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6年, 第21卷, 第S2期      刊出日期:2007-01-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邢浩然, 刘丽娟, 刘国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是生命形式的基本组成单元,各种蛋白质按照其功能有序地分布在细胞的每个分区中。植物细胞的主要分区包括细胞膜和其他内膜系统、细胞核、细胞质以及位于其中的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等各种细胞器。植物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是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内容。主要的植物蛋白质亚细胞定位技术包括:融合报告基因定位法、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法、蛋白质组学定位技术以及共分离标记酶辅助定位法,而生物信息学预测也成为亚细胞定位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高通量蛋白质亚细胞定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构建定位数据库积累了数据。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有亚细胞定位信息的蛋白质已经超过4 000个。
  • 张颖君, 高慧敏, 李辉, 刘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蛋白质组学是在后基因组时代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对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由于蛋白质组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我们研究的难度。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组研究中的样品制备方法。
  • 耿立格, 李灵芝, 王丽娜, 李翠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河北省种质库中21种作物1.3万多份种子进行了生活力监测,结果表明,①贮存12~17年后,94.55%以上的被监测种子发芽率仍保持在80%以上,但有292份种子(占被监测份数的2.00%)发芽率出现了明显下降(从80%以上降至70%以下)。②不同作物种子发芽率的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燕麦和冬小麦亲本两种作物种子平均监测发芽率出现了显著下降。同一作物不同品种、荞麦、冬小麦和玉米不同类型、燕麦入库不同批次、夏大豆不同收获年代等贮藏后发芽率的变化也存在明显差异。与黄粒玉米相比,白粒玉米监测发芽率显著低于入库发芽率,但尚需扩大监测品种数量以验证其普遍性。
  • 田义, 张志宏, 李春敏, 张新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木本植物个体发育过程都存在明显的童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难以成花,随着发育的继续,植株最终完成阶段转变,获得开花能力而进入成年阶段。研究人员就阶段转变已经从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并已获得了大量信息。本文将主要综合关于阶段转变的分子方面的报道,说明木本植物阶段转变的分子机制。
  • 陈淑萍, 王雪征, 茜晓哲, 李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几种凯氏加速剂对植物全氮的消煮测定情况,浓H2SO4分别加入K2SO4+CuSO4、H2O2、K2SO4+CuSO4+Se和Na2SO4+Se对苜蓿、高丹草、狼尾草、油菜花粉等4种植物材料进行消煮和测定,统计结果表明:消煮液在380℃消煮清亮后继续加热120min,测定的全氮差异显著,K2SO4+CuSO4、K2SO4+CuSO4+Se和Na2SO4+Se分解出的氮较多,加入H2O2氧化分解出的氮少;含Se的加速剂消煮所需时间最短,H2SO4加入H2O2消化速度最慢;样品消煮清亮后应继续加热40min以上;用Na2SO4+Se作加速剂代替H2SO4+H2O2可同时测定植物氮磷钾。
  • 姚艳荣, 贾秀领, 马瑞崑, 张全国, 冯延茹, 胡阿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多年多地试验研究了河北省中南部优质强筋小麦的品质特点、品质性状稳定性及地域和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均达到强筋麦标准,吸水率和湿面筋部分达标,而沉降值均偏低。地点间品质性状稳定性顺序是吸水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不同品种不同品质性状的稳定性有很大差异,以藁9415是品质性状和品质稳定性较好。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随纬度降低而降低,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则相反。说明河北南部较中部更适宜强筋小麦种植。开花至成熟期间平均最高气温与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正相关,与蛋白质,沉降值、湿面筋负相关;日照时数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显著负相关;降水量与沉降值显著正相关。因此,灌浆期相对较低气温、较短日照时数和较多降水有利于品质性状的综合提高。沉降值和稳定时间是改善强筋小麦品质的主要限制性状,是育种和栽培上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栗雨勤, 张文英, 谢俊良, 彭海成, 李建兵, 卜俊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北方干旱缺水,水资源日趋匮乏的特点,研究了农作物高产品种抗旱性鉴定方法、评价指标,编制了我国第一个有关农作物品种抗旱性鉴定的地方标准,完善了农作物品种的育种程序。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在参加区域试验的同时进行抗旱性鉴定试验。抗旱指数成为我国小麦和旱稻等作物的抗旱性鉴定指标和标准。
  • 韩宝文, 邢素丽, 刘孟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设计氮(N)、钾(K)二因素四水平的试验处理,利用分段函数量化分析了在中高肥力壤土条件下小麦N肥和K肥相互效应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N肥和K肥的施用量对速效养分的释放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在不同土层深度、不同施肥区间,这种相互作用强度有差异,0~20cm土层大大强于20~40cm土层。在0~20cm耕层中,当纯N用量超过300kg/hm2,在300~450kg/hm2区间内,随着N肥的增加,土壤速效K释放快速增强;当K肥(K2O)用量超过150kg/hm2,在150~225kg/hm2这一区间内,随着K肥的增加,对土壤硝态氮(NO3-_N)释放的促进作用快速增强。
  • 王向峰, 刘树庆, 宁国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自制的6种缓控释肥料(NAP,NAF,NAX;NHP,NHF,NHX)的肥效进行盆栽试验研究。通过对油菜的生物量及氮素利用率分析得出:腐殖酸作为抑制剂在一定浓度和量的范围内效果比较好;6种自制肥料的氮素利用率在29.54%~46.43%;效果最好的肥料品种是NAP。本研究对利用脲酶抑制剂制成缓控释肥料,使作物增产、有效地提高氮素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及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 张殿顺, 董翔云, 刘树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春小麦中前期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发育,使小麦的株高、茎基宽、分蘖数、茎叶干重等生长量提高0.05~1倍,但增长并不与氮肥用量同步。在分蘖期和拔节期,施氮处理的小麦茎叶中全N含量均高于不施氮处理,而全P、全K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小麦茎基部NO3-_N含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与施氮量之间均有显著正相关性,小麦茎基部NO3-_N含量、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可以反映出土壤的供氮水平。
  • 刘文菊, 李美茹, 赵全利, 李科江, 张西科, 刘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磷量、施磷深度和不同水分条件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中氮、磷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处理条件下,土壤中NO3-_N随小麦各生育期对氮素需求量而变化,在返青期和灌浆期,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均出现最低谷;土壤中的NH4+_N的含量在孕穗期出现高峰,其他生育期含量变化无明显影响;同样,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在返青期和灌浆期出现低谷,而拔节或孕穗期达到高峰。根据土壤中氮磷养分的动态变化,推荐整个生育期灌水2次,施磷量及施磷深度分别为225kg/hm2和30cm。
  • 孙世友, 张国印, 王凌, 耿暖, 茹淑华, 刘孟朝, 赵同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出一套适合河北省土壤养分快速测定的方法,本研究对河北省典型土壤类型土壤样品进行了改进的测定方法与常规方法测定硝态氮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同时比较了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与常规方法测定土壤有效P,K,Cu,Fe,Mn,Zn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改进方法测定的硝态氮、ASI法测定的土壤有效P,K,Cu,Fe,Mn,Zn与我国常规化学方法测定值呈显著正相关。
  • 翟彩霞, 张彦才, 王占武, 李洪涛, 李巧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以苯甲酸和香豆素作为番茄的连作障碍自毒物质模拟土培盆栽试验中,研究了苯甲酸和香豆素对番茄苗期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加入土壤生态调控剂缓解酚酸类物质对番茄苗期生长抑制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施用苯甲酸100~200μg/(mL·;kg),株高较对照降低0.35~2.02cm,复叶数减少1片,复叶长减少0.11cm,叶面积减少29.93%~33.81%。加入土壤生态调控剂后,株高增加2.39~4.07cm,复叶数增加1~2片,复叶长增加3.10~3.52cm,叶面积增加11.94%~33.81%。施用香豆素100~200μg/(mL·;kg)的处理,100μg/(mL·;kg)处理株高较对照降低1.6cm左右,复叶数较对照减少1~2片,复叶长减少0.5cm左右,叶面积减少20.9%,其它两个浓度处理,番茄生长受到伤害而死亡;加入土壤生态调控剂后,株高增加0.25~2.51cm,复叶数增加1~2片,复叶长增加2.04~3.84cm,叶面积增加4.22%~66.61%。苯甲酸和香豆素混合处理及加入土壤生态调控剂后,结果与2种药剂分别处理有相同的趋势。分别施用苯甲酸、香豆素及混合处理加入土壤生态调控剂后,叶片丙二醛及苯丙氨酸解氨酶含量显著降低。
  • 刘建喜, 马林, 陈乐梅, 聂文魁, 石书兵, 周燕, 蔺胜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新疆春小麦品种新春6号在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子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新春6号的子粒灌浆规律均符合Logistic自然生长曲线。各方程的决定系数R2都在0.998 1以上,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耕作方式可影响子粒各阶段灌浆持续天数T、子粒灌浆速率和粒重。小麦留茬免耕处理渐增期的持续时间明显长于传统耕作;在灌浆各阶段,免耕各处理的灌浆速率均比传统耕作高,在快增期,小麦免耕留茬处理灌浆速率比传统耕作的高7.7%,小麦免耕不留茬处理比传统耕作的高7.4%。因此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可提高小麦各阶段灌浆速率,对增加粒重、提高产量有重要意义。
  • 杨合法, 范聚芳, 牛新胜, 李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研究了化肥、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有机肥、沼肥对日光温室秋冬茬黄瓜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沼肥、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作用。表现为与试前土壤相比较,土壤容重下降,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增加,其中施用沼肥的处理影响最大,土壤容重降低了4.26%,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4.68%,10.7%;施用沼肥,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增加最高,而完全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处理全磷、速效磷、碱解氮增幅最大。施用沼肥和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可以促进黄瓜的生长和提高产量,产量比对照(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102.8%,123.1%。各处理除沼肥和生物有机肥两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另外,施用沼肥、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可以提高果实中Vc、还原糖含量,并降低硝酸盐含量,提高了果实品质。
  • 李慧敏, 赵凤梧, 戴茂华, 刘冬成, 张爱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千粒重,连续8年对普通小麦(T.aestivum)和硬粒小麦(T.durum)的正反交后代进行种质创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种间杂种优势,是实现种质创新,培育高千粒重新种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入选的319个子粒饱满度一级的株系中,260个株系千粒重超全国小麦黄淮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石4185(亲本),占入选株系的81.5%,其中,最高千粒重为61.22 g,超亲优势为46.28%;正交、反交后代在该性状上无差异,表明子粒千粒重与细胞质无关;目前已选育出抗旱、抗病、农艺性状优良,千粒重40.1~61.22 g的株系263个,可直接用于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 吕孟雨, 赵和, 温之雨, 王海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温室栽培条件下,通过对14个属于多种生态类型区的冬小麦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发现小麦的许多农艺性状在温室栽培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中穗长、株高、穗下节间与其他性状相关性较高,基本可以作为选择单株生产力水平的主要依据。
  • 谢楠, 赵海明, 刘贵波, 乔仁甫, 张海涛, 曹永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河北低平原区,对引进的11个饲用黑麦、小黑麦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NTH1048和NTH1888两个小黑麦品种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均高,抗倒性好;抗病性各品种之间无明显差异均表现良好。NTH1888茎叶比较高,而NTH1048则明显低于其他品种。综合性状以NTH1048和NTH1888两个品种表现最优,宜作为河北低平原区引种饲用小黑麦的首选品种。
  • 籍贵苏, 杜瑞恒, 侯升林, 王新玉, 赵秀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77个粒用高粱和21个甜高粱作为研究材料,对甜高粱的含糖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甜高粱茎秆的含糖量是粒用高粱的2~5倍,而且茎秆秆芯蜡质,汁液含量高。甜高粱茎秆不同茎节的含糖量有差异,其含糖量随节位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有4种类型,并以低-高-低的变化占多数,因此利用中间节段第4,7,9节的含糖量平均值可表示植株含糖量。收获后,随着茎秆水分的丧失,其含糖量逐渐上升,但是25d后开始急剧下降。
  • 李慧敏, 李道亨, 赵凤梧, 刘冬成, 张爱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旱稻品种远FH 2_1(O.sativa)为母本,高粱(S.bicolor)品种沈农133为父本,进行属间远缘杂交,F1出现双亲没有的紫色芒子、紫色柱头新性状,F5出现紫色单株。对田间F2群体452株调查,芒色的分离比例白色:有色(紫色-红色)为109:343,该性状受来自父、母本2对互作基因隐性上位基因控制,χ2检验结果符合12:4分离比例。但根据色泽由紫-红,表明色素性状除受主效基因控制外,尚有修饰基因存在。柱头颜色分离比例白色:紫色为260:192,χ2检验结果符合9:7分离比例。柱头颜色无中间过渡色,只表现紫色和白色2种颜色,受来自父、母本2对互补基因控制。
  • 王兆晓, 刘素恩, 刘存敬, 陈素省, 郭宝生, 张香云, 崔瑞敏, 耿军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冀优768是利用携带有外源抗棉铃虫Bt基因的326作母本,以具有海岛棉、陆地棉、野生棉遗传基础的322系作父本,其后代在黄枯萎混生重病地、不防治棉铃虫的高压胁迫下,经过连续定向选择育成。其突出表现早熟、抗棉铃虫、高产、抗病。2003-2004年在河北省冀东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较对照品种新棉33B、DP99B分别增产40.6%和39.2%;2004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较对照DP99B增产14.1%,29.0%和38.5%,籽皮棉产量均居第1位;纤维长度29.7 mm,整齐度84.9%,比强度28.7 cN/tex,伸长率6.4%,麦克隆值5.0。2006年4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06017),准予在冀东及同一生态类型区推广。
  • 刘素恩, 张香云, 耿军义, 郭宝生, 刘存敬, 崔瑞敏, 王兆晓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冀优杂69是利用海岛棉、陆地棉种间杂交转基因后代与常规棉杂交育成,其突出表现抗棉铃虫、高产、抗病、优质。2003-2004年在河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较对照品种新棉33B、DP99B分别增产25.4%和33.9%,适宜冀中南棉区及黄河流域同类生态区春播种植。
  • 朱青竹, 苏丽君, 赵国忠, 张艳丽, 刘桂珍, 陈正华, 胡赞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根据2004-2005年国家棉花区试结果数据[1]对抗病虫新型转基因棉花新品系126/系9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系具有高抗棉铃虫和枯黄萎病、纤维品质优异、产量较高、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适宜在黄河流域棉区种植。
  • 王志忠, 刘秀菊, 林永增, 王树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为资料,对构成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主目标性状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分布特点显示,皮棉产量主要集中在900~1 300kg/hm2,2.5%跨长集中在27~30 mm,比强度集中在18~22cN/tex,麦克隆值集中在3.7~4.9;从不同年代及不同单位育成品种来看,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皮棉产量明显提高,2.5%跨长和比强度有所改善,但麦克隆值呈逐渐变粗趋势,河北、河南及江苏省育成品种该趋势更加明显。偏相关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及衣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2.5%跨长、比强度及麦克隆值呈显著或不显著的负相关。典型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两组性状之间存在真实的相关关系,单株铃数与2.5%跨长、衣分与麦克隆值的相关性是导致产量和品质两组性状相关的主要原因。
  • 刘正理, 程汝宏, 张凤莲, 夏雪岩, 师志刚, 侯升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展谷子杂交育种工作以来华北夏谷区谷子品种遗传基础的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前,华北夏谷区谷子育种的骨干亲本先后经历了“新农724-日本60日、豫谷1号、冀谷6号、鲁谷2号、鲁谷5号-日本60日、豫谷1号、冀谷6号、鲁谷2号、不5019”的变化过程,对上述骨干亲本的系谱进一步追踪发现,该阶段华北夏谷区谷子品种遗传基础主要来源于“日本60日、60日还仓、米黄谷、小柳根”4个基础种质,遗传基础相当狭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现象越来越严重,1994-2003年国家区试和河北省区试参试品种中70%以上含有“日本60日”血缘,严重的年份达100%,40%以上双亲均有日本60日血缘,严重的年份达75%,导致育成品种抗性脆弱,产量品质难以取得较大突破,使我国谷子育种工作长期处于爬坡阶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育种手段的单一化和人们对少数骨干亲本的集中利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加强品种资源研究,广泛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源,进行亲本材料的创新,并不断进行方法创新,探索一些先进使用的新型谷子育种方法。
  • 王传堂, 杨新道, 于翔, 张建成, 刘光臻, 徐建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0个中国花生品种,评估了AFL,SRAP,SSR和STS技术在区分相近来源花生品种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AFLP和SRAP标记虽然可以揭示这些花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但在本研究采用的引物对条件下,单独使用任何一对引物不足以区分全部品种,提示我们需要考虑多对引物的配合,或者需要尝试更多的限制酶或引物对;从103对SSR或STS引物中筛选出9对引物,即Lec1,Ah426,Ah44,SsS14,SHPAL1,PG71,PG43,PM36,PG22,对所采用的10个花生品种的区分率均为100%。鉴于花生栽培种形态学、细胞学和生化标记贫乏,这9对高辨别力的SSR和STS引物对花生遗传研究和品种鉴定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 王明秋, 牟金贵, 王玉海, 刘学岷, 刘晓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早心白是河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原蔬菜花卉研究所)培育的抗病、优质、早熟的大白菜杂交一代新品种。生长期58d,株高45cm,叶长40cm,宽25cm。外叶绿,成熟时似莲花状,叶球合抱,心叶白绿,鲜嫩,纤维少,适口性好。叶球重2 kg,净菜率75%,一般产量5000~6000kg/hm2。高抗病毒病、软腐病,耐热,是我国北方秋早熟大白菜种植的理想品种。
  • 张寒霜, 赵俊丽, 李伟明, 付书平, 王书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河北省两个名优地方品种安国大蒜和永年大蒜为试材,用Ms,B5作基本培养基,研究了大蒜茎尖繁殖脱毒快繁技术。结果表明,最佳诱导培养基为B5+0.1mg/L NAA+3mg/L 6_BA,但是,激素、营养物质的添加数量以及培养时期不同品种间有差异;剥离大蒜茎尖带一定数量的鳞片为好,其不仅可提高脱毒苗成活率,而且有利于扩大茎尖繁殖系数。无毒蒜大田扩繁的播种时间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且品种间差异较大。
  • 岳国忠, 董兴红, 忻龙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褐蘑菇产自内蒙和冀北坝上高原,将它南移下坝进行人工栽培是本研究的目的。选用当地栽培材料,研究其配比,通过调查料发酵情况,菌丝吃料情况,出菇情况,逐步摸索出适应坝下至河北省南部地区的栽培原料及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合理比例的玉米秸和鸡粪是河北南部栽培褐蘑菇较为理想的栽培主原料。
  • 刘国俭, 赵胜建, 李春敏, 常瑞丰, 王广鹏, 张新忠, 束怀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年生大久保桃自然实生树不同节位叶片、韧皮部中内源多胺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实生树节位升高,桃叶片和韧皮部两种组织中的腐胺含量同步出现2次高峰,分别是46~50节和81~85节;叶片中亚精胺含量随节位升高而呈上升趋势,自46~50节起含量陡增;韧皮部中精胺含量随节位升高出现双峰曲线,在46~50节形成第1个拐点,之后在81~85节形成第2个拐点。说明46节和81节可能是桃实生树阶段转变的2个临界点。
  • 吴雅琴, 赵艳华, 刘国俭, 李春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甜樱桃红灯为材料,幼果用0.1%HgCl2进行消毒,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未成熟胚子叶进行诱导,在胚成苗后进行继代和生根培养。培养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在2,4-D为2.0mg/L时培养基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为53.7%;愈伤组织经过数次继代后转移至MS附加6-BA1.0mg/L和NAA0.1mg/L培养基上可诱导体细胞胚的形成,诱导率可达81.0%.体细胞胚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可继续生长和增殖。
  • 韩继成, 刘庆香, 王广鹏, 孔德军, 张新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植物包括7个种,即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aBL.)、茅栗(CastaneaseguiniiDode.)、锥栗[Castanea henryi(skan)Rehd.et Wils.]、日本板栗(Castanea crenataSieb.&Zucc.)、美洲板栗(Cas-tanea dentateMarsh.)、美洲榛果栗(Castanea pumilaMill.)和欧洲板栗(Castanea sativaMill.)。不仅可用于木材生产,而且在坚果生产上也占有独特地位。基于同工酶、子叶储藏蛋白和RAPD数据,通过对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的栗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a)是世界栗属植物的原始种,长江流域是中国板栗的遗传多样性中心,土耳其是欧洲板栗的起源中心之一。
  • 张礼凤, 李伟, 徐冉, 戴海英, 王彩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1069份大豆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概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大豆品种中黄豆资源丰富,且生育期、株高、百粒重等农艺性状变幅大,选择范围广。在品质方面,蛋白质含量≥40%的品种989份,占92.52%,为我省培育高蛋白大豆品种提供了充足的原始材料。对蛋白质含量≥45%的164份品种进行各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证明,高油、高蛋白育种在后代选择中紫花品种蛋白高于白花品种,百粒重大的品种含油量高。
  • 郭海英, 杨兴国, 张谋草, 黄斌, 王宁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庆阳优质特色产品黄花菜越冬期进行地膜覆盖和玉米秸秆覆盖,分析越冬期土壤水分损耗、早春地温变化特征,以及不同覆盖材料水、热资源对黄花菜发育期、生长量、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论认为:在秋季降水充沛、土壤收墒充足、冬季气温偏高、降水明显偏少的年型,采取越冬覆盖能最大限度保持土壤水库蓄水。陇东塬区黄花菜越冬田间覆盖应大力提倡秸秆覆盖,由于秸秆覆盖既环保,又保墒,而且能有效调节黄花菜发育进程,使产量形成期避开陇东春旱最严重时期,提高水、肥利用率,增产显著。6月中、下旬和7月上、中旬降水对陇东塬黄花菜产量形成至关重要。
  • 李智峰, 李伟明, 林永增, 王志忠, 王树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初步探讨了棉花与萝卜套作的配置模式、经济效益、产量性状和生育性状的变化及状态。结果表明,套作棉田籽棉产量较单作棉(对照)下降4.29%~27.69%,增收萝卜46005~93495kg/hm2,净增产值0.662~1.998万元/hm2,效益非常明显。棉花成铃、株高、果枝等农艺性状生长前期较对照低,中后期与对照差异急剧缩小,表现出较强的补偿性,衣分、霜前花率和病虫害高于对照。萝卜肉质根径粗及单重05-25~06-04时间段增长量最大。
  • 曹永胜, 张雪松, 戴素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胡萝卜特产区连作障碍的主导原因是由于多年多茬次连作引起根结线虫病的严重发生,其次是黑腐病、软腐病等病害严重发生,加之不合理的施肥配比及土壤偏碱等造成。
  • 冯建忠, 柴菊华, 鄢新民, 张建军, 宣立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11个葡萄品种结果母枝粗度与新梢结实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葡萄品种获得理想的新梢结实力,其结果母枝须有一适宜的粗度范围;结果母枝粗度与结果枝率、结果枝结果系数、新梢结果系数之间呈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不同葡萄品种冬季修剪时结果母枝的选留应以不同粗度结果母枝的结实力为依据。
  • 徐国良, 靳爱荣, 杜纪壮, 尼群周, 秦立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河北太行山中南部苹果园昆虫群落的组成、发展演替、群落的空间、时间格局;揭示了苹果生长季节昆虫群落结构的变动规律,确定了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害虫优势种;明确了苹果园昆虫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参数变化较大,在太行山区苹果园生态系统中,仅靠天敌的作用,不能起到控制害虫危害目的,需以人工干预。
  • 李明哲, 高慧敏, 焦永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番红-固绿染色法并结合使用显微镜和游标卡尺,分别对8种不同中间砧的红富士苹果枝条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系,髓部面积与树体的生长势呈正相关。
  • 高林森, 陈军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盛花前使用SM+盛花期GA3+花后10d GA3处理的藤稔葡萄无核率达到94%以上,单粒重平均增加1.3g,提早成熟一周,但对果实的品质没有影响。
  • 谢大森, 何晓明, 彭庆务, 黄智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概括了国内外冬瓜育种方法、抗性机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贮藏等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对冬瓜育种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 宋入梅, 王云滨, 李瑞军, 董建臻, 李静, 王瑞晓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甜菜夜蛾感染白僵菌和绿僵菌后,虫体颜色及外部形态均发生相应变化。其组织切片观察研究表明:两种供试菌株的致病过程基本一致,只在侵染速度上有所差异:绿僵菌侵染速度较快,而且其破坏裂解组织的程度远大于白僵菌。白僵菌菌株015处理24 h后肠道内未见萌发的孢子,组织没有发现变化;48 h,附着于甜菜夜蛾体壁外的孢子开始萌发;72 h体腔内明显的菌丝段,各组织器官均受到感染,之后进入体内的菌丝不断增殖,脂肪体、肌肉组织、消化道发生病变解体;120 h后,菌丝突破虫体,在体外形成菌丝层。较之于绿僵菌菌株060,72 h时菌丝充满血腔,肠壁细胞也受到严重侵染,肠腔内出现菌丝,部分菌丝突出体表,菌株086,96 h时各组织均解体。
  • 张丽丽, 师校欣, 杜国强, 王惠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果树病害对果品生产危害严重,长期以来科技工作者们致力于植物抗病机制研究并利用育种方法进行品种改良,以提高果树抗病能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植物物理结构特征与抗病性的关系以及化学抗菌物质与抗病性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回顾了果树在抗病育种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述了转基因技术在果树抗病育种中的应用,以期为今后果树抗病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 崔淑芳, 李俊兰, 金卫平, 王广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黄萎病是目前棉花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近年来我国棉花黄萎病不断蔓延,危害逐年加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上缺乏抗黄萎病品种。河北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枯黄萎病混生病圃连续多年的定向选择,培育出的冀616和冀171等,是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优良种质材料。
  • 王月明, 侯春燕, 张孟臣, 杨春燕, 王冬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调查河北省推广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情况,本研究对9份大豆品种,包括高蛋白品种:冀豆12号,冀豆7号;高油品种:冀黄13号,nf37,nf58;兼性品种:冀豆15号,鉴15;以及无腥大豆品种:五星1号,五星2号,均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分别接种6个SMV株系进行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五星1号、冀豆12号和五星2号是3个较理想的抗SMV品种,适合推广种植。
  • 秦建国, 杜义英, 东方阳, 张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花叶病毒病(SMV)和大豆孢囊线虫病(SCN)是危害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本试验以冀豆系列14个品种为材料,利用RAPD和SCAR标记技术对其进行了大豆花叶病毒病和孢囊线虫病的抗病基因型分析,以寻找可供在大豆生产和育种中利用的抗源。所用引物为重复性较好的OPL07,OPAO19和SCW05。通过分析,我们初步推断冀豆4号和五星一号同时具有大豆花叶病毒SC和Sa两种株系的抗性基因,其中五星一号既具有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基因同时还具有大豆孢囊线虫病抗性基因,可推荐作为大豆生产和育种中优先选用的抗源材料。
  • 张明才, 段留生, 田晓莉, 李召虎, 王郁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美国甜豌豆“甜脆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DTA6+Mo复配剂对甜豌豆产量品质及其根系和叶片生理功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显著提高单株生产力,单位面积产量均高于DTA6、钼和清水处理;显著促进了干物质的积累,提高了根系活力和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改善了甜豌豆主要营养成分如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含量。DTA6和钼处理菜用甜豌豆可使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
  • 樊翠芹, 王贵启, 李香菊, 李秉华, 苏立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返青期,在河北省小麦-夏播作物一年两熟地区冬小麦田施用醚苯磺隆,对其除草效果及其在土壤中的残留在不同耕作方式下对后茬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醚苯磺隆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田主要阔叶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对小麦产量无影响。10%醚苯磺隆在小麦田的施药剂量为60 g/hm2,对下茬作物玉米、谷子幼苗的生长及产量无影响,对大豆、花生、油菜的药害轻;随用药剂量增加药害加重,480g/hm2处理对下茬参试作物均有较重的药害,不同作物对醚苯磺隆在土壤中残留量的敏感性有差异,其顺序为:油菜>大豆>花生>谷子>玉米。播种前进行旋耕比免耕对后茬参试作物幼苗生长及大豆和油菜产量影响要轻。
  • 赵国顺, 陈素省, 宋丽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既对玉米生长无明显影响又能有效防除玉米地杂草的新型除草剂,2005-2006年对宝玉、玉邦和金玉黄龙3种除草剂进行了药剂试验,结果表明,玉邦除草剂用于苗前和苗后玉米4~8叶期、杂草2~4叶期防除杂草均有很好的防效,3种除草剂对杂草防效的排序为:玉邦>宝玉>金玉黄龙。
  • 廖要明, 潘学标, 张强, 陈德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天气发生器(NCC/RCG_WG)模拟了安阳200年的逐日降水序列,并通过对模拟结果与1961-2000年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模拟结果的均值及概率分布与实际值接近,可用于进一步对降水资源与风险进行分析。对棉花与降水关系的分析表明,华北地区棉花生长季降水满足程度较高,平均能满足棉花生长需要。生育初期的6月干旱出现的机率大,7月和8月水分满足程度高但也有少数年份会出现干旱或者涝渍,9月和10月以干旱为主。对于小麦生产,华北地区降水规律与小麦需求不匹配,除10月和11月基本能够满足外,其余各月均不能满足需要,且缺水严重,生长季降水只能满足小麦需水量的1/3,生长关键期的4月和5月的降水量只能满足需水量的20%~25%。华北地区的小麦生产生长季缺水,按目前的播种面积,华北地区小麦生长季年均麦田缺水300亿m3以上。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