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梁凤山, 罗耀武, 李喆浩, 朴凤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6个同源四倍体高粱品系及其与约翰逊草的种间杂种为材料,分析了种间杂种的生物学特征、饲用价值、杂优表现及其稳定性。发现杂种F1在生物产量上表现了巨大优势(70.0%~90.0%),F1~F3在生物产量上优势相对固定,比双亲有显著提高,杂种低世代用做饲草是可行的。
  • 李荣改, 孟令启, 冯瑞光, 宁文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5个粳型不育系和5个广亲和品种为亲本,按p×q交配模式配制25个亚种间杂交稻组合,进行了子粒充实度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子粒充实度差具有全穗性,充实度以穗的上位、中位和下位依次递减;子粒充实度的变异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其广义遗传力在0.82以上,以加性效应为主;子粒充实度与其他性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饱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受精粒数对子粒充实度有较大的影响。
  • 陈亮, 孙传清, 姜廷波, 李自超, 王象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目前国内两个较好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N422s与国际水稻所选育的新株型稻、华北育成粳、东北育成粳、南亚Aus稻、南方育成早、中籼稻杂交,考查F1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发现新株型稻与偏籼型的培矮64s配组在实粒数、单株穗数和单株粒重方面有些优势,但结实率偏低,如果把结实率的问题解决好,则新株型稻在我国的籼粳两系杂交稻育种中将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陈彦惠, 常胜合, 吴连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2个温热杂交组合的P1,P2,F1,F2,BC1,BC26个世代材料,对玉米抽雄、散粉、吐丝期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热杂交组合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遗传特点不同。由对光周期反应较迟钝的亚热带自交系CML322所配成的温热杂交组合,其基本营养生长期较之亲本有明显提早的趋势,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式;温带早对亚热带晚呈显性或部分显性;对光周期反应敏感的亚热带自交系CML312表现异常,基本营养生长期指标在自交系内及其F1内变异较大;对含有杂合基因型分离世代F1,F2,BC1,BC2的比较可见,明显表现杂合基因型倾早的遗传特点,温带遗传成分在杂种后代中所占的比重,对基本营养生长期的提早和光周期钝感表现出剂量效应。
  • 李玉玲, 薛喜梅, 连东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二倍体胚和三倍体胚乳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以5个玉米自交系及其间配制的F1,F2,BC1,BC2为材料,研究了5个玉米种子性状的胚直接效应、胚乳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结果表明,除粒宽外,各性状的遗传同时由细胞质效应和胚、胚乳、母体基因效应所控制,百粒重主要受胚乳和母体效应的影响,粒长的遗传以母体效应为主,粒宽和粒厚以胚乳效应为主。各部位子粒百粒重的胚乳直接加性效应与母体加性效应的协方差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余性状的胚、胚乳直接效应与母体效应间的协方差均不显著,通过母体植株的遗传表现可以对这些性状进行有效的选择。在提高百粒重的玉米育种中,以任一部位子粒百粒重作为选择标准可起到相同的选择效果,直接选择粒宽的分离类型,有利于获得大粒的遗传材料。S22是改良百粒重的优良亲本。
  • 郭景伦, 赵久然, 孔艳芳, 尉德铭, 卢柏山, 王元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46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表明,仅用A6,C6,D2,F10,H19,N19等6个引物的指纹组合即可将这46个自交系相互区分开来,不需要针对每个自交系筛选特异性标记,克服了利用特异性标记鉴定玉米自交系的局限性;研究出基于WINDOWS98操作平台的玉米DNA指纹数据库和指纹分析软件。并且该数据库和分析软件对自交系的数量和引物数量都是开放性的,如果要区分开m个自交系,最多只用n个引物即可,二者的关系是:n≥m。
  • 白永新, 王早荣, 陈宝国, 钟改荣, 张中东, 卢桂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16个玉米组合棒三叶叶面积大小的比较及其与单株穗重、粒重的相关性研究,揭示了杂交种棒三叶的特征特性。初步说明玉米杂交种棒三叶、穗位叶叶面积与单株穗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结论可作为玉米育种工作者早期判断组合优劣的重要依据,大大减轻工作量,减少优秀组合的遗漏,进一步丰富杂种优势的理论。
  • 张桂香, 王呈祥, 高儒萍, 王丰林, 宋旭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3个外引高粱品种为试材,分别播种于中等肥力地块(对照区)和瘠薄地块(鉴定区)。遗传分析表明,所有9个性状在品种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土壤的养分状况不影响品种间差异性的表达。两区各性状的遗传变异幅度基本趋于一致,但各性状在两区的遗传变异系数之差值却有明显不同,该值愈大,说明该性状对土壤养分愈敏感。试验中该值较大的性状有穗粒重、三级枝梗数和二级枝梗数,对旱瘠地来说属不良性状,但却有大的改良潜力。其余6个性状的该值较小,其中以穗长为最小,这可为高粱抗性材料的早期选育工作提供依据,也使高粱资源的遗传评价更为深刻、全面。
  • 杨秀英, 杨国华, 苏震云, 彭永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制备小扁豆染色体标本观察其核型,结果表明,绿小扁豆和红小扁豆的核型公式均为2n=2x=16=6m+6sm+2st+2st(SAT),两种小扁豆的核型类型都是3B,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组成均为2n=2x=16=4L+6M2+6M1+4S,二者主要在第7号染色体臂比和2号染色体大小方面有明显差异。
  • 马建萍, 古世禄, 刘子坚, 独俊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不同类型抗性亲本杂交选育和连续人工接菌鉴定,创新出4份对粒黑穗病免疫和高抗、且农艺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可提供育种单位利用。
  • 章建新, 赵明, 王美云, 苏宝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小麦单核期、双核期小孢子和单核期花药壁对高温的敏感性研究表明:小麦单核期花药中小孢子和绒毡层细胞对高温(45℃)最敏感,处理仅10min就可引起细胞内线粒体等细胞内膜系统破裂或破碎,而花药表皮内壁和中层需高温处理30min才能发生相同的超微结构变化,随着小孢子的发育,其对高温的敏感性下降,发生相似变化的高温处理时间为30min。
  • 赵春江, 康书江, 王纪华, 郭晓维, 李鸿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小麦灌浆期不同叶位叶片的5大类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正在衰老叶片的乙烯和脱落酸(ABA)含量明显增加,前期和中期的功能期叶片细胞分裂素(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和赤霉素(GA3)含量较高,生长素(IAA)在功能期和后期衰老的叶片中含量较高。因此可以将这4种激素分为2大类,即乙烯和ABA诱发和促进叶片衰老,另一类的Z+ZR和GA3则维持叶片功能,抑制衰老。但IAA表现了具有前期保持叶片生长发育和后期促进衰老的双重作用。在不同叶片中,春6叶(旗叶)则比较复杂。旗叶与其他叶片相比表现了特殊性,这可能与其特殊的功能有关。
  • 周苏玫, 马元喜, 王晨阳, 王化岑, 吕凤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程度土壤持续干旱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营养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小麦次生根发育迟缓,数量减少,根系发硬,根尖萎缩,拔节至扬花阶段对发根潜能的影响最大。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峰值延后;根系中氮、磷积累量下降,分配比例在生育前中期下降,后期上升,干旱使后期较多的氮、磷滞留于根中,向地上部运转减少,中度以上干旱胁迫有较多的氮、磷损失;根系中的含糖量下降,C/N失调。维持根系对氮、磷良好吸收、分配、运转和C/N协调的土壤含水量不能低于60%。
  • 季书勤, 吕印谱, 宋保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春型、过渡型、冬型小麦品种,在秋春播条件下从播种到生理拔节的天数及其温光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型品种生育前期,相对较高的温度可以缩短播种到生理拔节的天数;过渡型品种生育前期需要15d以上8℃以下的低温条件,在具备了所要求的低温条件后,相对较高的温度也可缩短播种到生理拔节的天数;冬型品种生育前期需要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和较多的低温天数。据此提出了过渡型品种在河南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利用价值;春型品种应注意播期不宜过早
  • 许勇, 张海英, 康国斌, 王永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西瓜野生耐冷材料PI482322幼苗在偏低温(12±1)℃、光流密度140μE·m-2·s-1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耐冷性。在低温光照条件下,西瓜幼苗叶片内保护酶SOD,CAT的活性均下降,但野生耐冷材料PI482322较冷敏品种97103的下降幅度小,体内活性氧的积累少,是其表现出耐冷性的主要生理原因。野生耐冷材料PI482322的耐冷性由一个单显性基因所控制。
  • 尹钧, 曹卫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来源不同的参试冬小麦品种(春小麦品种)具有对春化(日长)反应敏感性远大于对日长(春化)反应的一般特征。但英国冬小麦兼有中国超强冬性品种的短日效应和冬性品种的春化累积量;美国冬性品种则兼有中国强冬性品种的春化累积量和冬性品种的长日反应特性。英、澳春性小麦对春化作用也有微弱反应,类似中国南方冬播春性小麦。中国中熟冬麦区温光条件与英美品种温光特性的差异是引种生育期较长、成熟偏晚的主要原因。
  • 刘文萍, 赵文革, 刘建平, 任小俊, 南怀林, 张超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8年在山西特早熟棉区进行棉花双膜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双膜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早熟增产效应。双膜覆盖能提高温度,提早生育,显著地促进了群体叶面积的发展进程,提高了群体光合生产率,增加了光合产物的合成和积累,并使之得到合理分配,最终获得早熟、优质、丰产。
  • 张磊, 王震星, 刘玉芹, 臧风艳, 张文华, 刘芳, 翟学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外源激素配比影响杂种酸模叶组培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和分化形成芽的最佳激素配比为MS+1mg/LIBA+1mg/L6-BA;促进芽丛分化的激素配比为1/2MS附加0.5mg/L6-BA+0.8mg/LIBA。还对试管内和试管外生根的激素选择及其成活率进行了比较,试管外生根明显优于试管内生根。
  • 李明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怀山药带芽茎段和无芽茎段的离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1)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无芽茎段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但不同的激素及其组合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不同,最佳的激素组合为MS+6-BA1mg/L(单位下同)+NAA0.5;带芽茎段有利于多芽体的形成,在6-BA1~2+NAA0.1的培养茎上,均能形成3~5芽的多芽体,在此基础上,PP333能够增加多芽体中芽的数目,而GA则使多芽体中芽的数目减少。(2)通过带芽茎段形成多芽体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繁殖出大量的试管苗,为怀山药优良品种的迅速推广种植提供了一条较为实用的途径。
  • 李远新, 王关林, 葛晓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瓜(CucumissativusL.)栽培品种津研四号为受体,以质粒pBI121为供体进行授粉后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的研究,建立起高效的黄瓜子房注射转化系统,获得了不同的转基因植株。试验表明,子房注射法的坐果率和结种率最低,但其转化率最高;黄瓜授粉后12h注入外源基因的转化率最高;外源DNA溶液的浓度、pH值及DNA溶液注射体积是影响黄瓜坐果结实及基因转化率的重要因素。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以及Southernblot印迹杂交表明,标记基因NPTⅡ和GUS基因均转化到黄瓜植株中。
  • 董志强, 何钟佩, 翟学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DPC系统化控改善了侧根组织中内源激素的水平,其中CTKs中的活性组分iP+iPA的含量水平提高,而DHZ+DHZR和Z+ZR的含量水平下降(苗期除外);GAs中GA3含量下降而GA46月17日前高于对照。IAA含量在6月17日前比对照高,ABA则只在苗期(5月18日)和初花期(6月30日至7月8日)高于对照。IAA/CKs,IAA/Z+ZR和IAA/ABA在根系一生中较对照高。
  • 赵虹, 杨兆生, 闫素红, 王俊娟, 陈长海, 梁文科, 戚廷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种植方式下,对豫麦18号、豫麦21号、豫麦49号、93中6等4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等行距与宽窄行之间产量无明显差异,低播量、高播量下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叶面积系数从开花到乳熟都呈下降趋势,只有93中6呈上升趋势,豫麦21号、豫麦49号、豫麦18号间无差异。豫麦18号灌浆速度最快,豫麦21号最慢,豫麦49号和93中6相比,前者前期灌浆快,后者后期灌浆快,93中6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豫麦18号次之,豫麦21号第3,豫麦49号最低。
  • 张定一, 郑王义, 乔蕊清, 卫云宗, 马爱萍, 高银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试验和调查研究,对1998年小麦粒重降低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气候条件的异常是粒重普遍降低的基本原因;麦蚜为害是粒重大幅度降低的重要原因;而品种的综合抗性差以及栽培管理不及时更是其主要原因。重视培养地力,选用综合抗性强的小麦品种,抓好中后期追肥、浇水管理和加强病虫防治等,是保证小麦获得高而稳的粒重,实现小麦持续增产增收的战略性措施。
  • 周汉良, 鲁学林, 郑秋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冀粳14号的主茎和不同蘖位1~4次分蘖为材料,研究了水稻中位蘖的分蘖规律与生产力。结果证实,中晚熟水稻品种主茎有两个蘖位转折期,依此将主茎蘖位划分为下、中、上3部分;水稻主茎3~n-1蘖位为中部蘖位。在中位蘖中,主茎n蘖位上一次分蘖与主茎n-2蘖位下一次分蘖具有n-2的蘖、蘖同伸规律,即纵向上主茎每长2片叶,横向上分蘖次数增加1次的规律,在所有1次分蘖中,n-1和n-2蘖位1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在所有2次分蘖中n-3和n-4蘖位2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在所有3次分蘖中n-5和n-6蘖位3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合理利用中位蘖优势具有149%左右的增产潜力。
  • 李淑菊, 马德华, 庞金安, 霍振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幼苗经水杨酸处理后,POD、PPO、PAL3种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对照相比,POD活性在处理后24h有明显提高,以后一直呈上升趋势,至144h后较对提高1930%。PPO活性变化相对较小,酶活性的明显提高在处理48h以后,处理后144h时较对照提高617%。PAL在处理后72h时出现一个小的酶活性峰,较对照提高176%,而后下降,120h出现第2个活性峰,较对照提高308%。处理后4d接种霜霉病菌,调查结果表明:第1真叶处理较对照病情指数降低89%,第2真叶处理较对照降低221%。
  • 王广东, 周素平, 吴震, 谢海燕, 李式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GA3(赤霉素),硫脲,KNO3,H2O2不同浓度或不同时间浸泡处理菠菜、茼蒿、芫荽劣变种子,结果表明,GA3对3种种子的萌发没有明显促进作用,且过高的浓度会抑制种子萌发;02%的硫脲对菠菜、芫荽种子萌发效果较好,发芽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3%和30%,茼蒿以0.5%的浓度为适宜,发芽率比对照提高31%;KNO3处理3种种子均以0.2%效果最好,菠菜、茼蒿、芫荽的发芽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4%,12%,14%;H2O2处理只对菠菜种子有效,浸泡5,10min,发芽率分别提高18%,20%。发芽势也有所提高。测定浸出液电导率、紫外吸收表明,各有效处理相对电导率及紫外吸收均比处理低,表明化学药剂处理种子均导致无机离子和核酸、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渗出减少。说明药剂处理种子对细胞膜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 季海峰, 刘彦, 莫余忠, 高羽军, 张春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232头经产母猪进行了SLA分型、生殖激素水平和产仔性状测定,其中,D型母猪的产仔性能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表明SLA分型可以成为猪繁殖性能的辅助选择遗传标记;在母猪泌乳阶段,促黄体素(LH)雌激素(E2)和孕酮(p4)的水平都较低,在配种阶段,雌激素分泌达到峰值,在怀孕15d时,促黄体素和孕酮的分泌达到峰值;高产、中产和低产母猪在各生理阶段的激素水平差异不显著,难以预测产仔数的多少。
  • 邵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蛋氨酸锌对绵羊进行消化代谢和免疫机能的研究。结果表明:(1)饲喂蛋氨酸锌(ZnMet)有降低绵羊瘤胃液pH值的趋势;氧化锌组和蛋氨酸锌组的瘤胃液中NH33-N浓度都比对照组高,而ZnMet组的NH3-N水平比ZnO组有所降低,但较平稳。ZnMet具有一定的过瘤胃性能。(2)ZnMet组绵羊布氏杆菌试管凝集反应抗体滴度明显高于ZnO组和对照组(P<0.05);ZnMet能够显提高绵羊血清γ-球蛋白含量、淋巴细胞ANAE染色阳性率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可见,蛋氨酸锌对绵羊瘤胃pH值,NH3-N浓度和机体免疫机能有一定的影响。
  • 苗得园, 张培君, 龚玉梅, 冯文达, 冯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3批鸡传染性鼻炎二价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了安全性和近期免疫效力检验,安全性试验采用15只鸡进行,胸肌注射疫苗4~5mL/只后,逐日观察,结果鸡只食欲、精神未见异常,2周后观察,注射部位未发现明显异常和病变。用该疫苗免疫(0.5mL/只)后的鸡只对A型高致病力菌株的攻击保护率可达100%,对C型高致病力菌株的攻击保护率为93.3%。采用B-ELISA和SPA对鸡群的抗体水平的评估表明该疫苗可激发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
  • 研究简报

  • 李淑菊, 霍振荣, 庞金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郭秀林, 白小梅, 王艳华, 崔四平, 李广敏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