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刘雷, 尹钧, 任江萍, 李会勇, 李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基因枪轰击后的6个大麦品种的幼胚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ABA,2,-D,ZT和IAA对胚幼的出愈率、愈伤组织分化特性和植株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用1.0 mg/L的ABA在诱导培养基上处理幼胚能大大降低胚芽鞘发生率,并对出愈率和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无不良影响;经 1.0mg/L的2,-D诱导产生的胚性愈伤组织转到分化培养基上以后,芽分化率可达8%~17%,而.0 mg/L 2,-D处理芽分化率极低.1.0 mg/L ZT与0.1 mg/L IAA配比能降低分化过程中不定根的发生率,有利于芽的分化.通过植株再生系统的优化,6个大麦品种的转化幼胚植株再生率达到2%~8%.
  • 吴晓华, 张爱民, 李元清, 刘冬成, 于美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普通小麦-Aegilops crassa核质杂种及其核亲本灌浆期旗叶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测试核亲本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谱带数和带有Aegilops crassa细胞质的3个核质杂种的酶谱数不尽一致,但其中谱带1的酶活性均以弱势表达;核质杂种的酯酶同工酶与相应的核亲本比较酶带数目变化不明显,只是存在活性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同测试材料间也并未发现规律性的变化,表现了不同的核质杂种灌浆期旗叶过氧化物酶与酯酶同工酶的活性有所不同.说明Aegilops crassa 细胞质与普通小麦的细胞核结合产生的特异核质互作,在灌浆期旗叶的有关同工酶上也有所体现.
  • 付金锋, 王凤宝, 董立峰, 赵英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杂交与回交置换法获得了10个具有粗厚山羊草细胞质的小麦核质杂种,并对核质杂种和核供体亲本的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Ae.crassa 6x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的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叶绿素含量、抗穗发芽性等方面有较好的综合效应,在普通小麦改良中有较大的利用潜力.
  • 谢晓玲, 邓自发, 解俊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巨穗小麦新种质材料是一具有茎杆粗壮、叶片短宽直立、大穗、大粒、高结实率等特点的种质资源.本研究应用单体分析和双端体分析方法对241材料进行了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新种质材料241的1A,A,5A和4B染色体上具有控制株高的隐性基因,6B染色体上具有控制株高的显性基因,其中A,5A和6B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强效,1A和4B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弱效. 通过双端体分析进一步将控制株高的基因定位到1AS,AS,5AL和4BL上.
  • 高松洁, 郭天财, 罗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个不同面筋含量冬小麦品种子粒灌浆过程中AGPP,SSS和SBE个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个品种的AGPP,SBE和强筋品种的SSS酶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花后20 d达到峰值;中筋和弱筋品种的SSS酶活性则呈双峰曲线,花后10 d和20 d分别有两个峰值,且第2个峰值显著高于第1个峰值.表明强筋品种子粒中淀粉合成酶底物含量丰富,淀粉合成比较活跃,而中筋和弱筋品种子粒中支链淀粉合成比较活跃.
  • 郭向云, 尹钧, 余桂荣, 宋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维生素B1和分化前的干燥处理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在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其中最高的为郑新992(71.9%);在愈伤组织诱导、继代以及分化培养的MS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B1(盐酸硫胺素)10 mg/L有利于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同时对促进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分化也有显著影响;在转入分化培养基前对愈伤组织进行干燥处理(12 h)可有效提高其分化频率.
  • 王兰菊, 宋尚伟, 胡青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不同温度和薄膜包装袋对茄子果实冷害发生、电解质渗透率及果实呼吸强度、果肉Vc含量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 ℃下,对照、薄膜包装果实分别在贮藏,8 d后出现冷害症状,且伴随电解质渗透率迅速上升;薄膜包装可使冷害症状推迟4~5 d出现,延缓电解质渗透率的增高;在11~1 ℃及室温下,薄膜包装可明显抑制茄子的呼吸速率,减少果实中Vc的氧化损失.
  • 孟淑春, 张海英, 刘庞沅, 孔祥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在低温和常温下贮藏13年的萝卜、番茄和芹菜3种蔬菜超干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苗长、胚根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RAPD)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研究了种子活力、生活力及其遗传稳定性的变化.多年超干贮存后,部分处理染色体异常的百分率有所增加,它与发芽率成反比,但发芽率低的种子在繁殖更新后,异常率会降低,较高的染色体异常率不会遗传下去.
  • 陈青君, 张福墁, 王永健, 张海英, 张峰, 张丽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连续 d单一临界低温15 ℃/8 ℃(昼/夜)和临界低温弱光下对黄瓜的光合性状及其酶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单一临界低温下黄瓜各品种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量子产额(yield)、光合速率显著降低,而在临界低温弱光下,叶绿素荧光量子产额上升后又下降,叶绿素含量降低速度变慢,反映碳同化酶活性的M峰值减弱,RuBp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后又有回升,处理过程中电解质渗漏率降低.处理 d时黄瓜光饱和点显著降低.温度-光合速率曲线变化表明,黄瓜的光合适温发生偏移,表现出低温适应性, 品种间以新泰密刺表现出较强的耐低温性.
  • 曹传增, 刘凡, 赵泓, 蔡民华, 徐恒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同发育阶段的植物材料及不同菌株,将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和蜘蛛杀虫肽(SIP)基因双价转入9菜心,以除草剂抗性株出现频率,以及目的基因的PCR鉴定结果为依据,对影响不结球白菜-9菜心真空渗入转化率的一些因素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植株生长阶段和真空渗入处理时间、所用菌株类型均对转化率有影响,其中以开花初期的植株,利用胭脂碱型农杆菌介导,真空渗入5 min的处理方法转化效率最高.
  • 孙立全, 霍治军, 常彩涛, 张成合, 李明, 刘文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辣椒雄性不育系9601-A和保持系9601-B的小孢子发育过程及其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粗蛋白的含量和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9601-A的雄性败育发生在减数分裂末期II阶段,导致败育的主要原因是花药绒毡层细胞的高度液泡化,致使小孢子在发育过程中得不到正常的营养供给而死亡;不育系花药可溶性蛋白和粗蛋白(总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保持系,而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则高于其保持系.
  • 闻凤英, 张斌, 刘晓晖, 王玉龙, 宋连久, 赵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稳定遗传的青麻叶类型大白菜甲型两用系2个、乙型可育株系个及可育品系26个为材料,经过杂交、自交、测交及育性鉴定等手段,对青麻叶类型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模式进行了验证,并对青麻叶类型材料的育性基因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青麻叶类型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模式符合复等位基因遗传模式;在经过多代纯化的青麻叶材料中,基因型为msms的材料所占比例最大,为65.%,基因型为Msfms的材料所占比例最小,为7.7%,基因型为Msf Msf的材料所占比例居中,为26.9%.
  • 李玉玲, 吴锁伟, 张亚丽, 王延召, 杜振伟, 王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24个普×爆自交高代选系和7个爆裂玉米骨干自交系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成的168个单交组合为材料,对3个膨爆特性指标和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BP02,BP03,BP04,BP12,BP14等选系主要性状的GCA较高,应进一步利用这些选系与爆裂玉米自交系广泛测交组配利用; BP20,BP21与N03, BP02与F2, BP11与N16穗粒重和膨化倍数的SCA效应均为较大极显著正值,应进一步利用这些选系分别与其父本的同类群近缘系进一步测配,从中筛选优良组合;24个选系的聚类结果与其亲本和系谱来源不存在必然联系;所有测交组合的综合性状较对照豫爆2号无明显优势,作为普通型爆裂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的利用价值不大.
  • 刘秀村, 张凤兰, 张德双, 杨建平, 王美, 徐家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RAPD标记,在大白菜的小孢子培养DH系群体中采用BSA法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找到了一个与桔红心球色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OPB01-85,其遗传距离为3.8 cM,LOD值为19.05.
  • 张凤兰, 赵岫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高抗TuMV的高代自交系91-112和高感TuMV的小孢子双单倍体系T12-19杂交的F1植株进行小孢子培养,多次继代培养使小孢子再生苗安全越夏,再经移栽驯化后进行低温处理,定植到日光温室.通过加强田间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小孢子培养生产双单倍体的成功率和结实水平,得到一个具有146个白菜双单倍体系的作图群体.
  • 王建设, 张立杰, 唐晓伟, 宋曙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长蔓品种状元和短蔓资源1A5与1A440为材料,分析了甜瓜短蔓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这两份短蔓资源均携带1对隐性短蔓基因,而且彼此间互为非等位基因.
  • 郭景伦, 赵久然, 王元东, 段民孝, 邢锦丰, 王继东, 张静梅, 任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2个待测玉米自交系和1个对照自交系进行DNA指纹分析,计算待测玉米自交系与各类群对照自交系之间的遗传距离,不用聚类分析方法,直接根据遗传距离进行类群划分,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相比,遗传背景分析方法是十分有效的玉米自交系类群划分新方法,将2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分为大类群,即瑞德群,黄改群,P群,旅大红骨群和兰卡斯特群,未发现新的优势类群,除了自交系黄C以外,其他所有玉米自交系的类群划分结果与系谱来源相吻合,并指出黄C属于瑞德群.
  • 杨丽莉, 贾炜珑, 张彦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白三叶草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进行直接再生系统中不同基本培养基成分和激素浓度的研究发现:白三叶草下胚轴顶端细胞的分化能力最强,分化率在65%以上,子叶次之,下胚轴其他部位几乎不分化.高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有效提高子叶的再生频率15%,而对下胚轴顶端细胞的分化影响不大.在6-BA mg/L+NAA 0.08 mg/L的浓度下,下胚轴上段的再生频率最高,达80%以上.
  • 李荣富, 梁艳荣, 胡晓红, 王淑莉, 蒋亲贤, 郭喜平, 梁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立地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研究了生长年龄相同条件下的抗寒矮化砧木对金红苹果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基砧相比,金红叶片增厚21.0~6.5 μm,栅海比明显提高,比叶重增加4.98~6.7 mg*g-1,叶绿素含量增加0.249~0.41 mg*g-1,Pn值增加1.81~10.86 mg*dm-2*h-1,生长期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维持较高水平.秋季叶片的内源激素含量差异明显,IAA,GA,ABA含量分别是对照的61.1%~8.4%,82.%~87.%和119.5%~164.5%.
  • 王云中, 韩忻彦, 张建成, 李占成, 刘和, 霍晓兰, 高秀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两个抗旱性不同的葡萄幼树为试材,测定了水分胁迫期间叶片中甜菜碱、可溶性糖及其组分、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葡萄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并且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持续上升.抗旱性较强的龙眼葡萄比抗旱性较弱的晚红葡萄增加的幅度更大.水分胁迫对葡萄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肌醇、果糖和葡山甘(葡萄糖+山梨醇+甘露醇)的含量.在水分胁迫过程中,抗旱性不同的两个葡萄品种叶片中甜菜碱和有机酸含量始终处于很低的水平,没有观察到显著的变化.
  • 周苏玫, 郭俊红, 白雪峰, 李智敏, 闫旭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表明,花生根际土壤的酶、根系性状和地上部性状对土壤中Cu2+浓度的反应不同.外施不同浓度Cu2+均使根际土壤的脲酶、磷酸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花生根系活力、根体积和根干重在适量铜浓度(<200 mg/kg)下表现增加,超过200 mg/kg后均下降;但根瘤数在Cu2+浓度为50 mg/kg时最多.地上部性状和产量性状均在Cu2+浓度为100 mg/kg时表现最好,产量最高.
  • 张海明, 刘景辉, 刘国军, 李立军, 高聚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于1999~2001年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呼和浩特市初步研究了麦茬复栽油用向日葵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适宜的油用向日葵移栽育苗时间是在6月25日前后,叶龄为8片展开叶,株高为40~50 cm;较适宜油用向日葵品种为新葵杂四号,其次是KWS;复栽油用向日葵的单产可达到2 820~ 570 kg/hm2.综合成本分析表明,麦茬后复栽油用向日葵种植模式比小麦单作经济效益提高101.81%,较单作油用向日葵提高6.92%.
  • 高炳德, 李斐, 赵利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蒙麦36号等3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了S,Ca,Mg 3种养分在不同生育时期体内含量变化及分布运转规律;查明了其百公斤子粒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建立了3个春小麦品种S,Ca,Mg养分的吸收动态模型,并应用模型理想地摸拟了最大吸收量、最大吸收速率及其出现时间.
  • 孙治强, 赵永英, 倪相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花生壳发酵添加尿素、复合肥、鸡粪的组合基质对番茄幼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添加物发酵基质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能够培育出高质量的番茄幼苗,可以替代草炭用作工厂化育苗基质.适宜的基质发酵配方为:处理A1(2 kg 花生壳添加尿素8 g),B3(2 kg 花生壳添加复合肥39 g),C3(2 kg 花生壳添加鸡粪2 393 g).
  • 李志勇, 王璞, 魏亚萍, MarionBoening-Zilkens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所面临的氮素污染和秸秆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和德国霍恩海姆大学(Hohenheim University of Germany)自1999以来开展了中德国际合作项目"华北平原作物高产高生产力条件下环境可承受的持续农业研究".研究表明:在同一时期,优化施肥、秸秆还田优化施肥与传统施肥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性差异.拔节到吐丝,优化施肥的干物质日增长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并不低于传统施肥,吐丝到灌浆,略低于传统施肥;秸秆还田优化施肥两阶段的干物质日增长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3处理间夏玉米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优化施肥和秸秆还田优化施肥条件下,氮肥当季利用率显著高于传统施肥.
  • 武继承, 朱洪勋, 杨占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不同水肥条件对旱地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明显影响;补充灌水和不灌水施肥处理分别比相应对照增产39.2%~12.6%和3.2%~152.3%,同时补充灌水比不灌水各处理增产21.0%~0.2%.不同肥料配比以N1 P1处理的肥料利用效率最高,并以适当补灌效果最佳,补充灌水和不灌水每千克N分别增产小麦18.0 kg和13.0 kg.不同肥料配比处理灌水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0.17~0.72 kg/m3,并以N1 P1最高,为1.16 kg/m3.
  • 徐欣, 彭永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对正常和患出血病的鲫鱼心、肝、肾、鳃、脑、肌肉、肠、眼8种组织中可溶性蛋白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病鱼的心、肝、肾、鳃、脑、肌肉6种组织的蛋白质电泳谱带与正常鱼相比有较大变化,心和肾各缺失条谱带;肝新诱导出1条谱带,另有1条谱带缺失;鳃中新诱导出2条谱带,有2条谱带缺失;脑中增加了4条新谱带,1条谱带缺失;肌肉新增条谱带.说明鱼在遭受病原菌侵袭后,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受到较大影响.这些变化可作为辅助疾病诊断的生化指标.
  • 张京社, 高希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山西大白菜制种田主要害虫菜蚜、菜蛾和豌豆潜叶蝇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并据此将制种大白菜生育期分为个阶段,制订出防治对策.
  • 原宗英, 陈万权, 武英鹏, 李艳芳, 曾卫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1个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系,推导分析了来自山西省6个育种单位和种子部门的2个重要小麦品种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的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中,推导出了Lr1,Lr3,Lr13,Lr23,Lr26,Lr30等6个抗叶锈病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形式分别分布在19个小麦品种中,其中Lr1,Lr3,Lr26是供试材料的主要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2个供试品种中,仅有晋麦62号和鲁麦1号两个品种表现出对叶锈病良好的抗性,晋麦31号、晋麦56号和晋麦61号3个品种表现为中抗至中感(杂合类型),晋春9号、晋春13号、晋偃76-9等12个品种具有慢叶锈病特征.
  • 彭致功, 杨培岭, 段爱旺, 何晖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地研究了日光温室内茄子冠气温差的变化规律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运用回归方法建立了主要气象因子与冠气温差之间的数量关系.深入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日光温室内茄子冠气温差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并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方程,得出了诊断茄子水分状况的指标.
  • 研究简报

  • 秦君, 魏景芳, 蒋春志, 范凤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 小麦纹枯病在我国广大麦区, 特别是主产和高产的黄淮冬麦区迅速蔓延、危害严重, 已上升为小麦的主要病害, 1998 年, 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普遍发生较重, 现已成为危害该省粮食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 刘树堂, 赵永厚, 关义新, 王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对玉米的综合评价有许多不同的方法, 而对品种综合评价最常用的指标是进行稳定性及丰产性分析。但对上述指标没有进行量化。更没有将丰产性和稳产性统一的综合量化分析。使国家区域试验筛选品种时没有一个量化的可靠的评价依据, 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试验的公平性。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