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余泽高,王华,小麦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相关性的初步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2,21(1):5-7.
[2] 吴同彦,谷俊涛,王秀敏,等.小麦物候期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7(4):5-7.
[3] 季良,韩风山,赵和.小麦大粒育种回顾与总结[J].河北农业科学,2004,8(2):74-77.
[4] 庞红喜,宋哲民,闵东红.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叶重与叶面积关系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1998,18(1):39-40.
[5] 刘玉平,李建平,兰素缺,等.光周期迟钝基因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1,16(4):59-64.
[6] 齐志广,杨立霞,杨倩,等.小麦品种资源农艺性状的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4,19(1):44-48.
[7] 李兴普,Villareal VL,Rajaram S,et al.不同矮秆基因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J].华北农学报,1995,10(1):1-5.
[8] 杨学举,荣广哲,卢桂芬.优质小麦重要性状的相关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2):35-37.
[9] 赵虹,杨兆生,阎素红,等.不同种植方式下小麦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1):60-64.
[10] 尹世强.小麦穗粒重与营养器官关系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90(1):18-21.
[11] 杨兆生,许红霞,梁文科.小麦叶片、穗、茎对粒重的作用及品种间效应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1996,(2):17-19.
[12] 余泽高,王孝刚,冯朝章.小麦茎叶性状与穗部性状相关性的探讨[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8(1):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