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厚哲, 楼士林, 王候聪, 等.植物生长素亏损与雄性不育的发生[J].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4, 32(1 ) : 466 - 477.
[2] Sawhney V K, Shukla A.Male sterility in floweringplants: Are plant growth substances involved[J].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1994, 81 (12) : 1640 - 1647.
[3] 苗锦山 , 杨文才, 刘彩霞, 等.葱胞质雄性不育花蕾生化物质含量和能量代谢酶活性的 动态变化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 2010, 30(6) : 1142 - 1148.
[4] 姚雅琴, 张改生, 刘宏伟, 等.K 型小麦花粉粒内壁及ATP 酶活性与雄性不育的相关性[J].西北植物学报,2002, 22(2) : 333 - 337.
[5] 孙日飞, 方智远, 张淑江, 等.萝卜胞质大白菜雄性不育系的生化分析[J].园艺学报, 2000, 27(3) : 187 - 192.
[6] 何钟佩.农作物化学控制实验指导[M].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3: 60 - 68.
[7] 张志良.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2 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8] 田长恩, 张明永, 段 俊, 等.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不同 发 育 阶 段 内 源 激 素 动 态 变 化 初 探 [J].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 (1 ) : 20 - 25.
[9] Singh S, Sawhney V K.Cytokinins and abscisic acid inroots of the stamenless- mutant of tomato[J].Reports ofthe Tomato Genetics Cooperative, 1992, 42: 34 - 35.
[10] 吴智明 , 胡开林, 符积钦, 等.辣椒胞质雄性不育与花蕾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J].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2010, 31 (2) : 1 - 4.
[11] 许 明 , 白明义, 魏毓棠.紫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在不同发育时期内源激素的变化[J].西北农业学报, 2007, 16(3) : 124 - 127, 135.
[12] 关天霞, 党占海, 张建平, 等.亚麻温敏型雄性不育系POD 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比较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7, 6(42) : 66 - 70.
[13] 李园园, 杨 清, 严继勇 , 等.洋葱 63A 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绒毡层的提早衰退有关[J].作物学报, 2006, 32(3) : 369 - 372.
[14] 赵玉锦, 童 哲, 陈华君, 等.内源植物激素与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 58S 育性的关系[J].植物学报, 1996,38(12) : 936 - 941 .
[15] 李宗霆, 周 燮.植物激素及其免疫检测技术[M].南京: 江苏科技出版社, 1996.
[16] Gaspar T, Kevers C, Panel C, et al.Plant hormones andplant growth regulators in p lant tissue culture [J].InVitro Cell Dev Biol Plant, 1996, 32: 272 - 289.
[17] 余叔文, 汤章城.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18] 樊卫国 , 安华明 , 刘国琴, 等.刺梨果实与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其与果实发育的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 ( 5) : 728 - 733.
[19] Miller C O.Possible regulatory roles of cytokinins[J].Plant Physiology, 1985, 79: 908 - 910.
[20] 刘忠松, 官春云, 陈社员 .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及应用[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
[21] Kaul M L.Male sterility in higher plants[M].Berlin:Springer-Verlag, 1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