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敬国 .植物营养的土壤化学[M].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34 - 55.
[2] 殷士学, 宋明芝, 封 克.免耕法对土壤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 1992, 29(4) : 370 - 376.
[3] 高 明 , 周保同, 魏朝富, 等.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动物、 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7) : 1177 - 1181 .
[4] 郑成岩, 崔世明 , 王 东, 等.土壤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生 产 和 水 分 利 用 效 率 的 影 响[J].作 物 学 报,2011 , 37(8) : 1432 - 1440.
[5] Lupwayi N Z, Riee W A, Clayton G W.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carbon dioxide flux under wheat as influencedby tillage and crop rota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SoilScience, 1999, 79(2) : 273 - 280.
[6] 丛艳君, 黄瑞冬, 许文娟, 等.中耕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Ⅱ .中耕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5 ( 5 ) : 30 -33.
[7] Syers J K, Springett J A.蚯蚓与土壤肥力[J].土壤学进展, 1986, 4: 43 - 47.
[8] 徐晓燕, 何应森, 龙孝燕, 等.接种蚯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12: 75 - 77.
[9] 李辉信, 胡 锋, 沈其荣, 等.接种蚯蚓对秸秆还田土壤碳、 氮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 13(12) : 1637 - 1641 .
[10] 张立宏, 许光辉.微生物与蚯蚓协同作用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J].生态学报, 1990, 10(2) : 116 - 120.
[11] 胡 峰, 王 霞, 李辉信, 等.蚯蚓活动对稻麦轮作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J].土壤学报, 2005, 42(6) : 965 - 969.
[12] 张树杰, 张春雷.接种蚯蚓对油菜籽粒产量和含油率的影 响[J].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11 , 22 ( 6 ) : 1499 -1503.
[13] 陶 军, 张树杰, 焦加国 , 等.蚯蚓对秸秆还田土壤细菌生理菌群数量和酶活 性 的 影 响[J].生 态 学 报,2010, 30(5) : 1306 - 1311 .
[1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 62 - 142.
[15] 范秀容, 沈 萍.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42 - 46.
[16]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23 - 25.
[17] 陈 蓓, 张仁陟.免耕与覆盖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组成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9(6) : 634 -638.
[18] 陈文新.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M].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6.
[19] 黄韶华, 王正荣, 米永绮.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初报[J].新疆农垦科技, 1995, 12(3 ) : 12 -13.
[20] 陈秀蓉, 南志标.细菌多样性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草业科学, 2002, 19(9) : 52 - 55.
[21] 张崇邦.羊草草原土壤细菌数量动态与生态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 2001 , 28(2) : 1 - 4.
[22] Bial R.Associative of nitrion-fixing 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sobacteria ( PGFPR) with kallar grass rice[J].Plant and Soil, 1997, 194: 37 - 44.
[23] Bial R, Rasul G, Malik K A.Nitrogeuase activiy and nitrion-fixing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the roots of Ariplexspp growing in asline soil of Pakistan[J].Biology andfertility Soils, 1991 , 9: 315 - 320.
[24] 王光华.解磷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土壤与环境,2001 , 10(3) : 256 - 258.
[25] 张树兰, 杨学云, 吕殿青, 等.温度 、 水分及不同氮源对土壤 硝 化 作 用 的 影 响 [J].生 态 学 报, 2002, 22(12) : 2147 - 2153.
[26] 李良谟, 等.太湖地区主要类型土壤的硝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土壤, 1987(19) : 289 - 293.
[27] 朱兆良, 文启孝.中国土壤氮素[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28] 逄 蕾, 黄高宝.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J].水 土 保 持 学 报, 2006, 20 ( 3 ) : 110 -113.
[29] Anderson T H.Microbial eco-physiological indicatorsroasses soil quality[J].Agricultural Ecosystem Environment, 2003, 98: 285 - 293.
[30] Moody S A, Piearce T G, Ineson P, et al.DisPersal ofwheatstraw fungi by earthworms[C]/ /Haimi J, PitkanenP L.Eds Soil Organisms and Soil Health: Program andAbstracts of the XI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Soil Zoology.Jyvaskyl-i: Finland ISSS, 1995: 83.
[31] 张立宏, 许光辉.微生物和蚯蚓的协同作用对土壤肥力影响的 研 究[J].生 态 学 报, 1990, 10 ( 2 ) : 116 -120.
[32] 封海胜, 万书波, 左学青, 等.花生连作土壤及根际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及与产量的相关[J].花生科技, 1999( 增刊) : 277 - 283.
[33] Parkin T B, Berry E C.Microbial nitrogen transformations in earthworm burrows[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99, 31 : 1765 - 17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