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景蕊莲,昌小平,贾继增,等.用花药培养创建小麦加倍单倍体作图群体[J].生物技术,1999,9(3):4-8.
[2] 杨文利,王立新,张钢民,等.小麦数量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3(2):14-21.
[3] 杜春芳,毛雪,李润植,等.多基因抗性的QTL作图及其在作物持久性抗病育种上的应用[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172-177.
[4] 和现昌,王金兰,海燕,等.REA对小麦花药培养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3,8(增刊):54-59.
[5] 宣朴,郭元林,岳春芳,等.低温对小麦花培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2):146-148.
[6] 王金兰,和现昌,刘文轩.适于小麦花药培养的癸培养基[J].植物杂志,1991,(3):17-18.
[7] 葛台明,余毓君.小麦花药培养的基因型和培养基效应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5):410-413.
[8] 郝云凤,莫日·陶格斯,樊俊峰,等.春小麦杂交组合配制和基因型差异对花培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5):14.
[9] 徐龙珠.基因型对小麦花药培养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2):100-105.
[10] 刘桂茹,葛淑俊,王静华,等.PEG对小麦花药出愈率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24(4):25-27.
[11] 刘萍,宋晓华,马惠萍,等.温度处理对春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影响初报[J].宁夏农学院学报,1996,17(1):52-56.
[12] 李景琦,王成社,杨进荣,等.BN对小麦花粉愈伤组织诱导频率的影响[J].小麦研究,2002,23(2):8-9.
[13] 王麟仁.稀土元素对植物的生理效应综述[J].海南农垦科技,1991,(3):19-27.
[14] 陆耀邦,陈瑞邦.稀土在甘蔗组织培养上的应用探讨[J].甘蔗糖业,1989,(6):23-24.
[15] 丁为群,仲正沐.稀土培养月季试管苗[J].植物杂志,1989,(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