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6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肖雪, 张秀海, 杨清, 邹华文, 吴忠义, 于荣, 曹鸣庆, 黄丛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玉米蛋白激酶ZmSPK1在植物体内亚细胞水平上的分布情况,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为报告基因,分别构建了以35S为启动子表达ZmSPK1-GFP融合蛋白和GFP的植物表达载体35S::ZmSPK1-GFP和35S::GFP,用花粉浸醮的方法将表达载体转入拟南芥,筛选稳定表达株系,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ZmSPK1在植物细胞中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融合蛋白ZmSPK1-GFP的荧光分布与游离GFP相似,在细胞浆及细胞核内均可见。与单独表达GFP相比,融合蛋白ZmSPK1-GFP在核内信号更强,推测ZmSPK1是可溶性蛋白,定位在核内。
  • 王郡美, 宋维平, 张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植酸酶是催化植酸及其盐类物质水解成肌醇和磷酸的一类酶的总称,用其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既可以达到提高磷利用率的目的,又可以降低环境中的磷污染。真正具有开发价值的是利用微生物生产植酸酶。直接以宇佐美曲霉菌株2418基因组DNA为模板,对植酸酶基因phyA的成熟肽(分子长度为1347 bp)进行了PCR扩增,再将PCR产物克隆入pBS-T载体,经DNA测序鉴定,与已发表的植酸酶基因同源性达到99%以上,这为进一步获得大量、高活性植酸酶以及研究和开发新型微生态制剂打下了基础。
  • 梁小红, 仪治本, 赵威军, 崔贵梅, 孙毅, 崔丽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高粱非迈罗型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A2V4,具有来源于IS12662C不育细胞质和Chicklett细胞核背景,以A2V4组配的杂交种已用于生产。以A2V4/B2V4为材料,对A2CMS的花药发育及小孢子败育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在A2V4雄性不育系的花药发育过程中有大量异常现象。药室的绒毡层细胞不形成或提前解体;药室内的花粉母细胞不发育或小孢子液泡化;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出现巨型化而挤满整个药室;绒毡层细胞虽发育正常,但花粉母细胞发育异常,在造孢细胞时期即开始出现变形现象,随后发生粘连退化;绝大部分花粉母细胞不能完成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形成四分体,导致小孢子退化。
  • 刘洪展, 郑风荣, 赵世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衰老类型不同的两个小麦品种鲁麦L14和93503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衰老类型小麦品种在衰老的过程中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自开花至成熟期,鲁麦L14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光能转化效率的下降速度均明显快于小麦品种935031,但是各相关参数降低的起始时间不同,自开花后30d鲁麦L14的叶片已经开始干枯,而935031小麦品种到成熟时大部分叶片还保持绿色,说明小麦叶片早衰与光合能力的下降有密切关系。
  • 夏时云, 麦瑜玲, 许继勇, 刘焕新, 郑添群, 林书瀚, 郑少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研究了红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内源激素IAA,GA3,ABA,ZR在幼嫩叶片内的含量均较高;而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4种内源激素均呈下降趋势;在植株再生过程中,内源IAA和GA3含量继续下降,ABA和ZR含量的变化因品种而异,粉冠军内源含量开始回升,亚历桑娜则继续下降至最低水平;在小苗移栽后,粉冠军的4种内源激素含量均急剧回升并保持较高水平,亚历桑娜中内源IAA和GA3含量继续下降至最低水平,而内源ABA和ZR含量回升保持较高水平。
  • 梁艳荣, 胡小红, 陈源闽, 王勇, 张艳萍, 张少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揭示与研究胡萝卜雄性不育的生化遗传机制,分析了胡萝卜雄性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在花蕾发育的不同时期蛋白质、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小花蕾到盛花期,不育系和保持系蛋白质含量均呈现由高向低变化的趋势,不育系各期蛋白质含量均低于保持系;可溶性糖含量逐步升高,到盛花期达到最大值,不育系可溶性糖均低于保持系;不育系脯氨酸含量呈下降的趋势,而保持系则呈上升的趋势;不育系脯氨酸含量低于保持系,其中盛花期脯氨酸含量差异最大;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逐步升高,保持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不育系;过氧化物酶含量的变化趋势为高—低—高,不育系过氧化物酶含量高于保持系;不育系丙二醛含量的变化为低—高—低,而保持系丙二醛的含量逐渐升高;花蕾发育的各个时期,不育系丙二醛含量远远高于可育系。
  • 徐敏, 叶协锋, 刘国顺, 闫新甫, 张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漂浮育苗法研究了磷对中烟101,中烟100,NC89,K326和庆胜2号5个不同基因型烤烟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烤烟苗期的生物学性状和生理特性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同基因型受影响程度不同。K326在缺磷条件下受到的抑制最小,较其他4个烤烟品种更耐磷的缺乏。而中烟101,中烟100,NC89和庆胜2号4个烤烟品种苗期对缺磷的适应能力较差,需要补充相对于K326更多的磷肥才能达到培育壮苗的要求。
  • 刘微, 赵同科, 王丽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灌水量情况下土壤中硝态氮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剖面的硝态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施氮量水平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含量递减。在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中,拔节期的追肥灌水有助于硝态氮向土壤深处移动,甚至有可能淋洗出根层,对地下水产生影响。
  • 贺超兴, 陈双臣, 张志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大棚番茄越夏长季节栽培的水肥量化管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对番茄产量有很大影响,较高的灌水量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生物量,但水分生产效率和水分干物质生产率低于中水量处理。相同追肥情况下,灌水量的增加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果实营养品质有稀释效应。从产量、水分利用率和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最适水肥管理指标为:土壤含水量为35%~45%(体积含水量),肥料组合为硫酸铵+硫酸钾或尿素+硫酸钾,且肥料养分中N:K2O=1:1.2。
  • 贾永国, 安调过, 李俊明, 童依平, 安忠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水培培养,研究了生产上主栽的不同小麦基因型在充分供氮条件下孕穗期的根系、根系生理活性及根系与地上部干重以及吸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根体积、根冠比、根活性及植株吸氮量不同基因型间有显著差异,根总吸收面积、根活跃吸收面积不同基因型间无明显差异;植株吸氮量与地上部干重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达0.634,经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植株吸氮量的差异和地上部干重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植株根干重和根体积不同造成的。研究表明,选择根干重和根体积大的小麦品种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氮利用效率。
  • 曹兵, 徐秋明, 李亚星, 胡学军, 秦岭, 杨宜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控释氮肥品种(脲醛、线型和S型包衣尿素)一次性基施对大白菜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与常规施氮措施中尿素300kg/hm2的施用量相比,脲醛、线型和S型包衣尿素的施氮量分别为300,240(减量20%)和225kg/hm2(减量25%),其中S型包衣尿素处理中的化学氮肥由33%的普通尿素和67%的S型包衣尿素均匀混合而成。结果表明:在大白菜上施用氮肥(有机肥和化肥)均会不同程度地增产,其中施用有机肥增产8.22%,在有机肥的基础上施用化学氮肥的增产效果不明显,普通尿素、脲醛、线型和S型包衣尿素分别增产1.15%,4.27%,4.62%和4.97%。有机氮的利用率为33.0%,在有机肥基础上施用化学氮肥的利用率降低,普通尿素的氮肥利用率不到1%,脲醛、线型和S型包衣尿素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8.9%,13.1%和8.4%。施氮对大白菜的品质影响不大,各处理的鲜菜硝酸盐和Vc含量差异不明显。
  • 马国胜, 薛吉全, 路海东, 张仁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2种类型饲用玉米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光合产物生产和运转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贮型玉米科多8号偏重于营养生长,其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大,二者随密度的变化其变幅较大;粮饲兼用型玉米陕单310偏重于生殖生长,其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较小,密度对其影响较小,耐密植。密度对2种类型玉米光合产物在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及器官中光合产物的转运性能具有调节作用。科多8号和陕单310光合产物转移率较大的器官分别是叶片和茎秆。
  • 刘以前, 沈火林, 石正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番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蔗糖、果糖、可溶性总糖、淀粉的含量和糖代谢中涉及到的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的活性,研究了番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糖的代谢过程。根据番茄果实的生长发育曲线和相对日生长率,可以将番茄的生长发育过程按开花后39d作为分界点分为2个阶段,39d之前为产量形成期,之后为品质形成期。在产量形成期内,果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逐渐升高,淀粉含量逐渐下降,蔗糖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变化不剧烈,以积累淀粉为主。同期AI和NI的活性较低,SS和SPS的活性较高。在品质形成期,果糖含量升高,淀粉含量下降,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变化不明显,以积累果糖为主。AI和NI的活性急剧升高,SS和SPS的活性很低。统计分析表明,番茄果实单果重量与淀粉含量、淀粉含量与NI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可以参考淀粉的含量和NI的活性进行番茄高产研究。果糖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SS和AI,NI的活性均为显著正相关;番茄果实中的可溶性总糖与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SS的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可以参考SS和AI,NI的活性进行高果糖含量的品质研究。
  • 李新峥, 范文秀, 刘振威, 杨鹏鸣, 沈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蜜本南瓜为材料,对其花后10~50d南瓜多糖、β-胡萝卜素、氨基酸、抗坏血酸、蛋白质、总糖、还原糖、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瓜多糖、β-胡萝卜素、氨基酸、蛋白质、总糖、还原糖含量增加,但各成分不同阶段增加幅度不同;抗坏血酸含量下降,但在果实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又稍上升;矿质元素含量变化较为复杂;部分营养成分含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 刘守渠, 张二俊, 段运平, 王贵彩, 王学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玉米品种茎节消化性状进行了分析,从不同茎节茎、叶、茎叶的干物分解率和糖分含量与全茎叶干物分解率的相关性看,雌穗着生节向上和向下2~3节位的茎、茎叶与全茎叶干物分解率呈高度相关,不同节位叶的干物分解率、糖分含量与全茎叶干物分解率之间相关较低或无相关性。以此为依据,可用速效测糖仪测定雌穗节附近茎或茎叶的糖分含量,或测定此部分的干物分解率,进而推测全茎叶的干物分解率,在消化性状选育上达到简便、快速、经济、有效的选择目的。
  • 惠志明, 刘凡, 简元才, 申书兴, 赵泓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甘蓝型油菜OgucMS系幼叶原生质体经剂量分别为0.0250,0.0750,0.3150,0.4680和0.9600 J/cm2的紫外线辐照后,与花椰菜下胚轴原生质体通过PEG法诱导融合,其中0.0250~0.4680J/cm2获得再生植株68株,0.9600J/cm2辐射剂量下没有获得再生株。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同工酶酶谱分析、RAPD及OgucMS线粒体基因orf138 STS(Sequence Tagged Site)标记引物扩增等方法对再生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其中32株为杂种植株。同时也发现,紫外线辐照剂量的增加对供体染色体的丢失程度影响不大。
  • 高爱琴, 李宁, 李金泉, 赵兴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GF5)基因在山羊被毛生长中的的作用,进一步寻找与山羊被毛生长相关的遗传标记,为山羊绒毛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根据人和小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GF5)基因的同源序列设计引物对山羊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并与人和小鼠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确定扩增的片断为山羊的FGF5基因片断。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FGF5基因外显子在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和文登奶山羊品种的多态性,结果表明:FGF5基因在P1和P2引物扩增片段中存在PCR-SSCP多态性,而在P3和P4中没有发现多态。经克隆测序分析,位于外显子1的引物1内存在A→G突变;引物2中发生了碱基序列C→T的突变,这2个突变位点均没有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属于同义突变。对不同山羊品种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统计结果表明,引物1中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文登奶山羊均以等位基因B为主,且不同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引物2中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均以等位基因E为主,而文登奶山羊的基因型频率与其他品种有显著差异;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在引物2位点的基因频率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而文登奶山羊的基因频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
  • 王掌军, 王建设, 刘玲, 刘生祥, 陈素生, 许勇, 王永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小卫星DNA YNZ22核心序列为引物,甜瓜DNA为模板,在甜瓜上研究了直接扩增小卫星DNA(DAMD)的优化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5种主要成分Taq DNA聚合酶、Mg2+、引物、模板DNA和dNTPs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U,2.5mmol/L,0.5mmol/L,30ng,5mmol/L。在优化的DAMD-PCR反应体系下,利用该引物在28个甜瓜品种上构建了直接扩增小卫星DNA(DAMD)的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引物在28个甜瓜品种上共扩增出13位点,其中9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条带比率为69%,可一次性从28个甜瓜品种中鉴别出其中的21个,鉴别率高达75%。
  • 周连第, 兰彦平, 韩振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板栗为中国栗属的代表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寒温带、温带和暖温带,其分布区地形复杂,由于条件各异,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板栗品种。采用AFLP技术对收集到的86个板栗品种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板栗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Dst)为0.0728,群体内遗传多样性(Hs)为0.0804,群体分化系数Gst为0.4753,基因流Nm为0.4529,供试板栗群体内分化比较严重。通过对AFLP分析的各个步骤进行反复试验,证明了以AFLP-荧光法来分析板栗品种资源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是可行的方法。
  • 宋顺华, 郑晓鹰, 徐家炳, 余阳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APD技术对64份大白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OPE,OPF,OPG和OPH4套共80条引物中选出了16个条带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分析供试材料,结果共产生100条扩增带,其中72条带具有多态性,多态性频率平均为72%。由RAPD分析结果可初步得出芜菁、小白菜和大白菜的特征谱带,这些特征谱带可分别作为这3个亚种的RAPD标记,据此可鉴定这3个亚种。将扩增出来的72条多态性片断进行统计,采用UPGMA进行聚类分析,取相似距离0.721为阈值,将大白菜种质资源分为6个类群,而小白菜(66号,苏州青)和芜菁(67号)各成一类,共8个类群。
  • 郭尚, 王秀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花粉培养、显微镜观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营养、保藏条件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花粉萌发适宜温度为18~38℃,上限温度为48℃,下限温度8℃,在较高生长温度条件下形成的花粉生活力较强;低温处理时间越长,对花粉发芽越不利;8℃低温、干燥条件有利花粉短期保存;营养充足的大型花蕾花粉萌发较好。
  • 郝永娟, 王万立, 刘耕春, 刘春艳, 王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诱发黄瓜霜霉病孢子囊大量产生的条件;明确了黄瓜霜霉病菌可在低温冰冻条件下保存。接种后20℃左右,保持24h黑暗,相对湿度90%以上,以后光照16 h/d,适宜霜霉病菌的侵染发展。比较6种生测方法,以叶盘蘸药漂浮法的敏感性及稳定性最好。
  • 王桂清, 陈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玉米品种资源中首次成功筛选出9个具有广泛血缘代表性的自交系,即沈137,78599-1,Mo17,478,C8605-2,E28,598,Va35,K12,作为玉米灰斑病菌的生理分化鉴别寄主;8个主栽品种,即沈试29,沈试31,铁单9,掖单13,丹413,丹玉18,沈农87,东单54,作为辅助鉴别寄主,从而确定了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鉴别寄主体系。采用田间成株期鉴定,高粱粒灌心法进行接种,根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发病等级,将采自北方玉米主产区的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划分成5个致病类型。研究表明,我国玉米灰斑病菌存在一定程度的致病性分化,通过病级评价可将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分成5个致病类型,其中致病类型I为强致病类型,致病类型IV为弱致病类型,Ⅱ,Ⅲ2组致病类型介于两者之间,而致病类型V属于不确定类型。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品种抗性鉴定、灰斑病流行监测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 孙小红, 杜胜利, 张桂华, 王葆利, 郭蔼光, 裴国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AFLP和SSR 2种分子标记技术对黄瓜抗感黑星病材料Q6和Q12,及其F2极性集团和F2群体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它们的多态性。结果表明,AFLP和SSR 2种分子标记的多态性比率分别为36.5%,9.6%;阳性比率分别为22%,0。在F2群体中找到了1个AFLP标记E20/M64,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是4.83cM;1个SSR标记CSWCT02B,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是28.7cM。AFLP的多态性比率要比SSR的多态性比率高。分析探讨了2种分子标记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目的基因连锁标记筛选、基因定位等研究中的应用。
  • 杨新建, 徐福洲, 王金洛, 周宏专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环状芽孢杆菌WXY-100的最佳摇瓶培养工艺,采用了L9(34)正交试验对培养基成分以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成分为:酵母抽提物20g/L,魔芋粉20g/L,(NH42SO42g/L,KH2PO41g/L,MgSO4ܭH2O 1g/L。最佳培养条件为:种龄8~12h,接种量为6%,装液量为25 mL,pH 7.5,培养温度40℃,培养时间25h。该酶在pH 4~8和60℃以下稳定,作用最适条件是pH 5.0和60℃,Cu2+和Co2+对酶有较显著的激活作用,而Hg2+对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 王修启, 谭会泽, 苏海林, 宋予震, 冯定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β-actin mRNA和18S rRNA因其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的稳定表达,而被广泛用作内标基因来确定目的基因的表达量。试验分别使用这2种内标基因,用相对定量RT-O36d)十二指肠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1(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er 1,SGLT1)的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不同内标基因对SGLT1 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的影响,以确定两者在一致试验条件下表达的相似度。结果表明,分别以-βactinmRNA和18SrRNA作为内标,SGLT1 mRNA表达发育规律完全一致,均表现为2~30d不断升高,44d下降,58d回升;2d和44 d的SGLT1 mRNA丰度显著低于16d(P<0.05)和30d(P<0.05),58d的SGLT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30d(P<0.05)。提示这2种管家基因均可以作为内标用于肉鸡肠道转运载体基因mRNA发育规律的相对定量研究。
  • 符芳, 姜北宇, 张莉, 高轩, 张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参照NDVLa Sota株核酸序列(AF077761)设计1对引物,利用RT-PCR扩增F基因并得到了长为1700bp的片段,将其克隆到pGEM-T easy vector中,经酶切鉴定和测序后克隆进原核表达载体PET_32a,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BL21(DE3),在IPTG诱导下表达约83kd的融合蛋白,SDS_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实该基因片段获得高效表达且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学活性。
  • 杨延杰, 李天来, 林多, 范文丽, 韩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日光温室内研究了弱光对不同类型番茄干物质积累及矿质营养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以上弱光胁迫严重影响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同时严重抑制植株对Mg,K的吸收和积累,而对N,P,Ca的积累影响较小,弱光下应合理增施镁肥和钾肥。番茄在弱光环境下,矿质元素在不同器官内的变化幅度不同,N在叶片中积累量的增长幅度最大,K在根系中积累量的增长幅度最大。野生型番茄品系在弱光环境下的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幅度小于黄化型品系。
  • 关军锋, 及华, 冯云霄, 李丽梅, 孙玉龙, 司建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果园黄冠梨果实分析表明,与正常果实相比,果皮发生褐斑的果实中Ca含量和Ca/Mg、Ca/K、Ca/(Mg+K)比值较低,且果皮中的差别大于果肉。套袋显著降低果皮和果肉Ca含量及Ca/Mg与Ca/K比值,增加果皮的K含量,对果皮和果肉中Mg含量无显著影响。不同单果重果实比较,较小果实的果皮中含有较多的Ca含量及高的Ca/Mg、Ca/K和Ca/(Mg+K)比值,发病程度轻,而特大果(>500 g)相反,中等果居中。这些说明,果皮中低的Ca含量以及Ca/Mg、Ca/K、Ca/(Mg+K)比值可能是果皮发生褐变的重要原因。
  • 王毕妮, 张富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2周龄羔羊皱胃为原料,研究了超声强度、超声提取时间、食盐浓度以及皱胃黏膜与提取液的比率(W/V)对羔羊皱胃酶比活的影响,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此4因素对羔羊皱胃酶的比活均有极显著的影响,超声强度和皱胃黏膜与提取液比率、提取时间和皱胃黏膜与提取液比率间还存有交互作用,且对酶比活也有显著的影响。超声提取羔羊皱胃酶的最优条件为:超声强度38W/cm2下处理25 min,提取液浓度14%,皱胃与提取液比率1:30,预测出提取羔羊皱胃酶的比活最高可达267.320SU/mg,与试验值无显著差异。
  • 刘兆金, 侯振平, 黄瑞林, 李铁军, 印遇龙, 张军, 戴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日龄16~19d断奶仔猪124头,分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0.2%半乳甘露寡糖组及0.1%,0.2%,0.3%儿茶素组,比较各处理对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儿茶素高剂量组第一周日增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第2周差异显著(P<0.05),采食量无明显差异,对免疫器官的促进生长作用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半乳甘露寡糖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说明儿茶素与半乳甘露寡糖作用差异并不明显,均有促进作用。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