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龙翔. 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Engeseth N J.Zipoxygenase isoenzymes in soybeans:effects on crude oil quality[J].Food Sci, 1987, 52:1015-1019.
[3] 桑建利, 王玉秀, 朱玉清.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种子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变异[J].植物学报, 1992, 34(11):845-849
[4] 焦明大, 韩方普, 何孟元, 等. 八倍体小冰麦及其亲本种子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研究[J].作物学报, 1999, 41(4):405-408.
[5] 鞠兴荣, 袁建, 汪海峰. 三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异黄酮含量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1, 22(5):46-48.
[6] 周新安, 盖钧镒, 马育华. 大豆种子贮存蛋白组成及其相关分析[J].大豆科学, 1992, 11(3):191-197.
[7] 胡志昂, 王洪新, 赵述文, 等. 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种子蛋白的变异[J]. 大豆科学, 1986, 3(5):205-209.
[8] 黄上志, 傅家瑞. 花生种子贮藏蛋白质与活力的关系及其在萌发时的降解模式[J]. 植物学报, 1992, 34(7):543-550.
[9] 宋同明, 郑大海, 刘岩. 利用玉米种子蛋白和球蛋白的乳酸聚丙烯酰胺电泳鉴定品种[J]. 植物学报, 1996, 38(4):599-604.
[10] 黎茵, 黄上志, 傅家瑞. 不同品种花生种子蛋白质的电泳分析[J]. 植物学报, 1998, 40(6):534-541.
[11] 卢圣栋. 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2] 郭晓君. SDS电泳技术的实验考虑及最新进展[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91, (1):32-37.
[13] 万超文, 闫淑荣, 王微, 等.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区试品种化学品质的研究[J].大豆科学, 1998, 17(1):10-18.
[14] 林忠平. 利用免疫荧光法研究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11S和7S蛋白的积累[J].中国科学(B辑), 1989, (3):285-288.
[15] 谈建中, 楼程富. 大豆种子储存蛋白基因及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J]. 大豆科学, 2000, 19(1):57-62.
[16] 裴东风, 余建章, 程国华, 等. 不同大豆品种豆腐产量的研究[J]. 大豆科学, 1995, 14(1):1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