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霞, 罗丽卉, 周娅, 杨定清, 王棚, 李森. 秸秆还田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5): 124-131. |
[2] |
王丽娟, 刘丹, 徐永清, 冯旭, 贺付蒙, 李爱雨, 王雪, 杨燕, 李翠婷, 袁强, 李凤兰. 寒地玉米秸秆不同腐熟时期的理化性状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5): 132-139. |
[3] |
陈超, 宓文海, 居静, 吴良欢, 赵海涛.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中低产黄泥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组分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3): 168-174. |
[4] |
张敬敬, 李冰, 史宇凡, 高秀瑞, 潘秀清, 宋雪, 武彦荣. 不同硬度西瓜果皮的转录组测序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3): 44-52. |
[5] |
李艳燕, 赵彩桐, 齐阳阳, 刘明, 张书瑞, 刘志华, 李文滨, 姜振峰. 大豆主茎木质素积累规律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3): 77-85. |
[6] |
何京, 董建新, 丛萍, 宋文静, 马晓刚, 管恩森, 王大海. 玉米秸秆碳形态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综合肥力的快速提升效应[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2): 132-141. |
[7] |
贺洁, 孙少光, 葛昌斌, 宋丹阳, 乔冀良, 李锁平, 苏亚蕊, 廖平安. 不同小麦品种(系)茎秆显微结构、生化组分与茎秆强度的关系[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1): 68-76. |
[8] |
杨官凯, 武育芳, 曹行行, 王晓东, 张雪艳. 微咸水灌溉对玉米秸秆有机复合基质番茄生长及品质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S1): 81-88. |
[9] |
贾朝爽, 王志华, 王文辉, 佟伟. 1-MCP和乙烯利对秋子梨采后生理及软化相关指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S1): 176-187. |
[10] |
刘长源, 焦凤丽, 洪圣哲, 孙池涛, 张明明, 张凯, 李全起.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S1): 246-252. |
[11] |
张鹏, 吴佩聪, 单颖, 邹刚华, 丁哲利, 钱永德, 赵凤亮. 秸秆还田对热带土壤-水稻种植系统N2O排放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S1): 260-266. |
[12] |
逄娜, 程松, 张水梅, 袁静超, 刘剑钊, 刘松涛, 任军, 梁尧, 蔡红光. 化肥配施有机肥对黑土肥力与春玉米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4): 124-131. |
[13] |
赵吉平, 权宝全, 郭鹏燕, 任杰成.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土壤质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2): 176-181. |
[14] |
向晓玲, 陈松鹤, 高仁才, 吴东明, 陈艳琦, 杨洪坤, 樊高琼. 麦-玉轮作玉米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后茬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1): 169-176. |
[15] |
吕亮杰, 陈希勇, 张文英, 赵爱菊, 孙丽静, 张颖君, 刘玉平, 王莉梅, 李子千, 李辉. EMS诱变抗旱小麦冀麦418的突变体筛选与鉴定[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4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