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小云,李秋英,马 盾,等.陆地棉花粉管通道法的应用研究[J].中国棉花,2011,38(6):14-17.
[2] 谢道昕,范云六,倪万潮,等.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导入棉花获得转基因植株[J].中国科学(B辑),1991,21(4):367-373.
[3] 郭金英.转 Bt+Sck 双价基因抗虫棉的培育及其遗传稳定性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4] 倪万潮,郭三堆,贾士荣.花粉管通道法介导的棉花遗传转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2):27-31.
[5] 张震林,陈 松,刘正銮,等.转蚕丝芯蛋白基因获得高强纤维棉花植株[J].江西农业学报,2004,16(1):15-19.
[6] 张海平,王学德,邵明彦,等.外源纤维素合酶基因对棉纤维品质的改良作用[J].棉花学报,2008,20(2):110-115.
[7] 刘正杰,张 园,王玉美,等.陆地棉 GhDGAT1 基因干涉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18(5):1-8.
[8] 王安可. VgDGAT1 基因在棉花中的遗传转化和表达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9] 程红梅,简桂良,倪万潮,等.转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提高棉花对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抗性[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6):1160-1166.
[10] 王冬梅,李建平,张艳红,等.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抗病陆地棉的初步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7,44(11):108-110.
[11] 吕秀娟,危晓薇,艾秀莲,等.新疆陆地棉转化雪莲 XLPEBP 基因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7,44(1):47-49
[12] 周小云,马 盾,危小薇,等.新疆陆地棉转雪莲 PEBP 基因抗寒性研究[J].棉花学报,2009,21(1):64-66。
[13] 刘锡娟,刘昱辉,王志兴,等.转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S)基因抗草甘膦烟草和棉花的获得[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15(6):958-963。
[14] 马 盾,周小云,黄乐平.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棉花后代的遗传特性[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3):147-149。
[15] 蒋玉蓉.棉花遗传转化方法与耐盐、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化利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16] 王守才.转基因在玉米中的规律及其稳定性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996.
[17] 简纯平,李开绵,欧文军.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J].热带作物学报,2012,33(5):956-961.
[18] Zhou G Y,Weng J,Zeng Y S.Inheritance of exogenous DNA into cotton embryos[J].Methods in Enzymology,1983,101:433-488.
[19] 邓德旺,郭三堆,杨志民.棉花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的分子细胞学机理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21):124-125.
[20] 曾君祉,吴有强,王东江,等.花粉管通道(或运载)法转化的植株后代遗传表现及转化机理的探讨[J].科学通报.1998,43(6):561-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