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蒋志荣. 沙冬青抗旱性机理的探讨[ J] . 中国沙漠,2000, 20( 1) : 7O- 74.
[2] 杨敏生, 裴保华, 朱之悌. 白杨双交杂种无性系抗旱性鉴定指标分析[ J] . 林业科学, 2002, 38( 6) : 36- 42.
[3] Hsiao T C, Xu I K. Sensitivity of growth of roots versus leavesto water stress: biophysical analysis and relation to watertransport[ J] . Exp Bot, 2000, 51( 350) : 1595- 1616.
[4] 高建社, 王 军, 周永学, 等. 5 个杨树无性系抗旱性研究[ J]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3( 2) : 112- 116.
[5] 杨凤云. 土壤水分胁迫对梨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J] . 安徽农业, 2004, 6: 11- 12.
[ 6]赵忠, 李鹏. 渭北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根系分布特征及抗旱性研究[ J] .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 1) : 96- 99.
[7] 林 艳, 杜 平, 张全峰, 等. 国内林木抗寒抗旱性评定的主要指标及方法[ J] . 河北林业科技, 2000( 6) : 10-12.
[8] 邓艳, 蒋忠诚, 罗为群, 等. 不同岩溶干旱胁迫下青冈栎水分生理对比研究[ J]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 27( 3) : 238- 240.
[9] 黎祜琛, 邱治军. 树木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研究综述[ J] . 世界林业研究, 2003, 16( 4) : 17- 22.
[10] 孟庆杰, 王光全, 董绍锋, 等. 桃叶片组织结构与其抗旱性关系的研究[ J]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 20( 1) : 65- 67
[11] 刘淑明, 陈海滨, 孙长忠, 等. 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的抗旱性研究[ J] . 西北农林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3,31( 4) : 149- 153.
[12] 蒲光兰, 袁大刚, 胡学华, 等. 杏树抗旱性研究[ J]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 20( 3) : 40- 43.
[13] 任丽花, 王义祥, 翁伯琦, 等. 土壤水分胁迫对圆叶决明含水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J] . 厦门大学学报( 增刊) , 2005, 44: 28- 31.
[14] 陈之欢. 水分胁迫对两种旱生花卉生理生化的影响[ J] . 中国农业简报, 2002, 4( 18) : 20- 23.
[15] 黄建昌, 肖艳, 周厚. 高渗透胁迫对番木瓜若干生理性状的影响[ J] . 广西植物, 2004, 24( 1) : 73- 76.
[ 16]Ruan Ch J( 阮成江) , LI D Q( 李代琼) . Study on seabuc-thorn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Loess hilly region[ J] . Afta B0taica Boreali??cidentalia Sinica, 2001, 21( 6) : 1078- 1084( in Chinese) .
[17] 孟繁静, 刘道宏, 苏业瑜. 植物生理生化[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18] 韦小丽, 朱守谦, 徐锡增. 4 个榆科树种水分参数随季节和年龄的变化规律[ J]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5, 24( 1) : 17- 21.
[ 19]杨朝选, 焦国利, 郑先波, 等. 重水分胁迫下苹果树茎、叶水势的变化[ J] . 果树学报, 2002, 19( 2) : 71- 74.
[ 20]赵九洲, 刘绍洪. 渗透调节机制与植物的抗旱性研究[ J] . 江西林业科技, 2005, 4: 27- 30.
[21] 陈 颖, 谢寅峰, 沈惠娟. 银杏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J]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26( 2) : 55- 58.
[22] 宋爱琴, 陈圣宾, 李振基, 等. 水分胁迫对生态恢复重要树种木荷与白楸幼苗的影响[ J] .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45: 109- 113.
[23] Slik J W F. El Nifio droughts and their effects on tree speciescomposition an d diversity in tropical rain forests [ J] . Oe??cologia, 2004, 141: 114- 120.
[24] 姜中珠, 陈祥伟. 水杨酸对灌木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J]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 2) : 166- 169.
[25] 李 玲, 余光辉, 曾富华. 水分胁迫下植物脯氨酸累积的分子机理[ J]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1: 126- 134.
[26] 韦小丽, 徐锡增, 朱守谦. 水分胁迫下榆科3 种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J]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 47- 50.
[27] 苏梦云. 杉木幼苗在渗透胁迫下脯氨酸积累及Ca 的调节作用研究[ J] .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 3) : 335-337.
[28] 李 岩. 苹果植株根源水分胁迫信号及其对地上部抗旱生理机制的调控[ J] . 山东农业大学, 2000, 12: 16-19.
[29] 徐迎春, 张佳宝, 蒋其鳌, 等. 水分胁迫对忍冬生长及金银花质量的影响[ J] . 中药材, 2006, 29( 5) : 420- 422.
[30] 赵黎芳, 张金政, 张启翔, 等. 水分胁迫下扶芳藤幼苗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J] . 植物研究,2003, 23( 4) : 438- 442.
[31] 吴晓红, 唐中华, 祖元刚. 水分胁迫对迷迭香中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J]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 34( 3) : 57-58.
[32] 任永波, 段拥军. 植物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作用研究进展[ J] . 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9: 79- 81.
[33] 张巧仙, 兰彦平. 水分胁迫下植物体内的信号传递[ J] .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版) , 2004, 18( 3) : 86-91.
[34] 时忠杰, 胡哲森, 李荣生. 水分胁迫与活性氧代谢[ J] .贵州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物科版) , 2002, 21( 2) : 140-145.
[35] 闫成仕. 水分胁迫下植物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响应研究进展[ J] .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18( 3) : 220- 225.
[36] 吴志华, 曾富华, 马生健. 水分胁迫下植物活性氧代谢研究进展[ J] .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4, 33( 3) : 77- 80.
[37] 蒲光兰, 胡学华, 周兰英. 水分胁迫下乌桕离体叶片的生理生化特性经济林研究[ J] . 经济林研究, 2004, 22( 2) : 20- 23.
[38] 王 霞, 侯 平, 尹林克等. 土壤水分胁迫对柽柳体内膜保护酶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J] . 干旱区研究, 2002,19( 3) : 17- 20.
[39] 夏天翔, 刘兆普, 王景艳. 盐分和水分胁迫对菊芋幼苗离子吸收及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J] . 西北植物学报,2004, 24( 7) : 1241- 1244.
[40] 陈由强, 叶冰莹, 朱锦懋, 等. 水分胁迫对对木麻黄小枝活性氧伤害的定量分析[ J] . 生命科学研究, 2000, 4( 4) : 343- 350.
[41] 郭军战, 彭少兵. 水分胁迫对树莓、黑莓不同品种生长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J]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4,19( 4) : 12- l5.
[42] 陈洪国. 桂花幼苗对不同程度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J]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5( 2) : 190- 193.
[43] 文建, 张 檀, 胡景江, 等. 三种杜仲无性系抗旱性比较[ J]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0, 15( 3) : 12- 15.
[44] 张华, 于 会. 干旱胁迫下玉米木质部汁液pH 和ABA 含量变化及其与气孔的关系[ J] . 河北农业科学,2004, 8( 2) : 35- 38.
[45] 刘丹, 姜中珠, 陈祥伟. 水分胁迫下脱落酸的产生、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J]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 31( 1) : 34- 38.
[46] 曹帮华, 翟明普, 张明如. 土壤干旱条件下脱落酸根冠通讯的研究进展[ J]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115- 118.
[ 47]梁建生, 庞佳音, 陈?? 云. 渗透胁迫诱导的植物细胞中脱落酸的合成及其调控机制[ J] .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 37( 5) : 447- 451.
[ 48]张泱. 叶面喷施脱落酸对银中杨几个生理指标的影响[ J]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5, 33( 5) : 97- 98.
[49] 姚满生, 杨小环, 郭平毅. 脱落酸与水分胁迫下棉花幼苗水分关系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J] . 棉花学报, 2005,17( 3) : 141- 146.
[ 50]柳小妮. 脱落酸与早熟禾的耐旱性[ J]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2, 37( 3) : 279- 284.
[51] 杜 栋, 王有年, 于继洲, 等. 水分胁迫下外源甜菜碱对桃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 4: 1- 4.
[52] 李 莹, 张利民. 植物甜菜碱及甜菜碱合成酶研究进展[ J] . 杂粮作物, 2006, 26( 3) : 191- 193.
[53] 刘瑞冬, 王有年, 于同泉, 等. 水分胁迫下外源甜菜碱对仁用杏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J] . 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 1: 10- 13.
[54] 李芸瑛, 刘 伟. 甘氨酸甜菜碱对月季切花瓶插的保鲜效应[ J] . 湖北农业科学, 2004, 6: 71- 73.
[55] 郑国琦, 许兴, 邓西平, 等. 盐分和水分胁迫对枸杞幼苗渗透调节效应的研究[ J]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2,20( 2) : 56- 59.
[56] 陈 龙, 王贤. 植物水分诱导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 J] . 植物学教学, 2003, 28( 11) : 2- 3.
[57] 谢深喜, 张秋明, 熊兴耀, 等. 水分胁迫对植物基因表达的影响[ J]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31( 5) : 574- 579.
[ 58]张林生, 赵文明. LEA 蛋白与植物的抗旱性[ J] . 植物生理学通迅, 2003, 39( 1) : 61- 66.
[59] 李善菊, 任小林. 植物水分胁迫下功能蛋白的研究进展[ J] .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 3) : 63- 66.
[60] 孙歆, 雷 韬, 袁 澍, 等. 脱水素研究进展[ J] .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5, 23( 3) : 299- 304.
[61] YEO A. Molecular biology of salt tolerance in the wholeplant physiology[ J] . Journal of Experiment Botnny, 1999,49: 915-920.
[62] 朱学艺, 张承烈. 植物响应水分胁迫的主要功能蛋白
[ J] .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23( 3) : 503-508.
[63] Shi W M. Cloning of peroxisomal ascorbate perox idase genefrom barley and enhanced thermotolerance by Overexpressingin Arabidopsis thaliana[ J] . Gene, 2001, 273: 23-27.
[64] Roxas VP. Stress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tobacco seedlingsthat overexpress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 J] . Plant Cell Physiol, 2000, 41: 1229- 1234.
[65] Gilmour S J, Sebol T A M, Salazar M P, et al . Overexpres-sion of the A r abidopsis CBF3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mim-ics multiple biochemic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cold accli-mation[ J] . Plant Physiology, 2000, 124: 18542- 1865.
[66] McKersie B D. Stres tolerance of transgenic plants overe-pressing superoxide dismutase[ J] . Exp Bot, 2001, 52: 58.
[67] 孙彩霞, 沈秀瑛, 刘志刚. 作物抗旱性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J] . 杂粮作物, 2002, 22( 5) : 285-288.
[68] 杨洪强, 贾文锁, 张大鹏. 植物水分胁迫信号识别与转导[ J] .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1, 37( 2) : 149- 153.
[68] Kim S A, Kwak J M, Jae S K, et al . Overexpression of theAiGluB2 gene encoding an Arabidopsis homolog of mam-malian glutamate receplors impairs calcium milization andsensitivity to ionic stress in transgenic plants[ J] . Plant CellPhysical, 2001, 42: 74- 84.
[69] 付赛男, 杨国顺, 石雪晖, 等. 转录因子在植物抗逆性上的应用研究[ J] . 湖南农业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31( 2) : 219- 222.
[70] 李丽芳, 罗晓芳, 王华芳. 植物抗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J]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4, 19( 3) : 53- 57.
[71] 江香梅, 黄敏仁, 王明庥. 植物抗盐碱、耐干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J] . 南京林业大字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25( 5) : 57- 62.
[72] 沈元月, 黄丛林, 张秀海, 等. 植物抗旱的分子机制 J]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10( 1) : 30-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