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肖继兵, 刘志, 辛宗绪, 陈国秋, 吴宏生. 基于GGE双标图的谷子种质资源耐旱性鉴定[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5): 87-96. |
[2] |
樊芳芳, 焦晓燕, 刘佳琪, 郭珺, 王劲松, 武爱莲, 白文斌, 平俊爱. 高粱、玉米残体的腐解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1): 147-157. |
[3] |
高杰, 李晓荣, 封广才, 李青风, 彭秋. 贵州新老两代糯高粱品种(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S1): 275-281. |
[4] |
程欣然, 蔡欣月, 岩温香, 牛江帅, 吴荣, 牛庭莉, 穆云静, 戴凌燕. 异源过表达Atvip1基因增强转基因高粱对盐碱胁迫的抗性[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4): 1-9. |
[5] |
梁晓红, 曹雄, 张瑞栋, 刘静, 王爱爱. 不同高粱大豆间作模式对产量及水分养分利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3): 174-184. |
[6] |
再吐尼古丽·库尔班, 吐尔逊·吐尔洪, 涂振东, 艾克拜尔·伊拉洪. 不同施肥对干旱区高粱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2): 127-134. |
[7] |
高玉坤, 杨溥原, 项晓冬, 魏世林, 任根增, 殷丛培, 梁红凯, 崔江慧, 常金华. 不同耐盐高粱品种全生育期对盐胁迫的响应[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6): 113-121. |
[8] |
刘斌祥, 程秋博, 周芳, 杜伦静, 李小龙, 孔凡磊, 袁继超. 种子大小与播种深度对玉米出苗、苗期光合特性与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2): 98-106. |
[9] |
陈凯, 朱新强, 王永刚, 王晓力, 冷非凡. 青贮饲用高粱对肉牛生长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S1): 366-371. |
[10] |
徐志军, 刘洋, 徐磊, 安东升. 高粱糖转运蛋白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分类及表达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5): 65-73. |
[11] |
彭波, 杨宁宁, 何璐璐, 孔冬艳, 柳琳, 孙艳芳, 蒋悦, 庞瑞华, 李金涛, 周伟, 汪全秀. 播种期对豫南不同香稻品种胚乳垩白性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4): 122-129. |
[12] |
白晓倩, 于澎湃, 李延玲, 高建明, 裴忠有, 罗峰, 孙守钧. 粒用高粱F2群体农艺性状数量遗传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1): 107-114. |
[13] |
董二伟, 王劲松, 焦晓燕, 武爱莲, 南江宽, 郭珺, 王立革. 栽培模式对晋杂34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1): 196-203. |
[14] |
崔佩佩, 武爱莲, 王劲松, 董二伟, 南江宽, 白文斌, 焦晓燕. 不同施肥处理对高粱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5): 195-202. |
[15] |
吕建澎, 李金旺, 段霞飞, 李延玲, 李欧静, 裴忠有. 高粱重组自交系耐盐性相关性状遗传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4): 112-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