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9年, 第2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12-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孙枫, 杨雪, 王晓莉, 董汉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长链脂肪醇氧化物酶(FAO)基因编码一个与膜结合,包含黄素,产生H2O2的长链脂肪醇氧化酶.在拟南芥基因组中包含4个FAO同源基因.然而,拟南芥FAO在响应非生物和生物环境胁迫中起何种作用还不得而知.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拟南芥AtFAO3在植物防卫病原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athovar(pv.)tomato strain DC3000(Pst DC3000)中的作用.拟南芥原生质体细胞瞬时表达AtFAO3偶联GFP融合蛋白表明,AtFAO3定位于细胞膜.与野生型植株相比,拟南芥AtFAO3基因T-DNA插入突变体Atfao3在正常条件叶片中H2O2含量下降,在氧胁迫或生物胁迫下积累活性氧含量减少.接种病原细菌Pst DC3000后,与野生型植株相比,Atfao3突变体体内细菌繁殖数量增加,叶片病害症状加重,防卫相关基因PR1PR2PAL表达减弱.我们基于以上T-DNA突变体分析结果表明,AtFAO3在植物对病原细菌防卫中起重要作用.
  • 李孟军, 夏晗, 王兴军, 赵传志, 毕玉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栽培花生鲁花14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基因accB1和accB2 cDNA序列设计基因特异引物,克隆了花生野生近缘种Arachis duranensis、A.rigonii、A.batizocoi和A.hoehnei的accB1和accB2 cDNA 序列.序列分析表明,accB1和accB2在栽培花生和野生近缘种中高度保守,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高于98.6%和97.%. A基因组A.duranensis、A.rigonii和B 基因组A.batizocoi、A.hoehnei 的accB1和accB2的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但与基因组来源无关.花生野生近缘种A.duranensis、A.rigonii、A.batizocoi和A.hoehnei accB2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栽培花生和野生近缘种的accB2的基因结构相同. A基因组的A.duranensis与B 基因组的A.batizocoi和A.hoehnei的accB2 基因组DNA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8.9%,98.8%,而A 基因组的A.rigonii与A.duranensis、A.batizocoi和A.hoehnei 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3.%,93.6%,93.4%.研究表明,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基因在栽培花生及野生近缘种中非常保守.
  • 杨苏珍, 张改平, 鲍登克, 乔松林, 万博, 樊剑鸣, 职爱民, 李学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具有免疫原性的FMDV VP1蛋白,以O型FMDV重组质粒PMD18T-VP1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得到O型FMDV VP1基因片段,将此基因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命名为pET-VP1,经PCR和测序鉴定后,用IPTG诱导表达,收集诱导的菌液进行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在分子量约为5 ku处有1条明显的蛋白条带,且能被口蹄疫阳性血清识别,表达产物通过包涵体纯化后用透析法复性;ELISA检测结果显示,所复性的蛋白具有较高的活性.结果表明,FMDV VP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为开发诊断制剂和疫苗的研制打下基础.
  • 张俊红, 孟成生, 张彩英, 史峥, 王笑颖, 李爱丽, 马峙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测序获得的1条260 bp cDNA片段,通过预测发现其包含小麦植物生长素(AUXIN)基因的部分编码序列,通过电子延伸、设计引物,从小麦Mardler/7*百农3217的cDNA中扩增获得一条608 bp的cDNA片段,该基因序列数据库(GenBank)登录号为AY902381(基因)和(蛋白).编码202个氨基酸,预计蛋白的分子量为23.0 kDa,等电点为9.93.利用已经分离的小麦生长素(AUXIN)基因的保守序列为检索序列,对小麦和水稻中的AUXIN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分析,利用这些基因编码蛋白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查找在GenBank的EST数据库中查找这些基因的ESTs表达序列,分析了这些基因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和蛋白结构的相似性,根据已知相似基因的功能,分析该基因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 倪志勇, 马文静, 吕萌, 王娟, 李波, 范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肉桂醇脱氢酶(CAD)催化木质素单体合成的最后一步反应,将肉桂醛还原生成相应的肉桂醇.采用PCR方法从棉花中克隆了GhCAD6基因1 569 bp的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GhCAD6基因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为了研究GhCAD6基因的功能,构建由棉纤维组织特异性启动子E6驱动的GhCAD6基因正义、反义表达载体;同时克隆了GhCAD6基因的一段41 bp高度保守的NBD区序列,构建了GhCAD6基因的RNAi干扰载体,并将上述载体转入农杆菌菌株LBA4404中.为通过转基因技术深入研究GhCAD6基因在棉纤维发育和木质素代谢途径中的作用创造条件.
  • 张茂群, 陈承勋, 郭永军, 郭菁, 王晓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RT-PCR和RACE-PCR的方法,克隆了革胡子鲶生长激素基因全长cDNA,其长度为973 bp,包含一个03 bp的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59 bp的5′非编码区和311 bp的3′非编码区(含PolyA 尾25 bp).将革胡子鲶GH cDNA的ORF、5′非编码区和3′非编码区的序列分别与同为鲶形目印度囊鳃鲶、巨鲶鱼、南方鲶和鲶的上述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革胡子鲶与上述鱼类生长激素ORF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平均值分别为91.2%和9.4%,ORF区核苷酸的碱基替代类型表现出T/C转换的偏向性,平均值为44.5%,同时表现出转换/颠换偏差,平均值为2.381.5′和3′非编码区序列同源性平均值分别为75.4%和77.0%,保守性低于编码区.
  • 张军科, 洪小娟, 马锋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GO基因在植物中的功能,获得转基因植株,用限制性内切酶将乙醇酸氧化酶(GO)基因从克隆载体pBSSP上切下,连接到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n117的CaMV 3S启动子和NOS 终止子之间,成功构建了GO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inGO.在此基础上以嘎拉苹果叶片为受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GO基因导入苹果,获得了2个抗性芽,PCR检测初步表明GO基因已整合到嘎拉苹果基因组中.
  • 李景环, 云锦凤, 吕天池, 周碧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种F1、CoⅠ、C1Ⅰ、CoⅡ和C1Ⅱ7种材料进行了同工酶和RAPD的分析,旨在通过分子标记方法探讨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育期,EST同工酶酶谱具有较高的多态性,酶谱差异较大,在分蘖期杂种的EST酶谱偏向母本加拿大披碱草,根据该生育时期的酶谱特征可以鉴定杂种后代的的真实性,其他生育时期,EST酶带偏向父本老芒麦,而且没有明显的差异.SOD酶谱的差异只是体现在表达量的多少上,并没有出现特异性的条带.RAPD分析表明,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的遗传一致度为0.72,遗传距离为0.32 5,在7种材料中亲缘关系最远;杂种后代与母本加拿大披碱草的遗传距离较近,而与父本老芒麦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因此用RAPD分析材料的遗传关系更为合适.
  • 高闪电, 常惠芸, 独军政, 丛国正, 邵军军, 林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O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1基因重组克隆载体pGEM-OVP1为模板,设计表达引物,经PCR扩增获得上游带有PelB信号肽编码序列的VP1 C端编码区,将其克隆至该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了可溶性原核表达载体pET-30a-PelB-VP1C.将VP1全长编码区替换VP1C,获得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PelB-VP1.将两种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大肠杆菌工程菌株BL21-(DE3)-plysS,经IPTG诱导表达,实现了VP1全长及其C端的可溶性表达,以金属离子螯合层析法分别对表达的VP1及其C端融合蛋白进行纯化,SDS-PAGE显示纯化的目的蛋白分别在32 ku和20 ku处有单一目的条带,具有较高的纯度.Western blot 分析,VP1蛋白及其C端均可与牛O型口蹄疫病毒阳性血清反应.对重组菌株的连续传代实验证实了该可溶性表达载体的遗传稳定性,显示了该可溶性原核表达载体在蛋白可溶性表达中的应用价值.
  • 颜新敏, 张强, 吴国华, 李健, 朱海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鉴别山羊痘病毒和绵羊痘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3株山羊痘病毒和2株绵羊痘病毒进行p32基因和GpCR基因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将获得的p32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登陆的羊痘病毒p32基因进行HinfⅠ酶切位点分析表明,所有绵羊痘病毒p32基因在391 bp和691 bp处存在2处酶切位点,而山羊痘病毒仅在688 bp处存在1个酶切位点.将获得的GpCR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31条相应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根据GpCR基因序列信息可将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分成两个独立的进化分枝.这些结果表明,利用p32基因的HinfⅠ酶切位点信息和对GpCR基因进行分子进化分析可鉴别山羊痘病毒和绵羊痘病毒,p32基因和GpCR基因可作为鉴别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的特异性标记基因.
  • 孙刚, 杨习文, 田霄鸿, 李生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砂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基因型对施锌的反应.通过比较小麦幼苗根冠比的大小(是否大于1),以及根据培养过程中植株的生长表现,将供试的25种小麦基因型划分为两类:即缺Zn敏感型和非敏感型.结果还表明,供Zn可以促进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均较大幅度提高了叶绿素SPAD值(25个小麦基因型中18个的增幅都超过10%),而根冠比则相对保持稳定.小麦种子中的锌含量、幼苗根冠比与小麦叶片叶绿素SPAD值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关系.由于地上部积累了较高浓度的Zn,缺Zn非敏感型可有效减轻缺Zn对其造成的危害.非敏感型与敏感型相比较,缺Zn条件下地上部和根系锌含量平均值分别高出9.%和28.8%,而在供Zn条件下则高出47.%和10.9%.施Zn对敏感型与非敏感型小麦体内磷含量并无显著性影响.小麦幼苗中P/Zn的大小主要受到小麦体内Zn含量变化的影响,与磷含量则无明显的关系.
  • 王慧杰, 冯瑞云, 张志军, 孟晋建, 南建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花盆试验,研究了在相同条件下,小麦粉碎秸秆、MP300保水剂、扩蓄肥3种水分抑蒸剂施入土壤后,对土壤水分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水分抑蒸剂都能达到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的目的,且抑蒸效果随用量不同而异.抑蒸效益分析表明,小麦秸秆在抑蒸量为8 000.4 kg/hm2,MP300保水剂在抑蒸量为1 600.08 kg/hm2,扩蓄肥在抑蒸量为4 000.2 kg/hm2时抑蒸效益最好.
  • 朱新开, 郭凯泉, 郭文善, 封超年, 李春燕, 彭永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稻田套播小麦作为轻简栽培的一种播种方式在稻麦两熟生产中广泛应用.本试验在江苏淮北地区设计不同密度试验,研究其对稻田套播强筋小麦花后剑叶叶绿素含量、SOD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花后生育进程推移,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且随密度增加,下降幅度增大;花后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籽粒产量亦随密度增加而下降,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随花后生育进程推移,剑叶SOD酶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可用二次曲线方程模拟,在花后1~16 d达峰值,且随密度增加峰值出现时间提前,峰值数值呈先上升再下降的变化特征;随花后生育进程推移,剑叶MDA含量呈上升的变化特征,且随密度增大,数值变大;花后35 d剑叶SOD酶活性与花后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MDA含量与花后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籽粒产量则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 张黛静, 姜丽娜, 邵云, 李召虎, 李春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3种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新麦19、矮抗8和豫麦18),对其进行萌发期不同浓度Cr2(SO4)3胁迫处理.研究幼苗的发芽势、发芽率、根长、芽长、叶绿素、根系活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Cr浓度的增加,发芽势、发芽率和芽长均基本呈"先升后降"趋势;同一浓度Cr处理下,发芽率、发芽势和芽长均表现为新麦19>矮抗8>豫麦18,根长为豫麦18>新麦19>矮抗8;10 mg/L的Cr胁迫下,小麦幼芽叶绿素含量、幼根根系活力降低,MDA含量升高;随Cr浓度的升高,幼芽SOD、POD活性升高;SOD、POD活性在新麦19中变幅最小.
  • 徐洪文, 宋凤斌, 朱先灿, 童淑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郑单958和农大36两个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对大田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玉米苞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玉米苞叶叶绿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灌浆期达到最高值,且农大36苞叶的叶绿素降低速率要低于郑单958,这样有利于其保持更为持久的光合能力.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品种间苞叶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v/Fm、Fv/Fo等)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郑单958高于农大36,说明郑单958苞叶反应中心活性较高,具有较高的电子传递速率,并且苞叶叶片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捕获激发能的效率高于后者.
  • 周宝利, 姚婷, 张健, 叶雪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苦参活性成分黄酮物质,研究不同浓度的苦参黄酮对黄瓜枯萎菌菌丝生长、抗病效果及抗性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苦参黄酮对黄瓜枯萎菌菌丝表现为各浓度(0.2,0.,1,2,4 g/L)下均具有抑制作用,作用强度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强,4 g/L苦参黄酮处理,菌丝抑制率达到93.08%.在治疗处理中,连续施用60 mg/L苦参黄酮效果最好,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17.79%,71.%,48.20%,123.80%,11.48%,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较对照降低了60.43%和40.7%.在预防处理中,各浓度处理均提高了黄瓜植株的抗病性,其中以80 g/L处理抗病性最强.
  • 吴雪霞, 查丁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茄子幼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NaCl胁迫加剧,最大荧光(Fm)、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潜在活性(Fv/Fo)、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天线转化效率(Fv'/Fm')、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NPQ)和PSⅡ激发能压力(1-qP)均上升;光化学反应的能量(P)在叶片所吸收的光能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减少,天线色素耗散的能量(D)表现出和P相反的趋势,非光化学反应耗散的能量(E)变化不稳定,天线热耗散是耗散过剩能量的主要途径.表明NaCl胁迫下,茄子幼苗光系统反应中心受到损伤,光合电子传递过程受到抑制.
  • 李倩, 刘景辉, 武俊英, 李立军, 张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盐胁迫对燕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NaCl与Na2SO4摩尔浓度1∶1的混盐按土壤含盐量配成0(CK),0.2%,0.3%,0.4%,0.%,0.6%,0.7%,0.8% 8个盐浓度梯度,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盐胁迫对燕麦质膜透性和Na+、K+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细胞膜的相对透性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且随生育时期的推进,不同盐分胁迫间的质膜相对透性差量也逐渐增大;丙二醛含量随盐胁迫的增加基本呈递增趋势,盐浓度0.4%时值略有降低;燕麦根、茎、叶随盐胁迫程度的增加Na+含量基本呈增加趋势,盐胁迫增加时根吸收的Na+逐渐向茎、叶中转移;燕麦根、茎、叶随盐胁迫程度的增加K+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根中K+含量各生育时期差量很小且含量很低,苗期各器官中差量较大,叶中K+含量是根中的4.24倍,是茎中的1.80倍;成熟收获期,不同盐胁迫下,燕麦根中的Na+和K+各项指标均低于地上部位,根和地上部位Na+含量随盐胁迫的增加逐渐上升.
  • 郑桂萍, 殷大伟, 刘丽华, 汪秀志, 王伯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负压式土壤湿度计严格监测土壤水势,于不同生育期进行不同强度的控水处理,研究土壤水分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及补偿效应,并从生态学和农学两方面探讨了胁迫后的可补偿性及意义.结果表明,分蘖期不同强度的控水处理使两个品种的叶龄进程变缓,复水后叶龄得到不同速度的补偿逐渐与对照接近;使两个品种的株高低于CK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复水后株高迅速补偿生长,最终与对照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复水后茎数补偿较小,最终穗数仍低于CK,达极显著水平.长穗期不同强度的控水处理对株高的影响复水后不能得到补偿,两品种各个处理的最终株高低于CK,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主要是控水处理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植株第2~4节间的长度;但两个品种的茎数于复水后出现超补偿现象,最终茎数和穗数均极显著地高于CK,但此期控水处理改变了物质的分配系数,使经济产量的降低幅度高于生物产量降幅的一倍以上,因此这种数量上的超补偿可以说具有生态学意义,但没有农学意义.今后应加强使补偿或超补偿更具有农学方面意义的研究.
  • 王国泽, 莎娜, 云月英, 李俊芳, 王文龙, 付文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冷害温度(2℃)下PLD和LOX活性的变化规律,以黄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采后8,45和52℃ 0 min热水处理,测定2℃贮藏期间(15 d)黄瓜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PLD活性和LOX活性.结果表明:热水处理可以抑制果实细胞膜渗透率的升高,减少低温贮藏期间丙二醛的积累,降低黄瓜低温贮藏过程中PLD及LOX的活性,且以45℃、0 min热水处理效果最显著.
  • 李金州, 张春红, 朱镇, 张亚东, 赵凌, 王才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定量分析水稻剑叶含氮量、籽粒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的相互关系,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以4份不同地理来源的优质粳稻品种为材料,测定抽穗后不同发育时期剑叶的含氮量,并于成熟期收获籽粒测定蛋白质含量及稻米食味值.结果表明,抽穗期和抽穗后7 d剑叶含氮量与食味值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35**和-0.1**.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和聚类分析建立了根据剑叶含氮量预测稻米食味值的最优回归方程Y=74.879-2.450 X1-2.22 X_2,且发现当抽穗期和抽穗后7 d剑叶含氮量小于或等于3.7%时,稻米食味值较高.
  • 周传社, 黎智峰, 谭支良, 高腾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日粮添加益康XP和酵母培养物(YC)对山羊瘤胃发酵参数和十二指肠氨基酸(AA)流量的影响,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健康湘东黑山羊(平均体重为(15±2.5) kg)为试验动物,饲喂同一种基础日粮以及分别添加0.25%益康XP和YC的试验日粮.结果表明,日粮添加益康XP有降低瘤胃pH值和NH_3-N浓度的趋势;而添加YC有增加瘤胃pH值和NH_3-N浓度的趋势;添加益康XP和YC日粮,瘤胃TVFA含量分别下降20.61%和3.98%(P>0.05),而对瘤胃内TVFA、各单个VFA含量及其所占比例、乙酸/丙酸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益康XP和YC对山羊十二指肠AA流量无显著影响(P>0.05),采食添加YC饲粮的山羊十二指肠AA流量高于采食添加益康XP饲粮的山羊.结果显示,YC对于调节山羊瘤胃发酵、增加过瘤胃蛋白含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陈晓远, 高志红, 刘振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生长及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影响,采用室内营养液培养及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处理的方法,在苗期设置5种供氮形态(NH4+/NO3-比为0/100,25/5,50/50,5/25,100/0)和2种水分条件(非水分胁迫和水分胁迫)的组合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NH4+/NO3-比为25/5处理的株高和叶面积最大,达到100/0处理的1.5和1.3倍.2种水分条件下,NH4+/NO3-为25/5处理的根长均为最大,其在非水分胁迫和水分胁迫下分别为100/0处理的6.8倍和3.3倍;非水分胁迫条件下植株不同部位氮积累量均高于水分胁迫条件.2种水分条件下,根系氮积累量均以0/100处理最大,茎部氮积累量以100/0处理最大,0/100处理最小;在非水分胁迫条件下,叶片的氮积累以100/0处理最大,水分胁迫下则是以5/25处理最大.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单一供应NO3--N可以提高水稻根系中氮素的积累,同时供应NH4+和NO3-(5/25配比)可以促进氮在水稻叶片和茎中的积累和分配.
  • 郝小雨, 刘建玲, 廖文华, 李志伟, 苏晓红, 康胜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磷锌配施对油菜养分吸收和土壤有效磷、锌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测定植株及土壤的养分浓度,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施用磷肥显著增加油菜的生物量,过量施用磷肥油菜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施锌对油菜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增施磷肥显著增加油菜地上部和根中全磷;施用锌肥,油菜地上部和根中全磷无显著变化.增施磷肥显著降低了油菜地上部和根锌的浓度.施用锌肥,油菜地上部和根中锌浓度均显著上升.施磷对土壤有效锌无显著影响;施用锌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锌,且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显著增加了土壤Olsen-P浓度;施锌不影响土壤Olsen-P浓度.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及中性磷酸酶活性均逐渐下降.随着锌用量的增加,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中性磷酸酶活性施锌后比不施锌处理显著增加,但随着锌用量的增加中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变化.过量施用磷肥降低油菜体内锌浓度,施锌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锌的浓度,改善了植株体内的锌营养状况.
  • 冯伟, 王永华, 郭天财, 谢迎新, 朱云集, 王晨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追氮时期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氮素的积累、运转以及蛋白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氮显著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及转运量,而抽穗期追氮反而下降,氮素转运率和贡献率则随追氮时期后移而降低.兰考矮早八GS活性和豫麦49-198 NR活性在所有测定日期均表现随追氮时期后移而增加,兰考矮早八NR和豫麦49-198的GS活性在灌浆前期呈现与此相同趋势,而在灌浆后期则以拔节期追氮最高.推迟追氮时期,两品种籽粒总蛋白、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增加,而球蛋白却降低.兰考矮早八剩余蛋白含量随追氮时期后移而降低,豫麦49-198则相反.
  • 赵秀芬, 房增国, 吕世华, 刘学军, 张福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根系分隔盆栽试验,研究了油菜和鹰嘴豆对小麦生长及锰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油菜或鹰嘴豆混作能显著改善小麦生长及锰营养,其地上部干质量和吸收锰量均以根系不分隔处理显著高于根系完全分隔处理,但油菜和鹰嘴豆的生长受小麦抑制,表现为不分隔处理地上部干质量及吸锰量显著低于完全分隔.不施锰小麦/油菜和小麦/鹰嘴豆混作体系中,根系不分隔处理小麦根区土壤DTPA-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分隔方式,且油菜或鹰嘴豆地上部植株锰含量显著高于相应的混作小麦,在锰胁迫条件下,油菜和鹰嘴豆根系活化的土壤锰可被小麦吸收利用.因此与油菜或鹰嘴豆混作是改善小麦锰营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 杨习文, 田霄鸿, 曹玉贤, 陆欣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了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方法对小麦进行了苗期培养试验,在3个P水平(0,0.6,3.0 mmol/L)和3个Zn水平(0,3,30 μmol/L)的完全组合下对小麦苗期生长及Zn、Fe、Cu、Mn营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小麦微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P、Zn的正常供应促进了小麦生长,二者的缺乏与过量均会抑制小麦发育,且这种影响在冠部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小麦苗期,Zn与Cu的吸收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但供Zn则促进了Zn和Cu的转运,而Mn转运则受到了抑制;过量供Zn时,大量Zn被转运到冠部,同时明显抑制了(Fe+Cu+Mn)的吸收总量;P的供应显著地抑制了Fe的吸收,但P的供应提高了Zn、Cu、Mn的转运率;P、Zn在对Zn与Fe、Cu、Mn间吸收竞争的影响中,Zn本身的影响要比P的影响更为明显,供Zn明显促进了小麦幼苗对Zn的吸收;在小麦幼苗冠部,Zn与Fe的竞争中,供P利于Zn的吸收,缺P则利于Fe的吸收;而Zn与Cu以及Zn与Mn间的竞争中,缺磷时利于Zn的吸收,供磷后则利于Cu和Mn的吸收.总之,小麦幼苗Zn、Fe、Cu、Mn营养中,P、Zn的不同配比会不同程度地改变Zn与Fe、Cu、Mn的协同或拮抗效应.
  • 金亚波, 薛进军, 覃其云, 崔美香, 赵志军, 刘贵巧, 刘子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田间试验在永年县曹庄果园和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果园进行,试材为8年生红富士苹果树,在苹果根际用不同价态、不同浓度的铁处理玉米秸秆后接种蚯蚓.试验表明:蚯蚓对铁有很大的富集量,在20 000 mg/kg(试验所用最高浓度)二价铁和三价铁处理的秸秆中可以成活并把秸秆转化为蚯蚓粪,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的质外体铁含量,蚯蚓对二价铁的适应性高于三价铁.蚯蚓可以将有机物料中的铁转移到果树根系内,5 000 mg/kg铁处理增加蚯蚓体内Fe~(2+)含量和根质外体铁含量效果最好,蚯蚓、蚯蚓粪和根中的全铁含量随铁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铁显著促进果树根系生长,没有用铁处理秸秆接种蚯蚓的新根量明显少于用铁处理的,两种不同价态的铁都是以5 000 mg/kg的新根量最多.蚯蚓显著促进根系生长,没有接种蚯蚓的处理新根量显著少于接种蚯蚓的处理.
  • 赵铭钦, 王付锋, 张志逢, 李元实, 孙国伟, 周聪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烤烟品种龙江911为材料,于2006-2007年研究了增施不同有机物质(芝麻、小磨油、豆糁、豆浆)对烤烟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有机物质可以有效降低烤后烟叶中叶绿素含量,增加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含量,提高烟叶中新植二烯的含量,对烟叶品质的提高有着良好的效应.不同处理相比,以增施芝麻处理最好,其次为增施发酵后的豆浆处理,增施豆糁和小磨油效果稍差.与对照相比,增施芝麻处理的叶绿素含量降低29.68%,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22.98%,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总量增加3.60%,新植二烯含量增加57.9%.
  • 赵洪亮, 马瑞昆, 贾秀领, 侯立白, 刘恩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较低的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与抗旱性有关已经得到很多研究者的认同.选取8个冬小麦品种为试材,设置干旱(0水)、节水(2水)和足水(4水)的水分条件,研究不同冬小麦品种对供水条件的反应和生育时期的RWL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RWL差异不显著.RWL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高.0水处理的衡7228 RWL最低,冀79和石麦16也较低.2水处理的石麦16最低,石麦14和冀79也较低.4水处理下,石新618 的RWL最低,石麦14和衡7228较低,综合3种灌水结果,石麦16、冀79和石麦14抗旱节水性较好.RWL随着生育进程而变化,拔节期较低,逐渐增加,至抽穗期达到峰值,此后明显下降,直至成熟.前期控水对降低小麦离体叶片失水速率,提高抗旱节水性有利.
  • 董玥, 陈雪平, 罗双霞, 王彦华, 李青云, 赵建军, 申书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个不同氮效率基因型茄子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培养,研究了正常供氮和低氮胁迫下,茄子幼苗期到结果期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探讨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氮相比,低氮胁迫下,不同氮效率基因型茄子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均降低,且大多数指标达到显著水平.与低氮高效基因型07-860及氮双低效基因型07-857相比,氮双高效基因型07-862具有较强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在供氮水平相同条件下,通过对幼苗期至结果期不同氮效率基因型进行GS及NR活性测定,选择具有相对高活性GS及NR的氮效率基因型是对氮高效基因型的有效早期选择.
  • 郭爽, 王雯, 杨文才, 沈火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对构建的辣椒育性恢复相关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进行质量分析.通过对文库构建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总RNA的提取,mRNA的分离纯化,RasⅠ酶切,接头连接,消减效率检测以及菌落PCR等,进行分析和评估,证明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所构建的消减文库是准确可靠的,富集了大量与辣椒育性恢复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精确筛选、克隆、分析辣椒育性恢复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 岳艳玲, 冯辉, 朱海山, 杨国会, 马芳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以甲型两用系AB12为不育源(直筒生态型),采用杂交、自交、兄妹交的方法,将核不育基因向娃娃菜可育品系06006中转育,获得了不育株率100%的新核基因雄性不育系,扩大了原有不育系的遗传基础,拓宽了该优良雄性不育基因的应用范围.
  • 高静, 卢萍, 王金妞, 金凤, 恩和巴雅尔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提取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 DC.)、小叶小花棘豆(O.glabra var.tenuis)、刺叶柄棘豆(O.aciphylla Ledeb.)、砂珍棘豆(O.racemusa Turcz.)、多叶棘豆(O.verticillaris (L.)J.N)、黄毛棘豆(O.ochrantha Turcz.)基因组DNA,扩增其5.8SrDNA/ITS序列并测序,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疏毛棘豆(O.pilosa)和长白棘豆(O.anertii)5.8SrDNA/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利用MEGA4.0软件采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旨在为棘豆属下种间及种下分类研究提供分子依据.结果表明:多叶棘豆、砂珍棘豆和黄毛棘豆构成姐妹群,并在部分地理种群上混杂,认为将三者归入真棘豆亚属Subgen.Euoxytropis轮叶棘豆组Sect.Baicalia Stell.ex Bunge更合理.小叶小花棘豆与小花棘豆亲缘关系很近,支持将其视为变种的观点.刺叶柄棘豆的不同地理种群形成两大分支,对其在亚属水平上的分类还需进一步商榷.研究赞同棘豆属植物为单系起源,认为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间的亲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植被类型和生境的影响.
  • 李勇, 牛永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小麦基因组DNA为试验材料,探索SSR扩增反应中5种反应组分(模板DNA、dNTPs、引物、Mg(2+)和Taq DNA聚合酶)对SSR扩增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引物、Mg(2+)和Taq DNA聚合酶对PCR扩增结果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模板DNA,dNTP对PCR扩增结果的影响不明显.此外,借助该优化的SSR反应体系,对小麦7B染色体上的多对SSR引物进行了多态性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SSR扩增体系结合高浓度琼脂糖凝胶能够对显性或差异显著的共显性标记进行高效分离.
  • 郑海霞, 王玉国, 冯智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凝胶迁移(EMSA)实验在理论上较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试验测定系统进行优化,缓冲液的选择是需要优化的因素之一.通过用T7RNA聚合酶与T7启动子DNA的结合反应来选择合适的缓冲液,结果表明,不同的缓冲液会影响凝胶迁移试验的结果,5×Buffer1结合缓冲液的效果较好;TBE电泳缓冲液比TAE、TGE的电泳效果好,同时在种不同浓度的TBE缓冲液中,0.2×的TBE效果最好.
  • 白建明, 徐春霞, 王树彦, 李心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了解蓖麻表型性状杂种优势表现特点及与亲本相应性状的关系.选用两种基因类型有明显差异的中高秆和矮杆蓖麻杂交组合的亲本CS-R(♀)、CS-R181(♂)和CS-R3(♀)、CS-R28(♂)和它们的杂交种CS-R.181F_1、CS-R.181F_2、CS-R3.28F_1为研究材料.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在营养体和生殖体中分配速率和成熟期13个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两种类型杂交组合的生育特点及杂种优势表现上有明显差别,CS-R.181F_1属于生殖型为主、体质型为辅的杂种优势类型;而CS-R3.28F_1属于生殖型的杂种优势类型;中高秆杂交种CS-R.181F_1收获期13个地上部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均表现为超高亲优势;而矮秆杂交种CS-R3.28F_1只是在籽粒产量、皮壳率和粗脂肪含量等7个性状表现为超高亲优势,百粒重等3个性状表现为超中亲优势,而营养体3个性状均表现超低亲优势,CS-R3.28F_1综合了母、父本突出的优良特性,生育期趋向父本,是适合密植和机械化栽培的杂交种;蓖麻杂种优势从杂种F_2开始出现衰退,不再适合在生产中应用.
  • 史红丽, 韩明玉, 赵彩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和简单序列重复多态性(SSR)分子标记,对47份桃(Prunus persica)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选用带型清晰的19对SRAP引物和5对SSR引物对47份桃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到82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3.4个多态性位点.应用NTSYS-PC (Version 2.1) 软件采用平均距离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7份桃品种的相关系数为0.501~0.842,从总体来看,所选取的47个桃品种相关系数相对较低,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对聚类结果分析显示,大部分具有亲缘关系的品种及形态学、生物学特征相近的品种聚在一类,说明聚类分析结果与系谱及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相符性.该研究结果对桃种质资源的鉴定,杂交亲本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刘瑞宇, 侯雷平, 王丽, 李梅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低温对白菜开花的效应,以普通白菜品种杭州油冬儿为试材,研究了萌动种子和幼苗低温处理对白菜开花及处理过程中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萌动种子还是幼苗低温处理都促进白菜植株开花;处理过程中,萌动种子与幼苗植株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下降,总的C/N值升高;萌动种子低温处理后植株的GA3、IAA含量升高,而ABA含量下降,同时GA/ABA、IAA/ABA的值也升高,而GA/IAA的值却先下降后上升;幼苗低温处理使植株的GA3、IAA和ABA三者的含量均升高,而且GA/ABA、GA3/IAA,IAA/ABA的值也都升高.说明GA3,IAA相对含量的增加有利于白菜的开花.
  • 何盛莲, 雷振生, 吴政卿, 赵献林, 方保停, 杨会民, 王美芳, 何宁, 杨攀, 李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小麦幼胚体细胞再生频率,以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豫麦9号、豫麦18号和兰考906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AgNO3对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培养特性和草酸盐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间、不同AgNO_3浓度间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绿点率和草酸盐氧化酶活性差异均达到0.01显著水平,基因型间以豫麦18最高、兰考906最低;不同AgNO3浓度间以MS培养基上附加2.5~5.0 mg/L处理较高.不同浓度AgNO3条件下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草酸盐氧化酶活性相关系数为0.920,达0.01显著水平.可见,在小麦幼胚组织培养过程中可以加入Ag+提高再生频率.
  • 罗峰, 孙守钧, 裴忠有, 高建明, 李子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相关分析法研究了28个甜高粱品种饲用品质性状与形态性状的相关关系.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株高和鲜质量对饲用品质性状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分蘖数和茎粗,节数的直接作用最小.饲用品质性状间也存在相关关系:锤度与粗纤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1 9,与粗蛋白和蜡粉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7 5和-0.62 2;粗蛋白与粗纤维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8 7.因此,在甜高粱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饲用品质性状间的制约关系.
  • 沈志军, 马瑞娟, 俞明亮, 宋宏峰, 蔡志翔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油桃新品种紫金红1号是从早熟油桃中实生选育的,果实经济性状优良.以23个疑似亲本的油桃品种为试材,利用SSR标记共显性的特点,进行了紫金红1号亲本鉴定.SSR-PCR扩增结果表明,163对SSR引物中有48对能在试材中扩增出多态性良好、谱带清晰的产物,其中17对SSR引物扩增出的20个SSR位点呈现共显性带型.基于18个SSR等位基因信息的亲缘关系分析发现,紫金红1号与早红2号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系数为0.881,在树状图上也聚为一类.经共显性SSR位点遗传规律分析,使用3个SSR引物(CPPCT1、BPPCT031、UDP96-018)的扩增位点,可排除早红2号以外的其他品种作为紫金红1号亲本的可能.认为早红2号自交获得紫金红1号可能性很大,或至少是其亲本之一.
  • 张玉铎, 李明, 张晓倩, 李守勉, 田景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不同榆黄磨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利用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计算了8个榆黄蘑供试菌株间的Pearson相似系数;并采用类间平均法(Between-groups linkage)进行系统聚类,对供试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在2个同工酶系统中均有共同特征谱带,同时又体现了一定的多态性.菌株pc5与其他各菌株遗传差异均较大;菌株pc2与菌株pc7的遗传差异很小,可能是源于同一种或为亲缘关系很近的变异类型;其余各菌株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
  • 刘慧芹, 刘慧平, 韩巨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番茄不同抗性品种的幼苗为材料,采用浸渍法研究了低浓度的叶霉菌粗毒素对番茄叶片防御酶(SOD 、POD 、PAL)活性及活性氧(O2-和H2O2)的诱导作用,为探讨病菌毒素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生理生化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番茄经叶霉菌粗毒素诱导后,抗、感品种叶片的SOD活性下降,但抗病品种的下降比率小,且比感病品种具有较高的酶活性;抗、感品种的POD活性变化趋势均为先上升后下降,二者间的酶活性变化差异不大; 抗、感品种PAL活性均升高,但抗病品种增加更快,且增加比率高于感病品种;抗、感品种的O2-产率和H2O2含量的变化呈增加趋势,抗病品种的增加比率均高于感病品种,且增加峰值出现早.说明叶霉菌粗毒素诱导的番茄体内防御酶和活性氧变化与番茄抗叶霉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 刘爱芝, 韩松, 梁九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粗缩病,采用内吸性杀虫剂拌种防治介体昆虫的方法控制玉米粗缩病.结果表明:利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有效成分)2.1~2.8 g拌1 kg种子,对玉米灰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3.90%~83.98%,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效果喇叭口期为85.35%~87.05%,收获期为72.15%~73.18%;用吡虫啉(有效成分)2.8~3.5 g拌1 kg种子对玉米灰飞虱的防治效果为60.2%~83.18%,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效果喇叭口期为8.10%~87.61%,收获期为72.35%~7.3%;与空白对照相比小区产量增加了36.38%~38.06%.而且拌种对种子无害,各药剂拌种处理的种子出苗率在90%以上,与不拌种差异不显著.
  • 彭鹏飞, 李云昌, 胡琼, 刘凤兰, 李英德, 徐育松, 梅德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生产效益的提高有赖于机械化进程的推进,而机械化收获要求油菜品种具有较强的抗裂角性.为明确我国最新育成的油菜杂交种(或品系)对机械化收获的适应性,以改进后的随机碰撞法对2008年参加湖北省和全国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试的50份甘蓝型油菜进行了抗裂角性鉴定.结果表明,抗裂角指数为0.020~0.70,对照品种中油杂2号的抗裂角指数为0.218,大致处于中间值.将抗裂角指数范围分为:>0.,0.3~0.,0.2~0.3,0.1~0.2及<0.1五个区域,被鉴定的50份甘蓝型油菜在这5个区域的分布频数分别为5,5,10,17和13个,表明我国最近育成的油菜杂交种(或新品系)的抗裂角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望通过筛选获得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品种.对抗裂角指数较高的10份材料的产量和品质性状进一步分析,筛选出了三北98、中油112等2个通过了区试并获得审定、具有适合机械化收获性状的油菜新品种,可以直接推广利用.
  • 王继英, 郭建凤, 郝小静, 王诚, 张印, 蔺海潮, 呼红梅, 武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CR-RFLP等技术检测了山东省8个猪种(莱芜黑猪、大蒲莲黑猪、烟台黑猪、新沂蒙黑猪、里岔黑猪、五莲黑猪、鲁烟白猪和昌潍白猪)0个样品的繁殖(FSHβ、ESR和PRLR)、肉质(Haln)和抗病(FUT I)性状的主要功能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结果表明:山东省猪种上述5个基因均具有丰富的多态性,特别是FSHβ、ESR和PRLR 3个影响繁殖性状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很高,是其高繁殖性能的基础.Haln和FUT I基因在中外猪种间有不同的分布特征,通过Haln和FUT I基因在中外猪种间频率的对比,初步分析了山东省各猪种受国外猪种的影响的程度,为山东省猪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