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万星, 李丹, 李小霞, 曹晋军, 靳鲲鹏, 韩文清, 苏秀敏, 王佼, 黄学芳, 刘永忠. 不同轮作模式对旱地番茄品质、产量及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4): 82-89. |
[2] |
徐晨, 边少锋, 赵洪祥, 张丽华, 闫伟平, 历艳璐, 王俊鹏, 张治安. 半干旱区优化栽培模式下玉米产量、生长发育及叶片生理特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3): 105-114. |
[3] |
黄梓源, 王天野, 王呈玉, 白义晨, 吴阳生, 刘淑霞. 不同施肥处理对半干旱区土壤理化性质、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234-240. |
[4] |
邓浩亮, 张恒嘉, 李福强, 肖让, 周宏, 张永玲, 王玉才, 李煊, 吴克倩, 俞海英. 覆盖方式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5): 195-205. |
[5] |
吴阳生, 王天野, 王呈玉, 李桥, 黄梓源, 刘淑霞. 施用保水剂对半干旱地区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S1): 64-68. |
[6] |
周文涛, 龙文飞, 戴炜, 傅志强. 节水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对晚稻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3): 147-154. |
[7] |
唐志伟, 龙文飞, 戴炜, 傅志强. 不同种植方式增苗节氮对双季晚稻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2): 162-170. |
[8] |
原亚琦, 孙敏, 林文, 高志强, 张锦朝, 高艳梅, 王帅. 旱地麦田夏覆盖和磷肥调控对小麦籽粒碳氮积累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1): 131-139. |
[9] |
刘小丽, 王凯, 杨珍平, 薛建福, 杜天庆, 宗毓铮, 郝兴宇, 孙敏, 高志强. 播期与播种方式的不同配套对一年两作区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2): 232-238. |
[10] |
郭慧, 李树杏, 杨占烈, 何强, 甘雨, 张武汉, 向关伦, 孙平勇, 舒服, 邓华凤. 覆膜直播与常规手栽种植方式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4): 146-152. |
[11] |
孙晓然, 孙绿, 赵长星, 林琪, 刘义国, 孟祥霞, 王月福, 王维华. 追肥深度对旱地小麦花后旗叶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S1): 420-424. |
[12] |
张海伟, 何宽信, 程小强, 刘礼文. 水氮运筹对紫色土旱地烤烟碳代谢、生长及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2): 227-231. |
[13] |
许轲, 唐磊, 郭保卫, 张洪程, 霍中洋, 戴其根, 魏海燕. 不同水直播方式水稻植株抗倒特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6): 226-232. |
[14] |
孙露莹, 宋凤斌, 朱先灿, 刘胜群, 陈笑莹, 马福. 玉米宽窄行种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3): 142-146. |
[15] |
刘铁东, 宋凤斌. 不同宽窄行种植方式下玉米穗位叶的光合生理特征[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1): 117-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