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2年, 第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8-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刘月学, 邹冬梅, 李贺, 张志宏, 马跃, 代红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品种花姬为试材,通过PCR和RT-PCR方法克隆出草莓CO同源基因FaCO-2的CDS和DNA全长序列,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其在草莓植株各组织和花器官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该基因DNA序列长度为1882bp,含1个内含子,其CDS长度为1 146bp,编码382个氨基酸,与其他物种的CO同源基因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分子量为42021.69D,等电点pI=5.49。实时定量RT-PCR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组织、花器官中,FaCO-2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在充分展开的较大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在4轮花器官中,只在萼片中表达,而其他花器官中不表达。
  • 沈红霞, 辛明明, 梁荣奇, 解超杰, 杨作民, 刘志勇, 孙其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普通小麦的抗病品种(系)7K65对当前流行的小麦白粉菌E09生理小种具有较好的抗性,遗传分析表明,其抗性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命名为M17K65。利用SSR,EST-STS标记对该基因进行检测,共筛选到7个与之连锁的标记位点,它们在遗传图谱上的顺序为:Xcfa2086-XEST83-XEST89-Xksum193-Xmag633-Xcfd50-M17K65,各位点之间的遗传距离依次为5.4,2.8,0.4,2.4,0.4,2.0cM。其中,Xcfd50为离M17K65距离最近的标记,图距为2.0cM,最远标记Xcfa2086与M17K65图距为13.4cM。进一步利用中国春缺四体材料对该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M17K65基因位于小麦染色体2A上。
  • 张大勇, 易金鑫, 胡国民, 许玲, 袁玲玲, 徐照龙, 何晓兰, 黄益洪, 刘晓庆, 马鸿翔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XIP(XIntrinsicProtein)亚家族蛋白作为水通道蛋白AQP(Aquaporin)的一个成员,最近在不同植物的基因组或表达序列标签(EST)文库中被鉴定出来。从前期通过Perl程序下载的大豆全基因组水通道蛋白序列中鉴定了一个大豆GrnXIP基困,该基因含有一个长385bp的内含子,且剪接方式是AG/AG,不同于植物普通的GT/AG剪接模式;与其他植物的XIP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该蛋白也具有6个跨膜区,但MIP(Major Instrinsic Protein)家族蛋白保守的“NPA”基序突变为“NPI”和“SPA”,暗示该蛋白负责的物质运输与其他植物XIP功能不同;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叶和荚表达较弱外,在茎和叶部位的表达较强,而且随着植株的发育,在茎中的表达渐强,叶中则一直保持较高的表达,这表明该基因在营养物质的运输和供给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根部组织在盐胁迫8h时该基因表达达到了顶点,36h时恢复到处理前的表达水平;利用发根农杆菌注射获得过表达Gmx,尸组合植株于干旱和盐胁迫处理后发现,该基因过表达后植株抵抗外界非生物胁迫的耐性大大降低,这暗示该基因的过表达可能增进了植物细胞的失水速度,导致植株死亡。这些研究为明确大豆XIP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 朱云, 樊娜娜, 于耀华, 张柏顺, 杨煜, 晁祥建, 郭宝太, 金黎平, 郭晓, 李广存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RLK)是蛋白激酶的一个亚家族,参与植物的信号转导,在植物生长发育、抗病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前期研究中自二倍体马铃薯高抗青枯病基因型ED13中获得了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StRLK。利用StRLK基因的特异区段,以pUCCRNAi为中间克隆载体、pCHF1为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了该基因的RNA干扰载体pCHF1-StRLK。进一步以ED13的茎段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pCHF1-StRLK导人ED13中,获得了5株再生植株。用CaMV35S启动子特异引物对5株再生植株进行PCR扩增,均得到大小约500bp的特异性条带,初步证明pCHF1-StRLK成功转入ED13。以ED13为对照,利用StRLK基因的特异引物对这5株再生植株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在5个转基因植株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说明导入的pCHF1-StRLK发挥了干扰活性,且干扰效果与基因的插入位点有关,为进一步研究StRLK基因的功能提供依据。
  • 何美敬, 刘立峰, 穆国俊, 侯名语, 陈焕英, 崔顺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uSy)是蔗糖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渗透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揭示蔗糖合成酶基因在花生中的抗逆机理,以花生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Genome Walking)中的TAIL-PCR技术扩增花生SuSy基因组序列和启动子区域,得到基因组序列6189bp,启动子预测分析表明,该序列包含约800bp的启动子上游调控序列,13个外显子,12个内含子。启动子元件分析显示,该片段含有典型的TATA-box、CAAT-box,并存在低温响应元件LTR、GA响应元件、干旱响应MYB结合位点、厌氧诱导必要的顺式作用元件ARE等调控元件,及G-box、box4等光响应元件,说明花生SuSy基因的表达可能受低温、干旱、缺氧、光照等环境因素以及激素GA的调控。
  • 常瑞娜, 汪杏芬, 陈鸿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木质素是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木质素结构稳定,成为生物质能源转化的障碍。以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为材料克隆得到了木质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CCoAOMT基因全长CDS序列和4CL基因的CDS半长序列,并对其CDS和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进行了比对分析。相应的qRT-PCR分析显示,2个基因在五节芒的幼苗期、抽穗期的茎节、成熟叶片、幼穗都有表达,且与木质素的合成有一定的相关性。间苯三酚溶液染色结果亦显示,2个基因的表达规律与茎秆的木质化进程一致。五节芒CCoAOMT和4CL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将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和改良能源作物奠定基础
  • 穆昭艳, 汪立平, 赵勇, 王娜, 李安雪, 汪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异甘露聚糖酶是制备益生元甘露寡糖的关键酶。对分泌异甘露聚糖酶枯草芽孢杆菌K-6(Bacillus subtilis K-6)的紫外诱变正突变株K-6—9(Bacillus subtilis K-6—9)的诱变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出发菌株和正突变株的异甘露聚糖酶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以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异甘露聚糖酶基因序列和蛋白序列进行分析,得到突变株的突变碱基以及突变氨基酸。基因序列研究结果显示,突变体的总碱基突变频率为1.02,碱基突变类型包括碱基的颠换、转换。在检测到的11个碱基突变中,转换的频率(54.5%)是颠换频率(45.5%)的1.2倍,其中,C/T之间的转换所占比例最大,A-G和A—T也具有较高的替换频率,说明胸腺嘧啶(T)具有较高的辐射敏感。通过蛋白序列的比较分析,有2个氨基酸发生突变,由第21位保守氨基酸脯氨酸变异为非保守氨基酸丝氨酸,第23位非保守氨基酸丝氨酸变异为保守氨基酸谷氨酸。综合分析表明:保守区氨基酸与非保守区氨基酸的相互突变可能对其蛋白的正确组装及功能的发挥起重要作用。
  • 曹健, 罗玉柱, 胡江, 成述儒, 杨果, 刘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属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FABPs)成员,参与调节哺乳动物细胞内脂肪浓度,进而影响肌肉内脂肪含量(IMF),因此A—FABP可作为影响IMF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甘南牦牛、青海牦牛、天祝白牦牛(Bos grunniens)A-FABP基因部分第3内含子、第4外显子及部分3’-UTR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检测区域分子遗传特征。结果表明,3类群牦牛引物扩增区域发现5种等位基因A-E;同普通牛A—FABP基因序列比对发现6处SNPs,其中第4外显子区存在c.4222A〉G的同义突变;3’-UTR区c.*94T〉A只存在于牦牛群体,是其区别于普通牛的遗传特征之一。各等位基因在群体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天祝白牦牛只发现3种等位基因,而青海牦牛发现4种等位基因,这可能与牦牛类群的地域分布及选育程度有关。3类群牦牛A-FABP基因检测位点表现为中度多态(PIC为0.29~0.36),有效等位基因数较高,可作为潜在的牦牛肉质性状分子标记位点。
  • 吴晓云, 阎萍, 梁春年, 郭宪, 包鹏甲, 裴杰, 褚敏, 丁学智, 刘文博, 焦斐, 刘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牦牛VEGF-A基因编码区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疏水性、信号肽、二级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牦牛VEGF—A基因包含一个573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90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具有明显的信号肽。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VEGF—A基因编码产物氨基酸邻接系统树表明,牦牛VEGF—A与黄牛、绵羊和成都麻羊等物种的VEGF—A氨基酸遗传距离较近,具有高度同源性。
  • 高书晶, 李东伟, 刘爱萍, 闫志坚, 王宁, 魏云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内蒙古草原优势害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种群状况,采用线粒体DNA(mtDNA)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7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小车蝗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变异进行研究。通过对亚洲小车蝗28个个体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获得1个长度为289bp的同源序列,通过编辑,剪切有267bp的序列基可用于这28个个体的比较。在267bp的序列中,A+T约占69.9%,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其中有20个变异位点,约占所测核苷酸总数的7.49%,密码子第3位点上的变异最多共检测出18个单倍型。以斑腿蝗科的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和槌角蝗科的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作外群构建NJ和UPGMA分子系统树。聚类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mtDNA 16S rRNA基因序列不同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分歧,呈现平行分布,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簇群,遗传变异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相关性。
  • 晁岳恩, 常阳, 王美芳, 何盛莲, 赵献林, 雷振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作物叶绿体蛋白编码基因的编码特点,对指导农作物的叶绿体基因工程研究设计,促进外源基因在受体作物中的高效、稳定表达具有重要作用。为此,综合运用了多种分析软件,对7种大田作物的叶绿体蛋白编码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绿体蛋白编码基因的总碱基构成在7种作物中差异不大,都是A含量最高,而G,C的含量较低;但在密码子第3位的碱基构成上却有明显差别,3种双子叶作物偏爱以C,T结尾的密码子,而禾本科的4种作物则偏爱以T,C结尾的密码子;RSCU(同义密码子的相对使用度)值显示出禾本科作物有26个密码子具有偏好性,而双子叶作物有25个密码子具有偏好性,但二者之间有22个相同的偏好性密码子。基于RSCU值的聚类结果显示,植物的密码子偏好性具有种族特征,表明基于叶绿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密码子使用特性的聚类结果可以作为系统发育分析的重要补充。
  • 高月, 姜树坤, 钟鸣, 马慧, 郭志富, 陈丽静, 李浩戈, 徐正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90个SNPs位点,对97个水稻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90个SNPs位点中有92个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48.42%。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在0.34—1.00之间,平均GS为0.87。贝叶斯聚类和UPGMA法聚类的结果相似,均将供试材料分成籼、粳2个亚种,且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不大。通过SNPs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亚种内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部分供试品种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
  • 安梅, 杨德龙, 栗孟飞, 张国宏, 李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小麦第一同源群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用小麦重组近交系群体(RIL)(Q9086×陇鉴19)108个株系为材料,利用SSR标记对小麦第一同源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偏分离分析。结果表明,97对SSR引物在RIL群体亲本间筛选具有多态性标记23对,多态性频率1B(30.30%)〉1A(28.57%)〉1D(10.34%)。在RIL群体中检出107个等位位点有多态性,每个引物可扩增出2~10个位点,平均4.65个。每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326—0.880之间,PIC值1B(0.709)〉lA(0.534)〉1D(0.498)。株系间遗传相似系数(GS)在0.40—0.96之间。通过聚类可将RIL群体分为九大类。亲本基因型在群体中的分离比例为1:1.13。通过X^2检测,有15个SSR标记表现为偏分离(P〈0.05),偏分离频率为65.2%,其中,有7个标记偏向父本陇鉴19,8个标记偏向母本Q9086;6个标记偏分离在1A上,7个偏分离在1B上,2个分布在2D上。
  • 吴欣, 季洪强, 沈跃鹏, 赵国建, 李绍伟, 王建文, 刘素玲, 胡彦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杂交种农大108(黄C×许178)的F7重组近交系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了包括123个标记的连锁图谱,结合重组近交系群体开花周期在南阳、郑州、浚县3点的田间调查结果,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散粉周期和吐丝周期进行QTL定位,共检出12个QTLs。其中,控制吐丝周期的qSC9b在南阳点和浚县点同时检测到,因此共检测到11个不同位点的QTLs,散粉周期检测到5个QTL,吐丝周期检测到6个QTL,单个性状检测到QTL的总效应的遗传贡献率为10.6%~33.1%。在第3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控制散粉周期的QTLs和2个控制吐丝周期的QTLs,第9染色体上umc2393~umc1033区段,检测到3个控制吐丝周期的QTLs和1个控制散粉周期的QTLs,表明第3和第9染色体可能是控制玉米开花周期的基因集聚区。
  • 刘磊, 王宗礼, 李志勇, 师文贵, 李鸿雁, 赵俊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胡卢巴和扁蓿豆、黄花苜蓿的亲缘关系,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遗传基因检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胡卢巴、扁蓿豆和黄花苜蓿有较广的遗传基础,而且扁蓿豆种质材料相对于胡卢巴种质材料与黄花苜蓿的亲缘关系更近,但是,相对于黄花苜蓿,扁蓿豆与胡卢巴的亲缘关系更近,黄花苜蓿与胡卢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虽然,在这个结论里得出了扁蓿豆相对于黄花苜蓿与胡卢巴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不一定能说明扁蓿豆这个种属于胡卢巴属。
  • 丁霞, 王林海, 张艳欣, 黎冬华, 危文亮, 张秀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盛花期人工淹水胁迫36h,对我国43个芝麻主栽品种的耐湿性进行鉴定,结果发现,湿害胁迫后,品种的正常株率在0~42.4%之间,平均为17.7%;湿害产量变化在0~95.4g之间,平均为28.5g,湿害造成产量减少44.8%~100%,平均减产81.3%;湿害产量与正常株率和湿害减产率显著相关,r分别为0.77和-0.64;品种的平均正常株率随育成时间先后而逐渐增大,北方品种耐湿性整体低于南方品种,国审(鉴)品种湿害产量高于省审(鉴)品种。鉴定结果表明,我国当前芝麻品种耐湿性普遍不高,相对而言,熊芝1号的正常株率较高,中芝13的湿害产量较高且湿害减产率较低。
  • 黄冰艳, 张新友, 苗利娟, 董文召, 高伟, 臧秀旺, 汤丰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河南省龙生型农家品种的农艺性状和蛋白质、脂肪含量等品质性状的变异规律,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龙生型花生品种具有遗传多样性。河南省龙生型花生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属平均水平,但平均油酸含量高于平均水平。龙生型花生在中、小果型及单株荚果数、油酸含量方面性状表现突出,具有育种利用价值。南阳花生和柘城麻壳在低蛋白品种选育、东明集小花生及郏县三四粒在食用品质及抗病性方面具有利用潜力。
  • 王利英, 乔军, 石瑶, 王振英, 李素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用分子标记建立一套快速准确的杂交种鉴定方法,利用已有的236对SSR分子标记对3个茄子品种进行多态性标记筛选,并进行待测品种的分子标记纯度鉴定以及田间纯度鉴定,获得特定品种的指纹信息。结果显示,筛选出用于茄子纯度鉴定的多态性引物15对,利用该系列引物进行纯度鉴定,品种1—2010、3-2010和9-2010纯度结果分别为98%,96%和100%,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对应品种的指纹信息。应用SSR进行茄子品种纯度鉴定与田间检测结果一致,证明分子标记检测茄子杂交种纯度可行且高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 许伟利, 司龙亭, 闵跃, 高平, 孟茜, 李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筛选组合(Ma7×W15)维生素C(Vc)含量的遗传机制。以相对低维生素c含量的自交系Ma7(P1)和相对高维生素C含量的自交系W15(P2)为亲本,构建6个世代群体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华南型黄瓜中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维生素C含量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在分离世代中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群体中分别为47.47%,36.34%,52.59%;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18.47%,0,21.63%;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范围为25.78%~63.66%,环境对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有较大的影响,说明在黄瓜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体系中,微效多基因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性状适于高代选择。
  • 张丽, 何洪巨, 赵学志, 陈翠蓉, 郑鹏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个不同萝卜品种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了幼苗期硫代葡萄糖苷的含量与组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幼苗中总硫苷含量不同,其中,秋白萝卜〉春白萝卜〉樱桃萝卜。进一步对硫苷组成进行分析,发现了9种不同的硫苷,其中,4种硫苷属于脂肪族,4种属于吲哚族,1种属于芳香族硫苷。不同类型品种幼苗中的硫苷组成不尽相同。秋白及4个春白萝卜品种中含有上述9种硫苷;春白萝卜品种二年子和花知中含有8种硫苷,缺少1个吲哚族硫苷-1-甲氧基吲哚-3-甲基硫代葡萄糖苷;而所有樱桃萝卜品种中均缺少1个脂肪族硫苷-4-甲硫基丁基硫代葡萄糖苷。在对不同萝卜品种幼苗中各种硫苷所占总硫苷百分比分析时发现:秋白萝卜品种(除夏季外)及春白萝卜品种的幼苗中均以4-甲硫基-3-丁烯基硫代葡萄糖苷为主,该类型的硫苷占总量的45%-77%,其次是吲哚-3-甲基硫代葡萄糖苷,夏季品种中上述两种硫苷的含量相当。樱桃萝b幼苗中的硫苷以吲哚一3.甲基硫代葡萄糖苷为主(42%~72%)。在以上几种硫苷中,4-甲硫基-3-丁烯基硫苷是秋白萝卜与春白萝卜中的主要硫苷,在硫代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可被转化成异硫氰酸盐。该物质是一种解毒酶的诱发剂,在肝癌细胞系中起解毒作用。上述研究结果为萝卜的品种改良及高硫苷含量萝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信息。
  • 刘鹏, 张立军, 张春兰, 黄凤兰, 李国瑞, 陈永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前期构建的P450基因的RNAi植物表达载体侵染蓖麻受体材料,旨在获得转P450基因的阳性株。以蓖麻品种通蓖5号为试验材料,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蓖麻子叶节,研究影响子叶节遗传转化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子叶节对Kan较为敏感,适宜筛选质量浓度为250mg/L;外植体预培养2—3d,侵染用农杆菌菌液OD600=0.8,侵染时间10min,共培养3d,可获得较高的遗传转化效率。再生植株经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为转基因植株。
  • 张辉, 斯钦巴特尔, 亢鲁毅, 贾霄云, 高凤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核不育亚麻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构建了核不育亚麻核心种质库。以78份核不育亚麻资源材料为研究材料,通过10个农艺性状的形态学观察、RAPD标记和聚类分析,采用随机抽样和最大遗传距离法结合的策略,构建了由22个材料组成的核心种质库。通过各性状的均值、方差、变幅及变幅保持率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根据10个农艺性状聚类分析结果,将78份不育亚麻种质资源,可分为8个类群,其欧氏距离在0.3940—10.7091之间,均值为4.0500。而根据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将其可分为3个类群,其遗传相异系数在0.013~0.897之间,均值为0.361。构建的核不育亚麻核心种质库基本上能够代表原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武爽, 关伟军, 马月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鸡脐带间充质于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体外培养体系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取11—15日龄鸡胚,脐带分离获得UCMSCs,在L-DMEM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其形态。通过传代、生长曲线和周期分析其增殖情况,并研究体外诱导分化潜能。结果表明,鸡UCMSCs可在体外扩增培养,目前传代至P30,表达CD29、CD44和CD71,并具有向胰岛β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潜能。鸡脐带中可以分离出UCMSCs,能够在体外培养,并可诱导分化为胰岛口样细胞。
  • 杨洁, 周丹银, 黎仁军, 赵文正, 苗永旺, 和绍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阐明大蜜蜂的群体遗传特征,评价云南地区大蜜蜂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14对微卫星引物对采自云南省的35群野生大蜜蜂进行了群体遗传变异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大蜜蜂群体中共检测到51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642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2.8092,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73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243。根据Nei’s遗传距离用UPGMA方法对35群大蜜蜂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聚为A,B,C,D共4个支系。结果表明云南大蜜蜂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分化程度较低。
  • 李巧云, 张志刚, 刘栓桃, 卢金东, 赵智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不同感病亲本对大白菜芜菁花叶病毒病抗性遗传规律的影响,以大白菜抗TuMV的国家级抗源材料8407和高抗TuMV的高代自交系材料73为亲本之一,分别与2个感病材料冠291和06-247构建F1杂交组合,并制备F2群体。采用摩擦接种法对上述亲本及其F1、F2群体接种TuMV—C4,采用生物学观察的方法,根据病情分级和归类标准对大白菜TuMV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以8407为抗病亲本,当感病亲本为冠291时,表现为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当感病亲本为06—247时,表现为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以73为抗病亲本,当感病亲本为06-247时,TuMV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同一个抗病亲本,当感病亲本为冠291时,又表现为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因此,大白菜TuMV的抗性遗传规律十分复杂,同一个抗病材料,当感病亲本不同时,所配制的组合间TuMV抗性表现不同。
  • 孟雅宁, 徐有, 张业伦, 兰素缺, 裴翠娟, 李杏普, 王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小麦中筛选抗白粉病基因,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抗病亲本,为育种后代抗病基因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河北省保存的65份小麦遗传资源为材料,利用STS标记技术,对其所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检测出携带Pm21、Pm4a和csLV34抗白粉病基因的品种各一个,分别为金禾7178、河农7069和秋麦。这些资源可以作为抗病亲本在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利用。
  • 李臻, 张贵林, 王庆国, 柳絮, 李海青, 姚方印, 刘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水稻病害,该病可导致病株生长迟缓、矮化、抽穗结实困难,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产。在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不同双链RNA序列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5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获得了相应片段,结合基因沉默的方法,分别构建RNA干扰载体,并进一步将发夹结构构建入以玉米泛素Ubi为启动子、以bar基因为选择标记的改造后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1300-Ubi中,经农杆菌介导对黄淮稻区主栽水稻品种圣稻13进行遗传转化,成功获得了5个含有水稻黑条矮缩病干扰片段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经农杆菌介导获得了部分水稻转化植株。旨在为下一步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及抗病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提供材料。
  • 洪翠萍, 韩帅, 张彦军, 王立静, 魏海忠, 钟世宜, 刘保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磺酰脲类除草剂烟嘧磺隆由于低用量、低毒、广谱及使用方便等特点而被广泛使用。对包括Wny-1和yn-6在内的81个玉米自交系进行烟嘧磺隆敏感性试验,并以Wny-1和yn-6为亲本进行烟嘧磺隆敏感性遗传研究。通过Wny-1和yn-6杂交、回交得到F1、BC1群体,进而分析烟嘧磺隆敏感性遗传规律;利用BC1群体中的烟嘧磺隆敏感单株对该敏感基因进行SSR标记定位。结果表明,81个玉米自交系中有8个敏感,73个耐烟嘧磺隆;yn-6对烟嘧磺隆的敏感性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第5染色体短臂上5S-96和5S-78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为0.18Mb,暂时将该基因命名为nsfy。
  • 张笑宇, 于肖夏, 于卓, 张武全, 琚亮亮, 薛玉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选取对黑痣病菌抗性不同的马铃薯材料,研究黑痣病菌毒素处理后马铃薯幼苗体内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黑痣病的关系,以探讨马铃薯抗黑痣病机制。结果表明,经毒素处理一定时间,POD、PPO、SOD和CAT这4种防御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处理36—96h时,POD、PPO、SOD活性快速升高,抗病品种底西芮酶活性的增加值明显大于感病品种大西洋的增加值;CAT活性先降低后升高,60h达到最高,但处理时间内酶活性的增加值和品种抗病性不相关。处理96h以后,POD和SOD的活性仍升高,但酶活性增加值在抗感品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PO和CAT的活性增加值降低。
  • 黄海东, 李晓雁, 杨红澎, 卢显芝, 刘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中药内生菌对植物病害真菌的拮抗效果,以云雾龙胆为材料进行试验,筛选到1株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XJ01,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系统进化分析,鉴定其为成团泛菌。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黄瓜褐斑病菌的生长有显著的拮抗作用,拮抗活性物质在20℃和30℃时活性较强,高于40℃则活性降低。在pH值为5~10之间均有抑菌活性,对低pH值更敏感;在30℃条件下,50μg/mL的蛋白酶K处理2h可以使其抑菌活性完全丧失;摇瓶发酵24h时,内生菌XJ01的抑菌活性最高。盆栽试验表明,内生菌XJ01对黄瓜褐斑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王冉, 韩晗, 张辉, 包红朵, 王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离鉴定裂解性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K88噬菌体,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裂菌效力。用双层平板法从猪场污水中分离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和酶切基因组对获得的噬菌体进行鉴定;同时测定了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等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体外裂菌效力。结果表明分离获得了一株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K88强裂解性噬菌体,命名为PK88-4;其噬菌斑清晰透亮,周围无晕环;电镜显示:其头部呈正多面体对称,有可伸缩性尾部;核酸类型为双链DNA(基因组大小约60kb);该噬菌体能耐受60℃左右高温、在pH值为5~10内效价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0.01;潜伏期为10min,暴发期为40min,裂解量为40;在5h内对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杀灭率将近100%。PK88-4是一株强裂解性肌尾科大肠杆菌K88噬菌体,具有裂解周期短、杀菌能力强等特点.为畜牧业防治产肠毒索性大肠杆菌K88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 张海珠, 李海平, 张海燕, 常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有机磷杀虫剂对枸杞蚜虫的作用机制,对枸杞蚜虫乙酰胆碱酯酶的底物专一性以及3种有机磷杀虫剂对其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枸杞蚜虫AChE对乙酰硫代胆碱(ATCh)的水解活性最高,对丁酰硫代胆碱(BuTCh)的亲和力最强,对4种底物的水解趋势相同;3种有机磷杀虫剂对枸杞蚜虫AChE都有抑制作用,其中,氧乐果对枸杞蚜虫AChE体外抑制最强,I50为6.9×10^-6mol/L,辛硫磷和三唑磷分别为9.8×10^-6和11.8×10^-6mol/L;3种有机磷杀虫剂对枸杞蚜虫AChE体外抑制均随着抑制时间的延长,抑制率不断增加。
  • 张永升, 郭程瑾, 张立军, 崔喜荣, 肖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具有强抗逆性Synthetic 6×为染色体供体的中国春背景A染色体组代换系为材料,研究了A染色体组各对染色体代换对低氮胁迫下小麦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S相比,供体的植株干物质量显著降低,植株含氮量显著增加。用供体A染色体组各对染色体对CS相应染色体进行替换后,各染色体代换系1A-7A的植株干物质量和含氮量数值居于供体和CS之间。其中,6A植株干物质量较CS的降低幅度最小,较供体的增幅最大;5A植株干物质量较CS的降低幅度最大,较供体的增幅最小。供体的植株含氮量显著高于受体CS。与CS相比,2A和6A的植株含氮量显著高于CS,其他代换系与CS的差异不显著。在低氮胁迫条件下,6A和2A的植株氮累积量较供体和CS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小麦植株对低氮条件下的氮素吸收能力表现明显的染色体效应,供体6A和2A含有植株抵御低氮胁迫的氮高效相关基因。
  • 董若征, 贾可, 廖文华, 王志辉, 刘建玲, 袁维翰, 何建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在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土壤供氮、磷、钾能力以及土壤氮、磷、钾收支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施肥明显促进冬小麦各生育期的生长发育,最终形成对产量的影响。与-N(不施氮),-P(不施磷)处理比较,NPK处理(施氮、磷肥)分别增产10.7%,5.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土壤供氮、磷、钾的能力分别为89.3%,84.6%,96.6%。1/2N、1/2P、1/2K处理的产量分别相当于NPK处理的96.2%,98.1%,97.4%,各处理问产量无显著变化。NPK处理的氮磷钾籽粒表观利用率分别为16.4%,10.9%,7.4%,氮磷钾回收率(表观利用率)分别为24.6%,17.1%,41.0%;氮磷钾用量减半,籽粒利用率分别为25.1%,15.2%,6.3%,氮磷钾回收率分别为31.6%,26.0%,49.1%,各处理产量高低顺序为:NPK〉1/2P,1/2K〉-K,1/2N〉-N,-P〉对照。冬小麦高产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N,P〉K。依据氮磷钾肥产量效应和土壤氮、磷、钾平衡状况提出氮磷钾(N,P2O5,K2O)推荐用量分别为202.5-216,27-54,0—18kg/hm^2。
  • 赵宪凤, 刘卫群, 王树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氮、磷、钾肥对烤烟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经济效益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缺氮、缺磷、缺钾和氮磷钾正常(CK)处理烤烟不同生育时期碳氮代谢关键酶即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和转化酶(INV)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烟叶的氮代谢过程中,NR活性主要在烟叶生长发育前期起作用,与CK相比,氮、磷、钾素缺乏分别使烟叶NR活性下降35.9%,13.4%,19.5%,但移栽后85d无差异显著性;在碳代谢过程中,SPS,SS和INV活性主要在烟叶生育中期起作用,缺氮能显著降低碳代谢关键酶活性,而缺磷、钾素则表现不明显,很可能与试验田磷钾含量较高有关。缺氮处理对烟叶的产量、产值影响最大,与CK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19.7%,13.2%,缺磷、钾素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因此,烤烟为达到优质高产,首先要确保氮肥供应充足,同时要适当控制磷钾肥用量。
  • 朱金峰, 刘芳, 刘世亮, 介晓磊, 化党领, 雷广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pH值营养液对烟草主要几种矿质养分的吸收与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营养液养分形态与浓度一致条件下,当营养液的pH值由4.5升到8.5时,烟草生长量呈倒抛物线型变化,在pH值为6.5时烟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大。随营养液pH值的升高,烟草全株和叶片氮含量均呈抛物线趋势变化,以营养液pH值为7.5时含量最低;烟草全株和叶片磷、锌、铜、锰含量随营养液pH值升高而明显下降,呈负相关关系;钾、钙、镁含量总体上随营养液pH值的提高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氮、磷、钾、钙、镁、锌、铜等在烟草全株和叶片的积累量变化趋势相同,随pH值的升高呈倒抛物线型变化,基本上都是以营养液pH值为5.5—6.5时积累量达到最大值;而锰积累量均随营养pH值的升高而下降,呈负相关关系。可见,适宜的营养液pH值可促进烟株干物质积累,并影响烟株矿质营养的含量和积累量,从而影响烟叶产量和品质。
  • 齐华, 刘明, 张卫建, 张振平, 李雪霏, 宋振伟, 于吉琳, 吴亚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不同深松方式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隔行深松(T1)与行行深松(T2)不仅可有效打破犁底层,10~30cm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显著降低,且T2对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的降低作用大于T1;深松增强了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能力,2种深松方式土壤水分差异并不显著;由于犁底层的存在,不深松(CK)的根系大部分集中在0~20cm土层范围,且该土层的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均明显大于T1和T2,而单株根系伤流强度则明显小于T1和T2;深松处理的根系不仅能更好地向深层土壤下扎,而且向植株两侧扩展的范围变大,20—50cm土层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T1与T2均明显高于CK;并且T1〉T2。深松后倒伏率降低,对增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T1与T2间产量差异并不显著。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深松显著提高了百粒质量,但对穗粒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通过垄间隔行深松可以构建良好的耕层结构,有利于根系的固定和下扎,使根系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倒伏率降低、产量增加的同时,较行行深松减少了机械动力消耗。
  • 王宜伦, 李慧, 韩燕来, 张辉, 谭金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潮土区超高产田与高产田的土壤肥力差异,选取河南省温县、浚县和兰考县3个试验点,从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及生物学状况等方面对超高产田和高产田的土壤肥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超高产田土壤容重普遍低于高产田,土壤孔隙度明显高于高产田;超高产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与高产田无显著差异,土壤速效养分均显著高于高产田,其中,超高产田0—20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8.99g/kg和142.75,42.93,246.47mg/kg,分别比高产田高1.59%,10.64%,85.01%,33.40%;超高产田土壤细菌、自生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显著高于高产田,硝化细菌数量显著低于高产田。
  • 张翠翠, 常介田, 高素玲, 杨青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水稻新品种新稻18适宜的基肥与追肥比例,通过对新稻18氮肥不同基追处理3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作为水稻中熟中粳高产水稻的代表,氮肥基肥与追肥在4:6和3:7时穗数分别达到3.45×10^6/hm^2和3.48×10^6/hm^2,穗粒数分别达到158.7,158.6粒,千粒质量达到27.9,27.2g,与其他4个处理相比差异显著,产量优势明显;同时氮肥基肥与追肥在3:7的比例下整精米率较高,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较低,胶稠度较长,表现出较好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因此,在氮肥基追比为3:7时,理论产量为9584.7kg/hm^2,综合品质最优,是较为合理的一种氮肥基追模式。
  • 曹倩, 贺明荣, 代兴龙, 贾殿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播种密度(60,75,90,105kg/hm^2)和3个施氮水平(0,180,240kg/hm^2),研究了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旨在寻求通过改善光合特性,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为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且二者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密度对群体光合速率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灌浆前中期,而施氮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灌浆中后期,高产模式下二者的互作效应使得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灌浆期保持较高的水平,群体光合性能的改善引起籽粒产量的提高。该试验条件下,泰农18的适宜的播种密度为90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kg/hm^2;而山农15的适宜的播种密度为75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kg/hm^2。因此,在冬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充分利用氮密互作效应,提高植株的群体光合从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 孙琪, 丛霞, 索佳佳, 曹荣峰, 姜忠玲, 崔凯, 高善颂, 田文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证实热休克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中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CaMK Ⅱ)对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将体外培养的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MEF)随机分为39℃和41℃热处理组(分别处理0.5,1,1.5.2h)和常温对照组(37℃),测定各组细胞CaMK Ⅱ和HSF1 mRNA的量。此外,将培养的细胞分为37℃和39℃ CaMK Ⅱ特异性抑制剂(myr-AIP)处理组和相应的空白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细胞HSP70、HSF1及其mRNA的量。结果表明,39℃热休克1h后HSF1和CaMK Ⅱ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常温对照组,经过myr—AIP处理的39℃组细胞HSP70及其mRNA含量显著低于39℃空白对照组,而37℃ myr—AIP处理组与37℃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myr-AIP对37℃组和39℃组的HSF1 mRNA和蛋白含量影响均不显著,却使p-HSF1的含量显著降低。热休克能增加CaMK Ⅱ和HSF1 mRNA的转录,且CaMK Ⅱ通过磷酸化HSF1促进HSP70基因表达。
  • 孙红春, 李文芹, 刘连涛, 张永江, 李存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以色列Eldar2 Shany Techno logies公司最新设计生产的Galilieo-LPS-05MD植物生理监控系统对盆栽棉花的小生态环境以及主茎功能叶(倒四叶)叶柄的茎流速率进行全天候监测。通过对主茎叶片叶柄的茎流速率日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主茎叶叶柄茎流速率日变化规律发生变化。高水分条件下高峰期和低谷期出现较早,中、低水分条件下高峰期和低谷期出现较晚。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环境因子对茎流速率的影响不一样。高水分条件下土壤温度(ST)和大气相对湿度(RHS)与茎流速率分别存在极显著和显著相关关系;中水分条件下则是空气湿度(AT)和大气相对湿度(RHS)与茎流速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低水分条件下只是光辐射强度(TIR)与茎流速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 王俊斌, 王海凤, 刘海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稻为材料,研究了0,0.25,0.50,1.00,2.50,5.00mmol/L6个浓度梯度的水杨酸(SA)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探讨SA调控植物响应盐胁迫的机理。结果表明,正常条件下,各浓度SA均延缓水稻种子萌发,且具有浓度依赖效应。但在盐胁迫(150mmol/L NaCl)条件下,低浓度(0.25,0.50mmol/L)SA能促进水稻萌发,而较高浓度(1.00,2.50,5.00mmol/L)SA却延迟甚至抑制其萌发。其中,0.50mmol/LSA明显降低了盐胁迫下萌发种子中的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提高了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谷胱甘肽含量。结果说明,低浓度SA通过提高盐胁迫下抗氧化能力来促进水稻种子萌发。
  • 牛宇, 张丽珍, 牛伟, 李崇德, 靳春嵩, 柴磊, 蒙秋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根不同极性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按极性梯度对粗提物进行液一液萃取获得4个组分,测定了不同极性组分总黄酮含量和各项抗氧化能力指标,并研究了各组分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根部粗提物和不同极性组分在不同抗氧化体系中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粗提物、正己烷层、二氯甲烷层、乙酸乙酯层和水层对DPPH·清除能力的EC50分别为0.68,6.12,0.23,0.07,2.23mg/mL;不同极性组分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与其总黄酮含量呈显著相关性,而DPPH·和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及总抗氧化能力与其总黄酮含量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结果证明,小叶锦鸡儿根部不同极性组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是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
  • 周笑犁, 汤文杰, 孔祥峰, 印遇龙, 耿梅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日粮添加L-精氨酸对环江香猪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浆生化参数及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影响,选取10头平均体重为18.9±2.4kg的环江香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5头,单笼饲养,分别饲喂添加0.83%精氨酸的基础日粮(试验组)和1.71%丙氨酸的基础日粮(等氮对照组),试验期为7d。每天记录试猪的采食量,并于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称取空腹体重;试验第5~7d收集粪样,用TiO2指示剂法测定常规营养成分的消化率;试验结束后空腹采集血液,肝素抗凝,离心分离血浆,测定其生化参数和游离氨基酸浓度。结果表明,与丙氨酸组相比,精氨酸组试猪平均日增重有升高趋势、料重比有降低趋势(P〉0.05),干物质消化率显著增加(P〈0.05);血氨浓度显著降低、总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0.05),血浆中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苏氨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丙氨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总氨基酸浓度、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值和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值均有增加趋势(P〉0.05)。上述结果提示,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精氨酸可增强环江香猪对某些日粮营养素的消化吸收,提高机体中一些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有利于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保证了其健康生长。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