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贵林,宁椿游,游路,等. 甘孜州藏猪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6):127-130.
[2] 唐建华,冯静,陈晓英,等. 藏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J]. 养猪,2016(1):68-70.
[3] 黄文耀,张鏸予,李平,等. 甘孜州藏猪内脏器官发育特征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9(11):37-44.
[4] 强巴央宗,张浩,纪素玲,等. 藏猪屠宰性能和肉质测定与分析[J]. 中国畜牧杂志,2008,44(21):10-11,48.
[5] 晋美加措. 浅析藏猪保种与产业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猪业,2015(2):176-178.
[6] 苟兴能,蒋立,黄燕平,等. 松潘藏猪现状与保种利用研究[J]. 中国畜牧杂志,2017,53(2):46-49.
[7] 刘榜. 家畜育种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8] 尹钊. 浅谈种猪选育新技术的推广应用[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3):42.
[9] 李生贵.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年生产力研究[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7.
[10] 汤修龙,吴汝雄,李爱华,等. 不同能量水平饲粮对大河乌猪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 养猪,2017(4):47-48.
[11] 王勇,朱满兴,侯庆永,等. 地方猪种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J]. 畜牧与兽医,2012,44(3):84-86.
[12] Moeller S J,Miller R K,Aldredge T L,et al. Trained sensory perception of pork eating quality as affected by fresh and cooked pork quality attributes and end-point cooked temperature[J]. Meat Science,2010,85(1):96-103.
[13] 谢华,张春晖,王永林. 猪PSE肉的pH值判定及其与汁液流失关系的研究[J]. 肉类工业,2006(10):45-46.
[14] 谷琳琳,姜海龙,张海全,等. 宰前短期添加镁对PIC育肥猪肉色和pH值的影响[J]. 饲料工业,2012,33(16):152-152.
[15] 宋予震,董青,梁中涛,等. 三门峡雏鹰黑猪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肉质相关指标的比较[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6):124-126.
[16] 杨杰,周李生,刘先先,等. 莱芜猪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肉质性状种质资源比较研究[J]. 畜牧兽医学报,2014,45(11):1752-1759.
[17] 丁荣荣,杨明,全建平,等. 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与皮杜长大四元杂交猪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比较研究[J]. 畜牧兽医学报,2016,47(9):1795-1805.
[18] 徐盼,张震,崔磊磊,等. 白色杜洛克×二花脸资源家系猪血液性状的系统遗传学研究[J]. 畜牧兽医学报,2016,47(2):232-240.
[19] 车发梅,史福胜,李莉. 不同海拔地区牦牛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含量的测定[J]. 家畜生态学报,2007,28(5):35-37.
[20] 马兰. 肌红蛋白在藏羚羊心肌和骨骼肌低氧适应中的作用[D]. 西宁:青海大学,2014.
[21] 马兰. 肌红蛋白生物学作用与低[J].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2011,32(1):6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