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杰, 刘洪泉, 赵芸, 杨锴, 傅永斌, 顾玉章, 孙丽静, 胡梦芸, 李辉, 张颖君. 北方冬麦区小麦春化基因的组成与分布及其与冬春性的关系[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5): 62-67. |
[2] |
陈秋圆, 赵帅兵, 梁贺, 刘晔, 崔燕妮, 彭廷, 赵全志, 张静. 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土壤细菌群落特征与生态功能预测[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5): 140-149. |
[3] |
韦小珊, 梁俭伟, 张集胜, 佟天一, 黄穗华, 莫钊文, 田华, 潘圣刚, 段美洋, 唐湘如. 不同灌溉方式对香稻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4): 129-136. |
[4] |
孟维伟, 张正, 徐杰, 南镇武, 刘灵艳, 高华鑫, 郭峰, 万书波.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4): 175-180. |
[5] |
王世杰, 张恒嘉, 巴玉春, 王玉才, 黄彩霞, 薛道信, 李福强. 膜下滴灌调亏辣椒产量构成要素及水分生产函数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4): 217-225. |
[6] |
兰素缺, 李光威, 孟雅宁, 李芳, 张业伦, 李杏普.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30种质改良及鉴定[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 7-11. |
[7] |
刘永伟, 周硕, 王雪征, 孙果忠, 朱金永, 韩秋芬, 李春杰, 赵和, 王海波. 粒重基因TaCwi-A1等位变异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及功能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2): 131-137. |
[8] |
习敏, 吴文革, 汪靖桂, 汪宏伟, 陈刚, 许有尊. 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1): 104-110. |
[9] |
白珊珊, 万书勤, 康跃虎, 刘士平. 不同控失肥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农学效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1): 149-155. |
[10] |
杨峰, 闫秋艳, 鲁晋秀, 李峰, 王苗, 董飞.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养分残留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1): 171-178. |
[11] |
石明亮, 郝德荣, 黄小兰, 赵浚宇, 张振良, 周广飞, 陆虎华, 冒宇翔, 陈国清, 胡加如, 孙权星, 薛林, 袁建华. 糯玉米种质鲜食品质构成性状的育种潜力测试与评价[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S1): 242-251. |
[12] |
任文斌, 谢三刚, 吴翠翠, 杨慧勇, 李素娟, 杨娜, 高明, 宋昱, 谢飒英. 蓝、紫粒小麦Wx基因分子检测及部分氨基酸含量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1): 103-107. |
[13] |
孙志考, 田北京, 王月福, 赵长星, 林琪, 杜金哲, 王瑞英. 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体系下氮肥周年运筹对其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3): 164-170. |
[14] |
杨树明, 王荔, 曾亚文, 杜娟, 普晓英, 杨涛. 粳稻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指标性状的遗传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1): 7-11. |
[15] |
雷雅坤, 闫龙, 杨春燕, 宋晓昆, 张孟臣, 黄占景. 大豆公共遗传图谱C1连锁群SSR标记空白区段的填补[J]. 华北农学报, 2012, 27(6): 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