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吕爱枝, 赵和, 王天宇, 王海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去雄小麦为受体,在10 m范围内小麦花粉可在任何方向发生有效漂移(使受体结实),花粉的最远有效漂移距离可达80 m.以不去雄的小麦、柱穗山羊草和卵穗山羊草为受体时,在距花粉源1 m的范围内,小麦间的异交率最高为0.24%、小麦与柱穗山羊草和卵穗山羊草间的异交率分别为0.25%和0,花粉的最远有效漂移距离可达20 m.依照欧盟的标准,非转基因小麦即使与转基因品种相邻种植,其产品中的转基因成分也不会超标.在麦类近缘野生植物的起源中心及主要分布区,释放转基因小麦要特别慎重.
  • 闫长生, 肖世和, 张秀英, 海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简便、可重复、无损伤、较经济地鉴定小麦产量有关性状对提高育种效率有重要促进作用.于1998年和1999年两个种植季节,在密度为650~00万穗/hm2的田间试验中利用数字冠层图像分析仪测定了津麦2号、京411、中麦9号和801-2等4个北部冬麦区代表品种的冠层内光分布参数.结果表明,灌浆中期测定较能反映整个灌浆期的冠层光分布状况.在相似密度下的直接和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在年份间差异不显著,而在品种间差异显著.冠层上部的消光系数与冠层下部及冠层平均消光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建议育种中选择冠层上部消光系数小的基因型来改良产量潜力.
  • 王子宁, 郭北海, 张艳敏, 温之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DS-PAGE技术,从河北省小麦地方品种及国内外小麦育成种1 270份中,发现Wx-B1突变体3份,Wx-D1突变体4份,Wx-E 2份.红蘖麦和白芒白等品种的发现,丰富了品质育种的亲本;长穗偃麦草的蜡质基因与小麦蜡质基因不同,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子水平研究.研究表明,地方品种和育成种具有相似的突变规律;国外优良品质材料含有较高的Wx-B1突变频率;国内以源自北京、山西、陕西、云南的材料突变频率最高;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份突变频率居中;而四川、天津、黑龙江和安徽等省份的样本量太小,突变频率也最低.该频率分布规律为今后育成种筛选的重点提供了帮助.
  • 孙彩霞, 沈秀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盆栽洗根法对玉米根系各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在形态、解剖及生理活性上的差异是形成其抗旱性不同的原因之一;根系参数与玉米抗旱性的关系密切,在抗旱性鉴定时应加强使用.
  • 邱宗波, 李春喜, 姜丽娜, 常青, 张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6个不同小麦品种子粒灌浆成熟过程中戊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个不同小麦品种子粒戊聚糖含量在开花后15 d达到较高的数值(57.7~68. g/kg),之后逐渐下降,至开花后30 d左右降至最小值(5.0~51.3 g/kg),其后又缓慢上升.6个不同小麦品种子粒戊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表现较为一致,但在具体数值和变化速度上,不同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 马冬云, 朱云集, 郭天财, 王晨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河南省21个小麦新品种(系)麦谷蛋白高分子量(HMW)亚基构成、不同等位基因间亚基变异及出现频率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计算了品质得分.结果表明,河南省现有小麦新品种(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构成中以2+12亚基居多,5+10亚基的品种数量较少.对今后河南省小麦品质改良提出了建议.
  • 刘萍, 刘海英, 尚玉磊, 齐付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合成的NCT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对灌浆初期的大田小麦进行叶面喷施,以喷清水作对照,并以与NCT相同浓度梯度的NAA水溶液作对比处理.测定了喷后不同时期小麦旗叶的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NCT能延缓灌浆期SOD活力,使叶绿素含量降低,控制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升高,并使小麦穗粒重和千粒重增加,其效果明显优于NAA.
  • 白桦, 王玉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大豆小真叶愈伤组织分别在NaCl浓度为0(ck),0.%,0.8%,1.2%,1.6%及在各盐浓度中加脯氨酸(0.8 mmol/L)的培养基中进行2,8,72 h培养,测定其SOD和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脯氨酸对盐胁迫下大豆愈伤组织SOD和P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SOD活性在0.%,0.8%,1.2%,1.6%盐浓度的各种培养时间下均受到促进,其中NaCl浓度为0.8%的增加较明显.POD在各种盐浓度下均在培养72 h时,促进其活性增强的作用最明显.
  • 陈龙, 刘怀攀, 张承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沙生芦苇胚性愈伤组织(SREC)和水生芦苇胚性愈伤组织(WREC)在PEG-6000的胁迫及外源ABA的影响下一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从相对生长量和细胞活力上看,SREC的抗渗能力大于WREC;WREC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幅度大于SREC.外源ABA对WREC的作用大于SREC.SDS-PAGE表明,SREC在30%PEG胁迫下出现了一条17kD的特异蛋白带;在PEG胁迫同时施加外源ABA后,二者均出现此蛋白带.
  • 逯晓萍, 张先炼, 李元清, 张瑞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个高粱品种为试材,根据生物学意义将19个性状归纳为4个性状组,对性状和性状组进行基因型值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同时,建立了由多个农艺性状间接改良多个品质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单穗粒重,其次为穗粒数,而穗粒重与穗粒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因此,在高粱丰产育种中,以提高单穗粒重为选育目标;而在以提高淀粉含量为主要目标的品质育种中,应选择茎秆粗壮单穗粒数多、株高适中的材料;在相关性上起作用的性状主要有抽穗期、开花期、株高、茎粗、叶片数、穗粒重、穗粒数、蛋白质含量、容重、角质率等,为了选育丰产、优质的高粱品种,应重视对这些性状的选择.
  • 仪治本, 梁小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多元遗传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高粱18个性状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多数性状都与穗粒重呈显著和极显著表型相关.千粒重与旗叶宽相关极显著,穗粒数与穗径、穗柄径、茎粗、一级枝梗数、二级枝梗数和旗叶宽都极显著相关.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的方向趋势一致,前者一般大于后者.18个性状分别载荷在4个主因子上,第一主因子为穗部因子,包括8个与穗部结构有关的性状;第二因子为生长因子,包括生育期、茎粗及有关的6个性状;第三因子为旗叶因子,包括旗叶的3个性状;第四因子为穗长因子,只有穗长一个性状.聚类分析把18个数量性状分成三大类,第三类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亚类,聚类结果与因子分析完全一致.性状间的这种相关关系反映了数量性状遗传的"一因多效"和"多因共效"特性及相关性状间的协同变异趋势.
  • 赵泓, 姚磊, 刘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大白菜不定芽再生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了基因型、激素和AgNO3对17种白菜子叶(带1~2 mm子叶柄)外植体不定芽再生率的影响.三组方差分析说明,基因型、激素和AgNO3都在大白菜再生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因型是大白菜高频再生的限制因素,它决定了相应的最适合的激素组成和AgNO3浓度;而对某一种基因型而言,激素组成和AgNO3浓度是建立高频再生体系的关键因素.
  • 张凤兰, 高田义人, 徐家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基因型对白菜子叶培养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不定芽再生率和平均每子叶生芽数差异极大,在被检索的123个大白菜和20个小白菜品种中,芽再生率为0~97.5%,平均每子叶生芽数为1.0~10.7个.17个大白菜和5个小白菜品种的不定芽再生率在80%以上.芽再生率与品种起源地、结球类型及熟性无相关.
  • 杨晓玲, 刘永军, 张建文, 郭守华, 程秀娟, 刘贵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对受精能力较强的野生山楂和受精能力差的栽培山楂品种敞口、面楂、大金星的花粉和花柱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栽培山楂与野生山楂花粉生活力无显著差异,但栽培山楂花粉萌发率较低,花粉管生长速度较慢,其中大金星花粉2 ℃培养24 h仍不能萌发.栽培山楂花柱提取液对野生山楂和栽培山楂花粉萌发都有抑制作用.栽培山楂花粉中酚类物质含量较高,其中大金星含量最高,花柱中IAA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野生山楂,而可溶性糖含量低于野生山楂.敞口、大金星和面楂花柱中POD同工酶分别比野生山楂多2,3,4条酶带,而花粉POD同工酶无区别.
  • 杨起简, 周禾, 于同泉, 张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激素组合处理对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子叶愈伤组织的诱导,试验结果表明,2,4-D配合使用6-BAP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在附加1.0 mg/L 2,4-D的液体MS培养基中通过悬浮培养分离出的单细胞,经数次继代后获得良好的悬浮培养体系.
  • 李秀秀, 吕敬刚, 薛毅柳, 井立军, 加藤正弘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不同生态类型的品种,对甜瓜的果形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遗传参数m,d,h分别为1.255 2,-0.227 9,-0.068 0,甜瓜的果形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且呈负向部分显性.由其世代方差估算果形指数的遗传力较高,广义遗传力为83.60%,狭义遗传力为65.9%,在育种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选择效果.
  • 张丽, 宫国义, 魏毓棠, 李霄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萝卜雄性不育花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两种类型的不育花,即花粉败育型和雄蕊萎缩型.比较研究了可育花及两种类型的不育花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发现萝卜小孢子败育是个连续过程,在造孢细胞时期就已出现败育迹象.在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绒毡层细胞出现液泡化、肥大、增生等异常现象.小孢子的败育与绒毡层细胞异常同步发生,小孢子一直停滞在单核期不再进一步发育,最终消失.另外,在正常可育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还偶尔观察到了不育花粉粒的存在.
  • 刘宝存, 孙明德, 吴静, 黄德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基质盆栽冬小麦,研究了氮硫交互作用对小麦苗期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硫对苗期小麦的生长都有一定影响,氮的增产效果远大于硫,当氮肥用量为200 mg/盆时,小麦生物量的最大增产幅度89%;在低氮水平下,硫肥的增产效果最佳,最高可增产12%.硫肥的施用可以提高苗期小麦植株体内硫的累积量,在氮素胁迫的情况下最为显著,可提高1倍以上;同时降低植株体内氮的累积,但降低幅度不大.氮素充足时,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之比为2.~3.9,氮素胁迫条件下,小麦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相当,说明氮素养分不足时,小麦合成的有机物质更倾向于分配给根系,促进根系的生长,这可能是小麦抵抗胁迫环境条件的生理机制之一.
  • 朴钟泽, 牛景, 李艳萍, 邹美智, 韩龙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稻瘟病菌粗毒素提取液作为抗性筛选的选择压,对水稻体细胞系和花药及其愈伤组织进行抗病筛选.结果表明,毒素对体细胞和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经过滤灭菌的粗毒素的毒性大于高压灭菌的毒性,花药的抑制程度大于种子胚愈伤组织,花药筛选系统的适宜毒素浓度低于体细胞筛选系统的毒素浓度.粗毒素液可以作为抗病筛选的选择压.
  • 张烈, 王鹏文, 戴俊英, 顾宜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EM有机肥的增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EM有机肥提高了玉米子粒的产量,两年试验平均比对照高9.20%;EM有机肥与普通有机肥相比,玉米植株叶片光合作用速率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氮代谢能力增强,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EM有机肥处理明显提高了孕穗期玉米植株的耐旱耐涝能力.收获期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EM有机肥处理可明显减少田间植株的倒伏率,降低植株茎腐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病率.
  • 范富, 张继星, 张卫国, 李健民, 白迎春, 陈亚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311-B"二次回归最优设计,以氮、磷、钾肥为供试因子,番茄产量为目标函数,对番茄高产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根据模型得出最佳施肥量为:尿素227 kg/hm2,过磷酸钙71 kg/hm2,硫酸钾142 kg/hm2,产量可达63 364.10 kg/hm2,利润为99 366.6元/hm2,并对氮磷钾单因素效应及交互作用作了具体剖析.
  • 巫东堂, 安鸣, 李红梅, 焦晓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枣树化控营养素集营养调节与生理调节为一体,用00倍稀释液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叶面喷施2次,能提高不同品种枣树坐果率37%~47%,降低落果率4.8%,提高产量40.3%~44.0%,鲜果、干果含糖量提高8.9%~13.%,Vc含量提高7.7%~21.3%.枣树化控营养素因添加了助溶剂而解决了GA不能水溶的难题.
  • 刘明池, 小岛孝之, 田中宗浩, 陈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土壤水分控制在不同水平,获得了130个不同含水量的果实.分析表明:随着果实含水量的减少,果实大小、滴定酸含量降低,可溶性总糖、糖酸比、色相和硬度增加.在提高糖含量的过程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提高的幅度并不一样,从而改变了3种单糖占可溶性总糖的比例.果实含水量与果实Brix、糖酸比的相关系数为-0.71和-0.61.
  • 郭线茹, 李为争, 原国辉, 陈智, 马继盛, 沈佐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甜菜夜蛾成虫对黑杨萎蔫叶片挥发性物质提取物及其10种组分的EAG反应.结果表明,与标准化合物苯甲醛相比,未交配雌蛾、交配雌蛾和雄蛾对5~40 μL的提取物均有显著的反应.不论是未交配娥还是已交配蛾,能引起较强EAG反应的化合物均为芳香族化合物的苯乙醛、丁香酚、苯甲醇、β-苯乙醇、正己醇和环己醇,植醇、2-甲基环己烷和β-石竹烯仅能引起微弱的反应.以10种化合物不同种类及比例的混合物刺激成虫,EAG反应值均高于单一化合物.
  • 王建设, 唐晓伟, 孟淑春, 宋曙辉, 陈贵林, 孙振英, 李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空调温室利用风媒接种方法对从国内外搜集的37份甜瓜种质资源进行了白粉病抗性鉴定,鉴定出69份抗源,其中国外抗源品种有2份;国内种业市场或育种单位搜集的当前推广的品种只有10份抗白粉病;在所鉴定的133份中国薄皮甜瓜和菜瓜地方品种资源中有6份甜瓜和1份菜瓜抗白粉病,表明中国甜瓜地方品种资源中蕴涵着潜在的改良甜瓜白粉病抗性的基因.抗源自交后代抗病株明显多于感病株,初步认为抗源基因的遗传可能表现为显性.
  • 程伯瑛, 赵廷昌, 孙福在, 牛玉山, 李文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山西省南北两个辣椒产区分离到的8支菌株,经鉴定为甘蓝黑腐黄单胞菌疮痂致病变种,均属辣椒-番茄小种3.辣椒在5月份定植到田间后,当连续两旬或连续三旬中有两旬,旬平均气温≥18.5 ℃、旬降雨量≥11.1 mm时,田间就可出现病斑;自此到7月底,各旬的旬降雨量决定病害的流行趋势,降雨量大而均衡,病害流行加重,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反之,病害流行较轻或受到抑制.在苗期喷2次150 mg/kg的新植霉素药液,并在田间初发病后,连喷2次200 mg/kg的新植霉素药液,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流行,γ生防31菌株在田间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是有应用价值的生防菌株.
  • 武枫林, 刘为民, 张盛友, 毛鑫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3头年龄为2~3岁的去势水牛,安装颈静脉血管瘘管,定时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GH的水平.结果表明:水牛全天生长激素(GH)分泌的脉冲频率为1.143±0.06次/h,脉冲基线为14.467±0.46 ng/mL,脉冲高度为18.719±0.76 ng/mL,脉冲幅度为4.247±0.1 ng/mL;白天的脉冲基线显著高于夜间,脉冲频率、脉冲高度、脉冲幅度均高于夜间;春季和夏季夜间GH分泌的脉冲频率基本相同,其余3种参数春季均显著高于夏季.
  • 康相涛, 宋素芳, 黄艳群, 李明, 王彦彬, 田亚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孵化出的雏鸡按羽色分类和剖检鉴别性别等手段,研究豫州蛋鸡Ⅰ×Ⅲ配套系商品代的羽色类型和性别的关系,结果表明:豫州蛋鸡Ⅰ×Ⅲ配套系的商品代雏鸡具有羽色自别雌雄的特征,其自别率可达97%.其中纯红羽和纯白羽均为母雏;白羽背部有红斑的雏鸡100%为公雏;白羽头有红斑者,92.4%为母雏;白羽背有红条纹者,母雏比例为86.%,淡红羽者,母鸡率为.%.
  • 研究简报

  • 秦君, 王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胚培养的研究与应用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但过去的胚培养主要用于远源杂交胚拯救和幼胚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国外一些学者对小麦幼胚诱导的愈伤进行了春化研究, 结果表明幼胚愈伤能够接收春化,在国内, 还未见有关幼胚春化的研究, 对于不同的品种, 哪个胚龄接种最好, 最易接受春化, 以及不同激素水平 的培养基对不同胚龄的胚春化的影响都有待研究, 我们选取了华北地区有代表性的几个品种就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如果胚龄越小越易接受春化, 那么就为从春化处理入手解决加速发育问题打开了突破口。
  • 赵献林, 宋宏超, 康明辉, 达龙珠, 周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育种目标的制订?? 产量7500kg/hm2左右, 有足够的抗寒能力, 半矮秆, 抗倒伏, 抗条锈病和白粉病; 白粒, 千粒重40g以上, 成熟落黄好, 子粒饱满。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