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0年, 第1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0-03-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孟荣华, 奚亚军, 马翎健, 胡银岗, 徐洁, 刘曙东, 杨存义, 宋喜悦, 何蓓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粗厚山羊草(Ae.crassa)细胞质普通小麦异质系进行2a人工控光试验及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粗厚山羊草细胞质普通小麦异质系具有光敏雄性不育特性,温度对育性亦有一定效应;不同异质系的光周期敏感性与核供体品种的光周期敏感性相关;六倍体的粗厚山羊草细胞质异质系与四倍体异质系育性的光周期反应有差异,前者对光周期较为敏感;由于异质系育性的光周期反应是核质互作的结果,同时又受到温度的影响,因此,有可能选育成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光温敏不育材料。
  • 郭北海, 张艳敏, 李洪杰, 王子宁, 石云素, 张忠廷, 李松涛, 王斌, 杜立群, 朱至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APD技术,以4个小麦株高基因近等基因系(分别含有rhtRht1Rht2Rht3)为材料,对296个单一随机引物(10个核苷酸)进行了筛选。发现25个引物的扩增产物在近等基因系间表现出特异性。在6次重复试验中,有18个引物的特异扩增片段不能重复,6个引物可以重复2~3次,唯有OPAM01在全部试验中均能稳定重复,其特异扩增片段OPAM011860可以作为rht基因的RAPD标记。
  • 岳东霞, 金红, 周良炎, S. Muthukrishnan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津引薯8号”马铃薯薄片和含有CaMV35S启动子控制的类甜蛋白(TLP)基因与紧密连锁的Ubiquitin启动子控制的bar标记基因的农杆菌双元表达载体进行共培养。切下马铃薯薄片表面产生的幼芽,用含有除草剂bialaphos的MS培养基进行初步筛选。当获得的生根抗性芽生长成株后用TLP蛋白抗体和TLP基因特异引物对成株进行间接ELISA检测和PCR检测。两种检测结果一致率为90%,推断以bar基因为筛选标记、紧密连锁的外源类甜蛋白基因已经进入马铃薯基因组并得以表达。
  • 高松洁, 王文静, 陈时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粒小麦新品系兰考86(79)(源限型)、豫麦18号(库限型)和大穗小麦新品系黄8124(源库互作型)为材料,对其生理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源限型和源库互作型品种“源”的形成和发展较库限型品种更为合理,其光合势大,叶面积持续时间长,光合生产率高,叶片光合性能强,粒重增长快,穗部性状优良;子粒灌浆速度前期增加快,后期下降平缓,粒重与灌浆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库限型品种这种相关关系不明显。叶片对源限型品种、叶鞘对源库互作型品种、茎秆对库限型品种子粒增重贡献较大。
  • 柴建方, 马民强, 谢小亮, 孙果忠, 张永强, 王海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25℃的恒温条件下,将冬小麦4185的种子用不同浓度的KT,GA3和ZEN水溶液浸种18h,然后用蒸馏水冲洗放于10℃的连续光照(1500lx)培养箱中进行不同程度的春化处理(0~20d)。之后将幼苗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移栽于温室内的花盆,另一部分移栽于网室的微区,分别调查分蘖株率、主茎总叶数、抽穗时间和幼穗分化时期。结果表明,对于春化比较充分的小麦植株,KT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抽穗株率,对于春化不充分的小麦植株,KT可以代替部分低温使其通过春化阶段;在某种环境条件下,GA3和ZEN也能提高春化比较充分的小麦植株的抽穗率;3种激素之间的互作受温室内外环境条件和春化时间的影响很大。
  • 张义贤, 雷晓波, 阎继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研究了不同浓度(10-4~10-8mol/L)的Cd2+,Ni2+和Hg2+对大麦根尖细胞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0-4mol/LCd2+和Hg2+处理24h均比对照增加1条酶带(Rf=0.36),但前者缺失了1条Rf值为0.80的酶带8。处理48h后,10-6mol/L的Hg2 + 处理组又增加1条Rf值为0.36的新酶带。其余浓度的Cd2+,Hg2+和3种浓度的Ni2+均可使同工酶强弱发生改变。Cd2+和Hg2+对过氧化酶的影响明显大于Ni2+。3种重金属对大麦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与浓度和处理时间有关。
  • 卫双玲, 张体德, 卫文星, 张海洋, 路凤银, 梅鸿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4.0,6.0,8.0,10.0kR4种剂量的60Coγ射线对豫芝4号、郑95-8、豫芝11号3个芝麻品种的风干种子进行辐射处理后播种。结果表明:种子处理后芝麻产量提高4.93%~22.30%;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对辐射处理的剂量反应不同;各品种在其最佳剂量下,芝麻的农艺性状有所改进。
  • 雷宇华, 闫芝芬, 严玉平, 魏建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微丝骨架作为细胞骨架的一种,它在细胞的许多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证明微丝骨架受信号转导的调节。动物细胞中存在着细胞外基质(ECM) 质膜(PM) 细胞骨架(CTK)连续体,胞内、外信号可以通过此连续体进行双向传递。研究还证明,植物细胞中存在细胞壁(CW) 质膜(PM) 细胞骨架(CTK)连续体,并认为它类似于动物细胞中的ECM PM CTK连续体,有着相同的功能。本文还对调节微丝骨架的主要信号传递途径进行了综述。
  • 蒙美莲, 胡志全, 刘梦芸, 门福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比较研究法,对空心块茎与健康块茎解剖结构及营养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空心块茎还是健康块茎都是环髓区细胞大于心髓区细胞,空心块茎的细胞比健康块茎的细胞大;空心块茎环髓区细胞壁厚度比健康块茎的厚,而心髓区细胞壁厚度则比健康块茎的薄;空心块茎的淀粉、蛋白质、氮、磷、钾、镁,特别是钾、镁的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块茎,但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却高于健康块茎。
  • 邵艳军, 李广敏, 辛春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了不同强度的水分胁迫对两个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花84(抗旱)和冀麦24(不抗旱)的幼胚愈伤组织的影响,分析了其生理反应差异以及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经24h胁迫后两品种的膜透性均增大,冀麦24大于花84;花84的愈伤组织经胁迫后,游离脯氨酸含量高于冀麦24;二者POD活性随胁迫强度的加重都迅速提高,但冀麦24增幅较高;以TTC还原力测定细胞活力,发现两品种TTC还原力都下降,但花84较冀麦24降低幅度小;另外,花84细胞的蛋白质抗PEG沉淀能力强,能在水分胁迫下保持较为正常的功能。
  • 郭亚平, 李月梅, 马恩波, 王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5年以来对山西省金针虫种类、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金针虫在全省范围均有分布,计有细胸金针虫(Agriotessubvittatus)、褐纹金针虫(Melanotuscaudex)、沟金针虫(Pleonomuscanaliculatus)以及林小金针虫(Limoniusminutus)等4种,其中尤以前三种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同时对金针虫分布地的海拔高度、土壤含水量、pH值,10cm地温、金针虫所在土深及前茬或当年茬口等理化性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对每种金针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
  • 张志勇, 李素娟, 张屹东, 王兴运, 李世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组织切片、氨基酸自动分析技术和因子分析方法对田间抗蚜性能稳定的4个小麦品种(系)不同生育期的抗蚜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抗蚜性能在返青后至灌浆期与受害部位表层细胞外壁厚度成正相关,在抽穗期与细胞密度成正相关,而与细胞间隙、细胞层厚度相关不显著;寄主不同生育阶段的氨基酸组成比例和特征氨基酸不同,酪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等含量与抗蚜性呈正相关,但有阶段性变化。在中高抗蚜品种中以蛋氨酸、组氨酸、酪氨酸组分较为稳定,且保持长期相对高于低抗或感虫品种的水平,可作为判别抗性强弱的依据。
  • 李巧丝, 刘芹轩, 高宗仁, 刘孝纯, 吴孔明, 邱峰, 张典, 许天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河南棉区,第1代玉米螟在棉田为害严重,第2、3代很少为害棉花。不同类型田相比,麦棉套种田受害较重。采用频次比较、聚集度指标判别等方法对棉田玉米螟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麦棉套田玉米螟卵块呈均匀分布,其余田块玉米螟卵、幼虫均属聚集分布。
  • 杨兴洪, 程吉明, 陈翠容, 李连芳, 夏更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转基因抗虫棉R93-4等五个品系为材料,对其生育特性及有关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93-4,R93-6,RH-4,R93-5,R93-3等品系与对照相比生育进程提前,早熟,结铃集中,着铃性好,但铃重、衣分较低。转Bt基因抗虫棉多表现苗期长势弱,铃小等缺点。
  • 刘占国, 马峙英, 张桂寅, 吴立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1个陆地棉品种(系)分析了黄萎病对皮棉产量的影响和影响病情指数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病情指数越高,产量损失越大;病情指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发病时间和发病速度这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在不同年份表现相对稳定;品种间这两个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受发病时间和发病速度的影响,不同生长阶段品种间感病程度发生相应变化。在抗病育种中,发病时间晚和发病速度慢的品种(系)是较为理想的抗病亲本。
  • 晋凡生, 李素玲, 萧复兴, 刘凤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表明,农田耗水主要在1m以上土层,玉米对0~50cm土层的水分利用率达60%;玉米农田棵间土壤水分蒸发占农田蒸散的47.6%~77.5%,整个生育期棵间蒸发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玉米产量与蒸腾量呈正相关;秸秆覆盖可有效减少棵间土壤水分蒸发;合理施肥能促进玉米对土壤水分的利用。
  • 东先旺, 刘树堂, 陶世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大型防雨设施池栽,设置施肥和灌水二因素三水平,就其不同肥水组合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肥低水、中肥低水及低肥低水水分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中肥中水及低肥中水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是中、低肥量条件下稳产高效益的最佳组合;高肥中水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耗水系数最低,是高产节水的最佳组合;高肥高水互作效应大,产量水平达13500kg/hm2 以上,水分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大,是实现夏玉米超高产的最佳肥水组合。
  • 汪洪, 褚天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生物耗竭试验和连续流动交换试验,研究了昌平、大兴两处潮土中镁释放特点。尽管两处土壤中交换态镁含量较高,但随种植茬数增加,交换态镁含量下降,六茬植物镁的总吸收量中,非交换态镁的贡献率将近50%。大兴处土壤镁释放能力好于昌平处土壤,释放量高。600min内用 0.5mol/L中性NH4AC连续流动交换镁释放过程,以抛物线扩散方程拟合最好。
  • 吴海卿, 段爱旺, 杨传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深桶栽培结合测坑法,从冬小麦返青至蜡熟期保持不同的土壤水分,分生育期对小麦的形态、生理和根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调控土壤水分可明显改变冬小麦根、冠生长量比率。适宜的土壤水分胁迫(田持的50%~60%)可促进冬小麦根系发育,高土壤水分更有利于地上部生长。土壤水分长期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较显著地制约叶片的增大,从而减小截获光能的总叶面积,最终降低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土壤水分由“田持”的46%升高到55%,光合速率增幅不大,由55%提高到64%,光合速率出现跃迁式增高,土壤水分超过64%后,光合速率几乎为等值。说明光合作用对土壤水分存在一个“阈值”反应,此值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冬小麦的蒸腾速率随土壤水分递增而一直递增;综合考虑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关系,可以得出高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存在奢侈蒸腾耗水现象。
  • 郭强, 赵久然, 陈国平, 滕海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京郊5个夏播玉米品种氮肥效应研究,明确了各个品种对化肥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目前大面积种植的唐抗5号是一个对化肥不敏感型品种,在中低肥力水平上稳产性能较好,但在高肥力条件下,获得更高的产量却比较困难。为了获得玉米的高产高效率,选用对化肥比较敏感的品种较为适宜,对京郊现有的夏播玉米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势在必行通过对京郊5个夏播玉米品种氮肥效应研究,明确了各个品种对化肥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目前大面积种植的唐抗5号是一个对化肥不敏感型品种,在中低肥力水平上稳产性能较好,但在高肥力条件下,获得更高的产量却比较困难。为了获得玉米的高产高效率,选用对化肥比较敏感的品种较为适宜,对京郊现有的夏播玉米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势在必行。
  • 刘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了豫东平原麦套棉主要栽培措施与产量的关系。建立了中等以上肥力麦套棉产量形成的反应模型及最佳栽培措施组合方案,明确了5项栽培措施对产量效应的主次关系与各项栽培措施间的相互作用效应。
  • 张德双, 金同铭, 徐家炳, 赵岫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近红外光谱法对5个大白菜品种从外向内分别测定每片叶片的叶柄及软叶的还原糖,Vc,NDF,CP,DW5种有机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叶片中,除软叶的Vc外,其余叶柄、软叶各有机成分都是由外向内逐渐增加,虽个别叶柄与软叶的含量有高有低,但上升的趋势是一致的;同一叶片中,软叶的还原糖和Vc都高于叶柄的含量,各品种软叶与叶柄的其它营养成分则有高有低,表现不一致;北京桔红心(97-8)的还原糖,叶的Vc,NDF,CP含量是所有品种中最高的。
  • 庞金安, 马德华, 霍振荣, 李淑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观察了经水杨酸(SA)预处理的黄瓜幼苗对低温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SA预处理明显增强了黄瓜幼苗的耐低温能力,萎蔫率、死亡率明显下降;幼苗的MDA含量略有增加,O2-含量下降;POD、SOD活性上升,CAT活性下降。黄瓜幼苗在低温胁迫过程中,经SA预处理的幼苗较未预处理幼苗MDA含量增加较少,O2-含量上升延迟,POD、CAT、SOD活性均比未进行SA预处理的幼苗活性高。试验表明,保持较高的膜保护酶活性是SA提高黄瓜幼苗耐低温能力的基础。
  • 王勇, 段玉, 任霄云, 杜刚强, 张艳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胡萝卜20个亲本的小区产量等11个性状,采用综合评分法及通径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4个母本不育系,4个父本自交系综合性状较好,分别为S8,S4,S2,S5和C943,C941,C972,C961。胡萝卜亲本选择选配时,应首先考虑单根重。其次考虑商品产量和收获时最大叶长,同时要兼顾抽苔率、黄心率、髓指数较低的材料。
  • 张平, 吴增茹, 王永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4个品种的胡萝卜(新黑田五寸人参,HERTAGE,XPH3910和TEBE)进行栽培和取样,研究其干物质积累和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胡萝卜生长过程中,随着地上部分同化器官的建成,其干物质积累不断增加,干/鲜比例呈上升趋势;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不是均匀递增的,β-胡萝卜素大量形成期主要在莲座期以后的肉质根生长期,此间β-胡萝卜素的合成量占全生长期的75%以上;不同熟性的品种β-胡萝卜素快速形成期和达到最大含量所需的时间不一样,但各类型品种都在生理成熟期时达到β-胡萝卜素含量的最大值。
  • 王建设, 陈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风媒接种方法在空调温室初步鉴定了8份甜瓜一代杂种品种和12份甜瓜地方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8份一代杂种品种均高度感病,在12份地方品种资源中,1份资源宁夏厚皮甜瓜免疫白粉病;1份资源河套密瓜存在免疫株系和感病株系;而其它均感病。这说明地方品种群体蕴藏着对改良甜瓜品种抗病性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因资源。
  • 张安国, 马衍忠, 杨友民, 左颖, 邓云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NDLaSota株,呼吸道型IB(RIB)H120株或肾型IB(KIB)SN9301株和EDSXN9203株为制苗毒株,分别经鸡胚和鸭胚增殖后甲醛灭活。灭活毒液依毒价按比例混合加入油佐剂中,乳化制成“ND-RIB-EDS”和“ND-KIB-EDS两种三联油乳剂苗。测试结果表明:三联疫苗安全性好,无毒副作用;乳化度、稳定性和通针性良好;免疫效果好,用三联苗免疫20日龄鸡,免疫后14、28、58d,ND、RIB、KIB、EDS的HI抗体均可达70和9.2log2以上。于免疫后60d用相应强毒攻击,83.3%~100%的鸡获有效保护。疫苗保存期长,常温避光180d和4℃左右360d,免疫效果与新制苗无明显差异。
  • 任克良, 罗惠娣, 毛杨毅, 梁茂文, 韩一超, 梁全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DM-His法对家兔精子进行体外获能处理,利用活体冲卵法从家兔输卵管中冲取卵子,在体外完成获能精子与卵子的受精过程。并将发育的受精卵移植于同期处理的受体兔,而生产试管兔。本试验结果为:350枚家兔卵子体外受精后有179枚发育到2~4细胞,试验组卵裂率达63.15%。将发育到2-4细胞的14枚胚胎移植于受体兔后,获得一只试管兔。
  • 蔡宏玉, 张晓义, 杨大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垂直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薄层电泳(PAGE),对家蚕血液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双亲酶谱的差异越大,其杂种出现互补酶带和杂种酶带的机会越多,此类杂种具有较强杂种优势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应用PAGE进行家蚕血液酯酶同工酶谱的分析,作为筛选家蚕杂交优势较强的组合亲本和早期预测杂种优势,对缩短家蚕育种周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 吴立根, 王岸娜, 连东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农村甘薯淀粉加工中存在颜色不白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甘薯淀粉脱色技术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选择出效果较好的YW试剂和BK试剂,并用其作为优化试验材料。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配方为YW试剂25g/kg,BK试剂20g/kg,催化剂 0.05g/kg,温度30℃,pH值为8。其脱色的淀粉白度可达84.4,比对照提高14.2,且不破坏淀粉的加工性能。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