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1年, 第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1-12-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田良才, 张明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甲基磺酸乙醋(EMS)1%溶液处理四棱大麦蒙克尔,获得了隐性单基因核不育材料.遗传分析可育与不育按3∶1分离.不育性稳定,不出现中问类型,遗传行为简单,不育株率较高,易于转育.大麦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所获的雄性不育株,在大田条件下由于花粉量不足,结实率变动在0.51~2.25%之间,引入开放授粉特性,对雄性不育系的利用十分重要.雄性核不育基因对雌性器官无不良作用,人工授粉不育株的结实率可达74.10~87.47%,分离出的可育株结实正常,纯合可育株育性可靠,因而作为育种工具,在轮回选择中应用有较大价值.
  • 杜春光, 李正玮, 何立人, 何丽玫, 杜连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按Hayman方法对8×8完全双列杂交F1的6个性状进行基因效应分析与模型检验,株高、穗长、实粒数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株高、实粒数为部分显性,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均显著,基因的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更重要;穗长为超显性,显性基因效应比加性基因效应更重要.对杂交F1、F2进行配合力效应值分析表明,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对所研究性状均重要,多数性状为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亲本85G63、81-18、82-14为最佳配合者,其主要经济性状一般配合力好.杂交F1各性状均有明显杂种优势,组合间和性状间的优势具有显著差异,以单株籽粒产量优势最强,其余依次为实粒数、穗长、株高、小穗粒数和千粒重.
  • 范光年, 陈玉蓉, 王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太谷核不育小麦杂交一代可育株和不育株,及二、三、四代可育株花药的离体培养,结果表明:1.不育株花药培养能够获得植株再生;2.杂交一代的可育株花药出愈率最高,绿苗分化率亦最高;3.基因型对花药出愈率和绿苗分化率有明显的影响.
  • 王培田, 姚树江, 田锡箴, 邓忠全, 李树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塑料薄膜小棚,采用电热人工控温,以平均45~46℃的气温,对已抽穗的小麦处理2~3小时,收到较好的杀雄效果,其雌蕊仍有较好的受精结实能力.杀雄处理时期距始花期越近效果越好,以处理当天进入始花期的效果最佳.在控温杀雄条件下,不同部位的小穗和不同部位的小花杀雄效果不同.品种问对杀雄反应有所差异.
  • 陈化榜, 曾北燕, 李晴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1988~1990年度的研究,明确了三类高产品种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关系,比较了三类品种的产量潜力和稳产性能,认为中间型品种具有较多的有利因素.在山东生态条件下,高产品种的产量结构,应在兼容大穗型、多穗型品种的前提下,着重走中间型的路子.
  • 张新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离体叶砂基培养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系统研究了花生属中6个拟直立型组野生种、2个花生组野生种(副对照)和1个栽培品种(对照)对花生锈病、褐斑病和黑斑病的抗性反应.对感染频率、菌斑直径、叶片脱落率、叶面坏死率和产孢指数等五种抗性成分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所选用的野生种对锈病均表现免疫;在6个拟直立型组的野生种中,A.sp.30003、A.sp.9990和A.sp.30126未表现黑斑病症状,对褐斑病呈过敏性反应;A.sp.9993、A.sp.11462和A.sp.30134等三个种在主要抗性成分上,也明显地优于花生组的野生种及栽培种.文中还对拟直立型组的应用潜力及实验室条件下抗性成分的选择作了简要讨论.
  • 李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大豆种间杂交后代质量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脐形、粒形两个性状最易稳定,可进行早代选择.花色、茸毛色、脐色、泥膜等性状的遗传,F1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F2基本分离为3∶1的比例,受单基因控制,但有些组合出现9∶7、13∶3的比率,说明有两对基因影响这些性状,且有互补或抑制基因存在.结荚习性和叶形是典型的生态性状,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叶形从尖叶到圆叶,植株从匍匐到直立均有各种过渡类型.并且呈连续分布,又表现数量性状的特征,特别是种皮色的分离更为复杂.因此,可以说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主要取决于分级标准.分级标准越细,类型越多,越接近实际.
  • 邓德旺, 李梦久, 李俊明, 崔四平, 张敬贤, 魏建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低酚棉和普通棉萌发种子子叶和胚根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其同工酶和酯酶(ER)同工酶,结果表明,低酚棉子叶中SOD活性比普通棉低,胚根SOD活性差异不显著,但子叶和胚根的SOD同工酶比普通棉多1~2条酶带.两个棉花类型间醋酶同工酶酶谱差异不显著.不同器官间,子叶SOD活性比胚根的低,其酯酶同工酶比胚根的多2条酶带.
  • 屠礼传, 王文泉, 柳家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6个品种.即2个基因型雄性不育系(ms-1和ms-2)、2个外引品种(丹巴格和辛道斯64)和2个地方品种(豫芝一号和86-1)配制完全双列杂交,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及反交效应研究.结果:F-1杂种的产量以ms-2×丹巴格、丹巴格×豫芝一号、丹巴格×ms-2为最高.分别比当地品种豫芝一号增产155.02%、135.87%和117.93%.其配合力方差,除花期长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未达显著水平外,株高、始蒴高度、主茎果轴长、分枝数、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方差、特殊配合力方差及反交效应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加性基因作用与非加性基因作用对这些性状的影响同时存在.σ_s~2∶σ_g~2比值在主茎果轴长、单蒴粒数、千粒重与单株产量上较大,表明非加性基因对这些性状的作用较大.
  • 王明忠, 郭兆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苹果组培芽露地嫁接成活率的关键技术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培育壮芽,嫁接前对组培芽进行3至5天通风锻炼,增强其对外部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正确选择砧木及嫁接部位和方法,尽可能缩小砧穗间形态结构及木质化程度的差异,人为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搭棚遮荫避免阳光直射,适时灌水增加土壤及空气湿度,滴注激素促进接口愈合.本试验组培芽露地嫁接成活率达到93.3%,枝条最大月生长量为38厘米.
  • 齐永涛, 崔鸿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杂交组合是否具有强早熟杂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亲的结构特征.亲本越晚熟,F1越易产生早熟超均优势,随着亲本熟性逐渐提早,F1早熟超均优势削弱,超过某一极限则导致负向优势.但早熟超标优势与其亲本早期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双亲差值呈负相关.此外,次级性状也存在类似现象,客观上存在优势转折的极限.总之.强早熟优势组合亲本系应具有如下特征:①早期产量高,采瓜数多;②早期主蔓雌花数多;③早期主蔓座果率高;④瓜条发育速度快;⑤无效分枝少;⑥早期叶面积小;⑦在营养生长正常的基础上初花期叶片数少;⑧开花期早;⑨第一雌花节位低.亲本系与F1显著的相关为预测F1早熟性奠定了基础.采用多元回归法,由13个性状的双亲均值预测F1早期产量,多元决定系数高达98.34%,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多元逐步回归将参与预测的自变量减少到6个性状,多元决定系数达80.01%.
  • 周钟信, 粟密兰, 陈德芬, 宋兰英, 杨静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MS+5mg6BA+0.1mgIBA诱导辣椒子叶外植体分化出叶状体.用MS+3mg6BA+0.2mgIBA诱导出茎芽.再用MS+0.2mgIAA诱导生根,从而得到完整的小植株.直接以子叶外植体为受体,以Ti质粒为载体将CMVcp(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化进辣椒,经再生性培养获得了转基因小植株.
  • 周惟敏, 刘家骧, 支万元, 刘有存, 刘德前, 吴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8年、199O年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四个旗县进行了油菜籽上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inne)分布型调查.后采用Iσ、m/m、C、C_A、Taylor方法、Iwao方法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取样方法的精确度进行了比较.其结果是:菜蛾的卵、幼虫、蛹在油菜上均为聚集分布,其基本成份为个体群,基本成份的分布是聚集的,且有密度依赖性.不同取样方法中应采用单对角线20点取样,每点0.1111m~2(1尺~2),经正态独立性检验,其资料代换公式为log(x+k/2).
  • 梁力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吸水纸种植法,白菜黑腐病种子带菌检验只需三步就能完成.1.子叶上“V”字形病斑的出现;2.病斑切开后有菌液渗出;3.在淀粉牛肉汁琼脂培养基上,发亮的淡黄色菌落周围有淀粉水解晕斑.与目前广泛应用的水琼脂种植检验法和洗涤检验法比较,此法经济、简便、有效.
  • 王思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从事河北省科委下达的“果园新害虫形态研究”中,发现为害枣树的一种同翅目新害虫,即蜡蝉总科Fulgoroidea,菱蜡蝉科Cixiidae,脊菱蜡蝉属Oliarus一新种Oliarus zaonensis Wang,n.sp.; 附有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 于增寿, 黄德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冬小麦从越冬前到次年春天拔节期,0~90cm土层的土壤N-min变化规律是:土壤N-min在返青初期累积达高峰,且主要分布于0~60cm(占3/4).因此通过测定土壤有效氮的丰缺指导冬小麦春季追氮,最适宜的取土时间是小麦返青初,适宜的取土深度是0~60cm.小麦返青初0~60cm土层土壤N-min测定值与小麦春季最佳追氮量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401(n=11).而可用于土壤N-min简化测定的改进康维皿法土壤有效氮测定值与小麦春季最佳追氮量间的相关性更好.小麦返青初0~60cm土层改进康维皿法土壤碱解氮与小麦春季最佳追氮量间相关系数为γ=-0.8935(n=20),且后者远比前者简便易行,更适合我国国情.在亩产350~400公斤小麦籽粒的产量水平下,最佳追氮量与土测值间的直线关系式为N_f=15.96-0.7766N_改(Nkg/亩).
  • 陈奇恩, 萧复兴, 晋凡生, 李海金, 朱亚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中子测水技术与蒸发模拟微区相结合的农业物理学法,测得晋中旱地玉米生育期耗水量为300~350mm,其中玉米蒸腾耗水占40~50%,棵间土壤蒸发耗水占50~60%.土壤湿度越大,棵间土壤蒸发越高.浅层土壤水分蒸发较强,深层蒸发较弱.130~150cm土层蒸发几乎未波及到该层.玉米蒸腾与土壤蒸发耗水虽有一定联系,但基本上属于两个独立的过程.蒸腾与产量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农田水分平衡状况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
  • 李德全, 邹琦, 程炳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缓慢脱水和长期水分胁迫下,四个小麦品种叶片均产生渗透调节,孕穗期和灌浆期渗透调节能力较强,渗透调节的幅度为0.40~0.64MPa,抗旱性强的品种大于抗旱性弱的品种.由于渗透调节在土壤含水量60%左右或轻度胁迫下,叶片膨压基本不变.五个生育期四个处理水平叶水势与膨压回归分析,从水势每下降一个单位,膨压降低的单位数看,昌乐5号(0.146)<山农587(0.151)<烟农15(0.162)<济南13(0.240),抗旱性强的品种由于渗透调节能力强,膨压降低的单位数小,维持膨压的程度高.
  • 杨振伟, 徐晓波, 陈湖, 梁君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长势旺产量较低的天津水蜜桃进行了叶面喷洒多效唑(PP333)营养生长抑制剂的研究.结果表明,新梢生长受抑的程度与多效唑的浓度呈正相关.叶绿素的含量与一定浓度的多效唑处理具有密切的关系.较高浓度和高浓度的乡效唑处理可提高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单果重以及果品质量,而对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果实硬度、着色指数和单叶面积无影响.
  • 韩素江, 李志澄, 高瑞霞, 赵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有关果蔬贮运过程的冷害大多是从恒温贮藏角度加以研究.木文根据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从节省能源、延缓冷害的角度研究了冷藏甜椒对间歇加温的生理反应,并根据贮藏过程中的外观变化分析说明了间歇加温措施的贮藏效果及影响因素.
  • 白效令, 倪娜, 杨槐俊, 杨又花, 王世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台党参和潞党参的植物学特征的调查,花粉扫描电镜观察.根导管解剖构造电镜观察,种子表皮纹饰扫描电镜观察以及正反交杂交试验,发现二者在植物学特征、主根环纹长度、花粉极/赤比及表面纹饰、根系导管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差异,尤其是交配不实,说明二者不是一个类型.
  • 尹铮, 周良炎, 王欣, 沈碧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于桥水库底质中总氮及速效磷含量较1982年库区自然含量相对偏高,总磷和有机质含量则相对偏低,氨态氮的释放量亦达较高水准.水库上游底质中各元素潜在交换能力要大于或等于下游底质.底质中营养元素综合累积指数在35%左右.
  • 马民强, 张永强, 管振谦, 张西存, 康增志, 赵长栓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钙对梨树的细胞形成、生长发育、防止衰老、果实成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它向果实和贮藏器官供应较差,因而往往导致果实缺钙,进而引起某些生理病害.我们的研究表明,PP333可明显提高鸭梨、雪梨果实对钙的吸收和积累,降低果实的呼吸强度,提高果实硬度,从而防止梨果的生理病害,提高果实品质和耐贮性.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