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崔党群, 张娟, 闻捷, 王俊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多穗型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必须三要素协调,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6.806×106穗/hm2左右,穗粒数38.16粒左右,千粒重40.34g左右;大穗型品种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4.676×106穗/hm2左右,穗粒数49.73粒左右,千粒重49.38g左右。
  • 王松文, 施利利, 吴宝艳, 刘霞, 张欣, 丁得亮, 孙海波, 王妮妮, 王洪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R150,T89,T22及9829模型的建立,遗传育种模型建立的技术策略、技术路线、性状操作、育种选择等,从一个角度体现了水稻定向育种的定向性和快周期性。还就建立与应用遗传育种模型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 宋敏, 李援亚, 张云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农杆菌介导法将淀粉合成关键酶AGPase(腺嘌呤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导入云南地方优质水稻合系35,38,39,1,2中,获得了大量的可育转基因植株。PCR扩增检测,外源基因已稳定整合进水稻基因组中。大量的农艺性状及淀粉含量研究表明,转基因水稻种子的千粒重比对照明显提高,但总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变化。
  • 陈桂平, 齐志广, 黄占景, 何聪芬, 沈银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耐盐性不同的近等基因系小麦在盐胁迫(1%NaCl)条件下,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叶片质膜透性这几个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条件下,耐盐性强的RH8706-49材料SOD活性显著低于耐盐性差的H8706-34,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叶片质膜透性也显著低于耐盐性差的H8706-34。
  • 李广敏, 关军锋, 马春红, 刘海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盆栽12个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根干重、穗数、地上部干重、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和产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除地上部干重/根干重与产量无显著相关外,其余性状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他们共同关系到产量水平。通径分析表明,地上部干重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0.9713),根干重次之(-0.1163),而根系主要通过地上部干物质来影响产量水平。
  • 张立生, 温辉芹, 李生海, 白瑞繁, 郭明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小麦抗(耐)热种质材料筛选方法的研究,计算冬春抗热总指数,确定抗热级别。从200份鉴定材料中筛选出抗热级别为1的5个品种(系):97A-5,96-171,M2,7-13-2,97(6)88,可作为优良抗(耐)热亲本材料供抗热育种使用.其中97A-5,M2等还可供大田生产使用。
  • 储明星, 吴常信, 张建生, 顾建平, 孙士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二花脸猪、大白猪、杂交一代和回交一代4个群体共2010窝产仔数的资料,采用家系内方差异质性和主效基因指数方法检测是否存在影响二花脸猪高繁殖力的主效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二花脸猪高繁殖力存在主效基因。
  • 季海峰, 高翬, 刘彦, 莫余忠, 张春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DFREML)估计了D Ⅵ系猪经济性状的直接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产仔数的直接遗传力和母体遗传力分别是0.12和0.10,而活仔数的两种遗传力分别是0.15和0.16,活仔数的遗传力高于产仔数的遗传力;生长性状、体型性状和胴体性状的直接遗传力范围是0.26~0.9,母体遗传力范围是0.21~0.1,其直接遗传力高于母体遗传力。产仔数、活仔数的直接和母体效应间遗传相关为负值,而日增重、体长、体高、胸围、臀围、背膘厚、屠宰率、瘦肉率等经济性状两种效应间的遗传相关为正值,说明母体遗传效应对繁殖性状的选择有负影响,而对生长性状、体型性状和胴体性状的选择有正效应。
  • 居玉玲, 古瑜, 王炳君, 蒋蕾, 罗智敏, 李戍彤, 魏众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激素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贮存在3种温度下,4个不同处理的微型薯内源激素GA3、IAA和ABA含量的变化及对微型薯休眠的影响;微型薯经外源激素和化学药剂处理后,在不同贮存温度下,观察其萌芽状况.结果表明:GA3,ABA和IAA的含量呈上下起伏的变化:萌芽前,ABA含量下降,而GA3含量上升,二者的比值随着打破休眠而缩小;在外源激素和化学药剂处理试验中,1%硫脲浸泡微型薯1 h,在25℃条件下萌芽最早,且芽长而粗;10 mg/LGA3和10 mg/L IAA+10 mg/LGA3亦能提前打破休眠;温度对促进微型薯的萌芽及对外源激素和化学药剂的吸收和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 陈龙, 吴诗光, 李淑梅, 殷贵鸿, 周琳, 古红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0~2℃的低温胁迫条件下小麦拔节期叶片和根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糖(WSS)含量的变化,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发现叶、根中各生化指标有一定差异,但变化趋势相似.同时用上述指标相对变化百分数的隶属函数值进行了综合分析,参试品种的抗冷性被分为强、中、弱3类。
  • 张海英, 孟淑春, 孔祥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葱种子的贮存效应随着贮存温度和种子含水量的不同而变化。超干含水量的大葱种子(MC2.8%)在20℃温度下密封贮存11年后,种子发芽率和苗长没有明显降低,脱氢酶活性、SOD活性及细胞膜完整性均得到较好的维持.2.8%和5.3%的大葱种子在0℃温度下密封贮存13年后,也具有一定的种子发芽率和苗长,而7.4%和2.6%的大葱种子活力全部丧失。这意味着利用超干技术保存大葱种质是可行的。
  • 王纪华, 赵春江, 黄文江, 杨宝祝, 王北洪, 杨信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作物肥水模型和定量遥感参数在农业上应用的各自局限性,提出通过完善定量遥感的输出接口和作物模型的输入接口,将定量遥感参数与作物肥水模型进行链接,通过建立不同生育时段订正的绿度指数和叶片氮素分段函数以及订正的湿度指数与耕层土壤、植株水分及产量品质函数,使得生产上大范围、动态的肥水监测成为可能,最后对应用链接模型通过不同肥水管理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品质进行调控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 刘玉平, 李建平, 兰素缺, 赵风梧, 李杏普, AJWorland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携带光周期迟钝基因(Photoperiod1简称Ppd1)的套近等基因系分别与其背景亲本AVALON,BRIGAND,BRIMSTONE,MERCIA,NORMAN及RENDZVOUS相比较,研究该基因在石家庄地区生态条件下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基因提早冬小麦抽穗、开花及成熟,缩短生育期;缩短穗长,使旗叶变短、变窄,面积变小;增加分蘖成穗率,每穗沟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因此认为该基因对石家庄地区生态条件下的小麦高产且早熟育种中利用价值很大。
  • 张全国, 贾秀领, 马瑞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灌水条件下对不同冬小麦基因型的旗叶至倒四叶、主茎基部第2节间及穗下节间维管束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发现,叶片维管束数目随叶位下降而依次递减,存在明显基因型差异且集中表现于顶部三叶片。冬前水对小麦叶片维管束数目发育有明显促进,春季返青后供水对其促进作用很小,但对叶片大小促进作用明显。水分和养分输导组织在茎秆结构中体现出基因型差异。完全控水条件下水分及养分输导组织发育均受到抑制,不同供水对叶片形态及维管束结构的发育均有明显效应,供水对前者效应大于后者。拔节水对茎秆维管系统发育起决定性作用。
  • 管秀娟, 赵世伟, 王俊振, 李壁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盆栽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进行不同程度水分调亏试验结果表明:拔节-孕穗期、抽穗-杨花期和灌浆-成熟3个阶段内土壤相对含水量(RW)上限为40%、50%、0%的水分亏缺均对作物的根冠发育产生了影响,拔节-孕穗期RW40%的水分亏缺处理使株高降低很多,低于不施肥的ck1,复水后也无法恢复。不同生育期的干旱均引起根冠干重的下降,根长则不同,水分亏缺有时会使根长增加,要看具体亏缺程度而定。根系不如冠部对干旱敏感,干旱促进营养物质向根的分配,减少了向冠部的运输,导致根冠比增大,另外,随生育期的推移,干旱对根冠比的影响减小。
  • 贾炜珑, 杨丽莉, 周小梅, 王景雪, 孙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愈伤组织为受体,借助GUS基因的短暂表达,优化了PDS-1000/He型基因枪和自制基因枪的基因枪转化参数。PDS-1000/He型基因枪转化玉米愈伤组织的最佳轰击参数为1350psi压力,25 In·Hg真空度,6cm射击距离。自制基因枪转化玉米愈伤组织的最佳轰击参数为0.6 MPa,10cm射击距离。
  • 王幼珊, 刘相梅, 张美庆, 邢礼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AM真菌盆栽培养方法最佳培养基质的筛选和营养液施用对G.mosseae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JⅢ(壤土、混合沙体积比为1∶1)和JⅠ(混合沙、壤土、蛭石、沸石体积比为2∶1∶1∶1)的AM真菌繁殖效果最好,筛选为最佳培养基质。营养液施用试验中,基质J1宿主为高粱和白三叶草不施营养液,及基质J0宿主为白三叶草每30d施一次1/10浓度Hongland营养液的2个处理孢子数均高于其他处理。即培养基质中速效磷的含量在10mg/kg左右对G.mosseae孢子的生成最有利,过多或过少会起抑制作用。
  • 陈永欣, 翟广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鲜食玉米鲜穗适宜采收期为授粉后23~25d。收获后贮存期间鲜玉米含糖量受温度影响极大,达极显著相关(r=0.9804),贮存温度低,呼吸强度小,糖分降解慢,保鲜效果好。加工品质和风味由冷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决定。热处理时间为18~24min,冷处理温度为-4℃~-38℃时,保鲜效果最好。
  • 杨青芹, 薛进军, 赵凤平, 田自武, 崔美香, 台社珍, 李绍华, 张福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果树断根对铁的吸收是被动吸收,铁被吸收、运输的形态均为二价态,断根吸收的铁绝大部分被运往叶片。整根吸收的铁大部分淀积在根内。铁胁迫致苹果黄叶时进行根系输铁液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叶片叶绿素和铁的含量从而达到复绿的效果,在Fe-Citric acid、Fe-EDTA和Fe-N三种铁肥中,Fe-N是适宜根系输液的铁肥品种,主干强力高压注射铁肥复绿较慢,叶面喷布效果不显著。
  • 杨晶秋, 姚腾云, 王作尊, 郑普山, 谷晓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肥料氮素释放的研究看出,稳定型有机无机复合肥LF-施入土壤初期氮释放缓慢,对作物苗期生长有利,10d内地表氨挥发量明显低于同类型复合肥,与尿素相比氨挥发抑制率达57%。在一次性施肥条件下,小麦产量最高,对肥料氮的利用率达40.8%,比同类型复合肥高5个百分点。
  • 刘爱芝, 李素娟, 武予清, 李世功, 白怀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评价了不同性质的杀虫剂对麦田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不同性质的杀虫剂可引起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不同程度的降低.药剂处理后5~10d,齐螨素、抗蚜威、吡虫啉和氧化乐果处理区捕食性天敌分别减少了19.69%,1.77%,5.75%和82.69%。抗蚜威和吡虫啉处理区瓢蚜比有较长时间的降低,药后5~20d其瓢蚜比分别为1∶31~19和1∶3~85;而氧化乐果处理区瓢蚜比仅短期降低,药后5~10d其瓢蚜比为1∶0~28,15d后即达到1∶265;齐螨素处理区瓢蚜比受影响较小.所有参试药剂对蚜茧蜂的寄生率无明显影响.并提出了麦田蚜虫综合治理的策略。
  • 郭线茹, 原国辉, 郑启伟, 范彩玲, 马继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蒸气蒸馏和二氯甲烷萃取,提取黑杨萎蔫叶片中的挥发性诱虫活性物质。田间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萃取液对小地老虎、甜菜夜蛾、灰双纹螟成虫具有较高的诱集活性,且诱集活性随萃取液剂量的增大而提高,诱蛾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地点不同而变化,诱集到的蛾类以雌性为主。
  • 袁虹霞, 孙炳剑, 张桂莲, 萧蓉萍, 邢小萍, 杨华, 韩艺, 李洪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地调查、室内分离培养和病原鉴定,发现郑州市草坪根部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是禾德氏霉(Drechslera gramine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镰刀菌(Fusarium spp.)、腐霉菌(Pythium spp.)等。选用10种不同杀菌剂对草坪根病优势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烯唑醇和敌力脱对禾德氏霉、立枯丝核菌均有强烈的抑制菌丝生长的作用,对禾德氏霉的EC50均为0.03μg/mL,EC90分别为0.25μg/mL和0.98μg/mL;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分别为0.11μg/mL和0.47μg/mL,EC90分别为78.06μg/mL和3.97μg/mL.五氯硝基苯对丝核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福美双对镰刀菌抑制作用较强。在小区防治试验中,对草坪根部病害效果较好的是12.5%烯唑醇WP1000倍液、40%棉花保苗剂WP500倍液、40%五氯硝基苯WP500倍液和25%敌力脱EC1000倍液,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
  • 张功, 旺庆, 峥嵘, 王瑞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3种不同VA菌根真菌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灭菌土壤中,分别接种3种VA菌根真菌,对马铃薯苗根部都能发生侵染,但不同菌根真菌的侵染能力有差异,其中Glomus mosseae菌根真菌显著地提高了马铃薯的植株鲜、干重,块茎结实数和产量,并显著促进对磷素和氮素的吸收。
  • 杨依军, 王勇, 杨秀荣, 郭永泽, 张玉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简述了近年来免疫分析技术在检测农产品及环境中的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残留分析上的研究及应用,阐明了农药残留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前景。
  • 卢向阳, 徐筠, 陈莉, 林祥明, 刘巽浩, 李孙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豆田采用二次旋转回归设计测定了3种大豆苗后除草剂(虎威、苯达松、精喹禾灵)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ABS)、渗透剂JFC5元混用的最佳配比和互作关系。药剂间的互作关系分别采用回归系数t测验法和变量轮换-方差分析法测定。两种方法对除草剂间的互作关系判别结果一致.其结果表明,虎威+苯达松对苘麻有增效作用,虎威+精喹禾灵对反枝苋有拮抗作用,其余为相加作用或独立作用。对除草剂和表面活性剂的互作关系的评价结果,两种方法不一致。其原因是在不同剂量范围某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和程度有时有所不同。回归系数t测验表明的相互作用关系指的是整个试验剂量范围,而变量轮换-方差分析法则能反映特定剂量内(如最佳配比)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后者测定表明,在最佳配比范围内ABS和JFC与3种除草剂组合有增效作用。采用微分法求混用的最佳配比,某些值会超出了试验水平范围,而采用统计频数分析法较好。
  • 刘正坪, 王立新, 李荣禧, 杜微, 索凤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巴彦淖尔盟地区采集分离的小麦全蚀病菌,进行形态、培养性状、致病性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初步鉴定该地区小麦全蚀病菌为顶囊壳属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 J.Walker)。
  • 陈普红, 霍朝忠, 路战远, 陈国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冀南地区对银杏进行了播种时期、播种密度、遮荫效果、幼苗耐寒性等试验,结果表明,银杏适宜播种期为3月中旬,适宜密度为6万粒/666.7m2,为降低苗期辐射强度、提高幼苗的抗灼伤能力应遮荫20%~40%,并进行断胚根等技术措施;幼苗耐寒性试验表明,银杏幼苗可耐持续近冰点温度72 h,幼芽在-2℃ 1 h出现伤害,-℃全部死亡,初生叶在-4℃ 1h 14%死亡,-6℃ 1h全部死亡,发育叶-8℃ 1h 26%存活,-10℃ 1h全部死亡。
  • 研究简报

  • 余阳俊, 赵岫云, 徐家炳, 陈广, 张德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白菜低温生长性是衡量春栽大白菜品种好坏很重要的指标之一。由于早春低温,通常要求春白菜品种在偏低温条件下,如气温在15℃以下有较快的生长速度。
  • 2001,16(4): 142-145.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