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6年, 第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6-04-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张俊环, 黄卫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京秀葡萄果实为试材,研究了38℃/10h热预处理诱导葡萄果实对-2℃低温产生适应性反应过程中小分子热激蛋白sHsp17.6的合成变化。结果表明,热预处理明显减缓了低温引起的电解质渗漏率的增加,同时在转录和翻译两种水平上增强了sHsp17.6的表达。因此认为,sHsp17.6参与了热预处理所诱导的葡萄果实的低温耐性。
  • 李孟军, 周荣华, 贾继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LCT1可能是普通小麦Na+和Cs+吸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发掘小麦品种中LCT1自然变异,对于通过常规育种或基因工程提高小麦耐盐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小麦离子转运蛋白LCT1(low-affinity cation transporter)基因cDNA序列(NCBI登录号AF015523),设计引物对8个小麦品种中LCT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克隆测序和全序列比对在8个小麦品种中发现10种LCT序列,分别命名为LCT2-1,LCT2-2,LCT2-3,LCT3-1,LCT3-2,LCT3-3,LCT3-,LCT3-5,LCT3-6和LCT3-7。结果表明:10种LCT均与LCT1存在差异。LCT2-1,LCT2-3,LCT3-2,LCT3-3,LCT3-,LCT3-6和LCT3-7序列发生碱基缺失,缺失均发生在其氨基端。10种LCT序列单碱基突变既有颠换又有转换且均为有义突变。不同小麦品种含有的LCT种类差别较大,其中茶淀红最多(种),而百农3217和苏麦3号仅发现1种。在6个小麦品种中都发现LCT3-1。
  • 雷开荣, 石春焱, 李明顺, 李晓辉, 李新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中,需要对大量群体的个体样本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其中DNA的高效快速提取是关键的技术环节。以异硫氰酸胍为主要提取试剂,结合使用组织研磨器(Qiagen Tissuelyser),建立了一种玉米叶片基因组DNA的快速提取新方法。利用此方法提取玉米叶片基因组DNA,具有使用药品少、操作步骤简单、快速、成本低、DNA质量稳定等优点,通常情况下每人每个工作日可以提取00个DNA样品。此DNA提取方法可有效地用于玉米分子标记分析。
  • 刘仲齐, 薛俊, 金凤媚, 郏艳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番茄红素含量不同的8个基因型为材料,对CR400型色差计的快速测定值与番茄红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果实为样品测定的L1,a1,b1值在基因型间呈随机分布,番茄红素含量与以果浆为样品测定的L2和b2值呈负相关,与a2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以去除自由水后的果酱为样品测定的L3,a3,b3值更加稳定,它们与番茄红素含量的相关性更加密切。自由水含量对色差计的读数值影响较大,在自由水含量适中(71.11%~76.20%)的基因型中,番茄红素含量与(a3/b3+a3/L3)的相关系数高达0.808**,此时用线性回归方程能够比较准确地根据色差计的读数值估测果实中番茄红素的含量。
  • 任清, 刘光杰, 郭秀林, 沈世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p3301-BI121质粒为基础,通过中间载体pGEX-KG,构建了由CaMV3S启动子调控的PpDREB2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3301-BI121-PpDREB2,选择标记为PPT(Phosphinothricin),通过冻融法将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为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PpDREB2基因导入植物奠定基础。
  • 王晓燕, 董树亭, 高荣岐, 张海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种不同类型的玉米(Zea mays L。)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类型和同一类型不同粒位子粒胚乳细胞增殖动态与粒重的关系。胚乳增殖动态可用Richards方程拟合。不同类型玉米胚乳细胞数有明显差异,表现为普通玉米(豫玉22号)>甜玉米(甜玉6号)>爆裂玉米(爆裂1号)>糯玉米(黄糯1号);不同粒位胚乳细胞数表现为中部>下部>上部。同一类型玉米粒重与胚乳细胞数呈极显性正相关,不同类型玉米间则胚乳细胞数与其他因素一起决定粒重。
  • 孙君灵, 杜雄明, 周忠丽, 潘兆娥, 庞保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50Gy的C060γ射线对3个棉花品种的干种子进行辐射处理,对其M4,M5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辐射诱变后代M4,M5群体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明显差异。阐明了辐射对不同棉花品种的诱变效果存在变异均匀度和丰富度的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所有表型性状,以及衣分、单铃重、株高、2.5%跨长、比强度和麦克隆值等性状的M4与M5群体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证明了诱变后代材料表型性状的变异可以遗传,M4和M5群体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趋于稳定。3个品种诱变后代M5材料间的表型性状遗传距离变幅分别为1.83~34.68,1.26~34.55,2.22~1.05;并筛选出一系列变异明显的诱变材料。
  • 海燕, 康明辉, 郭景战, 何宁, 张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个年度10个不同基因型的小麦E1的组合进行花药培养,在分化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稀土元素(RE)作为添加剂,研究稀土对小麦花培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花药培养绿苗分化率在含有不同浓度的稀土(0~3.0mg/L)的培养基中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转愈伤组织初期,R处理能显著提高小麦花培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25.8%)。
  • 周延清, 田苗苗, 鲍丹, 苑保军, 杨青春, 方思霞, 牛敬媛, 李敏, 景建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CTAB法提取了10个大豆品种总DNA,使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了品种鉴定和聚类分析。从73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条扩增出较稳定DNA条带的引物扩增这些品种总DNA,共扩增出67条带,大小0.2~5kb,每种引物扩增出~9条带;多态性条带共51条,多态性比例为76.12%。利用SPSS11.0软件所做的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品种间的相似系数在0.528~0.776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16;可聚成3类:豫豆2号、周豆11号、周豆12号、豫豆11号、周豆13号、豫豆6号,可聚为A类;中作98-3和豫豆15号可聚为B类;豫豆26号和豫豆22号聚为C类。同一类品种间体现了一定的相关性。
  • 齐建双, 李建军, 铁双贵, 孙建军, 卢彩霞, 朱卫红, 周珂, 陈彦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回交转育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手段,对育种上广泛运用的3个骨干自交系郑58、78和昌72进行改良,成功创建了高赖氨酸近等基因系。对回交转育成的高赖氨酸近等基因系QZ58、Q78和QC72进行表型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马齿型的郑58、78和硬粒型的昌72经过相同的转育手段转育成含有o2o2纯合基因型的近等基因系胚乳硬质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从表型来看,QZ58和Q78家系仅有少数几种表现型,而QC72家系却出现了一系列的连续变异。3个骨干系转化前后容重差均值相差很少(郑58与QZ58差均值为107g/L;78与Q78差均值为105g/L;昌72与QC72差均值为102g/L),但降低幅度有很大差异(郑58容重降低幅度为8~17g/L;78为92~119g/L;昌72为68~125g/L),其中昌72的变幅最大。转化后近等基因系胚乳硬质度总体趋势为QC72>Q78>QZ58,与转化前一致。这说明o2基因对不同种质玉米胚乳硬质度降低的总体趋势一致,但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 高红云, 苏亚蕊, 张大乐, 李锁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节节麦-黑麦双二倍体及其亲本节节麦、黑麦的C-分带研究,表明节节麦-黑麦双二倍体含有其双亲完整的染色体组,其C-带带型与亲本的C-带带型基本一致,从细胞学水平上证实了该种质是人工合成的一种新的异源多倍体。
  • 陈朝辉, 王安乐, 董喜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山西运城市7~8月份气温偏高的特殊气候环境下,对120份玉米自交系材料进行了雄花育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材料间的雄花育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育性表现方式有:无花粉粒、花药吐不出、花药不散粉。模拟玉米螟为害雄花节打孔试验表明,即使玉米植株能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雄花内部的水分胁迫是影响花粉正常散出的主要因素之一。
  • 金红, 赵昕, 王永, 程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转基因作物深加工产品中的DNA受到破坏,含量低、质量下降,提取困难,直接影响了后续的转基因定性检测。为解决这一难题,以酱油和番茄酱为样本进行了原料DNA提取方法的试验。针对酱油中添加大量焦糖色素和番茄酱偏酸的特点,通过加入样品预处理程序,有效地去除了酱油中的焦糖色素分子和调整了番茄酱沉淀的pH值。利用大豆和番茄的内源特异参照基因进行PCR扩增,结果证明了利用该方法所提取的DNA完全能够满足转基因定性检测的需要,方法简单、快速、有效。
  • 刘志文, 王英, 刘雪平, 傅廷栋, 薛永常, 涂金星, 马朝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将黄籽性状导入到波里马恢复系中,利用杂种优势,将是提高油菜产量的理想途径。分析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前景和背景选择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背景选择中,7种不同RAPD引物数目组合方式的选择结果基本一致;应用少数连锁群上的标记可以获得与全基因组相似的选择结果。在前景选择中,随着世代的增加,每一个标记的选择准确率在降低;双侧标记的选择准确率比单侧的标记高,此外,多个单侧标记未能提高选择准确率。据此,提出了作物前景和背景选择过程中的一些改进策略。
  • 时向东, 汪文杰, 顾会战, 张晓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分析雪茄外包烟烟叶成熟过程中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探讨了其叶绿素荧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遮荫条件下雪茄外包烟烟叶成熟过程中光合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潜在活性均下降,qP呈双峰曲线变化,NPQ则随着叶片的衰老逐步下降;而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量子产量也呈双峰曲线变化。成熟后期,qP、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量子产量仍较大。
  • 连翠飞, 蒋继志, 李社增, 鹿秀云, 晁春燕, 马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18色谱柱,以甲醇、水、冰乙酸(45:54.8:0.2)为流动相于255nm检测细菌培养液提取物,根据HPLC检测结果快速筛选得到既产赤霉素(GA3)又产生长素(IAA)的细菌1株CX-5-2,并利用HPLC进一步研究并明确了该菌株不产植物激素的适宜条件。同时明确了该菌株对小麦生长具有促进的潜力。
  • 赵洪亮, 马瑞崑, 刘恩才, 贾秀领, 张全国, 侯立白, 张丽华, 姚艳荣, 杨利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24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不同的灌水处理下,研究了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抗旱指数的品种差异。结果表明,灌水处理间与品种间产量差异均极显著,灌水与品种互作差异显著。2水处理产量高于4水。石418,冀79,石麦12等19个品种2水处理产量高于4水,多丰2000,师栾02-1,良星99等个品种4水产量高于2水。分别以2水处理和4水处理下的产量作为水地产量计算抗旱指数,得出抗旱型,不抗旱型和中间型比例分别为4.2%,29.2%,66.6%和20.8%,20.8%,8.4%。综合分析认为石麦12,冀79和石新618等产量和节水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更适于节水栽培。
  • 吕丽华, 胡玉昆, 李雁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豫麦9号和河农859为材料,研究了2个冬小麦品种在不同水分处理下,叶片内脯氨酸的积累状况。试验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小麦体内脯氨酸含量增加。在短期水分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之间的脯氨酸积累量差异不大。但随着水分胁迫的延续和加剧,抗旱性较强的河农859脯氨酸积累量小于豫麦9号。
  • 刘洪展, 郑风荣, 慈秀芹, 赵世杰, 叶乃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水处理小麦萌发期幼苗的方式,探讨了不同浓度海水胁迫条件下外源生长素(IAA)对小麦幼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aCl盐胁迫不同,低浓度海水处理诱导幼苗根系和胚芽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的积累,生长素可以调节根系和胚芽中的物质合成和海水胁迫诱导的渗透调节作用。海水胁迫下在根系和胚芽中生长素对小麦萌发期生理代谢物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根冠比的变化说明生长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小麦萌发幼苗对海水胁迫的适应性。
  • 王吉庆, 赵月平, 高新生, 吴孟伟, 杨俊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秸粉为发酵原料,在半封闭的发泡聚苯乙烯保温箱内,控制发酵原料总含水量60%,研究了不同碳氮比(C/N)、不同氮源及配比、不同通风控温范围及不同EM菌添加量对发酵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烘干鸡粪为氮源,C/N 30:1的处理,前期发酵升温快,高温持续时间长;尿素+硫酸铵+烘干鸡粪的处理升温最快;55~60℃的通风控温范围能有效延长高温发酵时间;添加EM菌对提高发酵初期的温度有一定作用,但最高发酵温度与对照相近。
  • 刘瑞香, 杨劼, 高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野外不同生境和田间不同干旱条件下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inensis)和俄罗斯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的SOD,CAT和MDA进行研究后发现,野外沟底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坡上土壤水分含量,因此,沟底中国沙棘叶片的SOD,CAT活性高于坡上,MDA含量则为坡上植株高于沟底植株。田间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沙棘叶片中的SOD活性在胁迫初期显著降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持续降低,沙棘叶片SOD活性表现为中国沙棘雄株>俄罗斯沙棘雌株>俄罗斯沙棘雄株>中国沙棘雌株;CAT活性在胁迫初期有所升高,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种间的差异为中国沙棘高于俄罗斯沙棘,雌、雄株的差异为雌株高于雄株;膜脂过氧化物质MDA的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持续增加,雌株叶片内MDA含量高于雄株,中国沙棘的MDA含量高于俄罗斯沙棘。
  • 侯小改, 段春燕, 刘改秀, 尹伟伦, 王华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盆栽牡丹朱砂磊为试材,研究了5种土壤相对含水量(SRWC)对牡丹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逐渐下降,表观量子效率(AQY)、CO2羧化效率(CE)、光饱和点降低;光补偿点及CO2补偿点升高。干旱胁迫下,光合速率的下降是气孔因素与非气孔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轻度干旱胁迫下(土壤相对含水量55%~40%)气孔限制是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严重干旱胁迫下(土壤相对含水量20%)非气孔限制是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牡丹光合作用的最适SRWC为70%左右。
  • 周勋波, 李全起, 吴魏, 谢甫绨, 陈雨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间生育特性有明显差异,辽豆1号和沈农6号最大生长速率出现时间较晚,50~80cm叶片干物质变化平稳,30~60cm分枝干物质积累较高,0~0cm茎秆干物质积累相对较低,荚数、百粒重和比叶重变化特征均有利于硒的吸收和分配,是导致其硒积累增加率高于辽豆11号和铁丰29号的主要原因;同一品种大豆子粒硒含量随施硒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不同大豆品种在土壤中吸硒能力越强反而施硒效果越差,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间积累硒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大豆生育特性合理叶面喷施硒肥,对富硒大豆的生产、加工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十分有利的。
  • 罗双霞, 范妍芹, 申书兴, 陈雪平, 刘云, 严立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为试材,对不育株与可育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花药和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育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未见异常,败育发生在四分小孢子形成之后。导致小孢子败育的原因与四分体胼胝质壁不适时解体和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延迟解体有关。
  • 张金龙, 李鹏, 李月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滨海脱盐土壤上11年生I-69杨根际、非根际土壤磷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69杨根系活动能抑制根际土壤对磷的吸附,抑制能力与培养溶液起始磷浓度相关,当培养溶液起始磷浓度为30mg/L时,抑制能力最大,根际、非根际土壤磷吸附量之差为-15.57mg/kg;I-69杨根际、非根际土壤磷恒温吸附数据都能很好地用一元Langmuir方程、Freundich方程和Temkin方程拟合,其中一元Langmuir方程拟合最好;根际土壤磷吸附容量参数Xm,k,k1,k2的值明显低于非根际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它们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 陈艳丽, 王吉庆, 孙守如, 高新生, 李绍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生菜水培过程中,用混合氨基酸替代20%硝态氮时,不同的氨基酸添加方式和营养液的杀菌方式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于生菜采收前12d开始进行,试验设置4个处理:A.替代氨基酸1次全部加入;B.每3 d添加氨基酸替代总量的1/4,共添加4次;C.氨基酸分次添加(添加方式同B处理),每次添加前营养液通臭氧0.h杀菌;D。氨基酸分次添加(添加方式同B处理),每次添加前把营养液加热到60~70℃保持10min进行杀菌,然后迅速把营养液温度降低到常温。结果表明,在不杀菌的情况下,1次添加的产量和品质优于分次添加,但在降低硝酸盐含量方面,分次添加优于1次添加;在分次添加的情况下,杀菌与不杀菌相比,杀菌可以明显提高生菜的产量和品质,加热杀菌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优于臭氧杀菌,臭氧杀菌处理的生菜根系活力、叶绿素等指标高于加热杀菌,但2种杀菌方式之间差异不大。
  • 刘洋, 蒋继志, 杨发茂, 宋海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草酸,KCl,FeSO4,k2HPO4作为激发子,就诱导马铃薯块茎对早疫病的抗性及其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草酸,KCl,FeSO4均可诱导马铃薯块茎产生对早疫病的抗性,其中20mmol/L草酸的保护率达到49.38%,80mmol/LKCl的保护率达到2.94%,40mmol/L FeSO4的保护率达到1.1%,k2HPO4不能诱导马铃薯块茎抗早疫病。经草酸、KCl、FeSO4诱导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茎中,POD,PAL,PPO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表明化学物质可能通过提高这3种酶的活性来发挥其诱导抗病作用。
  • 任广伟, 王凤龙, 王秀芳, 王永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感染CMV,PVY后的烟草对介体烟蚜的种群及蜜露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PVY病株有助于介体烟蚜种群数量的增长;CMV病株在接蚜初期,不利于烟蚜若蚜的存活与发育,但到后期种群数量与健株之间无明显差异。24h内,以PVY病株上烟蚜的蜜露排泄量最大,健株次之;CMV病株最少。
  • 张海霞, 张海英, 于广建, 张峰, 毛爱军, 王永健, 许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瓜抗枯萎病亲本WIS2757和感枯萎病亲本津研2号及其F2分离群体为试材,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进行了与黄瓜抗枯萎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运用RAPD技术,利用780条RAPD引物对抗、感亲本进行筛选,其中有11条引物在两亲本之间表现多态性,但仅有引物S49在两组间多态性标记与亲本的多态性标记相同。经F2单株分析,引物S49扩增出的特异DNA片段与WIS7757抗黄瓜枯萎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14cm。DNA标记条带大约为00 bp,定名为S49-00。
  • 宋敏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以赤茄,GS2,CRP和托鲁巴姆等4个野生茄子为砧木,以油罐茄、黑又亮、短把黑、快圆茄和二民茄等5个山西省主栽品种为接穗,进行了茄子嫁接栽培的田间试验和果实品质的测试。结果表明:茄子嫁接成活率可达88.5%以上;4个供试砧木中,托鲁巴姆对茄子黄萎病的抗病性最强;20个砧穗组合中,快圆茄/托鲁巴姆的综合指标最佳,与对照相比,发病率降低41.7%,总产量增加75.4%;嫁接株果实品质的主要指标没有下降。
  • 苏瑛, 刘楚吾, 叶昌辉, 刘丽, 张锦, 蔡笛扬, 黄毓青, 曹五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方法,对樱桃谷鸭、麻鸭及其杂交一代和用F1作为母本再与父本番鸭属间杂交培育的三元杂交半番鸭(F2)基因组DNA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RAPD可用于有效标记鸭品种之间遗传亲缘关系和杂种优势预测;在所使用的20种随机引物中,个鸭种共产生76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68条,占总条带数的74.7%,说明鸭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杂交一代多态性位点比例为67.9%,遗传相似度为0.8227,三元杂交二代多态性位点比例为83.1%,遗传相似度为0.826 4。说明三元杂交子二代的杂种优势可以用杂种优势理论中的显形假说来解释。
  • 王振平, 塔娜, 严毓骅, 石旺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施用蝗虫微孢子虫后1~10年的草场中5种主要蝗虫种群中微孢子虫病的流行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蝗虫微孢子虫病能在蝗群中长期传播,蝗虫种群的感病率和感染指数呈波动趋势,随着施用后年限的增加,波幅变动范围趋于稳定。感染率波幅范围为20%~80%,感染指数为10%~41%;鼓翅皱膝蝗、白边痂蝗和毛足棒角蝗种群对微孢子虫病的感染指数,不同年份波动较大,短期内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流行群体;而在小车蝗和宽须蚁蝗种群中引入微孢子虫4年后,感染指数下降,但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感染群体。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