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昌新,卢秀萍,许自成,等.基因型和生态因素对烟草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137-139,182.
[2] 朱大恒,韩锦峰,张爱萍,等.自然醇化与人工发酵对烤烟化学成分变化的影响比较研究[J].烟草科技,1999,5(1):3-5.
[3] 李良勇,谢鹏飞,刘 峰,等.湖南浏阳烟区气候土壤因素和烟叶质量特点[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5):497-501.
[4] 郑湖南.不同香气风格烤烟常规化学成分和香气物质的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700-13702,13728.
[5] 张永安,郑湖南,周冀衡,等.不同产区烤烟香气特征与化学成分的差异[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5):568-571.
[6] 周冀衡,杨虹琦,林桂华,等.不同烤烟产区烟叶中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1):20-23.
[7] 周淑平,肖 强,陈叶君,等.不同生态地区初烤烟叶中重要致香物质的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04,10(1):9-16.
[8] 王能如,李章海,王东胜,等.我国烤烟主体香味成分研究初报[J].中国烟草科学,2009,30(3):1-6.
[9] 李章海,王能如,王东胜,等.烤烟香型的重要影响因子及香型指数模型的构建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055-2057.
[10] 肖协忠,王 放,贺 英,等.烤烟致香成分与香气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烟草科学,2008,29(6):1-6,11.
[11] 毕淑峰,朱显灵,马成泽.逐步判别分析在中国烤烟香型鉴定中的应用[J].热带作物学报,2006,27(4):104-107.
[12] 李章海,王能如,王东胜,等.不同生态尺度烟区烤烟香型风格的初步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9,30(5):67-70,76.
[13] 薛超群,尹启生,王广山,等.烤烟烟叶物理特性的变化及其与评吸质量的关系[J].烟草科技,2008(7):52-55.
[14] 李东亮,许自成,陈景云.烤烟主要物理性状与化学成分的典型相关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41(5):492-497.
[15] 詹 军,宋朝鹏,刘建军,等.不同产地烤烟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含量与烟叶质量的相关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6):603-609.
[16] 王瑞新,韩富根,杨素勤,等.烟草化学品质分析法[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7] 詹 军,宫长荣,李 伟,等.密集烘烤干筋期干球和湿球温度对烟叶香气质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5):484-489.
[18] 毕淑峰,朱显灵,马成泽.判别分析在烤烟品质鉴定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79-80.
[19] 秦 璐,许自成,戴 亚,等.逐步判别分析在烤烟产地鉴定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13-16.
[20] 朱先约,宗永立,李炎强,等.利用电子鼻区分不同国家的烤烟[J].烟草科技,2008(3):27-30.
[21] 李庆华,王 玉,余振华,等.卷烟烟丝化学指标的逐步判别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09,15(6):27-30.
[22] 朱立军,王 鹏,施丰成,等.基于化学成分的卷烟类型逐步判别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3):9-13.
[23] 李佛琳,赵春江,王纪华,等.一种基于反射光谱的烤烟鲜烟叶成熟度测定方法[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10):51-55.
[24] 章 英,贺立源.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烤烟烟叶自动分组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350-354.
[25] 王 兵,申玉军,张玉海,等.国产烤烟与津巴布韦烟叶常规 化学成分比较[J].烟草科技,2008(8):33-37.
[26] 肖协忠.烟草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27] 史宏志,刘国顺.烟草香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