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9年, 第1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9-09-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詹克慧, 范濂, 武跃廷, 孙笑梅, 范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豫麦3号卵圆山羊草(Ae.ovata)细胞质不育系,对其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型恢复系中具有显性恢复基因,能够恢复卵圆山羊草胞质不育系的育性,普通小麦品种豫麦2号中具有一对隐性恢复基因,显性与隐性基因间的互作方式为基因上位作用。在讨论中对卵圆山羊草细胞质的利用价值提出了看法。
  • 王子宁, 郭北海, 张艳敏, 温之雨, 李洪杰, 石云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SDS PAGE电泳技术,从900份小麦(T.aestivum)地方品种中鉴定出了普通小麦Wx 7D基因缺失材料一份,Wx 4A基因缺失材料六份,含三个基因的材料为893份。出现频率为正常类型>Wx 4A>Wx 7D>Wx 7A.Wx 7D缺失基因的发现,再次证明我国小麦资源是一特殊类群;这些材料的发现,为我国开展面条品质育种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材料基础,在小麦淀粉遗传控制研究和品质育种方面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价值,并在小麦支链淀粉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 李杏普, 毛沛, 段喜顺, 庞春明, AJ.Worland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携带不同Rht矮秆基因的6个冬小麦近等基因系,进行了两年试验,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Rht1和Rht2两个半矮秆基因显着提高了单株(或单穗)粒数和粒重、经济系数和倒二叶面积,较Rht3和高秆系显着降低了千粒重;Rht3矮秆基因对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和穗粒数均有负向作用,显着提高了千粒重;Rht1+Rht2较高秆系和Rht2+Rht3系比较显着提高了经济系数;Rht2+Rht3对产量构成因子和经济系数均有负向作用;以上5种矮秆基因型均有显着的降秆作用,但对旗叶面积和穗长无影响。
  • 吴晓华, 张爱民, 安玉麟, 李元清, 白海, 于美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春季在田间分期播种,冬季在温室中不补光种植,研究了具有D2型细胞质(胞质供体为粗厚山羊草Ae.crassa)的Norin26异质系在呼和浩特自然光生长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播期的Norin26异质系在田间的不育株率均达到了100%;不育性在形态上表现为雄蕊心皮化。(2)三个播期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3月28日播种的为40.85%(半不育),4月7日播种的为18.72%(高不育),4月17日播种的为0(全不育)。(3)冬季不补光种植在温室中的Norin26异质系的育性及自交结实均表现正常。
  • 卫云宗, 乔蕊清, 谢福来, 刘玲玲, 宁东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Griffing方法Ⅰ,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旱地冬小麦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反交效应和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的8个性状中,株高、主穗长、千粒重、单株重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方差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穗下节长、成穗率的一般配合力和反交效应方差达显着差异,穗粒数仅反交效应方差达显着水平,而结实小穗三种方差均不显着.大多数性状的遗传背景是加性基因效应占优势;旱地小麦农艺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而产量性状具有较低的遗传力。
  • 任继海, 温琪汾, 王星玉, 王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山西省3039份谷子品种资源以米质、穗型、千粒重、生育期、幼苗叶色、幼苗叶鞘色、粒色、米色进行了分类。并对不同类型品种在山西省大同地区、忻州地区、晋中地区、吕梁地区、长治地区、晋南地区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归纳了不同类型品种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性,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些规律性,为谷子高产栽培、异地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 刁现民, 陈振玲, 段胜军, 刘玉乐, 赵连元, 孙敬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Gus基因在谷子胚性愈伤组织中的瞬时表达检测,分析了影响谷子愈伤组织基因枪转化效率的几个因素。钨粉的包被质粒DNA用量以3μg/mg钨粉,CaCl2浓度1.5mol/L,亚精胺浓度40mmol/L为最佳,过高的DNA、CaCl2和亚精胺加入量均显着降低转化率;JQ 700基因枪样品室高度7cm,轰击速度400~450m/s转化,较其它速度和样品室高度下转化Gus基因表达率高;每次转化的愈伤组织用量对转化效率也有影响,以1~2gGus基因表达斑最多;玉米ubiquitin启动子较CaMV35S启动子的瞬时表达显着增强。
  • 路凤银, 卫文星, 卫双玲, 张海洋, 张体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芝麻4个早熟品种为母本,6个晚熟品种为父本,采用NCⅡ设计,对其24个杂交组合的生育阶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出苗~现蕾和盛花~封顶阶段,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生育天数短,生长发育快,而在终花~成熟阶段,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生育天数长,灌浆时间长,这是早熟品种取得高产的重要生理原因;现蕾早晚可作为芝麻早熟性的重要指示性状,而初花早晚与成熟期没有直接关系;在同一生育期内,各阶段的生育天数是互相制约的。
  • 张嵩午, 王长发, 周纯菊, 刘正辉, 刘小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冷型小麦是一种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小麦,于80年代后期发现.此种类型小麦的叶片功能期较长,时间距较短,麦芒转黄速度较慢.上述表观特征和内部代谢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表现在蛋白质氮含量、气孔传导、蒸腾速率、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净光合率等方面均较优越.根据冠层温度和表观特征可较准确地识别具有良好代谢功能的冷型小麦材料。
  • 马瑞昆, 贾秀领, 蹇家利, 刘淑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0、1991和1993三个年度应用不同基因型、供水、密度和施氮水平在不同生育期对小麦叶片离体失水过程中叶水势、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等水分生理性状指标变化进行了同步测定分析。研究发现,随离体叶片水分胁迫增强,离体叶片失水速率的变化与其它水分生理性状的变化基本一致.研究还表明,在失水过程中束缚水含量增加,且基因型间存在差异,可能影响离体叶片失水过程。
  • 李素美, 东先旺, 陈建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防雨设施研究了不同土壤目标含水量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与产量密切相关,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土壤水分临界值为田间持水量的45%左右,最佳产量形成的土壤水分临界值为80%,50%左右是夏玉米出苗的土壤水分临界值,70%左右是最佳出苗率的土壤水分临界值。土壤干旱及过湿均使光合面积、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强度及光合速率下降,导致大幅度减产。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有别,有益于夏玉米光合性能的土壤水分指标为:苗期阶段50%~80%,拔节后为60%~80%,以70%~80%为最优。
  • 王鹏文, 戴俊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不同种植密度玉米群体的光能分布,研究了群体光能分布特征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只有光照条件适宜的群体,才能充分利用光能,并可获得高产优质的玉米子粒。
  • 杨铁钢, 黄树梅, 靳永胜, 孟菊茹, 刘凤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熟性不同的3个陆地棉品种,在肥水充足的生长条件下,研究了棉株不同载铃量对其主要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棉株载铃量对株高、果枝总长、果节总数均有极强的影响,其影响强度随载铃量的增加而增加,累积影响量随棉株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棉株载铃量对主茎节数、果节平均长度影响不显着。由此分析了蕾铃脱落和棉株旺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棉株在一定地力条件下适宜的单株载铃量。
  • 张福庆, 李巍, 田卫东, 薛俊, 于向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葡萄浆果成熟期,干红酒用葡萄品种果枝主梢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随着叶片着生节位的升高而增加;副梢叶片的光合速率大于主梢叶片;赤霞珠品种夏芽副梢与冬芽副梢叶片光合速率基本相同;具单果穗或双果穗果枝叶片的光合速率在不同的酒用葡萄品种上表现不一。
  • 孙德岭, 方文惠, 张宝珍, 李素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低温(15℃)、中温(20℃)、高温(25℃)条件下生长的番茄幼苗,定植前15d放置在相同的高温条件下(25℃),测定了各处理不同时期幼苗叶片中脯氨酸、束缚水、自由水含量,以观察其抗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下生长的番茄幼苗抗寒性较强,中温下生长的幼苗次之,高温下生长的幼苗抗寒性最差;但三种处理的幼苗放置在同样的高温下抗寒性迅速下降,尤其是低温下生长的幼苗下降幅度最大,到定植时不同温度处理幼苗的抗寒性已无明显差异。
  • 黄冰艳, 刘新涛, 刘文轩, 罗鹏, 海燕, 和现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MS培养基为基础,探讨了培养基中的有机营养成分(除蔗糖外)及光照在试管苗快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缺乏有机营养成分(除蔗糖外)对试管苗生长无显着影响。光照不仅影响试管苗的器官建成,也影响试管苗的生长,光照时数以不低于16h/d为宜。
  • 焦有, 孙克刚, 郭中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不同土类对硫吸附的强弱不同,决定了不同土壤田间施硫量的差异.在满足氮、磷、钾、铜、锰、锌等营养元素的基础上,以土壤有效硫临界值的2.5~3.0倍(35~42μg·mL-1)水平作为高产土壤需具备的硫含量,然后根据吸附曲线,求出不同土壤类型硫肥施用量.田间试验表明这一确定施硫量的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比单纯用土壤速效硫含量确定的田间施硫量更合理。
  • 井立军, 邹志荣, 刘建辉, 张合一, 刘晓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对中棚番茄氮磷钾最优化施肥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了中棚番茄产量形成的肥料反应模式,利用回归模式对最优化施肥量、各种肥料要素的单独产量的效应规律及其互作效应进行了探讨。
  • 石岩, 位东斌, 于振文, 余松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旱地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深耘断根对旱地高产小麦花后根系干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处理中以冬前深耘断根最好,起身期深耘断根与对照(不断根)次之,冬前和起身期都深耘断根效果最差.冬前深耘断根可增加中、下层根系的重量和比率,降低根系生长冗余性,控制最高总茎数,提高成穗数及成穗率,使子粒产量中来自花后光合器官输送的比例增加,从而使产量提高,因而在旱地高产麦田应推广冬前深耘断根。
  • 范晓平, 苏彩红, 杨淑巧, 雷雪梅, 李永山, 范志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1991~1993年对山西棉区密度、化控、氮磷钾营养、头水运筹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以大群体小个体增结第一二节位优质大铃为主要内容的早发早熟抵抗(避)气候逆境胁迫的促早抗逆栽培理论,形成了以高密化控(密度9.0万~10.5万株/hm2和DPC3~4最佳组合)为核心,配合相应的氮磷钾营养和提早运筹水肥的高产稳产技术体系。连续5年大面积应用,取得显着增产效应(产量达1800kg/hm2以上)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 毕玉平, 单蕾, 王兴军, 徐平丽, 周钟信, 米景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构建TMVcp和CMVcp双价表达载体和建立辣椒高效转化体系的基础上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辣椒栽培品种农大40和湘研一号。对52个抗卡那霉素再生植株进行点杂交鉴定,结果16株为TMVcp和CMVcp阳性,而PCR检测发现其中有2株为假阳性株。进一步温室攻毒试验表明有7个阳性转基因植株对TMV和CMV同时表现为免疫。
  • 闫芝芬, 刘克桐, 马春红, 魏建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稻同核异质野败型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及其保持系珍汕97B为材料,用稻瘟病菌902菌株产生的致病粗毒素浸养处理二叶期黄化幼苗,以探讨专化性致病菌株稻瘟病菌90 2致病粗毒素对野败型雄性不育细胞质呼吸的专化性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稻瘟病菌902菌株粗毒素对珍汕97A、97B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差异,珍汕97A的呼吸作用对毒素处理更敏感,受抑制强于珍汕97B.并且,未处理的珍汕97B匀浆液的呼吸强度一直高于珍汕97A,提示同核异质的保持系珍汕97B比不育系珍汕97A细胞质质量在呼吸方面也较优。
  • 柴敏, 张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叶霉病[Fulviafulva(Cooke)Ciferri]是保护地番茄上的主要病害。对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及分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病原菌的分化组成情况,为抗病育种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使用抗源提供依据.1984~1990年以前,北京地区叶霉病菌以生理小种1.2和1.2.3为主.Cf4为免疫型抗病基因。1990年,侵染Cf4基因的生理小种群1.2.4,2.4和1.2.3.4出现,使含Cf4基因的双抗2号品种失去抗性.为对付新的生理小种,培育出含Cf4Cf5两个抗性基因的品种佳粉15号并被广泛用于保护地番茄生产。将1992年以来对叶霉病菌生理小种的监测结果与1990年相比,生理小种的致病性虽没有发生质变,但有少数菌株的致病性已有所增强,Cf5基因不再表现免疫型抗性。培育含多个垂直抗病基因的品种,加强通风和适当药剂防治等都是减少病原菌菌量积累与小种分化,延长抗病品种使用寿命之有效措施。
  • 张平, 吴增茹, 王永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4个品种的胡萝卜(新黑田五寸人参、HERTAGE、XPH3910和TEBE)进行贮藏期间干物质和β 胡萝卜素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贮藏期间干物质含量(干/鲜)呈下降趋势。β 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受贮藏温度的影响,呈现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温度降低,肉质根进入休眠状态,β 胡萝卜素含量略有下降;第二阶段温度稳定,肉质根处于休眠状态,β 胡萝卜素含量稳定;第三阶段温度回升,生理休眠打破,β 胡萝卜素含量剧增,其增加量可达一倍以上;第四阶段温度缓慢升高,嫩芽不断生长,β 胡萝卜素含量开始降低。
  • 李长缨, 简元才, 杜广岑, 吴国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冬性有极显着差异的2个甘蓝材料(7224 9、旅141[5]424),对低温诱导花芽分化的温度、诱导的起始苗龄、诱导持续的时间及诱导后花芽生长的温度及时间进行了比较试验。提出以7~8叶苗龄、5℃低温诱导50d,光周期12h,而后转入昼温/夜温=25~30℃/15~20℃,15d,测定花芽分化级数,计算花芽分化指数,以此对甘蓝进行冬性鉴定。运用此方法,对2份自交系、8份春早熟组合进行了冬性鉴定。
  • 王兰菊, 任凝辉, 张惠梅, 吕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冷藏和低乙烯气调贮藏下,采收期和入库时间对秦美猕猴桃贮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期间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迅速升高;秦美猕猴桃的适宜采收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5%~8.0%;果实采后48h入库贮藏效果最佳。
  • 季海峰, 赵书广, 金铮, 刘彦, 高辉, 王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瘦肉猪母本新品系(DVI)系,是利用国内外优秀猪种资源:太湖猪、长白猪和施格猪杂交育成的,经过6个世代的选育,其经产猪的平均窝产仔数13头以上,平均日增重665g,胴体瘦肉率59.32%,DVI系经产母猪与大白猪、杜洛克和皮特兰杂交,其窝产瘦肉量分别是462kg,470kg,和492kg。
  • 刘爵, 张杰, 刘有昌, 张方亮, 周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禽脑脊髓炎病毒L2Z株在BGM 70传代细胞系上培养特性的研究。该毒株在细胞上盲传3代后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并且传代过程中细胞病变稳定地出现。利用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免疫酶试验及负染电镜观察研究表明,L2Z株接种BGM 70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特性,并且病毒是在细胞浆中进行复制.该研究报道禽脑脊髓炎病毒能成功地在传代细胞系上培养增殖。
  • 秦泽荣, 缪作清, 刘杏忠, 陈刚, 王彦兵, 张海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pH值和温度对节丛孢属食线虫真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节丛孢属食线虫真菌在pH5.0~8.0之间均能够生长,但pH6.0~6.5时,生长最佳;真菌在10~30℃时均能生长,5℃和35℃时则基本上停止生长.真菌在20~25℃时,生长最佳。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