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9年, 第2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9-10-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董福双, 张艳敏, 杨帆, 梁新朝, 刘桂如, 王海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简易的不依赖组织培养和抗性筛选的小麦转基因技术,以小麦品种石4185为对象,以gusbadh/bar为外源基因,围绕适于基因枪转化的种子芽生长点受体的制备、基因枪轰击参数的优化等开展了试验,建立了“用解剖刀去除种子根、用镊子把芽鞘掰去、用镊尖扫去包盖生长点的未展开叶、将带生长点的部分与胚乳分离”为特点的受体制备方法;确定1100Psi+9cm为最佳轰击参数组合。对轰击后的小麦芽生长点(70个×3批)进行gus基因瞬时表达检测,以受体数统计时,转化率为22.9%~35.7%;以生长点数统计时,转化率为5.7%~8.6%。用含badh/bar的pABH9质粒转化1000个受体,发育成了802个T0植株,对0植株所结种子长成的穗行喷200mg/kg的PPT进行抗性筛选,获得了105个抗性株,究其来源为42个0株,由此计算抗性率为5.2%。用PCR检测1植株,6个呈阳性。初步建立了基因枪法转化小麦种子芽生长点的技术。
  • 常惠芸, 丛国正, 独军政, 邵军军, 林彤, 冯金瑞, 刘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口蹄疫病毒(FMDV)结构蛋白基因P1的完整cDNA序列插入原核表达性载体pET-28α(+)中,获得融合表达质粒pET-P1,转化E.coli.BL21(DE3),经IPTG诱导,SDS-PAGE结果表明,pET-P1获得融合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免疫活性,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进一步采用纯化试剂盒纯化P1蛋白做为诊断抗原。
  • 朱先灿, 宋凤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CR方法分别从玉米郑单958基因组DNA及RNA中克隆了菌根共生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ZmPT6,序列分析表明,ZmPT6基因全长cDNA1665bp,包括一个长97bp的内含子;编码554个氨基酸,属于Pht1家族成员,由12个疏水的跨膜结构域组成。并构建了35S启动子驱动的植物正义、反义及RNAi表达载体,为下一步玉米的遗传转化及ZmPT6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梁春年, 阎萍, 刑成峰, 王丁克, 裴杰, 郭宪, 曾玉峰, 包鹏甲, 褚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CR-SSCP技术研究了5个牦牛群体共计401头个体的MSTN基因第2内含子的多态性。结果表明:牦牛MSTN基因第2内含子存在多态性,测序发现该片段第192bp处有一个A到G的单碱基突变。所检测的5个牦牛群体中,除新疆巴州牦牛群体未检测到AA基因型,其他4个群体中均发现AA、AB和BB3种基因型,大通牦牛、甘南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群体中均以BB型为优势基因型,而天祝白牦牛和新疆巴州牦牛则以AB为优势基因型。不同牦牛群体中均检测到A,B两个等位基因,并且B基因频率均高于A基因频率,B等位基因为各牦牛群体中的优势等位基因。各群体经过χ2检验,在该基因座上,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3个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大通牦牛、新疆巴州牦牛两个群体处于不平衡状态(P>0.05)。分析了5个牦牛群体的遗传结构,发现大通牦牛的基因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等均最低,分别为:0.171,1.207,0.157;而天祝白牦牛的基因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等均最高,分别为:0.490,1.961,0.370;新疆巴州牦牛的基因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等均略低于天祝白牦牛。
  • 付月君, 杜军, 吴艳波, 殷丽天, 杨仁佳, 史通麟, 梁爱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东亚钳蝎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我国且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野生资源。其氯离子通道神经毒素(BmK CT)对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具有靶向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利用SWISS-MODEL服务器对BmK CT进行蛋白质原子结构的同源建模,利用Insight Ⅱ软件包对建模结果做能量最小化和分子动力学优化,获得最佳候选模型。三维结构对比分析表明,BmKCT与以色列蝎氯通道毒素(Cltx)三维结构极为相似,均由一个α-helix和两个反向平行的β-sheet构成,但BmKCT属于βαβ型,而Cltx属于αββ型。表面静电势分析表明,BmKCT和Cltx分子表面分布着大量正电势,暗示两分子功能相似,且其中的碱性氨基酸及产生的正电势对其与受体结合起决定作用。采用晶体生长试剂盒(Crystal ScreeningKit)中的51个缓冲液配方筛选BmKCT的结晶条件,在7号配方(1.4 mol/L乙酸钠,0.1 mol/L甲次砷酸钠,pH6.51中筛选到柱状六边形晶体。
  • 孔卫青, 杨金宏, 彭云武, 胡必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理活性,黄酮合酶Ⅰ基因可以催化多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根据NCBI已登录的其他物种黄酮合酶Ⅰ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家蚕基因组和EST数据库进行电子克隆获得家蚕的同源基因BmFNS Ⅰ。克隆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长1451 bp,7个外显子。根据基因序列推测其编码蛋白由345个氨基酸构成,179~295间氨基酸为一2-氧戊二酸和Fe(Ⅱ)依赖性的加氧酶家族成员的结构域。RT-PCR检测该基因在本试验所调查的家蚕中肠有高表达。最后将该基因片段亚克隆至具有2个反向T7启动子可以用于体外诱导合成dsRNA的L4440载体。
  • 李群, 王学英, 刘野, 阮成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CR技术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酵母INVSc1(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基因组DNA中分别扩增获得种子特异启动子napin和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1)基因片段,并将它们分别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利用中间载体pBluescriptKS将两目的片段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90的多克隆位点处,构建了种子特异启动子napin驱动的GPD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1390NG,并用冻融法将其导入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04、EHA105和AGL1中,可应用于油料能源植物种子含油量的遗传改良。
  • 黄亚丽, 蒋细良, 田云龙, 朱昌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D液体培养基从哈茨木霉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出在产孢性状上与野生型菌株明显不同突变子7株,其突变表型主要表现在分生孢子产生数量显著减少和菌丝上有大量厚垣孢子分化。利用TAIL-PCR方法对7株突变体的侧翼序列进行克隆,从5个突变体中获取了5条T-DNA侧翼序列。为木霉菌厚垣孢子产生相关全长基因的克隆和产孢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赵福永, 高震, 严寒, 田志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GenBank中脂肪酸延长酶基因fae1序列(AY 888037)设计了PCR扩增引物,以野芥总DNA为模板进行扩增得到了特异扩增条带。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长1651bp,序列分析表明其氨基酸编码区为55~1575bp,不含内含子序列,共编码506个氨基酸。该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FJ870905。BLASTn分析结果表明,野芥中fae1基因与其他芸薹属品系的fae1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76%~98%;BLASTp分析结果表明,野芥中的FAE1与油菜中FAE1存在32个位点差异,其中部分差异可能导致了芥酸含量的不同。
  • 温立斌, 何孔旺, 杨汉春, 王玉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为预测类猪圆环病毒因子P1 VP2蛋白的B细胞表位。采用生物信息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器,预测VP2的二级结构,分析VP2表面特性(亲水性、可塑性、可及性和抗原性),综合预测VP2的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表明,P1VP2蛋白肽链的6-18和80-92区段为预测的B细胞表位优势区。多参数方案综合预测P1 VP2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为进一步鉴定表位及设计疫苗奠定了基础。
  • 裴杰, 阎萍, 冯瑞林, 梁春年, 郭宪, 曾玉峰, 包鹏甲, 朱新书, 褚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CR技术首次从新疆巴州牦牛基因组DNA中扩增获得了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基因exon 2编码区,其中含有乳铁蛋白素(Lactoferricin,Lfcin)基因编码区序列;利用在线生物软件对Lfcin蛋白的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克隆获得了含新疆巴州牦牛LF基因exon 2的DNA序列(GenBank:EU547256),共778 bp,其中LF基因exon 2编码区长165 bp,Lfcin基因编码区长75 bp;序列分析显示,克隆获得的牦牛DNA序列与奶牛该序列存在11个碱基的变异;牦牛和奶牛的Lfcin蛋白质序列完全相同,各物种Lfcin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各物种的Lfcin蛋白进化树符合物种进化规律;同源建模预测的Lfcin 3D模型显示,Lfcin为一段由α-螺旋和β-折叠组成的“U”型结构。首次从新疆巴州牦牛品种中克隆获得Lfcin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并揭示了其分子特征,为牦牛Lfcin蛋白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功能方面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 薛霜, 独军政, 高闪电, 常惠芸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原核细胞表达羊口蹄疫病毒(FMDV)受体整联蛋白β6亚基的配体结合域(LBD)片段,分离纯化目的蛋白。以含有羊整联蛋白β6亚基全长cDNA的质粒为模板,PCR扩增得到β6LBD基因片段,经酶切消化处理后与同样酶切处理的原核表达载体pPROEXTMHTb相连,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PRO/β6LBD,测序确认读码框正确后,将其转化感受态细胞BL21(DE3),IPTG诱导表达重组羊β6LBD融合蛋白。SDS-PAGE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并利用镍离子亲和树脂对其纯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鉴定表达产物。成功构建了pPRO/β6LBD原核表达载体,实现了羊FMDV受体整联蛋白亚基β6LBD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SDS-PAGE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3 kDa,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菌体中。用本试验室保存的抗FMDV受体猪源整联蛋白β6亚基LBD的单克隆抗体进行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该单抗可与重组目的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证明纯化后的蛋白与特异性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反应及抗原活性。为深入研究整联蛋白受体β6亚基在羊体内的分布及其在FMDV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曹迪, 许勇, 郭绍贵, 赵越, 宫国义, 张海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乙烯受体基因ETR1是乙烯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基因。研究根据ETR1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以西瓜(Citrullus lanatus(Thunb.)Matsum&Nadai var.lanatus)和黄瓜(Cucumis sativus L.)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序列长度分别为1633 bp和1491 bp的基因片段CLETR1CSETR1。序列分析表明,CLETR1CSETR1与Genebank中收录的多条ETR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0%~9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75%~98%。西瓜和黄瓜ETR1基因片段的编码序列存在明显的单核苷酸变异,共23个核苷酸位点存在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其中5个SNPs导致4个编码氨基酸的改变。
  • 王继英, 郭建凤, 孙守礼, 郭立辉, 蔺海潮, 王诚, 武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不同猪种(山东省地方猪种莱芜黑猪和引进猪种大约克)和FUT I不同基因型仔猪对肠毒性大肠杆菌F18(ETEC F18)的抵抗能力和肠黏膜上皮细胞对ETEC F18黏附能力的差异,在采用PCR-RFLP技术对莱芜黑猪和大约克FUT I基因型检测的基础上,选取易感性和抗性断奶仔猪,利用野生型ETEC F18标准株进行试验猪口服细菌攻毒试验和肠黏膜黏附试验。由于多方面原因,接受ETEC F18细菌攻毒的试验猪均未发病,无法判断试验猪对ETEC F18的抵抗能力。ETEC F18标准菌株能与所有FUT I敏感基因型仔猪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而不能与抗性基因型仔猪小肠上皮黏膜细胞黏附,莱芜黑猪与大约克的肠黏膜上皮细胞与E.coliF18的黏附特性并无品种差异。但是养猪生产实践中,莱芜黑猪极少发生断奶仔猪水肿和腹泻病。所以除FUT I基因外,也许本地猪种有其他导致遗传抗性的突变或抗性基因。
  • 潘昱名, 刘风珍, 万勇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是控制植物籽粒中蛋白质/油脂含量比例的关键酶。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克隆PEPCase基因的片段,并将克隆的PEPCase基因片段反向连接替代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的GUS基因。从花生栽培品种荔蒲大花生基因组中克隆获得编码PEPCase的基因片段(886 bp),其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花生(EU391629)、棉花(AY008939)、大豆(D10717)、拟南芥(AY210895)、豌豆(D64037)PEPCase基因对应部分的同源性分别为99.77%,84.37%,81.54%,81.25%,78.71%,说明我们得到PEPCase基因片段较准确。构建的反义表达载体中PEPCase基因由35S启动子所控制,将构建的反义表达载体命名为pBGPEP。为通过反义抑制技术提高花生含油量提供了基因及表达载体。
  • 白爱枝, 闫祖威, 唐国敏, 梁运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A3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根据已报道的xynB基因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在合适的PCR反应条件下有效地扩增出了xynB的结构基因及其5’调控区序列片段,并克隆到pBS-T载体上,序列测定表明,该目的片段全长1611 bp。通过序列分析:结构基因部分长744 bp,其中含有一个66 bp的内含子和1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xynB基因的cDNA序列大小为678 bp,编码225个氨基酸,与GenBank上检索的木聚糖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在翻译起始点上游92 bp和118 bp处找到转录起始位点和类“TATA”box的核心启动子区特征元件以及“CAAT”box,表明所克隆的调控区序列具有真核生物启动子特点,这为构建木聚糖酶高效表达载体,用于工业育种奠定了基础。
  • 沈凤英, 刘力强, 吴伟刚, 李亚宁, 刘大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nsdA(Negative regulator of Streptomyces differentiation)基因是天蓝色链霉菌中发现的与抗生素合成相关的负调控基因。根据天蓝色链霉菌A3(2)的序列设计引物扩增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菌株中的该基因,经测序和序列分析表明,由保守序列引物nsdA-2R和nsdA-2L克隆到的Men-myco-93-63菌株中的该基因800 bp片段与已知nsdA基因核苷酸保守区域序列同源性达到99%,由全长序列扩增引物nsdA WZ-R和nsdA WZ-L克隆到的该基因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369个氨基酸,与变铅青链霉菌和天蓝色链霉菌A3(2)中的nsd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到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9%。该全长基因命名为nsdAmgh,其在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中的发现为阻断该负调控基因以期获得抗生素高产工程菌株提供了重要依据。
  • 张昱, 王永录, 张永光, 方玉珍, 潘丽, 蒋守田, 吕建亮, 刘力宽, 张中旺, 张淑刚, 李正丰, 杜进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口蹄疫病毒株AF72 RNA为模板,反转录并扩增结构蛋白VP1基因,PCR纯化产物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并转化JM109菌株,对经凝胶电泳、PCR和EcoRⅠ酶切法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通过序列比对获得AF72VP1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综合分析结构蛋白VP1的亲水性、可塑性、抗原指数以及表面可能性等参数,预测其潜在B细胞抗原表位并人工合成表位肽段,利用间接ELISA对潜在表位肽段进行筛选鉴定,结果显示,表位VP1a和VP1d为病毒株AF72结构蛋白VP1的优势B细胞表位,该结果为进一步的FMDV多表位疫苗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李梅, 刘玉梅, 方智远, 杨丽梅, 庄木, 张扬勇, 孙培田, 孙振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6个甘蓝自交系的抽薹期与开花期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并估算其遗传参数,为筛选时耐期抽薹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Ⅳ对6个结球甘蓝优良自交系的抽薹期和开花期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05521-2和04M9-2的一般配合力均较好,具有作为耐抽薹亲本材料的潜力;抽薹期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2.6%和50.04%;开花期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2.09%和67.28%,抽薹期和开花期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基因控制,在早世代着手对结球甘蓝的抽薹期和开花期性状的选择是有效的。
  • 逯晓萍, 云锦凤, 张雅慧, 薛春雷, 陈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高丹草是一年生禾本科新型饲用牧草,提高其饲草产量是高丹草育种的重要目标。以高粱314A×棕壳苏丹草的F2:3遗传作图群体的后代材料建立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为材料,对后代进行遗传变异和DN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采用两种方法(性状和分子标记)进行同时选择,获得了9个高产的超亲重组后代。通过SSR标记分析RIL群体的DNA多样性,可知家系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杂交重组产生的超亲高产种质分布在不同类群中。鉴定获得了2组SSR遗传距离接近0而且在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方面相似,只在抗性方面有差异的不同家系。农艺性状和抗性等鉴定试验筛选了4份性状优良的高丹草新种质并已有2份进入区域试验。
  • 孙东磊, 孙君灵, 杜雄明, 马峙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简单重复序列(SSRs)分子标记技术对40份棕色棉和21份绿色棉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66对多态性SSR引物在棕色棉和绿色棉材料上分别扩增出268条和240条多态性等位变异,棕色棉和绿色棉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408和1.350,平均位点多样性(D)值分别为0.729和0.713,遗传相似系数(J)平均值分别为0.643和0.677;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棕色棉被划分为8个类群,绿色棉被划分为4个类群,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品系来看,类型划分与系谱比较一致。综合分析表明,棕色棉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绿色棉。
  • 孟玉平, 曹秋芬, 孙海峰, 周慧, 张春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定向克隆法构建了枣(Ziziphus jujubaMill)生长初期结果枝的部分cDNA文库,获得1338个阳性克隆,有557个携带cDNA片段,选取469个长度在500 bp以上的进行测序,得到390个有用序列,其中281个ESTs与NCBI中已知功能基因相似性较高(其中重复性ESTs 101个),有68个ESTs是NCBI中有序列注释的未知蛋白,有41个ESTs是NCBI中没有的未知序列(新基因)。将已知基因进行功能分类,其中包含有参与基础代谢的基因46个,蛋白质合成与转运基因27个,光合作用基因24个,细胞结构基因22个,信号转导基因19个,细胞生长基因19个,抗病防御基因11个,花发育基因6个,膜运输基因4个,金属转运基因2个。抗逆基因的表达可能与枣树本身耐寒、耐旱、耐瘠薄、耐重金属等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的性状有关。
  • 刘永财, 孟林, 张国芳, 毛培春, 张德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ISSR标记对15份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为获得稳定的新麦草ISSR反应体系,对反应条件中的dNTP、Taq酶浓度、引物浓度、Mg2+浓度等因子进行了优化,建立起的最佳反应体系为:25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有dNTP 2.5μL、Taq酶0.2μL、Primers 1μL、Mg2+1.5μL、2.5μL 10×Buffer、2μL模板DNA和ddH2O 15.3μL。ISSR标记结果显示,筛选出的重复性好、谱带清晰的ISSR引物8条,共获得84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2个,多态性比率(PPB)为85.7%。通过遗传相似系数(GS)的计算,供试种质材料间的GS值在0.4405~0.9048之间,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将15份新麦草种质材料划分为四大类,且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 张雪梅, 李保国, 秦立者, 齐国辉, 郭素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苹果自交亲和的发生机理,根据保守氨基酸序列“FTQQYQ”和“anti-1/WⅠPNV”设计了苹果花柱S基因的通用引物:P1:5’-TTTACGCAGCAATATCAG-3’;P2:5’-ACGTTCGGCCAAATA/CATT-3’,根据GeneBank登陆的花粉SLF1(DQ422810)、SLF9(AB270792)基因设计了花粉S基因的引物分别为:P SLF1(上游5’-3’:CTGGTGGTGTTCTTTCCTGTGTAT;下游5’-3’:ACTTAACTCTTCCCTCAACTCA)和P SLF9(上游5’-3’CAGGTGCGTGAAAGTGAAA;下游5’-3’:TGAGCCAAGCATAA-GAACCT),以自交亲和的苹果品种早红香为试验材料,利用PCR-RFLP、克隆、测序等方法研究早红香苹果发生自交亲和的分子性状。结果表明:自交亲和的早红香苹果2条花柱S基因没有发生变异。经BLAST比较,由花粉S基因引物PSLF1和PSLF9扩增得到的花粉S基因的DNA序列,与MdSLF2MdSLF9基因DNA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4%和96%,推导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45和97%。由P SLF1扩增得到的花粉S基因SLF1?与MdSLF1的DNA序列相似性仅为83%,且二者不一致的碱基分布于整个DNA序列中,自交亲和苹果品种早红香花粉SLF1?基因可能变异为了MdSLF2
  • 金丽萍, 崔世茂, 杜金伟, 金彩霞, 吴玉峰, 其日格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细胞壁在遭遇逆境后会出现增厚现象,以抵御不良环境。有研究认为这是由于细胞壁内的木质素沉积形成的。目前认为木质素的合成途径不只一条,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等酶在合成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试验以野生蒙古扁桃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对其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体内PAL和C4H酶活性影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遭受干旱胁迫时,蒙古扁桃叶内PAL和C4H活性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且干旱地区的蒙古扁桃叶内PAL和C4H活性要强于相对不干旱地区。PAL和C4H活性与植物的抗旱性呈正相关关系。
  • 殷春渊, 张庆, 魏海燕,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马群, 杭杰, 张胜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选育时期不同(两个选育时代)的1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于施氮量为0,225,300 kg/hm2纯氮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下两选育时代的水稻品种产量、物质生产积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着选育时代的更替有所提高,并随施氮量的增加两时代产量表现不同,早期品种中有83.3%的水稻基因型的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当代品种产量则有一半基因型在225 kg/hm2氮肥水平下产量达最大,说明早期品种对氮肥反应较当代品种敏感。农艺性状中的株高和穗长随着育种时代的更替有矮化和减小的趋势,着粒密度有所增加。干物质和氮素平均积累量在生育时期各阶段均表现为当代品种大于早期品种,氮素利用效率亦表现相同的规律。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抽穗、成熟期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拔节期关系不密切。氮素利用效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和穗长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随着选育时代的更替,水稻产量、吸氮量及氮素利用效率有所提高,株型趋于矮化,穗型由散穗向密穗型演变。
  • 章爱群, 徐东生, 崔雪梅, 赵丽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耐低磷玉米幼苗对缺锌胁迫的适应性差异。结果表明,低磷敏感基因型在缺锌时植株各部位锌含量和吸收量显著下降,且变幅均明显高于耐低磷基因型。缺锌处理影响玉米幼苗的磷含量,低磷敏感基因型地上部磷含量较对照显著上升,根系磷含量变幅不大;耐低磷基因型地上部磷含量变幅较小,根系磷含量则显著下降。低磷敏感基因型在缺锌时地上部磷利用率显著下降,根系磷利用率无明显变化,而耐低磷基因型的变化情况正好相反,根系磷利用率受影响的程度大于地上部。
  • 何俊瑜, 任艳芳, 任明见, 王阳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防止重金属毒害的发生和在环境监测中对重金属的评价,以小麦为试验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镉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丙二醛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浓度镉胁迫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芽生长的抑制效应较小。随着镉胁迫浓度的提高,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根生长明显受抑制,且镉胁迫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大。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幼苗根、芽中的MDA含量、G-POD明显增加,SOD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根的SOD活性在1000μmol/L Cd胁迫下略低于对照,而CAT、APX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浓度越高下降幅度越大,表明遭受了氧化胁迫和膜脂过氧化损伤,这可能是镉胁迫下小麦幼苗根生长受阻的重要原因。
  • 范宝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CuCl2处理小麦幼苗的方法,研究重金属元素铜对小麦幼苗生理生化及蛋白组分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环境中Cu2+浓度的增加小麦苗株高呈显著降低趋势,各浓度处理的苗高均极显著低于对照,5 mmol/L处理较对照降低了54.47%;叶绿素含量呈现降-升-降的趋势,但均小于对照;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0.68~1.23mg/g,但差异不显著。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1 mmol/L Cu2+处理后叶绿体蛋白质组分变化,结果表明,有17个蛋白质斑点发生较明显变化,其中7个斑点缺失,1个斑点增加,另有9个蛋白质斑点表达量降低。
  • 王学文, 王玉珏, 付秋实, 赵冰, 郭仰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两个不同生态型的番茄变种为试材,分别在对照(400~450μmol/(m2.s))和弱光逆境下(75~100μmol/(m2.s))研究番茄形态、生理指标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弱光显著抑制了番茄的生长,普通大果番茄(美粉二号)和樱桃番茄(红圣果)总的干物质含量分别下降了22.43%和28.87%,二者的壮苗指数分别比对照下降33.53%和51.48%,说明弱光条件下的植株发生了徒长。弱光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显著增加,Chla/b则显著下降,有利于叶片捕获有限的光能。弱光逆境下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下降,气孔导度也随Pn降低,但胞间CO2浓度增高,表明弱光下番茄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是非气孔因素。弱光使番茄叶片厚度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值减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番茄叶片栅栏细胞内叶绿体数目及淀粉粒数目成比例减少,叶绿体和淀粉粒减小,叶绿体内基粒数和单个基粒中的片层数增加,这是弱光逆境对番茄叶绿体超微结构影响的首次报道。揭示了弱光与番茄生长及其光合系统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为番茄耐弱光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 崔江慧, 薛薇, 刘会玲, 常金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粒用高粱和甜高粱为材料,对甜高粱与粒用高梁不同时期茎秆的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果糖含量及SS、SPS酶活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茎秆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果糖含量在完熟期甜高粱高于粒用高粱,乳熟期茎秆中蔗糖含量甜高粱高于粒用高粱;两种高粱类型的SPS酶活力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从乳熟期到完熟期粒用高粱茎秆中的SPS酶活力明显增高,SS酶活力在粒用高粱茎秆中随生育期呈上升趋势,甜高粱茎秆中SS酶活力到乳熟期达到最大,明显高于粒用高粱。对糖含量与其相关代谢酶活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甜高粱茎秆中利用SPS酶合成蔗糖的效率要高于粒用高粱;两种类型高粱的SS酶活力与其茎秆中的果糖含量存在明显差异,SS的作用模式不同。
  • 杨青华, 马二培, 马兴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丁二酸浸种对玉米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丁二酸不同浓度提高了玉米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及Chla/Chlb值;增强了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而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在所有处理中以T3(300mg/L)效应最为显著。
  • 王建林, 温学发, 孙晓敏, 王玉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陆地生态系统CO2和水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控制机制是理解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过程和模型开发的基础。农田生态系统水碳通量特征的研究对把握作物生产力水平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齐穗期水碳通量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C3作物冬小麦构成的农田生态系统晴天CO2通量、水汽通量和冠层导度均存在明显的“午休”现象,“午休”的原因是晴天强光造成的“光抑制”;CO2通量对光合有效辐射呈米氏响应,其表观量子效率为0.002997 mg/μmol,潜在最大碳通量为3.3494 mg/(m2.s);水汽通量和冠层导度与光合有效辐射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但在相同光合有效辐射下,下午的冠层导度明显小于上午,其原因在于同化产物的反馈抑制;下午的水汽通量明显大于上午,则主要受控于温度和VPD的变化。由于下午的水汽通量大于上午,而CO2通量在上午和下午无明显差异,使得农田生态系统上午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下午。
  • 曹丽霞, 陈贵林, 敦惠霞, 张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以1/2单位日本园试配方为基本营养液,在温室内培养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B.)幼苗,测定正常供磷处理和缺磷胁迫下黑籽南瓜幼苗在根系生长、根系形态和根系分泌物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南瓜磷高效种质创新和耐低磷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缺磷胁迫后21 d,黑籽南瓜幼苗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降低,根系生物量与正常供磷处理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根冠比增大;总根长和根表面积显著增加,根数、根横径和根体积与正常供磷处理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根系吸磷量和磷转运率下降,根系吸磷量占总吸磷量的百分数增加,根系磷利用效率显著增高。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增加可能与其磷吸收效率密切相关,是黑籽南瓜幼苗对缺磷胁迫的适应性变化。与正常供磷处理相比,缺磷胁迫后21 d,黑籽南瓜幼苗根系分泌的化合物种类组成类似,主要由酚类、芳香烃类、酯类、胺类、烯烃类和烷烃类化合物组成。但缺磷胁迫后根系分泌物中的化学成分多于正常供磷处理,邻苯二甲酸二(1丁基2异丁基)酯等8种化合物是缺磷胁迫下黑籽南瓜根系分泌物的特有成分。缺磷胁迫后黑籽南瓜的自毒作用增强。
  • 叶协锋, 凌爱芬, 张斌, 刘旭锋, 李彦涛, 刘国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06-2007年在河南郏县进行田间试验,研究腐殖酸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腐殖酸肥料后,耕层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磷细菌、钾细菌和氨化细菌的数量,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的活性及烟叶品质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提高。腐殖酸与放线菌和氨化细菌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烟碱、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以750 kg/hm2腐殖酸用量处理的效果最好。
  • 朱霞, 韩晓增, 乔云发, 李晓慧, 王守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利用中国科学院海伦、栾城、鹰潭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结合温室盆栽,研究了长期施肥对不同热量带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为我国不同热量带下农田土壤的生产潜力,平衡施肥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土壤全氮、碱解氮和矿质态氮含量的高低顺序均表现为:化肥+有机肥>化肥>无肥。长期施肥对红壤供氮能力的增加幅度最高,其次为潮褐土,最低为黑土,且长期施肥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增加幅度与土壤所处热量带的有效积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长期不同施肥的土壤上种植小麦后,施肥土壤的作物生物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土壤(P<0.05),且作物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与土壤氮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大体一致,说明通过生物试验所得的生物量可作为评价土壤氮素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 胡学峰, 杜慧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2,4-D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效应。通过盆栽试验,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平板菌落计数法对不同时间土样进行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测定。研究了2,4-D胁迫下添加尿素、多效唑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揭示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在2,4-D胁迫下添加尿素、多效唑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浓度2,4-D胁迫下,1~60d明显抑制了细菌的生长,对放线菌、真菌的生长呈先刺激后抑制的作用,直到第60天3种菌均未恢复到对照水平;低浓度2,4-D胁迫下,1~60 d对细菌、放线菌、真菌均呈抑制效应。添加尿素、多效唑刺激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的繁殖,2,4-D+尿素、2,4-D+尿素+多效唑2种处理对3种菌的刺激效应更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对细菌和放线菌的刺激效应极显著,在1~60 d平均最高激活率达396.5%和125.9%。
  • 陈贵华, 张少英, 李国龙, 张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信号分子钙在甜菜抗丛根病过程中的作用,用三种从不同位点阻断Ca2+信号途径的抑制剂,即Ca2+螯合剂EGTA(乙二醇双四乙酸)(5 mmol/L)、Ca2+通道阻遏剂LaCl3(5 mmol/L)和CaM拮抗剂W7(N-氨乙基-5-氯-1-磺胺酰萘)(0.3 mmol/L),分别处理种植于甜菜丛根病三级病土中的甜菜,测定其抗氧化酶、O2-、H2O2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结果表明:EGTA(5 mmol/L)、LaCl3(5 mmol/L)和W7(0.3 mmol/L)可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增加O2-的积累和H2O2的含量,降低了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说明Ca2+-CaM系统与甜菜抗丛根病性相关。
  • 郝变青, 马利平, 乔雄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PCR方法扩增的广谱拮抗菌B96-Ⅱ的16S rDNA经序列测定和BLAST同源序列比较,结合传统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确定了B96-Ⅱ分类地位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氯霉素抗性基因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枯草芽孢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NW33N-gfp-B96-Ⅱ-N)通过原生质体法转化B96-Ⅱ,获得表达GFP的4株标记菌株,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室内平板抑菌试验结果表明,GFP标记对B96-Ⅱ的广谱抑菌活性没有影响。
  • 张吉清, 崔友林, 段灿星, 武小菲, 王晓鸣, 朱振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防冶大豆炭腐病,对最近在北京和天津两块大豆田发生的疑似大豆炭腐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在PDA培养基病原菌上分离物生长较快,菌落灰色,产生大量直径为49.8~111.4μm的黑色菌核。接种表明,选择的5个分离物对大豆品种合丰25的幼苗致病,且各分离物从病株上重新分离率为100%。用通用引物ITS4/ITS5扩增5个分离物的rDNA-ITS序列区和测序,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5个分离物与菜豆壳球孢菌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为97%~99%。用菜豆壳球孢菌的特异性引物MpKF1/MPKR1进行检测,在5个分离物中均扩增出350 bp的特征片段。基于病害症状、病原菌形态、致病性和分子特征,鉴定这5个分离物为菜豆壳球孢菌。该病害在华北地区尚属首次报道。
  • 马毅, 陈小强, 王文杰, 李晴, 关宏, 安晓荣, 陈永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肌肉抑制素(Myostatin,MSTN)免疫原性,进行了乙肝核心抗原(HBcAg)作为分子佐剂可能性的研究。利用PCR方法获得了MSTN的C端片段,并分别在乙肝核心抗原的N端、C端及中间位点融合,构建了3个融合表达克隆:pET-30a-MSTN/HBcAg(N)、pET-30a-MSTN/HBcAg(C)和pET-30a-MSTN/HBcAg(M),转化大肠杆菌后IPTG诱导表达,然后利用Ni2+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应用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利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血清效价。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免疫效果要显著优于MSTN(P<0.05);融合蛋白MSTN/HBcAg(M)的免疫效果最佳。乙肝核心抗原可以作为分子佐剂以增强肌肉抑制素免疫原性。
  • 田兆丰, 于嘉林, 刘伟成, 裘季燕, 刘德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福建、浙江、湖南、宁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北京等省市采集并收集到16个黄瓜花叶病毒(CMV)样品,用亚组特异性抗血清以ELISA方法对这些样品进行了亚组鉴定。同时,选取亚组Ⅰ、Ⅱ病毒部分分离物进行了症状、致病性和体外稳定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亚组Ⅱ病毒分离物的症状和致病性受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的调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呈现复杂的寄主适应性变化,总的症状比较温和。我国收集的CMV样品以亚组Ⅰ为主,检出率占样品总数的75%。但由两亚组病毒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亚组Ⅱ病毒在采样和检测中易于被忽略或丢失,据此,探讨了CMV亚组Ⅱ存在的生态意义及其样品检出率与田间实际发生率之间可能存在的较大差异。
  • 梁军锋, 张洪生, 张克强, 张金凤, 李野, 赵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木质素高效降解菌,对筛选的方法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三种定性筛选平板结合定量的木质素磺酸钙降解的方法,能明显提高筛选效率,从16个菌株中筛选到3株对木质素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Tp1、Tf1与Ls21。为进一步验证所筛菌株的降解效果,选取其中综合性能较好的Tf1菌株(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对小麦秸秆与玉米秸秆进行固态发酵试验,并以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BKMF-1767作参照,结果表明,Tf1对小麦秸秆与玉米秸秆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为38.4%与47.7%,均高于参照菌株(分别为32.2%和34.6%)。
  • 岳东霞, 张要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番茄根际促生菌——假单胞菌在黄瓜根部的定殖能力以及对黄瓜灰霉病和枯萎病的生防作用。结果表明,假单胞菌在浸种和灌根两种情况下均能够定殖在黄瓜根部。拮抗测定表明,一些株系对黄瓜灰霉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分别达到89.1%和65.6%。离体及盆栽试验表明,CBT1、CBT3、CBT6对黄瓜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分别为51.1%~62.4%和44.0%~67.7%;CBT1、CBT6、CBT7对黄瓜枯萎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分别为55.3%~59.3%和47.7%~55.4%。
  • 宫强, 曲宁, 刘思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CR技术扩增出牛结核杆菌mpb64基因片段,克隆到真核载体pcDNA3.1(+)上,构建重组质粒pCM64,将该重组质粒转染SP2/0细胞,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转染了重组质粒pCM64的SP2/0细胞中出现绿色荧光,转染的SP2/0细胞泳道23 kDa处出现特异条带,说明mpb64基因在SP2/0细胞中成功进行了瞬时表达。
  • 李保印, 周秀梅, 张启翔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400个中原牡丹品种的形态学和农艺学性状为基本数据,采用花型分组,组内按平方根比例策略确定取样量,并使用类平均聚类法取样,获得了中原牡丹品种初级核心种质,其取样比例占总体样本的30%。经检测,初级核心种质与总体种质的31个性状中仅花期1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初级核心种质多样性指数对总体种质的代表性达99.20%,表型保留比例达到了100%。表明,这个包含120个样本的初级核心种质能在表型性状上很好地代表总体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 康明辉, 黄峰, 王世杰, 海燕, 殷贵鸿, 韩玉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黄淮麦区推广小麦品种面条加工品质性状的表现水平、遗传多样性状况并评选优质面条品种,本研究对黄淮麦区42个小麦主栽品种的26项籽粒或面粉品质指标和面条加工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面条总分平均75.3分,最高分为89分,各个单项指标变异幅度均很大,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通过遗传改良我国黄淮麦区小麦面条品质有一定的潜力。适合做优质面条的品种有花培5号、周18、周13和邯郸6172。
  • 谢新华, 李晓方, 肖昕, 刘志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Brabender黏度仪,测定糯米淀粉糊在不同浓度的碱面、明矾、食盐和蔗糖条件下的黏度曲线,研究了这些因素对糯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碱面、明矾、食盐和蔗糖提高了糯米淀粉的糊化温度、热稳定性,减弱了老化程度。碱面、明矾、食盐对糯米淀粉糊化特性影响较大,而蔗糖的影响较小。
  • 包秀霞, 易津, 廉勇, 刘书润, 吉木色, 乌仁其木格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放牧方式群落结构、群落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系数,探讨不同放牧方式典型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点,给典型草原区的生态恢复建设和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通过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三种不同放牧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结构对比能看出,四季轮牧建群种克氏针茅重要值最大,定居放牧区一年生植物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两年度内除均匀度指数外其他三个多样性指数都有所增加,两年度内均匀度指数存在下降的趋势,并且四季与两季轮牧植物优势度均低于定居。Shannon-wiener指数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91,0.899。这三个多样性指数与Pielou指数呈负相关。不同放牧方式群落相似性系数结果看出,两年内相似性系数均有所增加,但两季轮牧与定居间相似性系数为最大,四季轮牧与定居间相似性系数为最小。
  • 王永, 赵新, 景海春, 兰青阔, 朱珠, 程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无乳链球菌纤连蛋白fbs基因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针对fbs基因的6个区域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利用一种链置换DNA聚合酶(Bst DNA polymerase)在63℃保温1h,通过荧光显色即可完成对无乳链球菌的检测工作。结果显示,LAMP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fbs基因,其检测灵敏度是常规PCR方法的100倍,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相当。所建立的针对无乳链球菌fbs基因的LAMP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及稳定性,结果可靠,非常适合无乳链球菌的快速检测。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