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4年, 第2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4-08-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高乐, 翟锐, 丁雪妮, 李凯, 章红运, 王涛, 智海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基于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原理的大豆转基因技术,能够在转录水平沉默同源靶基因,这为转基因抗病毒作物的培育提供了新的策略。通过比对已报道的能与病毒VPg发生互作的10种植物的eIF4E氨基酸序列,确定出大豆eIF4E的保守区间为62~237位氨基酸序列,克隆出406 bp的干扰片段 eIF4Ei (含58 bp特异性重组序列attB),进而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干扰表达载体pB7GWIWG2(Ⅱ)-eIF4Ei 。之后通过测序证实干扰片段 eIF4Ei 在载体构建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异;酶切试验证实终端质粒的2个 ccdB 位点均被 eIF4Ei 置换;用启动子和终止子设计的引物对含有重组质粒的菌液进行PCR扩增,证实2个干扰片段以相反的方向插入到终端质粒中。从而证明反向重复的干扰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为应用基于RNAi原理的大豆转基因技术培育对大豆花叶病毒具有抗性的大豆新种质提供了基础材料。
  • 司贺龙, 佟亚萌, 郝志敏, 李志勇, 王楠, 董志平, 董金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获得粟弯孢霉叶斑病菌G蛋白β亚基基因,明确其表达模式,为阐明该基因对粟弯孢霉叶斑病菌致病性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运用SMART RACE RT-PCR技术,克隆粟弯孢霉叶斑病菌G蛋白β亚基基因 ClGβ 全长cDNA序列,以qRT-PCR 技术,对该基因在粟弯孢霉叶斑病菌不同生长时间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lGβ 基因cDNA编码区为1 056 bp,DNA包含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编码351个氨基酸。该基因的cDNA序列在GenBank中注册的登录号为JQ768316。qRT-PCR结果表明, 基因在菌株生长过程中表现出前期表达量较低而后期表达量明显升高的趋势。构建了pET28(a)-ClGβ 原核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目的蛋白在宿主菌 E.coli BL21中获得表达,表达产物分子量与ClGβ蛋白计算分子量一致。
  • 郭秀林, 刘子会, 赵会嶶, 徐婧, 李慧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经过适当高温锻炼可产生获得耐热性,为揭示其分子生物学机理,选取耐热品种邯6172和热敏感品种石新733,对34℃热锻炼和42℃高温胁迫条件下叶片2个热激蛋白基因和6个抗氧化酶基因转录表达进行了荧光定量分析,并测定了热致死时间。结果显示,34℃热锻炼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耐热品种和热敏感品种叶片的热致死时间,42℃高温胁迫下耐热品种表现出更强耐热性。34℃热锻炼可诱导耐热品种热激蛋白 TaHsp70TaHsp16.9 基因在不同时间点出现不同程度表达高峰,植株遭受高温胁迫时基因表达上调幅度更强于热敏感品种。34℃热锻炼,耐热品种和热敏感品种 Ta(Cu/Zn)SODTaMnSODTaApx1TaApx4TaApx5 的表达均呈现间歇性升高趋势,耐热品种的表达量高于热敏感品种,遭受高温胁迫时基因表达持续上升的幅度相对更大。比较出现峰值的时间,热激蛋白和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均不晚于热致死时间。说明,热锻炼可诱导热激蛋白和相关酶类基因上调表达,共同调控小麦获得耐热性。不同小麦品种获得耐热性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均不同,热锻炼后获得耐热性强度越大,保持的时间越长,遭遇高温胁迫时耐热性越强。
  • 李孟军, 史占良, 郭进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转录因子在小麦抗旱分子机制中的作用,利用Affymetrix小麦表达谱芯片对渗透胁迫下普通小麦(石麦15)根系和叶片诱导表达谱进行了分析。在表达谱芯片上筛选到1个渗透胁迫诱导表达的MYB转录因子EST序列(GenBank 登录号:BJ264503)。根据该EST序列设计引物筛选石麦15基因组BAC文库,获得1个含有该EST序列的BAC单克隆。以BAC单克隆质粒为模板,通过BAC测序克隆了小麦MYB转录因子基因(TaMYBSM151)及其5'侧翼序列。 TaMYBSM151 的开放读码框长936 bp,编码1个含有311个氨基酸的R1-MYB转录因子。 TaMYBSM151 基因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在 TaMYBSM151 5' 侧翼序列中,预测出33个脱水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TaMYBSM151 受渗透胁迫诱导表达,但在根和叶中表达模式完全不同。以上结果表明,TaMYBSM151 可能为脱水响应基因。
  • 樊新萍, 乔永胜, 杨廷帧, 王骞, 石美娟, 蔡华成, 高敬东, 牛西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Y系山定子为中间砧嫁接的苹果树当年开始花芽形态分化,而未用中间砧的苹果树则未形成花芽。分析了中间砧Y系山定子与基砧海棠不同组织中花发育相关基因 MADS5MADS2MdFT2MdAFL1MdAFL2MdTFL1 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MADS5 基因的表达模式及表达量是影响苹果花芽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将山定子中的 MADS5 基因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转基因拟南芥表现出早花表型,比对照早开花7~10 d;相同条件下转 MdFT2 基因的拟南芥比对照早开花4~7 d。认为在利用基因工程改良苹果早花发育的研究中,MADS5 基因更具有应用潜力。
  • 于月华, 张跃强, 海热古力·阿不力孜, 刘真芳, 梁小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发掘小麦育性基因,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小麦花药中克隆了3个与拟南芥 AtMS2 和水稻 OsMS2 基因同源的cDNA序列。 TaMSR-1TaMSR-2TaMSR-3 分别具有1 842,1 824,1 830 bp 的开放阅读框,各自编码613,607,609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质序列中包含2个保守区:NAD_binding 和Sterile保守功能域。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TaMSR与水稻OsMSR2和拟南芥AtMSR2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采用基因特异定位引物PCR技术对中国春缺失系材料进行扩增,将 TaMSR-1TaMSR-2TaMSR-3 基因分别定位于4AS、4DL和4BL染色体上。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TaMSR基因是花药组织特异表达的基因。这些结果说明,TaMSR基因可能在小麦花药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陈涛, 刘燕清, 张亚东, 朱镇, 赵庆勇, 周丽慧, 姚姝, 于新, 赵凌, 王才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发掘、定位和克隆水稻窄卷叶相关突变基因,揭示叶片发育机理。对武运粳7号条纹叶枯病抗性改良品系中发现的窄卷叶突变体进行了表型观察、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在叶片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其株高、分蘖性、穗长、枝梗数、每穗实粒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等农艺性状也存在显著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以500株辐恢838/nrl(t)的F2隐性单株为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将 NRLt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短臂末端RM11-01、RM11-11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60 kb的范围内。通过水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分析发现,在该区域存在26个预测的基因,测序分析表明已报道的 homeobox3A 基因可能是潜在的候选基因,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 朱海涛, 柯善文, 冯小龙, 邹龙海, 曾秀瑜, 张向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粳稻中花11的组培后代中发现1个突变体 ep7,其稻穗直立,且株高、有效穗、粒长和千粒质量等均显著降低;利用该突变体与籼稻华粳籼74 构建F2 分离群体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表型由1对核隐性基因控制,并用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上,命名为 EP7,其与InDel标记ID5198-2和ID4309-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7 cM 和0.5 cM;生物信息学和序列多态性分析表明,可能是大片段的DNA插入造成候选基因功能缺失,导致该突变表型的产生。
  • 任瑛, 赵美爱, 郭新梅, 裴玉贺, 宋希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冷胁迫处理下的玉米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作用,根据GenBank发表的APX基因的ORF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从冷胁迫后的玉米自交系(E28)叶片总RNA中经cDNA转化,pMD19-T载体的亚克隆,获得APX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753 bp,编码250个氨基酸残基。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APX 相对分子质量和理论等电点依次为27.3 kDa 和5.56。将携带完整的ORF序列连入表达载体 pET-28a(+)中,APX基因经 IPTG 诱导后高效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到目标蛋白的大小约为27.3 kDa,与预测结果一致。抗盐分析显示,重组大肠杆菌BL21(pET28-APX)的抗盐性明显高于对照菌株BL21(pET28)且其抗NaCl的临界浓度为0.6 mol/L,这为后期对作物的抗逆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冯雪, 贾永红, 郭红珍, 张一名, 赵学良, 孙艳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DNA重组技术将编码大豆液泡膜Na+/H+反向转运蛋白GmNHX1和百脉根液泡膜H+-PPase LcVP1的开放阅读框片段同时构建在pCambia1301载体中,形成p1301-GmNHX1-LcVP1 双价耐盐基因植物表达载体。以Coker 312棉花品种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外植体,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棉花中,并利用潮霉素筛选获得抗性植株。对抗性植株的T1幼苗进行分子和生理指标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成功整合到棉花基因组中,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转基因株系耐盐能力。
  • 赵洋, 陈德鑫, 王凤龙, 黄化刚, 武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克隆渐狭蜡蚧菌几丁质酶基因,为进一步明确该菌产生的几丁质酶对定居性根结类和孢囊类线虫卵孵化抑制作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分离自黑龙江大豆孢囊线虫孢囊寄生真菌CGMCC5328,通过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比较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渐狭蜡蚧菌。通过简并引物设计和RACE技术,克隆渐狭蜡蚧菌中几丁质酶基因,利用生物学软件分析该基因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首次从渐狭蜡蚧菌中克隆得到一个几丁质酶基因 LACHI1,该基因DNA序列长1 743 bp,含3个内含子,包含1 272 bp开放阅读框,编码423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45.9 kDa,等电点5.90。 LACHI1 基因编码的几丁质酶,属于糖基水解酶18家族几丁质酶。同源性比对表明该菌产生的几丁质酶与昆虫寄生真菌和食线虫真菌产生的几丁质酶有很高的同源性。
  • 张涛, 张跟喜, 韩昆鹏, 王金玉, 樊庆灿, 李婷婷, 段炼, 王永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鸡 MyoG 基因的密码子特性,以便于为 MyoG 基因的表达选择合适的外源表达系统,使用在线工具CUSP和CHIPS以及codonW软件对鸡 MyoG 基因进行分析,并与鸡基因、模式动物基因组和其他动物 MyoG 基因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yoG 基因偏好于G/C结尾的密码子,CDS序列中,GC含量大于AT含量。 MyoG 基因与鸡其他31个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相似,均偏好于G/C结尾的密码子。与其他物种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比较结果显示,密码子偏好性与小鼠差异最小,说明小鼠可以作为 MyoG 基因外源表达的宿主。与其他动物 MyoG 基因密码子偏好性比较显示,MyoG 基因在包括京海黄鸡在内的32个物种中均有较高表达,几乎所有 MyoG 基因编码区对GC有较强的偏好性。基于RSCU值的聚类和基于CDS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亲缘关系近的物种之间倾向于拥有相似的密码子偏好性。
  • 陈强, 雷雅坤, 闫龙, 邓莹莹, 杨春燕, 乔亚科, 刘兵强, 刘青, 唐晓东, 张孟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水溶性蛋白是大豆籽粒蛋白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含量是评价大豆品质及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指标。以高水溶性蛋白含量(38.70±1.32)%的冀豆12和正常水溶性蛋白含量(32.40±1.08)%的黑豆(ZDD03651)为亲本构建的包含188个家系的F8、F9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双尾法在3个不同选择压力下对籽粒水溶性蛋白含量进行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2年中重组自交家系群体表型均呈现正态性超双亲分离,在30%,20%,10%这3个不同选择压力下共检测到大豆籽粒水溶性蛋白含量相关的QTL 23个,分布在A1、A2、C2、D1b、D2、E、F、H、I、K、L、M和O等13个连锁群中,其中13个QTL增效基因来自冀豆12。2年中在10%的选择压力下同时检测到2个QTL,分别为 qSPC-6-1qSPC-8-1。其中 qSPC-6-1 的连锁标记为Sat_062,2年中贡献率分别为9.78%和9.66%,增效基因来自冀豆12;qSPC-8-1 的连锁标记为Satt177,2年中贡献率分别为9.78%和7.98%,增效基因来自于黑豆。该结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分子克隆提供理论依据。
  • 李珍, 刘金兵, 刁卫平, 王述彬, 潘宝贵, 戈伟, 郭广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辣椒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选取3种不同果实颜色的辣椒品系(紫晶、淡紫、水晶)为试材,提取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RNA并反转录成cDNA,利用qRT-PCR技术分析相关基因(CHSCHIF3HF3'5'HDFRANSUFGTANPGST)在不同辣椒材料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HSCHI 在3种材料果实发育过程中表达量都很少且无规律可循,F3H 在淡紫、紫晶中表达量较高,且在果实发育的第15~20天时出现较大峰值,与之相比在水晶中的表达量可以忽略不计。 F3'5'HANPGSTDFRUFGT 在3种材料中相对表达量随着果实的发育分别呈现同步变化,且 F3'5'H、ANPGST在材料紫晶果实发育的第15天相对表达量出现较大峰值,ANS在3种材料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相对表达量变化没有一定规律可循。 F3HF3'5'HANPGST是辣椒花青素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
  • 赵海龙, 孟庆玲, 乔军, 陈双庆, 王国超, 谢堃, 胡政香, 才学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GenBank中少孢节丛孢菌丝氨酸蛋白酶 P186 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RT-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P186,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以IPTG进行了诱导表达。结果表明,P186 基因cDNA全长为1 224 bp,编码407个氨基酸,其中第1~21位为信号肽序列,氨基酸序列的第156~167位、192~202位、343~353位分别是天冬氨酸(Asp160)、组氨酸(His192)、丝氨酸(Ser345)活性位点所在区域,属于Subtilase家族,包括2个潜在的N-联糖基化位点(Asn249、Asn342)及与底物结合的S1区(SBP)Ser251Ile252Gly253和Ala277Ala278Gly279。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表达产物的分子质量约为62 kDa。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P186重组蛋白可以与抗蛋白粗提液多克隆抗体发生反应。为了揭示少孢节丛孢菌捕食线虫的分子机制,首次克隆并表达了少孢节丛孢菌丝氨酸蛋白酶 P186 基因,为进一步研究丝氨酸蛋白酶P186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陈浩东, 肖才升, 李庠, 匡政成, 王为, 李育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长江流域缺乏适合短季棉材料分子分析的SSR引物问题及加强对引进短季棉材料遗传信息的了解,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引进的15份短季棉品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DNA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214 对候选SSR引物中筛选出稳定性好、多态性高、基本覆盖棉花26条染色体的68对引物,对15份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共检测出178个有效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2.62个;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介于0.244 9~0.906 1,平均0.693 8。品种指纹分析结果显示,在15份材料中,12份材料可采用特征引物进行一次性区分,其他材料需采用引物组合来实现与其他品种的区分,利用4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出21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出5.25个,构建了15份材料的指纹图谱。利用NTSYS-pc2.1软件聚类分析表明:材料基因型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45~0.79,平均为0.62,在相似系数0.68处可将材料分为5大类,结合系谱对聚类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为短季棉资源鉴定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 郭小菲, 姜立娜, 蔡祖国, 任文娟, 赵一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菜用大黄最佳的SRAP反应体系,进一步对菜用大黄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菜用大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SRAP-PCR扩增体系中的模板DNA、Mg2+、dNTPs、引物和 Taq DNA聚合酶浓度5个因素进行优化,并确立菜用大黄SRAP-PCR的最佳体系。结果表明:菜用大黄各因素对反应体系影响大小依次为:引物浓度>Mg2+浓度>dNTPs浓度> Taq DNA聚合酶浓度>DNA用量;最佳反应体系为:25 μL反应体系中含10×PCR Buffer 2.50 μL、模板DNA 30 ng、Mg2+ 2.50 mmol/L、dNTPs 0.25 mmol/L、Taq DNA聚合酶0.04 U/μL、上下游引物各0.5 μmol/L。用8个菜用大黄品种DNA样品对优化的反应体系进行验证,均获得了条带清晰且多态性较好的扩增图谱,证实了该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用于菜用大黄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黄承俊, 郭林林, 孙守强, 林峰, 刘海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以机械裸卵(DOs)、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和添加的离散卵丘细胞的不同组合,对卵丘细胞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探索,并对不同卵丘细胞的作用途径和强度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离散卵丘细胞能够显著促进DOs的体外成熟(57.98±14.27 vs 35.53±14.00,P<0.05),对COCs具有促进趋势但差异不显著(76.66±5.77 vs 66.76±9.46,P>0.05);卵母细胞胞外卵丘细胞对与之共培养的DOs的体外成熟促进作用效果不明显(35.83±18.32 vs 35.53±14.00,P>0.05)。分析结果显示:卵母细胞胞外卵丘细胞主要通过间隙连接促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添加的离散卵丘细胞主要以旁分泌途径促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3层及其以上胞外卵丘细胞能够提高其包裹的卵母细胞平均体外成熟能力的85.34%,添加的离散卵丘细胞能够提高COC平均体外成熟能力的16.18%,能够提高DO平均体外成熟能力的60.61%。
  • 孙国权, 高树新, 吴慧光, 李俊雅, 丽春, 王景山, 王玉泉, 王国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中国西门塔尔牛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s,UCPs) ucp1、ucp2、ucp3 基因的组织表达谱,揭示该基因与能量代谢的关系,探索调控肉牛脂肪沉积的关键基因表达规律,筛选影响肉牛肥育性状的候选基因。以20头中国西门塔尔牛为试验材料,提取其15 种组织(肝脏、淋巴、肋间肉、肩肉、脾脏、肾脏、背最长肌、肺、心脏、肠脂、网脂、睾丸、小肠、胰脏、背膘)总RNA,设计合成 ucp1、ucp2、ucp3 基因的引物,以牛 β-actin 基因为内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检测 ucp1、ucp2、ucp3 基因的 mRNA 在以上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ucp1、ucp2、ucp3 基因在睾丸、小肠、心脏、胰腺等组织、器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ucp1 在背膘中高表达,胰脏、小肠、睾丸、网脂、肠脂、心脏中度表达,在其他组织中低表达;ucp2 在睾丸中高表达,肺脏、肝脏、背膘中度表达,在其他组织中低表达;ucp 3在背最长肌、肋间肉、肩肉中高表达,肺脏中度表达,在其他组织中低表达。经相关分析表明:眼肉中 ucp3 基因的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和背膘厚关系不大,而与眼肌面积呈正相关(r=0.788)。结论:中国西门塔尔牛 ucp1、ucp2、ucp3 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ucp1、ucp2、ucp3 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可能与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功能有关;ucp3 基因可作为与胴体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 齐仙惠, 李改珍, 巫东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ISSR技术,对收集自5个国家的43份芦笋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为芦笋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试验结果表明,18条引物共扩增条带159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21条,多态性比率为76.10%。用软件PopGene 1.32 计算出供试芦笋的观察等位基因数为2,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44 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65 4,Shannon信息指数为0.411 4。 根据公式计算得出,多态性信息指数(PIC)为0.317~0.840,平均为0.669;基因组的平均遗传丰富度为5.17,表明供试芦笋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利用NTSYS 2.10e软件进行相似系数分析,构建聚类树状图,在相似系数0.77处划线,可将样品划分为8个类群,其中,江西的JK104、西班牙的Pacific Peak、山东的082单独聚为一类,在其余分类中,美国与江西、美国与荷兰、荷兰与北京的一些品种间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
  • 田长叶, 苑鹤, 赵世峰, 王俊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鉴定张家口地区燕麦主栽品种与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对1个四倍体野燕麦及9个裸燕麦品种进行AFLP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的燕麦个体间遗传一致度分布在0.526 8~0.869 6,各裸燕麦品种与野燕麦的遗传一致度分布在0.526 8~0.801 8,其中6号栽培品种与野燕麦间的遗传一致度最高,7号次之,2号最低。根据遗传一致度进行聚类分析同样显示1,3,4,5,7号样本聚为一类,在遗传距离0.314处,又可分为2组,即1号和6号样本聚为一组,其他样本聚为一组。这些结果表明6号品种与野燕麦亲缘关系最近,较大程度上继承了野燕麦的遗传信息,推测其父本或母本可能是4倍体野燕麦或与野燕麦的杂交品系。
  • 高喆, 特布沁, 王佳, 王迎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挖掘白刺属植物果实中花青素成分,以采自内蒙古两个地点的西伯利亚白刺果实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DAD)技术,建立了定性定量分析西伯利亚白刺果实中花青素的方法,同时结合离子阱多级质谱(MSn)技术,从西伯利亚白刺果实甲醇提取物中鉴定出12种花青素组分,分别为:矢车菊素3-槐糖苷、矢车菊素3-戊糖苷、矮牵牛素3-芸香糖-葡萄糖苷、芍药素3-槐糖苷、矮牵牛素3-鼠李糖苷、锦葵素3-阿拉伯糖苷、芍药素3-己糖苷、矢车菊素3-顺式-香豆酰二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反式-香豆酰二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香豆酰二葡萄糖苷、芍药素3-丙二酰葡萄糖苷、矮牵牛素3-香豆酰葡萄糖苷。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分析并比较了3个不同成熟阶段和2个采集点样品中花青素组成和含量的差异。
  • 王良, 白晨, 李晓东, 张惠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更高效的利用杂种优势,加速选择出成对稳定的甜菜不育系及保持系纯系材料,采用已开发的甜菜线粒体DNA特异性引物TR1,对以甜菜线粒体DNA和基因组DNA的鉴定结果是否一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利用该引物进行甜菜细胞质育性鉴定中可以直接用基因组DNA,减少了试验步骤,提高了效率。通过VNTR分子标记技术从160对供试材料中鉴定出的甜菜细胞质不育及其对应的具有保持能力的材料40对,分别为31303(04)(1对)、31327(28)(1对)、31329(30)(1对)、31333(34)(1对)、31339(40)(1对)、31341(42)(5对)、313343(44)(5对)、31345(46)(4对)、31355(56)(2对)、31361(62)(1对)、31365(66)(1对)、31367(68)(1对)、31373(74)(1对)、32315(16)(1对)、32321(22)(4对)、32323(24)(1对)、32327(28)(4对)、32331(32)(3对)、32341(42)(1对)、32343(44)(1对)。
  • 张德双, 张娜, 于拴仓, 张凤兰, 隋光磊, 余阳俊, 赵岫云, 汪维红, 苏同兵, 卢桂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芥蓝的研究多集中在分类、常规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随着芥蓝杂交种的问世,杂交种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市场效果明显,因此,对芥蓝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等研究尤为重要。选取分布在甘蓝9条染色体上的55对SSR引物,从中筛选出多态性好、分布均匀的15条SSR引物对98份芥蓝自交系进行分析,共得到65个多态性带型。采用UPGMA方法构建了一张聚类图,在相似系数为0.71时,将98份芥蓝自交系初步分为1,2,3,4,5组。研究结果为芥蓝育种中的亲本选配、杂交种鉴定和资源保护等提供了依据。在试配芥蓝新组合时,应选择遗传距离较远的自交系作为重点材料,后代的杂种优势会更显著。
  • 康云艳, 刘兵, 杨暹, 柴喜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壳寡糖对菜薹接种立枯丝核菌后的发病率、病情相关蛋白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以菜心品种油青四九为材料,于菜薹形成初期叶面喷施0.4,2,8 mg/L 壳寡糖预处理2 d,以喷施无菌水为对照,灌根接种立枯丝核菌。结果表明:0.4 mg/L壳寡糖处理可提高菜薹植株对立枯丝核菌的抗性,降低发病率,减少由于病害造成的产量下降。与单独接种立枯丝核菌相比,接种6 d内,0.4 mg/L壳寡糖处理可进一步增强病原菌对菜薹植株叶片中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的诱导作用;接种6 d后,则显著促进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的形成;接种处理期间,0.4 mg/L壳寡糖处理均显著诱导了乙烯的形成。表明,接种早期,适宜浓度的壳寡糖可提高植株体内病情相关蛋白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进而通过较高水平的内源激素乙烯、IAA和ABA的代谢传递抗病信号,从而诱导菜薹植株对立枯病的系统抗性。
  • 由诗东, 张海丽, 高静, 张昊, 黄新, 李生辉, 王凤茹, 董金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对Ca2+信使系统的影响及提高玉米抗病性的关系,为阐明BR提高玉米抗病性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玉米品种浚单20为材料,研究了BR处理后对玉米幼苗细胞中Ca2+分布的影响和玉米叶片对层出镰孢菌的抗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BR处理后感病的叶鞘数目减少,病斑面积减小,细胞壁中Ca2+分布明显减少,细胞间隙中Ca2+分布明显增加,使得受侵染的部位比健康组织有更强的抗软化能力,抑制真菌的进一步侵染。
  • 阎瑞香, 张娜, 关文强, 于晋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重组几丁质酶对引起果蔬采后腐烂的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为开发新型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途径提供参考。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测试根霉、灰霉、链格孢霉等果蔬采后腐烂主要病原真菌在重组几丁质酶作用下菌丝体和孢子的变化,结果表明,重组几丁质酶对根霉等果蔬常见致病真菌菌落扩展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根霉、灰霉、拟茎点霉和毛霉的抑制效果很明显,对交链孢霉、粉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相对较低。重组几丁质酶能够显著抑制根霉新生菌丝的生长,改变其顶端的生长情况。重组几丁质酶可有效抑制灰霉和根霉的孢子萌发,当酶液浓度达到0.40%时,抑制率达91%以上。重组几丁质酶对果蔬采后病原真菌具有明显抑制效果,在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具有应用开发前景。
  • 温立斌, 王凤芝, 何孔旺, 倪艳秀, 张雪寒, 李彬, 王小敏, 郭容利, 周俊明, 俞正玉, 茅爱华, 吕立新, 解建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鉴定类猪圆环病毒P1的转录本,采用地高辛标记的RNA探针,通过Northern Blot方法,对转染PK15细胞的类猪圆环病毒P1进行了RNA转录分析。结果表明,Northern杂交可检测到2个RNA转录本,包括正链上 ORF3 的 RNA 和负链上 ORF1 的 RNA。同时,ORF3 RNA表达时间比 ORF1 的短,且丰度也大大低于 ORF1 。类猪圆环病毒P1至少存在 ORF1和ORF3 2个转录本。
  • 沈良, 崔瑾, 夏妍, 崔晓艳, 陈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从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温室大棚所采集到的表现花叶、皱缩、明脉症状的绿豆植株是由何种病毒引起的,采取了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RT-PCR、序列测序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风轮状、束状病毒内含体,与Potyvirus属病毒粒子形态一致;对所提取的病样总RNA使用Potyvirus通用引物进行RT-PCR扩增,得到由1 082个核苷酸组成的序列,包含编码228个氨基酸的完整 cp 基因,产物通过NCBI比对,发现和已报道的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BCMV)HB分离物同源性高达95%,初步判定该病原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命名为BCMV-JAAS分离物;通过扩增得到的 cp 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BCMV-JAAS与BCMV的其他中国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通过ELISA检测,进一步确定是由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感染引起的绿豆病毒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在绿豆上发现菜豆普通花叶病毒。
  • 周兴本, 刘士冲, 郭修武, 王丛丛, 李坤, 郭印山, 李成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葡萄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光合特性与土壤水分含量之间关系。以2年生无核白鸡心葡萄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处理Ⅰ50%、处理Ⅱ65%、处理Ⅲ80%)对无核白鸡心葡萄光合特性和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核白鸡心葡萄在新梢生长期、坐果期和转色期均以80%田间持水量(处理Ⅲ)时的光合速率较高,而采后期以65%田间持水量(处理Ⅱ)的光合速率较高。在水分利用效率方面,新梢生长期和采收后与处理的田间持水量呈负相关,坐果期和转色期与处理的田间持水量呈正相关。 各个荧光参数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总体上随处理的田间持水量增加而增大,PI各时期的变化与光合指标在各时期的变化相似,有一定相关性。PI在新梢生长期、坐果期和转色期均以处理Ⅲ表现较好;采收后以处理Ⅱ条件下各个荧光参数表现最好。综合各项指标的结果,无核白鸡心在新梢生长期适宜采用处理Ⅲ(田间持水量80%)的灌溉量;坐果期、转色期和采收后适合采用处理Ⅱ(田间持水量65%)的灌溉量。
  • 孟祥浩, 林琪, 张玉梅, 李玲燕, 姜雯, 刘义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11个冬小麦品种,以NaCl溶液为盐胁迫,探究冬小麦品种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胁迫下8个性状指标上的差异,并对这些指标的相对值采用差异显著性分析。 结果表明,随着NaCl盐溶液浓度升高,小麦萌发期各指标的相对耐盐系数均下降,且发芽率、发芽势、根长、胚芽鞘长、苗高、第1片叶的生长速率以及苗鲜质量在不同品种及不同浓度处理间差异显著;但NaCl盐溶液对小麦根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因此,以上7个生理性状指标可以作为冬小麦萌发期室内筛选的有效指标;11个供试品种中,德抗961、青麦6号在萌发期表现出较强的耐盐能力。
  • 马慧丽, 吕德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自然光照和遮荫环境下生长的寒富苹果为材料,通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等方法测定了寒富苹果在干旱-复水处理过程中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及复水过程中,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合性能指数(PI)等指标表现出先逐渐降低,极度干旱时达到最低值,复水后缓慢回升的趋势;处理结束后,其中全光照下建造的叶片Pn比处理前低41.4%,而遮荫低38.1%;随着干旱胁迫及胁迫解除,单位面积有活性的反应中心的密度(RC/CSo)、单位面积叶片吸收的能量(ABS/CSo)、热耗散的能量(DIo/CSo)均逐渐上升,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其中干旱胁迫7 d,不同光照环境下建造的叶片ABS/CSo和DIo/CSo达到差异极显著,这可能与前期叶片建造质量有较大关系。
  • 王海娟, 包玉英, 牛天心, 李秀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土壤植被恢复困难的问题,探索有效地改良土壤的措施,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测定排土场土壤中菌剂与肥料配施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而探讨菌根剂与肥料的配施对矿区土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菌根剂与肥料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株高、生物量、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的含量以及抗氧化酶同工酶活性等,土壤中速效磷、速效氮、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也都有明显提高。其中尤以有机肥+无机肥+菌剂配施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株高、鲜质量、干质量分别增加47%,277%,280%,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36%,183%,59%,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增加281%,1250%,15%,土壤速效N、速效P含量分别增加130%,217%,有机质含量增加76%,全N、全P含量分别增加102%,160%,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分别增加103%,68%,20%。总之,有机肥+无机肥+菌剂配施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提高了排土场土壤的养分含量,是矿区复垦土壤植被恢复中比较好的组合方式。
  • 马守臣, 张紧紧, 冯荣成, 邵云, 胡永娟, 马守田, 王文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深耕和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的培肥效应,在5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深耕(DCK)、深耕+有机肥(DOF)、浅耕(SCK)、浅耕+有机肥(SOF)4个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含水量、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有机肥条件下,深耕处理0~40 cm土层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浅耕,但细菌数量仅在20~40 cm土层显著高于浅耕。增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微生物数量,在0~20 cm土层,DOF处理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DCK增加了180.6%,53.6%,19.8%,SOF处理分别比SCK处理增加了8.0%,14.2%,36.9%。与浅耕相比,深耕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含水量。在深耕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脲酶活性和土壤含水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DOF处理脲酶活性分别比DCK处理提高11.9%和54.3%,DOF处理含水量分别比DCK处理提高了4.67%和4.49%。深耕有助于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而浅耕有助于提高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施用有机肥可提高表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在0~20 cm土层,SOF处理全氮、全磷含量比SCK处理增加了36.24%,5.54%,DOF处理比DCK处理增加了8.98%,37.72%。可见,深耕+有机肥对改善土壤微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显著效果。
  • 辛星光, 肖立中, 莫钊文, 聂俊, 闻祥成, 李媛, 刘琪, 唐湘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常规稻(中花11和华航31)、二系杂交稻(Y58S/1589和P88S/1589)和三系杂交稻(深优9586和湘丰优103)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超声波处理对不同基因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光合特性以及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试验设超声波和对照2种处理方法,采用单本移栽,株行距规格为20 cm×20 cm。试验每处理设置3次重复,各小区面积为42 m2,按当地高产栽培措施进行管理。测定剑叶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干物质量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提高了不同基因型水稻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总量、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了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干物质净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最终表现为超声波处理提高了不同基因型水稻产量,其中华航31、Y58S/1589、深优9586和湘丰优103均达显著水平。
  • 陈笑莹, 宋凤斌, 朱先灿, 孙露莹, 马福, 刘胜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了解菌根真菌参与宿主抗寒的潜在作用,为开发生物肥料,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低温胁迫下丛枝菌根(AM)真菌接种处理对玉米生物量、总氮、硝态氮、铵态氮、蛋白和氨基酸合成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低温胁迫下对比未接种处理,接种AM真菌提高玉米地上生物量。低温胁迫降低了玉米叶片总氮、硝态氮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以及根部总氮含量,增加了叶片铵态氮的含量和根部可溶性蛋白含量。接种AM真菌均能增加玉米幼苗单位质量叶片的总氮、硝态氮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常温下,接种AM真菌能够增加玉米叶片铵态氮浓度,而低温下,接种AM真菌却降低玉米叶片铵态氮浓度。低温处理均降低玉米根部所有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接种AM真菌均增加玉米根部所有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 AM真菌接种和温度均显著影响玉米硝酸还原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仅被温度影响,谷草转氨酶活性仅受AM真菌接种处理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对玉米幼苗的生长和氮吸收代谢造成严重伤害;低温胁迫下,接种AM真菌能够通过自身的氮吸收运输,改善玉米生理生长及玉米氮吸收代谢酶活性,保护低温下玉米氮吸收代谢系统,增强玉米幼苗的低温抗寒能力。
  • 孙丽静, 张玮, 纪军, 李辉, 李俊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Affymetrix小麦基因芯片技术,比较了高产氮高效小麦品种科农9204和对照京411在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器官的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孕穗期根中,2个品种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2 955个,其中科农9204中表达量高于京411的基因为1 201个,科农9204中表达量低于京411的基因为1 754个。孕穗期旗叶中,2个品种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2 738个,其中科农9204中表达量高于京411的基因为1 323个,科农9204中表达量低于京411的基因为1 415个。花后10 d旗叶中,2个品种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2 294个,其中科农9204中表达量高于京411的基因为839个,科农9204中表达量低于京411的基因为1 455个。在孕穗期根、孕穗期旗叶和花后10 d旗叶中,科农9204中表达量均高于京411的基因为220个,科农9204中表达量均低于京411的基因为303个。为验证基因芯片数据的可靠性和重复性,选择4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所有基因结果均与芯片检测结果吻合。根据基因功能注释,孕穗期根、孕穗期旗叶、花后10 d旗叶科农9204和京411品种间差异表达的基因GO分类(按照生物过程分类)中,差异最显著的GO分类均为细胞含氮化合物代谢途径,从基因组水平揭示科农9204和京411细胞含氮化合物代谢途径的差异很可能是导致2个品种间产量和氮效率差异的分子机制。
  • 张峰峰, 谢凤行, 周可, 孙海波, 赵玉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利用微生物方法解决养殖水体中氨氮污染的问题,从水产养殖环境中分离出31株氨氮去除菌,并从中筛选出具有较强氨氮去除能力的菌株AD-8,对其脱氮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氨氮浓度高达200 mg/L时,AD-8菌株对其去除率均达86%以上,15℃下,48 h AD-8对氨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1.2%;在模拟养殖水体中,AD-8氨氮去除率也可达90%。通过形态学特性、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AD-8初步鉴定为嗜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
  • 石祖梁, 王飞, 顾克军, 张传辉, 顾东祥, 李想, 孙仁华, 杨四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稻茬麦合理的氮素施用及秸秆养分归还特征,以宁麦9号和豫麦3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1:9,3:7,5:5,7:3,施氮量225 kg/hm2)对小麦群体干物质、氮、磷和钾积累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以基追比5:5处理最高。植株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存在明显的层次分布,适当提高追肥比例显著提高了植株各层干物质、氮、磷和钾素的积累量。不同施氮处理叶片干物质、氮、磷主要积累于中上层,钾积累于下层;茎鞘干物质和钾主要积累在下层,氮、磷积累在中上层。各叶层、茎鞘层干物质、氮、磷、钾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残茬秸秆(倒4层叶+倒4层茎+颖壳和穗轴)干物质、氮、磷、钾还田量占秸秆总量的比例分别约为50%,40%,50%,40%。
  • 赵渊渊, 尚庆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番茄接穗品种(中杂105号、中杂109号、硬粉8号)和砧木品种(重庆番茄砧、桂砧1号、桂TA06)为试材,研究施肥量和烯效唑对番茄幼苗下胚轴长度、直径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提出优化番茄嫁接穗/砧胚轴生长的肥料和烯效唑复合施用技术。结果表明:增量施肥后,番茄穗/砧幼苗下胚轴伸长生长迅速,上胚轴较长,下胚轴干物质积累、含水量及伤流液质量增加,木质素含量降低;烯效唑抑制了番茄穗/砧幼苗上胚轴的伸长生长,抑制幼苗徒长,促进了下胚轴干物质的积累,木质素含量及花色素苷含量的增加。说明施肥与生长抑制剂复合施用,可以有效调节番茄穗/砧下胚轴的生长发育。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