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金英,江川.分子遗传标记类型及其在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J].福建稻麦科技,2002,20(30):34-36.
[2] 马克世,胡炳义.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应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81-84.
[3] 贾继增.分子标记种质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育种[J].中国农业科学,1995,29(4):1-9.
[4] 程备久,凌杏元.利用RFLP进行数量基因定位及效应分析的原理与方法[J].生物数学学报,1994,9(5):200-206.
[5] 刘必谦,戴继勋.RAPD标记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海洋通报,1997,16 (5):85-89.
[6] 石太渊,张华,冯立军.PCR、RAPD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农学-杂根作物,1995,(5),16-18.
[7] 谢军.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科学,1998,(3):20-27.
[8] 袁力利,傅骏弊,刘新芝,等.利用分了标记顶测玉米杂种优势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6):6-12.
[9] 肖炳光,杨本超.利用IRAP标记分析烤烟品种间遗传差异[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6):1119-1124.
[10] 王青山,李葱葱,王晶,等.AFLP分子标记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科学,2005,30(6):29-33.
[11] 吴学谦,李海波,魏海龙,等.SCAR分子标记在香菇菌株鉴定上的应用研究[J].植物学报,2005,24(2):259-266.
[12] 徐安毕,王文泉.几种分子标记方法相结合建立的新型分子标记方法[J].生物学报,2007,42(1):26-30.
[13] 曾莉娟.SSR技术及其应用[J].热带农业科学,2001,(3):56-59.
[14] 付杰,张明方,王涛.芥菜类作物的遗传多样[J].细胞生物学志,2004,26:344-348.
[15] 田志宏,邱永福,严寒,等.用RAPD标记分析高羊茅的遗传多样性[J].草业学报,2007,9(1):60-65.
[16] 丁建松,曹毅,童建.PCR-SSCP研究进展[J].辐射防护通讯,2004,5(6):29-33.
[17] 李巧燕,林瑞庆,朱兴全.SRA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慨述[J].热带医学杂志,2006,6(4):647-649.
[18] 杜晓云,罗正荣.部分柿属植物IRAP反应体系的建立和指纹图谱构建[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14(6):931-936.
[19] 张桂莲,陈立云,张顺堂,等.SSR标记及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作物研究,2004,(5):325-328.
[20] 曾莉娟.SSR技术及其应用[J].热带农业科学,2001,(3):56-59.
[21] 李造哲,扈廷茂.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报,2000,21(3):102-105.
[22] 贾继增.分子标记种质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育种[J].中国农业科学,1995,29(4):1-9.
[23] 何桥,梁国鲁,谢江辉,等.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Wax Apple Germplasm by ISSR Markers[J].园艺学报,2006,37(4):173-175.
[24] 赵欢,吴卫,郑有良,等.应用RAMP分子标记研究红花资源遗传多样性[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7,8(1):64-71.
[25] 田清震,贾继增.AFLP在小麦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J].麦类作物学报,2002,22(1):95-99.
[26] 王林海,田志强,董中东,等.SSR标记技术在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上的应用[J].河南农业报,2007,1(1),9-15.
[27] 程远辉,周昌华,马爱芬,等.重庆何首乌遗传多样性的SRAP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8),661-663.
[28] 张照远,甘四明,李发根,等.EST-CAPS标记在尾叶桉和细叶桉遗传图谱构建中的应用[J].林业科学研究,2007,14(2):84-88.
[29] 吴明根,袁晓丹,柳参奎,等.利用RAPD分子标记分析东北地区杂草稻的亲缘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7,25(1):57-59.
[30] 钟昌松,徐利远,余桂蓉,等.20份特用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的SSR标记研究[J].2006,12(4):49-52.
[31] 何新华,李杨瑞,郭永泽.Identification of closely related mango cultivars by ISSR[J].广西植物,2007,5(1):48-51.
[32] 黄福平,梁月荣,陆建良,等.应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构建茶树回交1代部分遗传图谱[J].茶叶科学,2006,2(3):16-21.
[33] 金梦阳,刘列钊,付福友,等.甘蓝型油菜SRAP、SSR、AFLP和TRAP标记遗传图谱构建[J].分子植物育种,2006,13(4),78-84.
[34] 熊立仲,土石平.微卫DNA和AFLP标记在水稻分子标记连锁图上的分析[J].植物学报,1998,40(7):605-614.
[35] 赵中秋,郑海雷,张春光.分了标记的发展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研究,2000,4(2):68-72.
[36] 李双铃,任艳,陶海腾,等.Establishmant of AFLP Fingerprinting of Peanut Cultivars in Shandong Province[J].Journal of PeScience,2006,6(1):20-23.
[37] 李稳香,詹庆才.杂交水稻种子纯度SSR指纹图谱标记鉴定技术研究[J].中国种业,2006,16(3):21-23.
[38] 文雁成,王汉中,沈金雄,等.Comparision of cultivar fingerprints constructed with SRAP and SSR markers in Brassica napus L[J].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2006,3:3-9.
[39] 崔海丽,夏春镗,赵则胜.黑稻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15(1):73-77.
[40] 赵中秋,郑海雷,张春光.分了标记的发展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研究,2000,(2):68-72.
[41] 逯腊虎,李振兴,倪中福,等.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Ⅵ.普通小麦与穗分枝小麦、轮回选择后代材料、西藏半野生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早熟诱变系的SSR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7,2:26-31.
[42] 滕卫丽,李文滨,邱丽娟,等.大豆SMV3号株系抗病基因的SSR标记[J].大豆科学,2006,(3):44-49.
[43] 丁国华,秦智伟,周秀艳,等.黄瓜霜霉病抗病基因(dm)的RAPD及SCAR分子标记[A].朱德蔚.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23-330.
[44] 王省芬,马峙英,潘玉欣,等.转基因抗虫棉SSR和AFLP遗传变异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6,02:27-32.
[45] Huang Bingchaol,Zhang Yang,Xie Zhenwen.Molecular Assisted Breeding for Resistant Varieties against Asian Rice Gall Midge in South China[J].Molecular Plant Breeding,2007,(4):65-72.
[46] 葛荣朝,张敬原,赵宝存,等.一个耐盐小麦-多枝赖草二体异附加系外源染色体的鉴定[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201-206.
[47] Jiang zhao-xue,Wang shi-quan,Deng qi-ming.Genetic analysis and molecular tagging on a novel excessive tillering mutant in rice[J].Acta genetica sinica,2006,(4):58-63.
[48] 黄和艳,张延国,邓波,等.利用AFLP标记辅助甘蓝显性雄性不育高代回交系选择[J].园艺学报,2006,33(3):82-86.
[49] 马志强,陈洁,郑根昌,等.分子标记方法鉴定玉米杂交种哲单20纯度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03:59-62.
[50] 杨恩.云南省主要推广核桃品种的分子标记鉴别及遗传分析[D].重庆:西南林学院,2006.
[51] 高凤云,张辉,斯钦巴特尔.亚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J].华北农学报,2007,22(1):133-135.
[52] 王明霞,柳李旺,龚义勤,等.RAMP与REMAP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 2006:4(6)859-865.
[53] 杨晖.基于反转录转座子的REMAP和IRAP指纹图谱技术[J].安徽学报,2005,33(4):708-709.
[54] 肖炳光,杨本超.利用IRAP标记分析烤烟品种间遗传差异[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6):1119-1124.
[55] 赵君,苏翻身,于长虹,等.几种常见的分子标记技术的比较[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9,(3):32-33.
[56] 赵君,于长虹,云生园.RFLP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9,(增:01):49-51.
[57] 高凤云,张辉,斯饮巴特尔.亚麻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2):30-31,33.
[58] 肖海峻,孟利前,李玉冰.ISSR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31-33,42.
[59] 崔国惠,吴晓华,李元清.植物染色体工程在小麦品种改良上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8,(5):34-37.
[60] 高银.植物抗逆机制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75-78.
[61] 刘耀权,周文厚.基因工程与植物保护[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7,(4):29-30.
[62] 李恋.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上的新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3):52-54,56.
[63] 马立晖,胡秀臣.转基因技术在大豆抗病虫害育种上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专辑):76-77.
[64] 李勇,田白华.早稻根系与抗旱性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3):9-10,17.
[65] 成慧娟,马尚耀,王立新,等.赤峰市高粱育种研究56年回顾及展望[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72-73.
[66] 成慧娟,马尚耀,王立新,等.赤峰市高粱育种研究56年回顾及展望[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72-73.
[67] 白海.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作物育种现状[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6,(2):24-25,32.
[68] 崔国惠,于美玲,吴晓华,等.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6,(5):21-24.
[69] 冯勇,赵瑞霞,苏二虎,等.优质高效青贮玉米品种选择与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专辑):3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