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邓德旺, 苏双锁, 李梦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七五”期间30个低酚棉育种亲本全株吐絮棉铃的结构进行了数值分析。星座图聚类与灰色评价结果表明,星座图中五类亲本的棉铃组份产量值呈顺时针方向梯度性递减。中熟和中早熟品种中普通棉多为优良亲本,低酚棉多属一般亲本,多数早熟品种为劣等亲本。优良亲本的棉铃干物质在棉絮中的比例较大,劣等亲本则向棉仁内转移的比例较高。多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亲本棉铃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各异,而与亲本类的性质有一致关系。
  • 季书勤, 王绍中, 曹广才, 吴东兵, 张成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8~1990年,将河南省的过渡型小麦品种在北京、郑州、贵阳三个试点播种。结果表明:依北、中、南的顺序,参试品种的全生育期天数逐渐减少,地点间差异极显著。全生育期天数与播种到生理拔节的天数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播种~生理拔节~抽穗~成熟这三个生育阶段在北京、郑州表现“长~短~短”的特点,在贵阳则表现“短~长~短”的特点。从播种至抽穗,对日长无严格要求。播种~生理拔节、生理拔节~抽穗,都受温光互作的影响,其天数多少都和“平均光温积”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在适温范围内,其天数与平均日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
  • 董洪平, 孙耀中, 王健, 卢少源, 李宗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6×6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及其16种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的遗传不仅受加性效应控制,而且也受非加性效应控制。除组氨酸外,其余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各性状加性分量D与显性分量H1都达到显著程度。平均显性度(H1/D)1/2值表明,少数性状(如蛋白质、苯丙氨酸)为超显性,其余多数性状为完全显性(如甘氨酸、丙氨酸等)或不完全显性(如赖氨酸和丝氨酸等)。在亲本中控制蛋白质、赖氨酸的隐性基因多于显性基因,但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频率相差不大。就其余性状而言,亲本中显性基因的频率则高于隐性基因的频率。
  • 赵凤梧, 李慧敏, 李洪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连续五年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新型化学杀雄剂EK和ES的杀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EK和ES是两个理想的小麦杀雄剂,自造孢时期至减数分裂期间,在1.35t/hm2溶液剂量下,用EK7000×10-6或ES6000×10-6喷施,均可诱导95%~100%不育,结实率达80%以上;2.EK和ES对植株高度和穗下节间长度影响显著,但它们的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均可用于化杀制种;3.建立了杀雄剂对植株农艺性状影响的回归方程式,它们可用于指导化杀制种和对喷药后的植株进行预测。
  • 石敬之, 李士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4种类型12个玉米杂交种的丰产性和适应区域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杂交种产量和适应区域不同;同一类型杂交种的产量和适应区域也有差异。改良单交种豫玉5号和豫玉3号,比原单交种显著增产,且适应性较广;三交、双交种的产量不及单交种,但郑三3号、郑双3号的产量则等于或高于优良单交种丹玉13号。竖叶型单交种比平叶型单交种极显著增产。
  • 吴建宇, 郑国清, 任和平, 刘九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玉米区域试验进行定量化研究,其综合值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参试玉米杂交种,结果基本符合生产和育种实践。
  • 段贵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GS豫豆8号是用系谱法从郑74046品系与尖叶桥梁亲本自然杂交株的杂种后代中选育成的窄叶型大豆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耐旱涝、成熟早、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平均亩产162.4kg,比对照跃进5号增产21.2%,比豫豆2号增产13.1%。蛋白质含量43.91%,脂肪20.64%,超过国家双高优质标准。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适宜黄淮海地区种植。
  • 魏玉昌, 于秀普, 杜连恩, 吴鸣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0。8%甲基磺酸乙脂(EMS)处理冀豆1号及冀豆6号大豆种子后获得突变体,对其M2有关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子粒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株高、百粒重、生育日数、开花期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粒茎比呈显著负相关。M2与M3间子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值达显著水平。从M2起累代选择子粒蛋白质含量高的变异株,所选出的突变系的子粒蛋白质含量比原品种提高2.0%~3.0%。
  • 尹江, 杨素梅, 田长叶, 杨才, 曹永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四种不同生态类型区分析了1989~1991年度全国旱地裸燕麦(Avena nuda L.)区试3年9点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由多个基因型构成一个群体在各生态区的生育表现、穗粒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有显著的差异,着眼于高产裸燕麦育种目标,夏裸燕麦区以大穗大粒型品种为突破口;二秋裸燕麦区则应主攻大穗;秋裸燕麦区提高产量要在均衡发展的前提下提高亩穗数,实现重穗型;冬裸燕麦区则应保持大穗,增加穗粒重。
  • 王素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NCⅡ设计方法对烤烟7个亲本(3个品质亲本作母本,4个农艺亲本作父本)进行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分析,结果表明,除株高和单叶重的特殊配合力外,其余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根据一般配合力效应,特殊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讨论了亲本品种(系)有关性状的遗传特点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 王培, 陈玉蓉, 王峰, 何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一株冬小麦H1花粉试管苗基部,取未分化绿苗的胚性愈伤组织建立细胞无性系,从中获得4丛R1结实株系,对其R2进行田间观察,发现其中一株发生了变异,R2的株系变异率为25.00%。该变异株系R2的86个单株的变异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在3个主要农艺性状中,株高变异率最高,为67.44%,其次是千粒重,为50.00%,单株穗数居第三位,为47.67%。其它性状如种子蛋白质含量,粒色,粒形,穗形均发生变异,且幅度大,频率高,不仅株系内存在变异,穗系内也存在变异。在调查的性状中只有芒性未发生变异。
  • 和现昌, 王金兰, 海燕, 徐向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REA对小麦花药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REA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诱导率的提高均有显著作用。使不同基因型的愈伤组织在C17培养基上的诱导率提高了1.47~12.25倍,在“癸”培养基上提高了0.52~3.40倍;基因型、培养基和REA之间存在着互作,且对不同的基因型REA的最适附加量不同;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可促进绿苗分化,大幅度提高绿苗分化率;并可降低白苗诱导率。
  • 陈霜莹, 常永健, 赵艳华, 张浡, 刘瑜, 章德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苹果、梨、桃、李和樱桃等树种的39个品种的花粉干燥至含水量10%~20%,直接投入液氮中(-196℃),经过一段时间保存后,再以40℃水浴快速化冻1min,然后鉴定其生活力和萌发力。结果表明,花粉的生活力没有明显变化,其离体萌发率与新鲜花粉相近。新鲜花粉含水量在60%左右,不宜用于液氮保存。花粉含水量是影响保存效果的关键因子之一,只要花粉含水量适宜,可以多次反复冷冻—化冻,生活力不受影响。此项技术可用于果树花粉的长期保存。
  • 魏景芳, 包书丰, 葛亚新, 王淳, 武玉璧, 张进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桑树茎尖为外植体,研究了影响桑树组培快繁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采用低pH、软琼脂培养基加不沉滤纸托的方法,可较好地解决外植体褐变对分化的不良影响;在培养基中去掉肌醇、提高BA浓度(1.5mg/L)并配以黄化处理,可提高继代增殖率;采用“驯化+选择”的方法以食用蔗糖代替果糖,可大幅度降低培养成本;IAA与IBA配合使用使试管苗生根率达100%;移植前“增光降温”炼苗,结合在全光喷雾苗床上过渡,使移栽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且可大大提高效率。
  • 王志芬, 陈学留, 余美炎, 申秀珍, 王奎波, 王同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于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冬小麦根系活力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生育阶段根系活力的变化特点不同。春前以营养生长为主的阶段,根系活力不高,符合回归方程:y=36.16-0.62a+2.7×10-3x2(r=-0.7460)。春后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服系活力增高。当转入以生殖生长为主的阶段后,根系活力又下降,符合回归方程:y=4.0749xe-0.0464x(r=-0.9900),高峰是在孕穗期。根干重和茎叶干重的变化趋势与根系活力不同。根系活力随着穗重的增加而下降。
  • 夏涛, 刘纪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玉米素(ZT)、苄氨基嘌呤(BAP)对玉米根、花药组织呼吸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高浓度的ZT和BAP能够抑制组织的呼吸强度。结合KCN+ZT/BAP处理的实验结果,认为ZT和BAP对组织呼吸强度的抑制主要是通过抑制抗氰呼吸途径来实现的。讨论了内源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含量——呼吸系统——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 许东河, 李东艳, 陈于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溶液培养的方法对抗盐性不同的两个大豆品种在盐胁迫条件下植株叶片的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盐分浓度的增加,植株伤害加重,叶片膜透性加大,相对含水量隆低,丙二醛含量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剧,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其中抗盐性品种膜脂质过氧化反应水平较低,过氧化物酶活性较高。表明膜脂质过氧化是大豆盐伤害的重要原因,而较高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则可隆低这一伤害的程度。
  • 刘魁英, 赵宗芸, 王同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AGE分离酶谱、考马斯亮蓝R350和醋酸-联苯胺分别染色的方法分析了不同苹果砧木叶片中不同迁移率过氧化物酶带的活性和比活性,用萨尔科夫斯基试剂分析了同一叶样酶液的吲哚乙酸氧化分解的量,将吲哚乙酸氧化分解的量与不同砧木不同迁移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比活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迁移率在0.49和0.70的两条过氧化物酶带与吲哚乙酸氧化分解的量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不显著。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的迁移率在0.57附近。
  • 关军锋, 高林森, 郝保春, 孙丽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5年生大金星山楂品种为试材,对其开花结果期叶片光合速率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山植结果新梢叶片在展叶后15d时即有大量的光合产物输出,展叶后48d时光合速率达到第2次高峰。在不同生育期、天气状况下,叶片的光合速率变化较大,阴天时明显降低。树冠外、中、内各层结果新梢叶片光合速率依次降低。盛花期喷布赤霉素,可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外围营养枝和结果新梢叶片的光合速率无显著差异。
  • 李有, 董中强, 宋贤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温度变化、光照特性、土壤水分等方面论述了造成积温学说不稳定性的原因,提出了几种可供选择的积温修正模式,并指出各自的适用对象和优缺点。
  • 喻璋, 李大伟, 朱明德, 马奇祥, 张忠山, 刘红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7~1990年在河南省洛宁等13个县、市调查40余个品种(系)小麦的病害情况表明,除锈病和白粉病引起小麦叶片枯黄外,尚有12种由真菌病原引起的叶枯病。其中黄斑叶枯病、雪腐叶枯病、根腐叶枯病和针孢叶枯病等为害较重,平均发病率在40%以上;交孢叶枯病和芽孢叶枯病发生最为普遍;球孢叶枯病、球黑孢叶枯病和匐柄孢叶枯病出现较少。在这12种真菌病原中,黄斑叶枯菌等10种为河南省新纪录。
  • 王振跃, 王守正, 李洪连, 袁红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病害的症状观察和病原鉴定查明,河南省小麦发生了一种新病害,就是由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引起的小麦泡囊线虫病。经人工接种测定,该线虫还可侵染大麦、燕麦和黑麦;在谷子、玉米、水稻和高粱上未见表现症状,根部也未查到线虫。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时沟施涕灭威或呋喃丹对该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鉴定了河南省12个主要小麦品种的抗性,结果均不抗抱囊线虫病,但感病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 罗畔池, 张成和, 刘爱国, 王月恋, 张小青, 孔令晓, 霍志清, 刘庆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于1986~1991年对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及栽培措施与发病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河北省玉米茎腐病系多种病原菌侵染所致,其中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是优势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为害。玉米品种之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在6~8叶期接种比常规的撒粉期接种效果好。播期、前茬对本病发生轻重亦有明显影响。防治此病采用抗病品种、栽培技术等为主的综合措施效果最佳。
  • 默涛, 陈树欣, 张少军, 王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两年两地的田间试验,残留分析,并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最高残留限量的规定,提出了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防治番茄早疫病安全合理使用技术指标的建议,常用剂量1000倍液,喷施3~5次,最高使用剂量500倍液,喷施3~5次,每隔10d喷施1次,安全间隔期为3d。
  • 李妙, 王校栓, 李延增, 徐显, 尹志敏, 耿军义, 李俊明, 崔四平, 裴宝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不同抗枯萎病类型棉花品种及同一品种(系)内感病植株和健康植株叶片超氧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田间发病情况下,抗病品种膜脂过氧化水平低,超氧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弱,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不抗病品种则表现相反;在同一品种(系)内,感病植株比健康植株膜脂过氧化水平,超氧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较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低,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 吴中心, 姚根怀, 张同庆, 李扬立, 刘凤兰, 王素芹, 宋会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接种赤星病菌的双层培养基上,成功地从高感赤星病烟草品种NC89的花药中诱导出突变体苗。对这些突变体苗进行离体抗病性鉴定结果,有70%的植株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赤星病抗性,部分表现高度抗性。
  • 刘纯敏, 张桂兰, 张子武, 宝德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经7年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肥料定位试验,得到了潮土长期施肥情况下的肥料利用率和作物养分需要量;在有机肥的基础上无机氮磷配合使用,无论是对作物的稳产、高产和经济效益,还是对土壤肥力的培养提高,其效果都优于其它方法;氮磷化肥每年每公顷最佳施量分别为240kg(16kg/666.7m2)和60kg(4kg/666.7m2)。
  • 黄树梅, 谈春松, 杨铁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回归设计,统计建模及模拟仿真,决选出夏棉高产优质综合栽培措施优化方案:每亩种植6691~6900株,留果枝7个打顶,每亩追纯氮7.4~7.7kg,喷缩节胺3.4~3.7g,9月底至10月初每亩喷浓度为800×10-6的乙稀利液0.25kg,并探索出最佳生育动态与产量结构指标。
  • 刘文惠, 胡毓骥, 曹春景, 肖治军, 赵金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近三年试验,研制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毒株IB H120细胞弱毒苗,经室内外近40万羽雏鸡免疫试验表明:该苗以每羽0.01ml滴鼻、点眼或口服免疫4~12日龄雏鸡,7d后产生免疫力;免疫后17d、32d、60d抗标准强毒攻击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8.7%、87.5%、87.5%,免疫期可达二个月;其最小免疫量为0.001ml/羽;以10个免疫剂量接种雏鸡无任何不良反应,安全性能良好;-20℃保存半年、4℃保存一个月效力不变。
  • 研究简报

  • 马立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西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 niveum)引致的寄主反应明显不同于感染类似病害的其他植物如棉花、番茄等,西瓜显症后往往在3~5d内死亡,本文报告了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蒸腾速率等对病害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989~1990年在重病地区(前作发病率75%以上)分两地设置试验:(1)高官寨试验于1989年4月20。
  • 冯家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5年作者发现一个茎秆无韧性的高粱突变体(大同68×OK12B的后代)。1986~1991年进行了遗传及解剖、化验分析等研究工作。以该突变体和常规品种唐恢2号、忻17号、多穗、晋粱5号、千斤红、623B、625B、原1B、于8B、矮白云香/台本那等12个品种为材料,进行正反交和回交,观察F1、F2和BC1植株茎秆表现及分离情况。凡是茎秆节间用手一折完全折断为无韧性,折不断者为有韧性。并对该突变体、千斤红(对照)、原杂。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