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德兴,崔良基,魏守恩,等.我国当前发展油用向曰葵生产的潜力[J].杂粮作物,2004,24(5):294-297.
[2] 刘宫社,[法]阿兰博让,彭克敬,等.向日葵研究与开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 亦森.世界向日葵油市场近况[J].粮食与油脂.2004,(7):37.
[4] 张义,张淑霞.我国向日葵育种现状及其产业对策[A].食物与能源安全战略中的中国油料一中国作物学 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 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0-88.
[5] 安玉麟.中国向日葵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 农业科技,2004,(4): 1-4.
[6] 张世苹.苏联向日葵育种成就[J].国外农学:向曰葵,1990,(3): 1-3.
[7] 刘毓湘.向日葵野生资源在育种中的利用[J].中国油 料,1988,(1 ):87-89.
[8] 朱宝禄.保加利亚的向日葵育种和良种繁育.国外农 学:向日费,1989,(3):1~4.
[9] 张鉴.简论向日葵品质育种[J].辽宁农业科学,1997,(6):45-47
[10] 马晓峰,梁秀丽,王铁瑞.食用型向日葵品质育种[J].吉 林农业科学,1995,(4):45~47.
[11] 李伟,牛庆杰,阎喜东,等.利用向日葵野生种创建 耐菌核病群体和自交系选育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 学,2002,27 (5): 27-29.
[12] 黄绪堂.向日葵抗菌核病育种研究现状[J].中国油料,1993,(2): 78-80.
[13] 张美善、卢敏、陈展宇,等.利用外源DNA导人技术培育向日葵育种新材料[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 (1): 18-20.
[14] 杨立国,石太渊,梁国战,等.转导外源总DNA创造农 作物新种质[J].作物品种资源,1998,(1): 14-16.
[15] 安玉鱗,冯万玉,刘建设,等.澳大利亚农业与向曰葵 生产、科研现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3): 1-3.
[16] 李君,盖春英,马捷.向日葵幼胚培养技术的研究 与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5):47-48.
[17] 张禄,宫晓燕,付艳苹,等从盾壳霉中克隆耐碱相关的基因I-突变体的筛选[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34-35.
[18] 吕德责,陈皆辉,董金生,等.油用向日葵主要性状的 变异系数与产量的相关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2): 20.
[19] 贾利欣,融晓萍.内蒙古向日葵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l):53-54.
[20] 郭富国,李素萍,张奇宝.内蒙古自治区向日葵产业化开 发与发展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2):55_56-
[21] 门果桃,安玉麟,刘建设,等.内蒙古向日葵生产现状及 前景展望[J].华北农学报,2003,18(专辑):167.
[22] 李素萍,安玉鱗,李巧枝,等.主成分分析在油用向曰葵 杂交种选育中的应用[J].华北农学报,2004,19 (专 辑):1-5.
[23] 韩成,苏化洲,张子奇.内蒙古临河市向日葵生产的 现状、问题与对策[J].华北农学报,2003,18(特色专 辑):143-35.
[24] 翟岚霏,王秀英.加强向日葵标准化生产建设推动土 默特右旗农业产业化进程[J].华北农学报,2003,18 (特色专辑):196-199.
[25] 吴天平,安迎新,包海柱.向日葵休'眠发生时期及部位 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8,(1):11-12.
[26] 刘翠花.西藏林芝地区向日葵引种初报[J].内蒙古农业 科技,1998,(6):27-28.
[27] 贾利欣,刘晓冬,贾利敏.油用向日葵在内蒙古的发展 潜力[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9,(3):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