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强莉.苜蓿叶蛋白的加工[A].饲料博览,2002,(4):43-45.
[2] 丁贤,殷波.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与免疫[J].饲料博 览,2001,(6): 30-32.
[3] 李建平,张巧灵,董宽虎,等.苜蓿的营养价值及在反刍动 物中的应用[J].饲料工业,2003,2( 1 ):12-13.
[4] 侯向阳,万里强'.加人WT0与我国牧草的发展[J].中国 农业科技导报,2002,4( 1):34-37.
[5] 杨恒山,曹敏建,等.苜蓿施用磷、钾效应的研究[J].中国 草地,2003,(10:19-23.
[6] 李青云,郎白宁.四种牧草最佳收获期的研究[J].青海畜 牧兽医杂志,1995,(3):23-25.
[7] 王兴仁,张福锁,等.现代肥料试验设计[M].北京:中国 农业出版社,2001.
[8] 日本食品工业学会《食品分析法》编委会编,郑州粮食 学院翻译组译.食品分析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5.344-355.
[9] 肖文一,陈德新,等.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M].北京:农业 出版社,1991.
[10] 浙江农业大学,农业化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112-118,
[11] 王莹,杨惠玲.紫花苜蓿品种引种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 技,2005,(3):34~35.
[12] 刘众,杨华.紫花苜蓿的价值及其栽培利用山.内 蒙古农业科技,2005,(4): 42-43.
[13] 王勇,刘学义.我国苜蓿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6): 6-7.
[14] 邬福祥,白立华,孙喜梅,等.河套地区麦后种植紫花 苜蓿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6):63.
[15] 韩苏廷,王军,邢奎元,等.发展畜牧业的优质牧草 种类山.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职教专辑):71.
[16] 邬福祥,卢小龙,韩东升,等.优质牧草“中牧一号”及 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增刊):47.
[17] 王桂花,云锦凤,米福贵,刘扬.草原2号杂花苜蓿 不同花色植株植物学性状的研究山.华北农学报,2004,19(专辑):32-35.
[18] 赵淑芬,陈志远.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优 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华北农学报,2004,19 (专 辑):131-133.
[19] 张丽君,白占雄,关文彬,等.我国苜蓿属植物栽培品 种的地理分布[J].华北农学报,2005,20(专辑):99-10?.
[20] 范霞,那顺.紫花苜蓿栽培技术及应用[J].内蒙古 农业科技,2001,(5):47.
[21] 曹丽霞,赵存虎,孔庆全,等.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原及 防治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3): 36-37.
[22] 张夼荣.苜蓿施用化学除草剂试验初报[J].内蒙古农业 科技,2004,(S2): 110.
[23] 张连庆,李万春.退耕还草的首选——紫花苜蓿[J].内 蒙古农业科技,2002,(专辑):43.
[24] 刘东海.紫花苜蓿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5,(6): 2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