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介勇, 刘彦随.1990年至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资源科学, 2009, 31(7):1188-1194.
[2] 王宗明, 张柏, 宋开山, 等.东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生态科学, 2007, 26(4):351-360.
[3] 刘兴土, 佟连军, 武志杰, 等.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分析与预测[J].地理科学, 1998, 18(6):501-509.
[4] 张星, 吴菊薪, 陈惠, 谢怡芳.基于熵权的福建粮食产量组合预测模型[J].中国农业气象, 2008, 29(2):194-196.
[5] 刘兴土, 何岩, 邓伟.东北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6] Deng Ju-long.Introduction to grey system theory[J].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1989, 1 (1):1-24.
[7] 李葆春, 马琦.灰色GM(1:1)模型在定西县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0(5):660-663.
[8] 谢恒星, 张振华, 谭春英.灰色预测方法在山东省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3(2):257-258.
[9] 李名升, 任晓霞, 佟连军.马尔科夫链在环境质量预测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 2007, 25(6):78-81.
[10] 柏继云.黑龙江省大豆生产预警预测研究与实证分析[J].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6.
[11] 徐俊彦, 苗壮.吉林省粮食产量最优组合预测[J].吉林工学院学报, 1998, 19(3):77-80.
[12] 吴春霞, 何勇.组合预测方法及其在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2, 18(1):1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