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锐, 郭三堆.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01, 2: 8-10.
[2] 朱新生, 朱玉贤. 抗虫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1997, 39(3): 283-288.
[3] 朱西儒. 从生物工程技术认识植物保护研究的发展趋势[J]. 广西植物, 1997, 17(3): 270-275.
[4] 于洪欣. 结球甘蓝外植体分化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J]. 农业管理科学, 1993, 4: 28-31.
[5] 蔡林, 蔡洪志, 张友军, 等. 苏云菌芽孢杆菌毒蛋白基因导入甘蓝获得抗虫转基因植株[J]. 中国蔬菜, 1999, 4: 31-32.
[6] 柳建军, 于洪欣, 崔德才, 等.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抗虫基因 CpTI导入辣椒的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01, 4: 15-16.
[7] 师校欣, 王斌, 杜国强, 等. 根癌农杆菌介导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转入苹果主栽品种[J]. 园艺学报, 2000, 27(4): 281-284.
[8] 郝贵霞, 朱祯, 朱之悌. 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转化毛白杨的研究[J]. 植物学报, 1999, 41(12): 1276-1282.
[9] 诸葛强, 王婕琛, 陈英, 等. 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抗虫转基因新疆杨的获得[J]. 分子植物育种, 2003, 1(4): 491-496.
[10] 范云六. 我国农作物生物技术的成就与展望[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9, 21(1): 11-15.
[11] 周兆斓, 朱祯.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 生物工程进展, 1994, 14(4): 18-24.
[12] Mccabe D E, Swain W F, Martinell B J, et al. Stable transformation of soybean(Glycine max)by Particle acceleration[J]. BIO/TECHNOL, 1988, 6(92): 3-6.
[13] Sato S, Newell C, Kolacz K, et al. Stable transform afion via Particle bombsrdment in two different soybean regeneration systems[J]. Plant Cell ReP, 1993, 12: 408-413.
[14] 王晓春, 刘尚前, 季静, 等. 影响大豆体细胞胚萌发的因素[J]. 大豆科学, 2004, 23(2): 151-154.
[15] 王晓春, 刘尚前, 王罡, 等. 大豆体细胞胚再生植株的研究[J]. 大豆科学, 2006, 25(2): 149-152.
[16] 王关林, 方宏筠. 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386-389.
[17] 王晓春, 王罡, 王萍, 等. 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豆体细胞胚获得转基因植株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4): 40-43.
[18] 王萍, 吴颖, 何娜, 等. 抗生素对农杆菌抑制的效果和大豆外植体诱导的影响[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遗传学研究学专辑), 2000, 11: 39-41.
[19] 王萍, 吴颖, 王军军, 等. 抗生素对大豆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的影响[J]. 遗传, 2001, 23(4): 321-324.
[20] 张根义, 徐武, 李鸣, 等. 植物细胞感受态研究初探(简报)[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997, 5(1): 101-102.
[21] 张汉尧, 刘小珍, 杨宇明.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05(3): 12-16.
[22] RAZZAQ Abdul, 张艳敏, 赵和. 通过基因枪和农杆菌用BADH基因转化小麦[J]. 华北农学报, 2005, 20(5): 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