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王子宁, 张艳敏, 郭北海, 樊爱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利用关东107和白火麦为亲本做常规杂交,用玉米花粉对其杂种F1进行单倍体诱导,单倍体加倍后得到50个DH系,对这些DH系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有个株系是糯性小麦,其基因型为wx-aabbdd;同时进行了这些DH株系种子的I2-KI染色,上述株系种子胚乳染色均为棕红色。这2种方法同时证明该个DH系为纯合糯性株系,说明SDS-PAGE电泳和I2-KI染色方法鉴定糯性小麦是可靠的和准确的。该文还分析了个小麦株系在株高、单株穗数、千粒重及粒质地等性状上的异同。糯性小麦由于具有支链淀粉含量高、高峰粘度高和膨胀势高等特点,成为面条专用小麦;支链淀粉在轻工、医药等行业应用广泛。因此,糯性小麦的培育成功为小麦品质育种研究和支链淀粉的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 王永普, 王懿波, 王振华, 张新, 郭金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8个高配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方法Ⅳ组配13个杂交组合进行1年多点试验,对子粒产量进行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分析,直接以特殊配合力作为配合距离,按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其结果将18个自交系分为10类:Ⅰ(Lancaster类):Mo17、齐302;Ⅱ(唐四平头类):黄早4、京7黄、掖1;Ⅲ(改良Reid类):掖8112、郑32、铁7922;沈003、掖478;Ⅳ(旅大红骨类):丹340、E28;Ⅴ:综31;Ⅵ:自330;Ⅶ:掖107;Ⅷ:获白;Ⅸ:掖2106;Ⅹ:矮金2。并介绍了Griffing方法Ⅳ模型Ⅰ配合力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根据SCA效应值和种质血缘对分类结果进行了分析。
  •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郑单14号(豫玉18号)在河南省和国家区试中比对照增产17.6%和12.4%,均居首位,在其他省区试中及试验示范中表现突出,比当地对照增产9.1%~53.3%,多居一、二位。该品种已通过4个省和国家审定,成为河南第一大、全国六大玉米主栽品种,已累计种植333.33多万hm2。该品种中上部叶片夹角小、叶向值大,群体叶面积变化为前快中稳后慢的理想曲线,干物质积累快,总量大,分配合理。叶片光合色素、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丙二醛(MDA)积累少,功能强,衰老慢。高抗多种病害,抗倒、抗旱,竖叶大穗,综合性状优良,品质好,适应性广,适合中等以上肥力地种植。
  • 李杏普, 刘玉平, 郭文奇, 郭丽敏, 庞春明, 王丽娜, Worland A J, Gale M D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多年结果证明Rht1、Rht2、rht3个近等基因系之间的子粒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而Rht3基因系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前三者。Rht3基因系的子粒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Rht2和rht系,Rht10显著高于Rht1系,其他基因系之间无显著差异。Rh10基因系的面粉的沉降值显著高于Rht1,Rht8和Rht12,Rht3显著高于Rht1,Rht2和rht。Rht10和Rht3基因系面粉的湿面筋显著高于其他基因系。此外,同一基因系在不同的年际之间的品质性状表现有差异。
  • 张书芬, 王建平, 朱家成, 田保明, 文雁成, 刘建明, 任乐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多年大量的筛选,在不同来源甘蓝型油菜中发现了一批恢复系,并利用筛选的恢复系中的恢复基因,转育出一批恢复性能良好、品质优良、配合力高的恢复系。对这些恢复系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不同来源的恢复基因为一对主效基因,但这些不同来源的恢复基因的等位性不同。
  • 张凤兰, 高田义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4×4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胚状体发生能力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多数F1的胚产量与具高胚发生能力的亲本相近,部分F1的胚产量与双亲中亲值接近。胚状体发生能力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高胚发生能力由显性核基因控制。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7.2%和81.1%。由Lisandra(高胚发生能)×Kamikita(低胚发生能)的F2群体胚发生数的分离结果得出小孢子胚状体发生能力由具加性效应特点的两个基因位点控制。
  • 胡琳, 许为钢, 赵献林, 宋宏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育700~9000kg/hm2的优质高产品种和选育970kg/hm2的超高产品种是河南省小麦育种的发展方向,在品种类型上优质高产品种可以目前的高产品种类型为主,超高产品种则以大穗类型为主,并着重对河南省优质高产育种和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攻关点进行了探讨。
  • 孙黛珍, 王曙光, 李炳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三元杂种[(亚洲棉×比克氏棉)×陆地棉]及其反交的回交后代在性状上发生疯狂分离,在育性上分离出3种类型:可育型、不完全可育型、不育型。对这3种类型及三元杂种F1减数分裂及其花粉的形成过程观察表明,三元杂种F1及回交后代的不育型,不育的根本原因在于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引起部分染色体滞后及染色体不均等分配,从而产生多分孢子和微核,最终导致不育花粉的产生;不完全可育型,大部分染色体联合配对成二价体,仅个别为单价体,这些单价体在后期随机向两极分离,产生的二分孢子有的正常,有的不正常,进而形成的花粉粒仅个别正常;可育株染色体配对正常,因而形成的花粉粒可育。
  • 马建萍, 古世禄, 独俊娥, 古兆明, 刘子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箱栽方法种植12个抗病性不同的谷子品种,分析了芽苗过氧化物酶(POX)活性及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证明,对黑穗病免疫的品种接菌后POX活性平均提高22.8%。越是易感病的品种接菌后POX活性提高得越多。感病品种平均提高71.6%,高感品种平均提高95.0%。同工酶酶谱,免疫品种接菌后不变,越是易感病的品种接菌后酶谱变化越大。二维排序,免疫品种接菌与不接菌的两个点落在同一点上或附近,d值平均为3.1。易感病品种的两点相去甚远,其中,感病品种平均d值12.2;高感品种平均d值13.2。采用芽苗POX同工酶测定谷子品种抗黑穗病性,简便快速。
  • 高丽红, 陈青君, 张福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研究了不同黄瓜品种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秋、冬和冬、春季节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欧、亚杂交种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弱光下的结实性、根系活力均较高,产量高于亚洲系统黄瓜品种,优势明显,冬春茬平均增产25.8%,秋冬茬平均增产27.6%。欧洲系统黄瓜具有节成性好的优点,但品种间产量差异较大。
  • 郑晓鹰, 李丽, 邢宝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10种同工酶和蛋白质分析体系,分析了种重要蔬菜的1个杂交种与其亲本之间的差异位点,以及这些差异位点用于杂交种纯度检测的可能性和存在的问题。试验表明,作物的不同种类,杂交种与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作物种类的遗传多态性,都会影响同工酶差异位点产生的多寡,从而影响到这一技术是否能用于此种作物的纯度检测。分析了不同同工酶在不同蔬菜中的多态性以及在蔬菜种子纯度检测中的表现。
  • 刘正坪, 王若菁, 张富荣, 塔娜, 田维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用Czapek’s培养液培养茄子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经过滤、离心和透析,分别得到其培养滤液、粗毒素液。测试了培养滤液对茄子抗、感病品种种子发芽、根生长的毒害作用及粗毒素对茄幼苗的致萎作用。结果表明,茄黄萎病菌毒素液对茄种子发芽、根的生长及幼苗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 金红, 岳东霞, 周良炎, Muthukrishnan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类甜蛋白基因(TLP)及其紧密连锁的抗除草剂bar基因以农杆菌介导法导入脱毒微型种薯“津引薯8号”,经除草剂筛选后的转基因单株无性繁殖用于分子检测,标记基因bar基因的PCR反应和含TLP基因特异探针的Southern检测结果,转基因植株分别显示出0.54kb和3.0kb的特异性条带,证明TLP基因已成功地整合到转基因马铃薯基因组中。利用TLP基因特异性抗血清对转基因植株进行Western反应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TLP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晚疫病菌游离孢子接种离体抗性分析,转基因株系表现出对晚疫病的明显抑制作用和症状发生的延迟作用。
  • 朱生伟, 徐仲, 史芝文, 张寒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应用浸种处理获得的变异后代,进行了叶绿素、糖、蛋白质、维生素C及株高、叶面积、生育期等的测定。试验表明:该方法对株高、叶面积、生育期等性状的影响较为显著,对叶绿素、糖、蛋白质及维生素C等的改变不明显。
  • 刘凡, 曹鸣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常规大蒜栽培品种为试材,B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利用脱毒大蒜萌生幼苗的离体繁殖技术。提出经均等纵切的试管苗假茎基部切块,在含激素的培养基上,具有较高的芽增殖能力;且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通过苗繁殖阶段与生长阶段的交替进行,外植体具备比较稳定的芽增殖率。研究表明,采用此技术,至少在个循环期,约1年的时间内,幼苗的增殖率2个月维持在4~7芽/株。切片状态及培养基的激素种类及浓度均影响芽增殖。8h短光照能有效降低试管苗基部鳞茎的形成。
  • 李光威, 兰素缺, 孙宝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游离小孢子培养过程中认为子房共培养可显著地提高游离小孢子胚状体愈伤率和再生率,子房共培养以20个子房为宜。低温子房共培养胚状体发生和愈伤率低,但绿苗分化率较高,施加PAA、谷氨酰胺对游离小孢子形成的胚状体有促进作用。麦芽糖是游离小孢子培养最好的碳源,以蔗糖、葡萄糖以及葡萄糖和果糖搭配作碳源均未获得胚状体。检查培养3d后的小孢子活力发现,唯有麦芽糖作碳源培养的小孢子有活力;认为高浓度的蔗糖、葡萄糖以及葡萄糖加果糖对小孢子有毒害作用。当葡萄糖浓度达到2.0mmol/L时就对小孢子有毒害作用且致死。当在麦芽糖培养基中培养1d后加入高浓度的葡萄糖发现小孢子存有活力,而且随着起始培养天数的增加活力也增加。对Y77品系来讲,适宜小孢子培养的麦芽糖浓度为0.12mol/L。饥饿和热激(33℃)预处理对游离小孢子培养有促进胚状体和愈伤形成的作用。
  • 何松林, 王献, 十鸟三和子, 田中道男, 张启翔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薄叶系文心兰Alha’Iwanaga’茎尖诱导形成的原球茎(PLB)为材料,比较不同基本培养基类型(MS、1/2MS、VW)及不同培养方式(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对原球茎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心兰PLB增殖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配合振荡及回旋培养方式较好,固体培养方式因其幼苗形成率高,不适合进行文心兰PLB增殖培养。
  • 聂安全, 赵海祯, 齐宏立, 籍增顺, 刘建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覆盖补水条件下,设置了不同覆盖方式、不同补水时期、不同追肥时期和不同施肥量等试验。结果表明,地膜穴播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均衡协调,产量较高,较对照增产41.3%,比膜侧条播增产21.1%。在覆盖基础上,底墒较差时,越冬前补水较对照增产30.5%;底墒较好时,拔节期补水较对照增产15%以上。覆盖补水后,改为拔节、越冬和孕穗3个时期追肥,以拔节期追肥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14.3%;越冬追肥增产9.0%。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施氮和钾水平中,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旱地麦田应采用底施+拔节期追肥技术,且应增加肥料投入,特别是磷肥用量。
  • 陆文龙, 曹一平, 张福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化学浸提法研究了有机酸对不同合成磷酸盐(Ca2-P、Ca8-P、Ca10-P、Fe-P和Al-P)的活化作用。结果表明: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能明显促进不同磷酸盐中磷的释放;有机酸对磷酸盐的活化与有机酸种类、浓度和磷酸盐种类关系密切,磷酸盐的活化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有机酸活化磷酸盐能力从大到小的次序为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不同磷酸盐活化的难易程度是Ca2-P>Ca8-P>FePO4>Ca10-P>AlPO4
  • 周艺敏, 景海春, 朱静华, 王正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通过室内分析、吸附实验、温室盆栽和田间试验对天津市农田土壤的硫素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76%的土样有效硫含量超过临界值,缺硫和潜在缺硫土壤占24%;不同土壤对硫的吸附差异较大,应针对不同吸附特性推荐施肥;温室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证实,土壤缺硫在部分区县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因素,硫肥投入已成为这些地区增产的必要措施之一。
  • 赵小蓉, 林启美, 孙焱鑫, 张有山, 王幼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冬小麦苗期,利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测定分解卵磷脂和溶解磷酸三钙的细菌,发现根际土壤解磷细菌的数量大大高于非根际土壤,但无论是根际还是非根际土壤,有机磷细菌比无机磷细菌多。根际土壤解磷细菌种类较多,而非根际土壤解磷细菌种类较少。根际土壤的有机磷细菌主要为假单胞菌属,无机磷细菌主要是假单胞菌属和欧文氏菌属,而非根际土壤的优势解磷菌属不明显。
  • 林汝法, 王瑞, 周运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给小鼠和大鼠投喂苦荞提取物,观察了苦荞提取物的毒理学安全性。结果表明,苦荞提取物长期连续应用,对大鼠生长发育及血液学、生化、病理指标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影响,实属无毒。
  • 林汝法, 周运宁, 王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观察了苦荞提取物对四氧嘧啶所引起的高血糖型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对高血脂症动物血脂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荞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血糖无影响,大、中剂量对四氧嘧啶所致的高血糖大鼠空腹血糖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并改善由四氧嘧啶所引起的高血糖大鼠的糖耐量。给予大剂量苦荞提取物可使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浓度显著下降,给予中剂量可使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浓度显著下降。
  • 苗得园, 杨兵, 张培君, 龚玉梅, 李永清, 李富强, 付磊, 高配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伪狂犬病病毒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检测该病毒抗原的单抗夹心LAB-ELISA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与其他常见病原体产生交叉反应,抗原的最低检出含量为8.9μg/mL。检测时最佳采样部位是猪脑及扁桃体。对人工感染兔、自然感染猪以及临床可疑病猪的检出率分别为75%,75%及72.7%,因此本方法是一种具有良好特异性及较好敏感性的诊断方法。
  • 刘为民, 杨银凤, 都格尔斯仁, 乔灵, 额尔敦木图, 嘎拉扎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驯鹿消化道进行了大体解剖学的观察。驯鹿无鼻唇镜,仅有不发达的唇镜。舌无叶状乳头。雌、雄鹿均具有上犬齿。主要的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腺、单口舌下腺。胃包括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升结肠分为初袢、旋袢和终袢。旋袢具有5周向心回和5周离心回,在离心回的最后1周具有1个“S”状袢。
  • 孙启忠, 桂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敖汉苜蓿在赤峰地区受冻有4种表现,(1)全株未受冻;(2)根颈上端受冻变黑,下端仍能再生新芽;(3)根颈全部和根的部分受冻变黑,不能再生新芽;(4)全株受冻死亡。引起冻害的主要原因是苜蓿播种期晚和根颈入土浅。研究结果表明,越冬前苜蓿具有2个以上分枝,根颈入土深度5cm以上,以及根颈膨大,直径达0.3cm以上者,方能减轻或避免受冻。适时早播或带肥播种,延长苜蓿生长期和促进幼苗生长,同时在封冻前对平作进行浅耕覆土或深开沟冻磨平,均能增加根颈保温层,有效提高苜蓿越冬率。
  • 研究简报

  • 王凤茹, 李广敏, 商振清, 张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外基质(Ex tracellular matrix,ECM)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生物大分子物质, 分布于细胞之间或细胞表面。
  • 巩昌荣, 刘虎林, 王志, 周建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据报道, 采用生物动因诱发植物单性生殖较为有效的方法首推异种、属异花授粉, 在小麦和油菜育种中已获得成功。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