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崇乐.鞘翅目瓢虫科[M]//中科院中国动物志编委会.中国经济昆虫志.第5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22-26.
[2] 崔娜珍,白秀娥,高有才,等.马铃薯廿八星瓢虫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2):77-79.
[3] 杨瑞霞,高慧,高应奇,等.宁南山区马铃薯瓢虫发生规律调查研究[J].蔬菜,2007(3):44-45.
[4] 陆晴,董建臻,曹伟平,等.球孢白僵菌生长及毒力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J].华北农学报,2007,22(S2):58-61.
[5] 蒲蛰龙,李增智.昆虫真菌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6] 郭艳琼,李友莲.黄绿绿僵菌对马铃薯瓢虫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保护,2007,33(3):39-42.
[7] 林华峰,黄勃,李增智,等.白僵菌在松毛虫体上宿存侵染的电镜扫描观察[J].菌物系统,1998,17(4):344-348.
[8] 郭艳琼,李友莲.马铃薯瓢虫幼虫感染绿僵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7(1):39-42.
[9] 王海川,尤民生.绿僵菌对昆虫的入侵机理[J].微生物学通报,1999,26(1):71-73.
[10] 王晓红,黄大庄,杨忠岐,等.白僵菌感染桑天牛幼虫致病过程的显微观察[J].蚕业科学,2009,35(2):374-3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