显存在2个组(组Ⅰ和组Ⅱ),PVS-Hebei归类为Ⅰ组,与来自组Ⅰ的欧洲普通株系(PVS-Uk)的亲缘性要比来自组Ⅱ北美的Andean株系(PVS-A)株系的亲缘性要近。
  • 杨延兵, 高荣岐, 尹燕枰, 管延安, 张华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的小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营养水平下籽粒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关系,以及小麦生育期功能叶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及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营养水平下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都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不同品种籽粒的蛋白质积累过程品种间存在差异,PH82-2-2一直处于最高水平,而PH97-4一直处于最低水平,PH97-5在籽粒发育后期蛋白质含量超过济南17,低于PH82-2-2,高于PH97-4。籽粒GS活性在籽粒发育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品种,籽粒GS活性较高,反之,较低,PH82-2-2籽粒有较高的酶活性,PH97-4的酶活性较低,籽粒GS活性和蛋白质积累在两种营养水平下在花后21 d,相关显著。对于籽粒GDH活性,PH82-2-2和PH97-5表现趋势基本一致,而济南17和PH97-4表现基本一致,但和籽粒蛋白质积累相关不显著。功能叶片NR活性在开花期最高,高营养水平下起身期和开花期NR活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显著;营养水平高叶片GS活性高,品种间表现基本一致;GDH活性品种间表现不完全一致,叶片GS和GDH活性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不显著。
  • 高志红, 陈晓远, 刘晓英, 罗远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生长的后效影响及其规律,利用盆栽试验对供试冬小麦设置13种供水处理,测定作物株高、叶面积、冠干重及产量,研究水分胁迫对上述生理指标的后效影响。结果表明,中度水分胁迫对株高的后效影响大于重度水分胁迫,在重度水分胁迫下,除C5-A外,当前影响均大于后效影响;前期中度水分胁迫对叶面积的后效影响大于当前影响,后期则相反,重度水分胁迫对叶面积的当前影响大于后效影响;水分胁迫对冠重的后效影响大于当前影响;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穗数的后效影响基本上表现为正效应,而对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及WUE的后效影响则全部为负效应,拔节至孕穗阶段中度水分胁迫抽穗期复水的处理产量最高,达到对照的62%。不同程度、不同历时、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均有后效应,并导致小麦减产。
  • 张国芳, 孟林, 毛培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来自9个国家的17份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种质材料,在日光温室模拟旱境胁迫条件下,通过土壤干旱法,开展了苗期抗旱性鉴定研究,分析测定了植株叶片的相对含水量、细胞膜透性、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等理化指标,综合评定了17份种质材料的抗旱性强弱,并针对上述4个理化指标变化率,通过赋分分级的办法将其划分为较强、中等、较弱3个抗旱性级别,抗旱性强的种质材料包括Ag-2,Greenar,AJC-320,Reliant,1;抗旱性中等的种质材料包括2,Clarke,D-2111,Slate,DT-3175,D-1483,X93035;抗旱性较弱的种质材料包括D-1987,699,D-939,D-3244,VIR103。
  • 杨晓玲, 郭守华, 杨晴, 东方阳, 王华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转BADH脱氢酶基因水稻的抗旱性,以受体亲本中花8和水稻旱作品种开系7及陆稻品种白珍珠作对照,于塑料营养钵中培养幼苗至五叶期进行干旱胁迫,测定了转BADH基因水稻品系52-7,51-15幼苗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水稻幼苗细胞膜透性增加,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以及氨基酸、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POD活性提高。但52-7和51-15细胞膜透性较小,MDA积累较少,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小,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增加幅度较大,POD和SOD活性较高。52-7,51-15与中花8具有相同的POD同工酶谱,与开系7和白珍珠有差异。干旱胁迫诱导中花8产生3条新酶带而与开系7和白珍珠相同,其他各品种酶谱不变。52-7和51-15的抗旱性强于对照品种。
  • 孙光闻, 朱祝军, 陈日远, 刘厚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白菜根细胞质膜上存在氧化还原系统。1 mg/L Cd使2个小白菜品种的根细胞质膜NADH氧化速率显著升高,对Fe(CN)63-和EDTA-Fe3+还原速率无明显影响;10 mg/L Cd使2个小白菜品种根细胞质膜的NADH氧化速率、Fe(CN)63-和EDTA-Fe3+还原速率显著降低,说明高浓度Cd抑制了小白菜根细胞质膜的氧化还原系统活性。Cd处理后,2品种小白菜根细胞质膜NADPH氧化速率表现不同趋势。
  • 常美花, 张素英, 毕树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温室条件下杏(金太阳、凯特)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还原糖、非还原糖)、有机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系统分析了它们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可溶性糖总量随果实的生长而增加,但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变化趋势相反。有机酸含量幼果期较高,硬核期降低,之后有一次高峰,成熟时降至最低。维生素C含量,幼果期、成熟期较高,硬核期较低,且呈“V”型变化曲线。果实中糖、酸和维生素C的变化与果实的生长期有一定的关系,非还原性糖、有机酸和维生素C在果实硬核期含量都最低。
  • 史宏志, 于建军, 刘国顺, Bush L P, 江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白肋烟为材料研究了采用乙烯利处理对烟碱转化株进行早期鉴定的有效性以及取样时间和部位对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早期鉴定的转化株包括了所有调制后自然形成的转化株,还可以鉴别出一些在正常晾制条件下不能有效鉴别的低转化株;早期测定的烟碱转化率一般高于烟叶自然晾制后的烟碱转化率,有利于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根据鉴定结果将非转化株、低转化株和高转化株分别自交留种,后代群体分别有8.6%,59.8%和100%的转化株,表明鉴定方法是有效的,且通过转化株的鉴别和清除可以对品种进行有效改良。对转化株的鉴定从苗期到开花前都可以进行,移栽后4~6周取样测定更利于大批量处理和检测。不同部位叶片都可用于早期诱导和鉴定,但下部叶诱导时间短,便于操作。
  • 乔新荣, 郭桥燕, 刘国顺, 王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移栽后40 d时不同光强对烤烟植株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处理增加了植株高度、叶的长宽比、叶绿素含量,但茎围变小,叶数变少,节间变长,叶绿素a/b变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随光强的减弱而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随光强的减弱而升高,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降低。
  • 侯小改, 段春燕, 刘素云, 刘改秀, 薛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盆栽牡丹朱砂垒为试材,研究了5种土壤相对含水量对牡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叶片相对水分亏缺(RWD)加大;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土壤相对含水量85%到55%间,含量略有增加,后逐渐下降;H2O2、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O-2产生速率都明显增加;SOD酶活性降低;POD酶活性则增加。
  • 陈段芬, 李宪松, 邸葆, 王雪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绿萝、亮丝草、火鹤、虎尾兰和非洲菊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甲醛处理对上述5种花卉气孔开度、质膜透性、POD和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花卉质膜相对透性均随甲醛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其中,绿萝的相对透性升幅最小,其次为亮丝草、火鹤、虎尾兰和非洲菊;POD和SOD活性因花卉种类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绿萝、亮丝草是有效减少室内甲醛污染的花卉种类。
  • 吴新卫, 韩清芳, 贾志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地下根系生长、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为对象,研究了8个不同秋眠级数苜蓿品种的吸水规律。结果表明:休眠和半休眠苜蓿品种的时空变化特征表现出一致性;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呈递减趋势;年刈割3茬,地上生物量与苜蓿耗水量密切相关,呈“V”字型分布;生育期内,分枝期历时最长、耗水最多,开花期耗水速率最快;3年内,苜蓿根系主要分布在60 cm土层,侧根主要发生于0~40 cm层,60 cm层下无侧根发生。根系主要依靠侧根在120 cm土层内吸收土壤水分。
  • 赵志强, 曹清国, 张幽静, 贾振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过氧化物同工酶对云南红壤区的几种紫花苜蓿杂交组合进行初步筛选,以期为该地区紫花苜蓿的引种驯化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杂交后代。对各杂交组合亲本及其后代的过氧化物酶酶谱表现分析结果表明,杂交过程中发生了过氧化物酶位点的遗传重组,从而在F1代产生了酶谱表现与亲本不同和相同的两类个体;亲本及其后代有3条共有酶带;亲本中,爱博、射手2个栽培种比野生种和AC-3的酶谱表现好;过氧化物酶的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杂交组合有可能通过遗传物质的交流产生有利的性状重组,对其进行筛选,可获得有价值的育种材料。
  • 张玮, 李晓燕, 李连国, 赵灵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沙棘对内蒙古西部地区水分条件的适应性,更好的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沙棘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及其抗旱性,利用美国拉哥公司(LI-COR)生产的开放式气体交换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内蒙古西部地区中国沙棘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影响其变化的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光合速率的月均值为9.46μmol/(m2·s),蒸腾速率的月均值为6.66 mmol/(m2·s);沙棘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都与环境因子(气温、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等)有着密切关系。
  • 陈颖, 郝秋娟, 杨虹, 王立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为荧光探针,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了玉米根冠细胞中微丝的分布与变化。结果显示:脱落的玉米根冠细胞中存在微丝网络,纤细的微丝相互交织,并与荧光颗粒交叉相连,其中在细胞核、质体等细胞器周围较密集,可见放射状微丝束,暗示微丝的功能与细胞核、细胞器的活动相关。细胞松弛素B可破坏微丝分布;来自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的致病毒素对微丝网络也有专化破坏作用,并且它们对微丝的破坏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加强。
  • 史翠红, 宋萍, 王勤英, 杨君, 崔龙, 孔繁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毒素Ⅱ是从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胃毒杀虫活性的复合蛋白毒素。本研究以该毒素口服饲喂棉铃虫4龄幼虫,检测了毒素Ⅱ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通过生化分析研究其对棉铃虫幼虫体内几种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拌有毒素Ⅱ人工饲料的棉铃虫4龄幼虫-化蛹历期为6.65 d,比对照明显推迟2d,毒素Ⅱ对棉铃虫幼虫化蛹有明显的影响,毒素Ⅱ饲喂的幼虫化蛹率为62%,取食对照幼虫的化蛹率为98%,并且处理组蛹的平均体重也受到明显的抑制,比对照蛹的平均体重降低106.47 mg,两者差异显著;在饲毒12 h后棉铃虫幼虫中肠弱碱性类胰蛋白酶、强碱性类胰蛋白酶、类胰凝乳蛋白酶和总蛋白酶活性分别受到抑制,到36 h饲毒幼虫与对照几种蛋白酶活性差异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幼虫酶活性的0.3708,0.1903,0.3282和0.2141倍;饲毒12 h后毒素Ⅱ开始诱导棉铃虫幼虫体内羧酸酯酶、酯酶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3种酶的活性均在36 h达到最高,分别为对照的15.66,9.49,6.38倍。
  • 王桂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阿魏氯仿提取物对引起玉米病害的7种病原菌(小斑病菌、弯孢霉叶斑病菌、链格孢叶斑病病菌、圆斑病菌、顶腐病菌、青枯病菌和瘤黑粉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病原菌来说,阿魏氯仿提取物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好于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对顶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只有46.66 mg/L;可引起大中型分生孢子畸形。
  • 张文渊, 王文桥, 张小风, 张金林, 韩秀英, 马志强, 李红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瓜白粉菌、黄瓜霜霉菌、黄瓜炭疽菌、番茄灰霉菌、番茄叶霉菌为供试菌,测试了土木香甲醇、乙醇提取物以及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土木香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5种供试菌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比甲醇提取物抑菌活性高。土木香乙醇提取物在浓度为0.005 g/mL时,对黄瓜白粉菌、黄瓜霜霉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9.95%,96.30%。在乙醇提取物不同的萃取组分中,石油醚部分的抑菌活性最强。
  • 索相敏, 陆秀君, 董建臻, 李静, 李瑞军, 刘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幼虫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uber)幼虫为材料,比较了针刺蘸大肠杆菌、针刺蘸高效氯氰菊酯、紫外线照射、饥饿等诱导方式对抗菌肽活性的影响,并对其提取方法及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几种处理方式均能诱导2种昆虫产生抗菌肽,以针刺蘸大肠杆菌法得到的抗菌肽的抑菌活性最强,其次是针刺蘸高效氯氰菊酯法,饥饿处理法的活性最弱。用1 mol/L乙酸铵溶解抗菌肽抑菌活性提高;在pH 5~9的条件下处理抗菌肽对其活性影响不大;反复冻融活性下降。
  • 封德顺, 徐勤迎, 王洪刚, 田纪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高感白粉病和对白粉病表现免疫的2种小麦在接种白粉病菌前后的叶片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抗病小麦Pm3b还是易感小麦Chancellor,在白粉菌接种前后,叶片蛋白都有明显变化。都有部分蛋白消失。对于抗病小麦Pm3b,在白粉病菌接种后,在电泳图谱上还发现诱导产生许多新的叶片蛋白。经统计,在白粉菌接种后,抗病小麦Pm3b的叶片诱导产生至少20个新蛋白。推测可能与小麦受白粉病菌诱导后一些抗性蛋白大量表达有关。
  • 杨建峰, 贺立源, 左雪冬, 吴照辉, 门玉英, 徐才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一种根系分泌物富集的方法,用静态吸附法,通过研究HPD-400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水溶液中柠檬酸、苹果酸和酒石酸的吸附行为,模拟大孔吸附树脂对根系分泌物收集液中主要有机酸吸附的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HPD-400型大孔吸附树脂对3种有机酸的吸附强度依次为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它对各有机酸的吸附能力随各有机酸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对各有机酸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且表现为优惠吸附。试验表明,用HPD-400型大孔吸附树脂可作为根系分泌物的富集材料。
  • 冯颖竹, 谢振文, 贺立红, 余土元, 陈惠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不同环境光强下鲜食型玉米光合作用特性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比较不同鲜食型玉米品种间的差异,以糯玉米香白糯和超甜玉米粤甜3号为材料,采用人工遮光的方法模拟不同的光照强度,分别于苗期、灌浆期测定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SⅡ)、光合色素(Ch1 a,Ch1 b和Car)含量,并观测收获时的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遮光使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两品种玉米叶片的Fv/Fm在苗期和灌浆期均随光强的减弱而增加,ΦSⅡ在苗期随光照的减弱而增加,但在灌浆期随光强减弱是递减的;在相同光强环境下,苗期香白糯的Fv/Fm和ΦSⅡ大于粤甜3号,灌浆期粤甜3号的Fv/Fm和ΦSⅡ大于香白糯。环境光强减弱对甜糯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是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显著下降;甜、糯玉米均发生光抑制现象,且品种间、不同的生育期间弱光适应性有差异;弱光下穗长、行粒数、裸穗鲜质量显著下降是减产的主要因素。
  • 韦小敏, 王鹏, 季良越, 胡彦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9个组合的玉米幼胚为外植体,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继代5次后,用200 mmol/L NaCl和5.5 mmol/LHyp(羟基脯氨酸)连续筛选3次,获得耐盐愈伤组织变异体。试验结果表明:用Hyp筛选得到的愈伤组织,其分化频率高于用NaCl筛选的,Hyp的选择频率是NaCl的2倍;2种耐盐愈伤组织变异体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都高于对照,3种愈伤组织细胞的渗透势排序为:用Hyp筛选到的变异体<用NaCl筛选到的变异体<对照。
  • 刘仲齐, 薛俊, 金凤媚, 白艳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4份抗裂番茄为母本,3份易裂番茄和1份抗裂番茄为父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4×4的杂交组合,研究8个亲本和16个F1的裂果特性与果皮结构的关系,分析它们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易裂基因型的果皮较薄,抗裂基因型的果皮普遍较厚,但也有果皮薄而抗裂能力强的基因型。裂果特性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优势的方向在不同组合间有很大的差异。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对杂种后代的抗裂时间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对利用结构特征改良番茄抗裂能力的潜力进行了讨论。
  • 郭建华, 李跃进, 卢炜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土壤盐分含量与小麦生长的关系,选用永良4号,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盐分离子种类NaCl,Na2SO4,NaCl+Na2SO4,7个盐分水平(0.1%,0.2%,0.3%,0.4%,0.5%,0.6%,0.7%)条件下小麦苗期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盐浓度的升高,小麦的出苗率、株高均有所下降。NaCl对小麦的胁迫作用最大,NaCl+Na2SO4次之,Na2SO4最小。低浓度盐胁迫对小麦根的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随着盐浓度的增加,盐分对根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但作用均比较小,并且与地上部分相反。试验结果将对盐渍化耕地小麦生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朱建国, 刘景辉, 高占魁, 李立军, 张永平, 焦立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三因素最优饱和设计,建立了氮肥、磷肥与种植密度三因素与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粗蛋白质含量、产量的回归模型,各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期延迟,P对粗蛋白质含量的作用逐渐增强,氮和密度的作用逐渐减弱。不同收获期三因子对粗蛋白质产量的作用均表现为:N(X1)>密度(X3)>P(X2);总体来看,随氮、磷用量的增加,粗蛋白质的含量、产量均呈“单峰”曲线变化,随密度的增大则呈“U”型曲线变化。在散粉、灌浆、乳熟期3个不同时期收获,氮、磷对粗蛋白质均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呼和浩特地区青贮玉米生产中,获得较高粗蛋白质及产量的适宜施氮量为270~350 kg/hm2,施磷量为100~140 kg/hm2,此结果可作为呼和浩特地区青贮玉米生产的施肥标准。
  • 张冬梅, 池宝亮, 黄学芳, 张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研究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旱地玉米的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秸秆整秆全覆盖、微孔地膜覆盖较秸秆粉碎还田和常规种植能提高土壤水分,增加降水的入渗深度,减少土壤耗水量,其顺序为秸秆整秆全覆盖>微孔地膜覆盖>秸秆粉碎还田>常规种植。受基础土壤水分不同和降雨较少的影响,玉米生育前期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土壤水分差异不大,8月份充足的降水后,各措施充分显示了其蓄水保墒的作用,其中,9月份秸秆整秆全覆盖0~120 cm土壤贮水量为248.2 mm,较常规种植增加32.1 mm;降水入渗深度为120 cm,较常规种植增加25 cm。
  • 白洪志, 杨谦, 张鲁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环境破坏较少的野生森林土样中,通过刚果红平板、滤纸条液体培养等初筛,并在摇瓶发酵复筛的基础上得到一株高效纤维素降解菌,通过最适酶活、最适温度及其稳定性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CMCase的最适pH为2.8,最适温度是50℃,在30~50℃温度范围内温度稳定性较强。FPase的最适pH为4.8,最适温度是60℃,30~40℃温度范围内稳定性较强。
  • 张霞, 罗延庆, 张胜全, 郑强, 冯汉宇, 王敏, 王志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节水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施用时期对冬小麦产量、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施氮处理产量均高于N0,N88.5+69处理产量最高,氮肥生理效率则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开花期以及成熟期各施氮处理0~100 cm土体硝态氮含量均明显高于N0,各生育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开花期各处理2 m土体硝态氮含量达到最高值,成熟期20~60 cm土层相同施氮量(157.5,226.5kg/hm2)均表现为氮肥分次施用处理硝态氮含量高于一次性底施处理(N88.5+69>N157.5,N123+103.5>N226.5)。成熟期土壤硝态氮2 m土体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且等量氮肥分次施用显著高于一次性底施。
  • 黄仁录, 陈辉, 潘栋, 韩爱云, 邸科前, 郭云霞, 张振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20周龄海兰褐商品蛋鸡320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试验处理采用渐增和骤增2种光增方式和4种光照周期,光周期设11L∶13D,13L∶11D,15L∶9D,17L∶7D 4个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光增方式及光照时间对鸡体一些生化参数、代谢反应有一定影响,试验Ⅳ组血浆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试验Ⅵ组,血钙、血磷含量最高(P<0.05)。同一光照时间,骤增光照处理组的血糖浓度低于缓增光照处理组,光照时间长,血糖浓度高。试验Ⅷ组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尿素氮含量最高。
  • 乔玉梅, 谢甫绨, 刘永志, Saiga Suguru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能量分散型荧光X射线元素分析仪测定了意大利黑麦草和高羊茅两草种各4个品种不同年度、不同器官、不同刈割时期的矿物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每个草种的高镁品种都具有较高的Mg含量和低的K/(Ca+Mg)当量比,而且与其他品种之间差异显著;不同刈割时期,5月份Mg含量低而K/(Ca+Mg)当量比高,而且与其他刈割时期差异显著;2003年与2004年相比,K含量、K/(Ca+Mg)当量比高而且差异显著;两草种茎叶干物质中矿物质元素含量高低顺序为:常量元素KSiCaMgNa;叶中微量元素FeMnZnCu,茎中微量元素MnFeZnCu。不同器官之间,意大利黑麦草除Zn的含量茎显著高于叶而外,其他11种元素都是叶的含量高于茎; 高羊茅P,Cl,Zn 的含量茎显著高于叶,其他9 种元素都是叶的含量高于茎。
  • 王俊丽, 于广丽, 刘凯, 关建义, 聂国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为试验对象,初始平均体重为(106.16±16.77)g,小麦基础饲料为对照,小麦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木聚糖酶(0.05%,0.10%,0.15%),75 d后测定其增重率、内脏指数、肝胰脏指数、肠道指数、表观消化率及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对照组尼罗罗非鱼的增重率为258.24%,0.05%和0.10%组的增重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8.29%和17.45%(P<0.01)。对照组肠道指数和肝胰脏指数分别为1.90和2.82,0.05%组的肠道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10%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05%,0.10%和0.15%组的肝胰脏指数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4.54%,27.30%和12.06%(P<0.01)。对照组饲料干物质和总糖表观消化率分别为67.35%和61.48%。0.05%,0.10%和0.15%组的干物质消化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7.69%(P<0.05),11.00%(P<0.01)和2.87%(P<0.05)。3个试验组的总糖表观消化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和0.10%组肌肉粗蛋白含量分别显著(P<0.05)、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和0.10%组肌肉粗脂肪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4.43%和33.89%(P<0.01)。0.05%,0.10%和0.15%组试验鱼肌肉中粗灰分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4.11%,7.54%和2.77%(P<0.01)。0.05%,0.10%和0.15%组肌肉总钙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9.70%,25.76%和15.15%(P<0.01),总磷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4.78%,3.83%和3.83%(P<0.01)。0.05%和0.10%组试验鱼肌肉水分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因此,本研究结论:在含50%小麦的基础饲料中适量添加木聚糖酶,可以提高尼罗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其适宜添加水平为0.10%。
  • 赵小刚, 雒秋江, 谭支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采用3头35 kg左右的美利奴绵羊研究不同蛋白饲料日粮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为自身对照试验设计,整个试验分4期进行,每期3头羊饲喂同一种蛋白饲料日粮。4种蛋白来源分别为棉籽粕、大豆粕、葵粕和菜籽粕。试验结果表明:绵羊采食蛋白来源为棉籽粕的日粮时,干物质、有机物和氮采食量最高,而菜籽粕采食量最低。饲喂棉籽粕日粮,干物质、有机物和纤维素十二指肠流量显著高于大豆粕日粮和菜籽粕日粮(P<0.05)。大豆粕日粮粗蛋白在前胃的消失率最高为33%,其余3组日粮粗蛋白前胃的降解率为16%~20%。到达小肠的菌体蛋白(MCP)量各组间无差异,而到达小肠过瘤胃饲料蛋白的量(率)棉籽粕组显著高于葵粕组、菜籽粕组、大豆粕组。大豆粕组粗蛋白在小肠的表观消化率最低为48%,其余3组日粮粗蛋白小肠表观降解率均为66%。
  • 谭碧娥, 宾石玉, 孔祥峰, 褚武英, 黄瑞林, 李铁军, 印遇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玉米、糙米、糯米和抗性淀粉等不同谷物淀粉对断奶仔猪内脏组织蛋白质合成率(FSR)的影响,以16头28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母猪(体重(8.0±0.4)kg)为试验对象,一次性大剂量腹腔注射L-[2H5]苯丙氨酸溶液后,测定了内脏组织蛋白质周转状况。结果表明,来源于玉米日粮组的淀粉促进了断奶仔猪内脏组织蛋白质的合成,其FSR高于糙米和抗性淀粉日粮组,显著高于糯米日粮组,且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胰脏和肝脏的FSR分别比糯米日粮组高85.87%,47.47%,37.29%,56.29%,43.55%和17.63%。可见,日粮淀粉来源不同,对仔猪内脏组织FSR的影响也不同。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